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中国历代哲学智慧(大中国上下五千年)
10504300000099

第99章 顾炎武的启蒙思想

在以清代明的历史背景下,顾炎武认真总结明王朝覆灭的历史教训,重新审视中国传统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以其远见卓识,汇集历史上志士仁人论道经邦的智慧,并加以适乎时代要求的发挥,来建构未来民族复兴的蓝图。

顾炎武(1613—1682),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江苏昆山人。原名绛,字忠清。明亡后改名炎武,字宁人,亦自署蒋山佣。尊称为亭林先生。著有《顾亭林诗文集》,以及《日知录》、《肇域志》、《天下郡国利病书》等三大奇书,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清初三大儒”。

顾炎武出身于江东望族,明朝末年家道中落。他14岁取得诸生资格后,便与挚友归庄一起加入复社。明亡后,与归庄等人一起为匡复明朝奔忙,他们在南明政权下两次参加武装抗清斗争。

后见复明大势已去,才决心“笃志经史”,把自己的后半生贡献给学术事业。

当顾炎武以精湛的学术造诣名著朝野后,清政府屡次征聘,他都坚决拒绝。1678年,清廷特开博学鸿词科,征举海内鸿儒,许多江南名士都屈膝应征,顾炎武也被同乡叶方霭等人联合举荐,但他严辞拒绝。第二年叶方霭又以《明史》馆总裁的身份向他发出修书聘请,他誓死不从,并在回信中郑重声明:“七十老翁何所求?正欠一死!若必相逼,则以身殉之矣!”

1682年,70岁的顾炎武病逝于远离故乡的山西高原上。

《日知录》是顾炎武花了30多年心血才完成的读书笔记,书名取之于《论语?子张篇》。《日知录》内容大体分为三类:经术、治道、博闻,而核心则是“治道”。

有唯物倾向的宇宙观

顾炎武认为宇宙是由气构成的。他在解释《易传》中的“游魂为变”时,引用了张载和邵宝的话,并提出“盈天地之间者气也,气之盛者为神,神者天地之气而人之心也”这样的观点。他反对形而上学,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非器则道无所寓。”

经世致用的治学方向

顾炎武一生治学的方向可以用“经世致用”来概括,基于这种思想,他对宋明理学“空谈心性”进行了激烈的批判。他说:“以一人而易天下,其流风至于百余年之久者,古有之矣:王夷甫之清谈,王介甫之新说。其在今日,则王伯安之‘良知’是也。孟子曰:‘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拨乱世,反诸正,岂不在后贤乎!”他把明朝灭亡的原因归咎于宋明理学特别是王阳明心学的流祸。他以“拨乱世,反诸正”为己任,提倡穷六经之旨、急当世之务的实学,这在当时起到了转变一代学风的作用。他还曾说:“愚独以为理学之名,自宋人始有之。古之所谓理学,经学也……今之所谓理学,禅学也。”顾炎武用“古之所谓理学”即经学同宋明理学相对立,并且提出读经应从考文、知音开始。这一观点被清代许多学者所接受。

顾炎武针对宋明理学的空疏学风和假道学先生们的寡廉鲜耻,明确地提出了“博学于文”和“行己有耻”两大宗旨。一方面是对宋明理学的针砭,另一方面寓有通过严格读书人的操守而振奋国民精神的深意。

延伸阅读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究竟出自谁之口

多年来流行一种说法,认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出自顾炎武之口。但出自顾炎武的哪一本书,却从未有人点明。刘洁修对顾炎武的著述一一翻检,仅在《日知录》卷十三《正始》篇中发现如下一段话:“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辩?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刘洁修继续查索,后来在梁启超《饮冰室合集》中找到答案:“今欲国耻之一洒,其在我辈之自新……夫我辈则多矣,欲尽人而自新,云胡可致?我勿问他人,问我而已。斯乃真顾亭林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也。”刘洁修经过考辨之后,认为按照语言发展运用的实际,“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语意本于顾炎武,而八字成文的语型则出自梁启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