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历代文学精华(大中国上下五千年)
10506600000035

第35章 文学批评《文心雕龙》

《文心雕龙》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和文艺理论的发展史上具有巨大的奠基意义和深远的影响,是一份十分宝贵的文化遗产。

刘勰(约465~520年),字彦和,生活于南北朝时期,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理论家。祖籍山东莒县(今山东省日照市莒县)。

他曾官县令、步兵校尉、宫中通事舍人,颇有清名。晚年在山东莒县浮来山创办(北)定林寺。刘勰虽历任官职,但其名不以官显,却以文彰,一部《文心雕龙》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和文学批评史上不可或缺的地位。

刘勰小时候家里很穷,长大了也没有钱娶妻生子,但他曾经做了一个美妙的梦,在梦中他拿着一些礼器跟着孔子南行,就像孔子当年的弟子那样。他觉得这是圣人给他的暗示,所以他想努力学习以宣扬孔子的思想,来报答孔子托梦的恩惠。

在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弘扬儒学最好的办法就是注释儒家的经典,但刘勰觉得自己在这方面再也超不过汉代的大儒马融、郑玄了,于是就打消了这个念头,去做另外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论文。他发现当时有很多论文的文章,像曹丕的《典论·论文》、陆机的《文赋》、挚虞的《文章流别论》以及李充的《翰林论》等等,这些文章虽然写得都蛮不错,但就是太简略,难以让人窥见写文章的全部奥秘。

魏晋时期,中国的文学理论有了很大的发展。到南北朝,逐渐形成了繁荣的局面。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在其历史发展中所积累起来的丰富经验,为《文心雕龙》的出现准备了条件。大概32岁的时候,刘勰开始构建自己宏大而缜密的文论体系,花了五年多时间,写了三万七千多言,这就是著名的《文心雕龙》。《文心雕龙》全书包括总论、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4个部分。总论含上编的《原道》至《辨骚》5篇,明确提出了其文学批评的根本原则,是全书的“文之枢纽”。其中《原道》、《征圣》、《宗经》3篇是理解全书的钥匙。文体论含上编的《明诗》至《书记》20篇。其中前10篇是论有韵之文,后10篇是叙无韵之笔。讨论的文体约35种。

齐梁时代,“文”的范围宽泛,包括有韵之“文”和无韵之“笔”。但刘勰着重研究诗赋等文学作品的创作和鉴赏规律。全书起始从哲学上探讨诗文起源问题,认为“日月叠璧,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以铺理地之形。此盖道之文也”。而天地之间,人“为五行之秀,实天地之心”,“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又说“夫以无识之物,郁然而彩,有心之器,其无文欤?”把诗文的起源提到了自然之道的哲学高度,视为“与天地并生”的合规律的必然现象,反映了魏晋时期文学创作地位提高的倾向。

南朝写文章流行骈文,所以《文心雕龙》也是用骈文写的,写得非常美。如《神思篇》中说文思变化倏忽不定的句子,“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还有被纪晓岚称为天下第一“赞”语的《物色篇》赞曰:“山沓水匝,树杂云合。目既往还,心亦吐纳。春日迟迟,秋风飒飒;情往似赠,兴来如答。”这些句子似乎都有诗的魂魄,令人兴感忘怀,美不胜收。

《文心雕龙》十分强调情感在文学创作全过程中的作用。要求文学创作要“志思蓄愤,而吟咏情性”,主张“为情而造文”;反对“为文而造情”(《情采》)。认为创作构思为“情变所孕”(《神思》),结构是“按部整伍﹐以待情会”(《总术》),剪裁要求“设情以位体”(《镕裁》),甚至作品的体裁﹑风格,也无不由强烈而真挚的感情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一认识相当深刻,符合文学创作的特点和规律。

延伸阅读

刘勰轶事

刘勰的《文心雕龙》虽然写得很好,但是由于作者的社会地位很低,如果没有当时的名人加以评点,大家都不会承认他的著作。在这样的情况下,刘勰冒险在路上冲闯当时大文豪沈约的车队,把书送给他看。沈约读完之后,觉得确实不错,于是《文心雕龙》在当时就得到了大家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