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历代文学精华(大中国上下五千年)
10506600000050

第50章 诗魔白居易

白居易是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有“诗魔”之称。他的诗歌主张和诗歌创作,以其对通俗性、写实性的突出强调和全力表现,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白居易(772~846年),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祖籍太原(今属山西),曾祖父白温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遂为下邽人。晚年官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

白居易的诗歌通俗易懂,受到了当时广大人民的欢迎,街头巷尾,到处都传诵着白居易的诗篇。据说,白居易写完一首诗,总先念给不识字的老婆婆听,如果有听不懂的地方,他就修改,一直到能够使她听懂。

那时候,正是朱泚叛乱之后,长安遭到了很大的破坏,长安有一个文学家顾况,很有才气,性情高傲。17岁的白居易带了自己的诗稿,到顾况家去请教。白居易拜见了顾况,送上名帖和诗卷。顾况看到“居易”两个字,皱起眉头打趣说:“近来长安米价很贵,只怕居住很不容易呢!”白居易被顾况莫名其妙地数落了几句,也不在意,恭恭敬敬地站在旁边请求指教。顾况拿起诗卷看了他的16岁时写的名篇《草》之后,脸上显露出兴奋的神色,马上站起来,紧紧拉住白居易的手,热情地说:“啊!能够写出这样的好诗,住在长安也不难了。”于是设宴款待,多方宣扬,从此后白居易的声名大振。

白居易29岁时中进士,先后任秘书省校书郎、翰林学士,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写了大量讽喻诗,代表作是《秦中吟》10首和《新乐府》50首,这些诗使权贵切齿、扼腕、变色。元和六年(811年),白居易母亲因患神经失常病死在长安,白居易按当时的规矩,回故乡守孝三年,服孝结束后回到长安,官至左赞善大夫。

元和十年(815年)六月,白居易44岁时,宰相武元衡和御史中丞裴度遭人暗杀,武元衡当场身死,裴度受了重伤。对如此大事,当时掌权的宦官集团和旧官僚集团居然置若罔闻,不急于处理。白居易十分气愤,便上疏力主严缉凶手,以肃法纪。可是那些掌权者非但不褒奖他热心国事,反而说他抢在谏官之前议论朝政是一种僭越行为;还说他母亲是看花时掉到井里死的,他写赏花的诗和关于井的诗,有伤孝道,这样的人不配做左赞善大夫陪太子读书,应驱逐出京。于是他被贬为江州司马。实际上,他得罪那些掌权官宦的原因还是那些讽喻诗。

白居易的诗作,在民间广为流传,这在古代是极少见的。有一次,白居易从长安到江西,路途长达三四千里,在乡校、佛寺、旅馆、往返的客船中,看到了他的诗歌;在平民、僧侣、老人和小孩的口中,也听见他的诗歌,这使他非常的自豪。

《长恨歌》是白居易的代表诗作之一,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叙事长诗之一。作者利用“歌行”这个流畅自由的体裁,叙述故事,构思精巧,起伏跌宕。《琵琶行》也是人人皆知的名篇,诗中虽有较浓重的感伤意味,但比《长恨歌》更具现实意义,“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流传千年的诗句,将琵琶女的命运和自己的身世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这首诗叙述的层次分明,描写的细致生动,比喻的新颖精妙,被历代文人所称颂,表明白诗语言确实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

延伸阅读

白居易的书法

白居易是一位家喻户晓的大诗人,也是一位很有成就的书法家。长期以来,他的诗名掩盖住了他的书名。白居易擅长楷书和行书。据《宣和书谱》记载,宋代御府藏有他的5个行书帖,并云:“观其书《丰年》、《洛下》两帖与夫杂诗,笔势翩翩。大抵唐人作字无有不工者,如白居易以文章名世,至于字画不失书家法度,作行书妙处,与时名流相后先。盖胸中渊著,流于笔下便过人数等。观之者亦想见其风概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