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历代文学精华(大中国上下五千年)
10506600000026

第26章 “太康之英”陆机

陆机是西晋太康、元康间声誉最著的文学家,被后人誉为“太康之英”,他的《文赋》是中国文学理论发展史上第一篇系统的创作论,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和理论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陆机(261~303年),字士衡,吴郡华亭人(今上海松江),西晋文学家、书法家,与其弟陆云合称“二陆”。曾被成都王司马颖任命为平原内史、祭酒、著作郎等职,故世称“陆平原”。他流传下来的诗,共104首,大多为乐府诗和拟古诗。代表作有《君子行》、《长安有狭邪行》、《赴洛道中作》等。

陆机出身名门,祖父陆逊为三国名将,曾任东吴丞相,父亲陆抗曾任东吴大司马,领兵与魏国羊祜对抗。父亲死的时候陆机14岁,与其弟分领父兵,为牙门将。吴国灭亡后,陆机与陆云隐退故里,十年闭门勤学。

晋武帝太康十年(公元289年),陆机和陆云来到京城洛阳拜访时任太常的著名学者张华。

张华颇为看重他们二人,说:“伐吴之役,利获二俊。”使得二陆名气大振。时有“二陆入洛,三张减价”之说(“三张”指张载、张协和张亢)。不料后来在一场司马皇室的内乱中,任河北大都督陆机因兵败被杀,他的弟弟陆云也被诬陷处死。

陆机流传下来的诗,近半数是乐府诗和拟古诗。这类作品中有不少是敷衍旧题、摹拟前人之作,达到了“思无越畔,语无溢幅”的程度;其失在于缺乏个人情感的抒写,所以被后人讥为“束身奉古,亦步亦趋”(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

在艺术风格上,陆机诗的主要特点是讲求形式的华美整饬,以其深厚的学力、繁缛的辞藻、纯熟的技巧,表现一种雍容华贵之美。这种艺术追求,极大地影响了西晋诗坛的艺术倾向,形成了“采缛于正始,力柔于建安”(《明诗》)的局面。

陆机诗虽然以词藻典雅见长,但是像“轻条象云构,密叶成翠幄。激楚伫兰林,回芳薄秀木”(《招隐诗》)这类诗句,着意避俗,刻炼太过,见出斧凿之痕,反伤自然之美。这是陆诗的主要缺点,即使是他的名篇《赴洛道中作》也不免于此病。

陆机的赋今存27篇,或感时节之代谢,或悲故旧之丧亡,或抒思乡之情愫,大多篇幅短小,文笔清灵。如《叹逝赋》中写道:“川阅水以成川,水滔滔而日度。世阅人而为世,人冉冉而行暮。人何世而弗新,世何人之能故。”把亲故凋零的哀伤写得回环往复,曲折情深。陆机的赋中有不少咏物之作,如《瓜赋》,300字左右,咏物寄怀,体现了作者的道德观;《漏刻赋》写景而兼以想象,夹叙夹议,将抽象的时间描写得十分生动。

陆机的赋中最有名的是《文赋》。这是文学史上最早采用“赋”的体裁而写成的文学理论著作。其中既总结了以前作家的经验,也融合了陆机本人创作的甘苦。陆机的文,思想内容比诗、赋更为充实,时有峭健之笔。其中著名的有《辨亡论》,论东吴兴亡之由,归于能否得人,议论滔滔,笔势流畅,可称为西晋论文中最为博大的篇什;《吊魏武帝文》,是看到曹操遗令有感而作,文中肯定了曹操的事功,又对这位叱咤风延伸阅读

陆机之死

魏晋时期死于非命的文人甚多,共同的原因自然是这一阶段政局不稳、兵火四起、人命危浅,文人一旦卷了进去,往往首当其冲;而具体来看,则各有各的死因。幸福的文人都是一样的,不幸的文人则各有各的不幸。

西晋最富才华的文学家陆机死于八王之乱,他无意中得罪了牵秀、孟玖等小人,遭到了他们恶毒的谗毁,头脑糊涂的成都王司马颖本来很器重陆机,这时竟然匆匆下令杀死了他,造成令人扼腕长叹的一大冤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