书城艺术中国历代艺术画廊(大中国上下五千年)
10507100000049

第49章 八大山人:墨点无多泪点多

八大山人有一首题画诗说:“墨点无多泪点多,山河仍是旧山河。横流乱世杈椰树,留得文林细揣摹。”这第一句“墨点无多泪点多”,夫子自道,言简意赅地说出了他的绘画艺术特色和所寄寓的思想情感,只有沿着他所提示的这条线索,我们才能真正地理解和欣赏这位画家的伟大之处。

画家生平

朱耷(约1626~约1705年),号八大山人,江西南昌人,明末清初画家、书法家。朱耷为明宁献王朱权九世孙,朱耷的父祖都擅长书画,因此他从小就受到艺术的熏陶,他八岁的时候能够作诗,11岁能画青绿山水,渐长能悬腕写米家小楷。明亡以后,由于对清王朝不满,便在奉新县耕香庵落发为僧,后隐居进贤县介冈及永丰县睦冈等地。

顺治末年,36岁的朱耷回到南昌青云谱(青云圃)道院,在这里过着“一衲无余”与“吾侣徙耕田凿井”的劳动生活。他想把这儿建成一个世外桃源,从而实现他向来“欲觅一个自在场头”的愿望。但这个“自在场头”毕竟是建立在清王朝统治之下,因而经常会有清朝权贵前来此地打扰,所以他经常浪迹他方。

康熙十七年(1678年),朱耷53岁时,临川县令胡亦堂听闻其名,便延请他到临川官舍,这使他十分愤慨,后来便假装疯癫,撕裂僧服,独自走回南昌。一年多后,他又回到青云谱,并在这里度过“花甲华诞”。当他62岁时,不愿再做住持,把道院交给他的弟子涂若愚主持。

之后,朱耷又隐避在南昌附近的北兰寺、开元观等处,常常靠卖画度日。他还自己建了一座陋室,自名为“寤歌草堂”。《过八大山人》诗云:“一室寤歌处,萧萧满席尘,蓬蒿藏户暗,诗画入禅真。遗世逃名老,残山剩水身。青门旧业在,零落种瓜人。”

艺术成就及其影响

朱耷擅长画花鸟、山水,他的花鸟画承袭陈淳、徐渭写意花鸟画的传统,并将其发展为阔笔大写意画法,即通过象征寓意的手法,并对所画的花鸟、鱼虫进行夸张,以其奇特的形象和简练的造型,使画中形象突出,主题鲜明,甚至将鸟、鱼的眼睛画成“白眼向人”,以此来表现自己孤傲不群、愤世嫉俗的性格,从而创造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花鸟造型。朱耷的笔墨简朴豪放、苍劲率意、淋漓酣畅,构图疏简、奇险,风格雄奇朴茂。

朱耷的山水画最初师法董其昌,后来又师法黄公望、倪瓒,多作水墨山水,笔墨质朴雄健,意境荒凉寂寥。山水,多荒寒萧疏,谓之剩山残水,愤懑之情溢于纸素,可谓“墨点无多泪点多,山河仍为旧山河”,“想见时人解图画,一峰还写宋山河”,可见朱耷寄情于画,以书画表达对旧王朝的眷恋。

朱耷的画作在日本备受推崇,并在世界画坛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如:《孔雀竹石图》、《孤禽图》、《芙蓉游鱼图》、《猫石杂卉图》,《荷塘戏禽图卷》、《河上花并题图卷》、《鱼鸭图卷》、《莲花鱼乐图卷》、《四帧绢本浅绛山水大屏》等,许多条幅,册页中的花鸟鱼鸭,山水树石等。

朱耷的绘画对后世影响极大,三百年来,凡大笔写意画派都或多或少受了他的影响。清代张庚评他的画达到了“拙规矩于方圆,鄙精研于彩绘”的境界。清初画坛在革新与保守的对峙中,八大山人是革新派“四大画僧”(“四僧”——八大山人、石涛、石和渐江)中起了突出作用的一人。

延伸阅读

八大山人的款识字号

的字、号、别名特别多,他曾号八大山人、雪个、个山、个山驴、人屋、良月、道朗等。后来出家做道士,居“青云谱”。入清后隐姓埋名,削发为僧时取法名传,字刃

,用到康熙庚申(1680年)55岁。朱

为僧名,“

”乃“驴”字的俗写,至于“八大山人”号,乃是他弃僧还俗后所取,始自59岁,直至80岁去世,“八大”与“山人”紧联起来,即“类哭之、笑之”作为他那隐痛的寄意,他有诗“无聊笑哭漫流传”之句,以表达故国沦亡,哭笑不得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