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历代文学精华(大中国上下五千年)
10506600000015

第15章 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所作《史记》,彪炳千古,鲁迅先生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可是他的一生并不顺利,中年由于李陵之祸而遭受宫刑,但他伟大的抱负支撑起了他艰苦卓绝的编写工作,给中国历史学、文学留下一部光辉不朽的著作。

司马迁(约公元前145年~前87年),字子长,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夏阳(今陕西韩城)人,著有《史记》、《报任安书》、《悲士不遇赋》等。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汉武帝时期任太史令,是一位具有多方面修养的学者,司马迁受他的影响较深。

司马迁从20岁开始,就广泛到各地游历,为写《史记》做准备,进行实地考察。他亲自采访,获得了许多第一手材料,保证了《史记》的真实性和科学性。元封三年(前108年),继父职任太史令,负责掌管国家图书典籍、天文历算和文书档案,得观国家藏书,为治史提供了众多的资料。

编写一部史书是司马谈的愿望,他死前嘱咐儿子司马迁说:“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从行,是命也夫!余死,汝必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司马迁则回答道:“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可知司马迁乃秉承父亲的遗志完成史著。而《史记》以“封禅书”为其八书之一,即见其秉先父之意。后来由于为李陵辩解,获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充,发愤著书,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后称《史记》。

司马迁家族世为史官,虽富有才学,却没有政治地位。司马迁替李陵辩解而遭受宫刑之辱,让他感到世态的炎凉、友道的味苦、世俗的趋利忘义。这件事使他体味最深的是王法的苛薄、君王的无情、狱吏的残暴。李陵之祸对司马迁个人来说是一场悲剧,而对《史记》的创作却是一个动力和新的起点。

《史记》是对我国有史以来的历史文化进行的一次系统的整理和总结,它体大思深,俯仰古今,无所不包,可称为一部组织严密、内容宏富的百科全书式的通史。它既是优秀的历史著作,也是生动的文学作品。它在人物塑造、情节和场面的安排以及语言的运用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同时,风格雄浑奇伟,行文有感情,有气势,体现了西汉鼎盛时期的文风。《史记》不但是中国史传文学的集大成者,而且它的文章对于魏晋小说、唐宋古文,甚至宋元戏曲,都有很大影响,成为中国文学重要的源头活水。它为后代的传记文学树立了光辉典范,成为后代散文家学习写作的圭臬。它直接影响了我国古代小说的形式和表现手法,也成为后代戏曲、小说取材的渊薮。

知识小百科

《史记》传世名句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史记·项羽本纪》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史记·项羽本纪》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史记·张仪列传》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李将军列传》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史记·太史公自序》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史记·高祖本纪》

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史记·留侯世家》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史记·报任少卿书》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不飞则已,一飞冲天。——《史记·滑稽列传》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淮阴侯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