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南北朝那些事儿2(南北争霸卷)
10506500000076

第76章 诈作赵郡鹿

土地国有还是私有?这个命题长久以来困扰着中国人。从夏商周的井田到现在的“土地集体所有制”及“土地承包责任制”和“流转土地承包权”。人们众说纷纭,争论不争,轻则形成党争,重则国破家亡。

“民以食为天”。粮食是人们生存的根本,而土地则是产生粮食的地方。也许有人会说:“我吃肉。”那么动物吃什么呢!

国家制定土地政策目的基本有三:第一,保证粮食供给;第二,刺激经济发展;第三,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商品经济高度发达之后,国家逐渐放松征收粮食的赋税,转而全力保证粮食供给。

中世纪商品经济不发达,社会财富主要从农业中来。土地问题是国家考虑的重中之重。北魏国率先进行土地改革。北魏国的土改有它的急迫性,也有它的有利性。许多人会说,北魏之所以搞均田是因为国家手中掌握许多土地,而南朝不具备。可我们应该看到,江南土地大开发是在东晋和刘宋两朝实现的。

刘宋王朝土地私有,建国初期不允许“封锢山泽”,到了孝武帝刘骏时代,完全放开了,土地自由买卖,爱怎么搞怎么搞。随着江南的繁荣,传统经济中心逐渐南移,南北朝时代,南方经济较北方发达。

土地国有好,还是私有好?秦国的商鞅给出了答案。“废井田,开阡陌”,也就等于废除土地国有。对土地极度的渴望使秦朝成为战国七雄之一,最终统一中国。

然而,当土地得不到扩张的时候,一个土地私有的帝国将面临极大的困境。秦末、两汉末,以及南朝末年。人口不断增长,土地不断兼并,很多人吃不上饭。除非你去发动战争,侵略别的国家。

中国地理形势决定难以扩张,北有草原和森林;南有亚热带林地;东有大海;西有高原和沙漠。内部解决注定要有动乱。古代现代一个道理。现今世界粮食问题之所以不紧张,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新大陆的发现。美国社会之所以相对稳定,就因为它是个新大陆而已,和文明关系不大。如果下去两百年,美国人口达到十五亿,恐怕美国人难以过得如此悠闲。所以,我们不应该指责西欧人口的负增长,更不该指责中国的计划生育,机器大生产形势下世界上的人越少越好。

北魏帝国面临着这样的形势,扩张的势头已被地理环境遏制,只能反求诸已。

公有制的“井田”能不能复古,答案是否定的,谁也不愿意做王莽。那么,西晋王朝的“占田制”可不可以恢复?“占田制”说白了是“限田”,和土地私有没什么区别,如何能够限制统治者去搞兼并呢。

既要把土地掌握在国家手里,又不能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北魏国的政治家和经济学家们前无古人地制定出“均田制”。

“均田制”实现了中国农民“耕者有其田”的梦想了吗?看看它的设计师吧!

首次提出“均田制”方案的人是一个大豪强,北方的高门望族赵郡李氏李安世,他是北魏名臣李孝伯的侄子。李安世11岁即被选为中书学生。据说面试的时候,文成帝拓跋濬当时嫌弃李安世太小,小安世朝堂之上应答如流,举止得体,成为最小的天子门生。

萧齐皇朝外交官刘缵最欣赏李安世。刘缵是南朝的美男子,俊秀风流、光采照人的江东名士,与冯太后上过床,有过鱼水之情。如果说冯太后和王睿、李冲之间存在深沉热烈的爱情的话,那么她和南朝使者刘缵纯粹是肉体关系的情人。刘缵屡次出使北魏,数度和高贵雍荣、风情不减的敌国太后云雨巫山、翻云覆雨。冯太后年过四十能够与江南异国情调的男人产生爱情,称得上一段浪漫的故事。

负责接待刘缵的就是李安世。南北朝外交官聚在一起互相吹嘘自己的国家,从军事政治到文化经济、人文风俗无有不吹。

南朝承晋国正统,除了军事之外,经济和文化比较发达,瞧不起北方人,李安世听着很生气,找机会耍笑了刘缵一回。

一天,李安世陪刘缵逛集市,刘缵发现魏国的黄金珠玉价格特别便宜,拎了大口袋疯狂购物,一边买一边说:“北方金玉大贱,想必山川之中出得多啊!”李安世冷冷一笑:“圣朝不看重金玉,所以贱同瓦砾。皇上德通神明,山不爱宝,故无川无金,无山无玉。”

