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历代艺术画廊(大中国上下五千年)
10507100000023

第23章 战国帛画

目前存世的战国帛画大多出土于先秦古墓,是一种绘制在帛或者其他丝织物上面的艺术。一般以墨线勾描,线条有力,顿挫曲折富于节奏的起伏变化,用黑白组合,使画面具有一定的装饰趣味。内容以人物和神怪为主。

战国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开始,文化艺术都较为丰富,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绘画艺术已经相当成熟,帛画的线条流畅,造型准确,充满现实与幻想相结合的浪漫主义精神。

人物画

战国帛画中以人物画居多,例如《人物龙凤帛画》和《人物御龙图》就是战国帛画中的精品。这两幅画可谓同一时代的姐妹篇,二者从制作的时代到风格技法大体相同,但是《人物御龙图》在绘画技巧上比前者更趋成熟。

《人物御龙图》是迄今发现最早使用金粉的粉彩的作品,人物用流畅的线条勾描,再施以平涂和渲染,画中龙、鹭、舆盖基本用白描勾勒,表现出绘画者纯熟的绘画技艺和精心细致的观察能力。《人物御龙图》于1973年在长沙楚墓中出土。画面中心绘一有胡须的男子,侧身直立,腰佩长剑,手执缰绳,驾驭着一巨龙。龙头高昂,身平伏呈舟形,翘起的尾上立一只鹭,圆目长嘴,顶有翰毛,仰首向天。画中人物上方有一舆盖,三条飘带随风拂动。绘者较好地把握了从细微的局部来烘托主题,画中龙、人物都面向左,而人物的飘带、舆盖上的饰物则向右,表现出一种较强的方向性和人御龙出行时的动感。

《人物御龙图》中男子可能是死者的侧面肖像,画中男子,高冠岌岌,长剑陆离。而白鹭象征着男子的人格风范,同时白鹭又是传说中仙境之鸟。整幅帛画表现出了男子走完了尘世历程,踏上天游之行。御龙乘风,白鹭相随,表现出男子器宇轩昂的气度。这种艺术的表达,反映出中华民族对生死的独特看法。

中国传统文化中,“龙”被视为神物,它可以载人或神上天或邀游太空,两幅画中龙的形象表现出中华民族的先民们征服自然的浪漫主义气质,反映出了先民们对人死后灵魂不灭,乘龙升天的一种愿望。

铭旌

战国帛画在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等方面有着相同之处,它们实际的用途都是作为葬仪中的“铭旌”。帛画的内容大多是墓主人的灵魂在龙凤的引导或负载下飞升天国,画中的人物形象都是墓主人的肖像,人物都作正侧面的立像。

延伸阅读

鬼神文化跟  战国时期的鬼神文化是从西周发展而来的,据现在的材料可知,鬼神至少在西周前是同一概念,都是远古部落和王朝膜拜的对象,西周之后才演变为“鬼”和“神”两个概念。

因此,战国时期的鬼神文化分别指对神的敬畏和对鬼的恐惧。由鬼神文化衍生而来的“妖,魔,精,怪”也是从战国时期开始的。东汉时期佛教的传入,以及道教的基本定型,逐渐使“神”文化扩大。战国时代,殉葬是鬼神文化的一部分,对于长生的追求促使了君王们不断地追求方术和对外求仙,这从另一个方面也说明鬼神文化包括了“长生”的因素。

战国帛画中飞升的内容实际上是对灵魂死后能进入天堂的意愿,绝不仅仅是指肉体的飞升,同时还有大量的招龙引凤的图案出现,反映了对“天”的向往。因此,“飞升”实际上包含了两层含义:生前的肉体飞升和死后灵魂的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