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的诗感情真挚,朴素自然,时而流露出逃避现实、乐天知命的老庄思想,因此,陶渊明有“田园诗人”之称,也是田园诗派的鼻祖。他的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
陶渊明(约365~427年),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入刘宋后改名潜,浔阳柴桑今人。
陶渊明的曾祖是东晋名臣陶侃,祖父陶茂亦官至太守。不过由于陶侃出身寒微,种族不明,在东晋始终未进入士族行列,所以其子孙到了渊明父辈这一代,就湮没无闻,隔绝于仕途了。渊明父亲早死,母亲是大名士孟嘉的女儿,因此在他早年,一方面生计贫苦,居无仆妾,藜菽不给;一方面则受到了很好的文化教育。史称“其有高趣,博学善著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
因为门户寒微,陶渊明直到29岁,始出仕州祭酒之职,然而耿介的性格令他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在家闲居了六七年之后,到晋安帝隆安三年(399年)左右,陶渊明再度出仕,到荆州刺史桓玄府中任属吏,两年后,母孟氏卒,他再次辞职回家。
元兴三年(404年),刘裕为镇军将军,陶渊明又到镇军府出任参军,不久后转到江州刺史建威将军刘敬宣府中。次年3月,安帝反正,府主解职,陶渊明亦决心归隐。苦于乏资,遂在这年8月接受彭泽县令之职。但官场中的折腰逢迎依旧令他难堪,于是在这年11月毅然弃官归家,终身不再求仕。
在归田之初,陶渊明的生活还算安定,然而自义熙四年(408年)之后,他的家园开始频频遭到火灾、战祸的破坏,到义熙七年(411年)左右,遂移居到寻阳负郭的南村。在此期间,陶渊明目睹了政治舞台上刘裕的北伐和篡政活动,个人生活方面也经历了因水、火、风、虫灾及亲人丧亡带来的种种艰难,但躬耕之志终不变。义熙九年(413年)朝廷征他为著作郎,亦坚辞不就。
进入晚年,陶渊明的生活更加贫困,有时甚至到断炊乞食的地步,中年后就染上的疟疾亦日益加剧。朝廷中,刘裕最终篡位成功,并用残忍手段弑杀了退位的晋帝。这一切使陶渊明更加感受到世事如幻和世途黑暗,对现实愈加不肯妥协,刘宋江州刺史檀道济曾以米、肉的馈赠,他坚辞不受。到元嘉四年(427年)冬十一月,陶渊明于贫病交加中溘然长逝。
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陶诗今存125首,计四言诗9首,五言诗116首。陶文今存12篇,计有辞赋3篇、韵文5篇、散文4篇。其中《桃花源记》、《归去来辞》、《归园田居》、《饮酒》都是传世之作。
同时,陶渊明还是杰出的辞赋家与散文家。辞赋中的《闲情赋》是仿张衡《定情赋》和蔡邕《静情赋》而作。他的韵文有《扇上画赞》、《读史述》九章、《祭程氏妹文》、《祭从弟敬远文》、《自祭文》。散文有《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又称《孟嘉别传》,是为外祖孟嘉写的传记;此外还有《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与子俨等疏》等。
《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辞官归隐之际与上流社会公开决裂的政治宣言。文章以绝大篇幅写了他脱离官场的无限喜悦,想象归隐田园后的无限乐趣,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和隐居生活的向往和热爱。文章将叙事、议论、抒情巧妙地融为一体,创造出生动自然、引人入胜的艺术境界。语言自然朴实,洗尽铅华,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延伸阅读
陶渊明去世后,他的至交好友颜延之,为他写下《陶征士诔》,给了他一个“靖节”的谥号。颜延之在诔文中褒扬了陶渊明一生的品格和气节,但对他的文学成就,却并没有给予充分的肯定。此后几十年里,陶渊明的文学地位,还是没有得到充分的肯定和承认。但是他的诗文作品,流传越来越广,影响越来越大。到了隋唐时期,有越来越多的诗人喜欢陶渊明的诗文,对陶渊明的评价越来越高。初唐王绩是位田园诗人,他像陶渊明一样,多次退隐田园,以琴酒自娱。唐朝的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对陶渊明更是十分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