一席话说得刘缵张口结舌,说不出话来。说南方怎么怎么文明,分明比北方人贪财嘛。刘缵本想多多地买,搞了一个灰头土脸。他哪里知道,摊上的金玉宝贝都是北魏宫廷里的,专门用来正他嘴。李安世的聪明可想而知。

刘缵更加尊重李安世,对同事称赞说:“没有这样的君子,怎么会有这样的国家!”萧齐皇朝的外交官们每次见到李安世总是客气地称呼为“典客”,就象我们尊称某国外交官为“大使”。

“典客”是秦朝制定负责外交工作的官职,周朝叫“掌客”,汉武帝改为“大鸿胪”,当时北魏国定名“主客”。

李安世不满意,责问道:“诸位怎么能用亡秦的官名称呼上国呢?”刘缵理屈,仰天打个哈哈,还想找回些面子,便问道:“请教一下,这个官名改过几次呢?”

李安世从容答道:“周朝称作掌客,秦朝改称典客,汉朝呼作鸿胪,当朝定名为主客。诸位对周文王、汉武帝不大尊敬,对亡秦的态度倒是很殷勤啊。”

刘缵又没词了,抬头向远外望去,外交官脑子快,立刻转移话题,指着平城外隐约的方山山脉问道:“这座山离燕然有多远呢?”

谁能知道燕然山到魏都平城具体有多远?李安世回答得巧妙:“也就是石头城离番禺那么远吧。”你还别说,从山西大同到外蒙杭爱山和从南京到广州的距离还真差不了多少。

李安世出身于北方门阀大族之家,深刻了解当时北中国的现状。现今社会以村镇为基本单位,当时北方以坞为单位,一种小型城堡,有些象中世纪欧洲的城堡。

东汉时代,中国形成庄园经济。西晋发生八王之乱,接下来民族大迁徙,即所谓蛮族入侵。北方的汉人能走的迁往江南。不能走的、不愿走的留在故乡,纠合同族同宗同乡的人沿河流溪涧、地势险阻之处修筑堡垒,据险自守,躲避战乱,形成大大小小的坞。

坞构成中国北方奇特的景观,城市里反而空荡荡,人们大多聚集在坞堡中,因为有地可以耕种,城里没有土地。

赵郡李氏统领着赵郡一带的坞堡,势力极大。势力大到什么地步呢?有一伙强盗打家劫舍无恶不作,一个小喽罗在常山地界捡到一只死鹿,兴高彩烈回到营地。强盗头子问:“什么地方弄的?”小喽罗顺口答道:“赵郡那边搞到的。”强盗头子吓得脸绿了,“混帐!赵郡的东西你也敢要,快给我送回原处。”邻郡的人编了句歌谣,“诈作赵郡鹿,犹胜常山粟。”赵郡李氏可比《水浒传》中的祝家庄厉害多了,别说打,捡东西都不成。

北魏进入中原,历届朝廷对各地豪强另眼相看,承认他们的宗主权利,让他们替鲜卑人督护地方。

胡汉统治者们搭起手来,农民的生活可想而知。百余年间,中原地区的百姓或在战乱中死亡,或逃往江南,漂流异乡。剩下的人大多依附在豪强地主的坞堡庄园里做农奴。

北方长年战乱,百姓流亡,中原萧条,有的地方千里无人烟。一面是大片的土地成为无主荒地,另一面汉人豪族庇荫了大量的农民。

北魏帝国对外掠夺人口和财富的战争停顿下来之后(讨伐柔然和统一北方的战争),突然发现劳动力大多控制在汉人豪强手里。朝廷与豪族之间的矛盾激化,各地豪强参与到各族百姓的农民起义中去。

当时北中国的民族杂乱,鲜卑、汉、匈奴、羯、氐、羌、乌桓,其它小族如吐京、屠各、敕勒、羯、丁零,没有一个民族不想成为主人。各地的起义此起彼伏。孝文帝即位起十年间,总共爆发十一起农民起义,平均一年一起。

“李波小妹字雍容,褰裳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妇女尚如此,男子安可逢!”

这是北魏孝文帝时期民间流传的一首乐府歌辞,民歌展现北方女子飒爽、英武的巾帼风采。李波小妹李雍容骑术高超,箭法精湛,风卷蓬草,一箭双雕。最后一句话点明主题,妇女如此,男儿还了得!强大的李氏家族是一支反抗北魏帝国的起义队伍,击败过北魏的正规军。平定叛乱的恰恰是与李波同为豪强的李安世,他诱斩义军将领三十多人,一举平叛。

李安世从中看到了北魏帝国的危机,提出了著名的“均田制”。在他看来“均田制”目的有三:第一,平息帝国与农民的矛盾;第二,平息朝廷与豪族的矛盾;第三,增加政府财政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