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中国历代哲学智慧(大中国上下五千年)
10504300000028

第28章 先秦儒学的集大成之作:《荀子》

《荀子》具有学术批判精神,具备兼容并包的意识,体现了战国百家争鸣走向学术交融的历史趋势。

荀子(约前313—前238),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名况,当时人们尊重他,称他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写作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两度到当时齐国的文化中心稷下游学,任过列大夫的祭酒(学宫领袖),还到过秦国,拜见秦昭王,后来到楚国,任兰陵令。公元前238年失官家居逝世,葬在兰陵。

荀子入秦拜见秦昭王之事,无论对儒家学派还是对中国学术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大约在八十岁左右(一说五十岁左右)的时候,荀子做出了一个决定。那就是,打破“儒者不入秦”的传统,去秦国考察。这是一个极富象征意义的举动,它预示着儒家的仁政学说,将与专制统治联姻。正因为这样,才有了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辉煌场面。

《荀子》,又称《孙卿对书》或《孙卿子》,为荀况及其弟子所著。西汉刘向整理时定为32篇,它们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是荀子亲手所著的22篇,一类是荀子弟子所记录的荀子言行,共5篇,一类是荀子及弟子所引用的材料,共5篇。前两类是研究荀子思想的直接材料,是《荀子》一书的主体。

荀子博学深思,其思想学说以儒家为本,兼采道、法、名、墨诸家之长。

“天人之分”与“人定胜天”

哲学思想是荀子思想的精华部分,而其中的天道观更为突出。荀子认为天是客观存在,它有自己运行的客观规律,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他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即天的运行有自身的规律,不因为尧而存在,也不因为桀而消亡。天不因为人厌恶寒冷而停止冬季,地不因为人厌恶辽阔遥远而废止其广大。他明确提出了“天人之分”的观点,把天与人严格区分开来。此外,荀子还进一步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光辉思想。也就是说,人可以利用自然规律,达到改造自然的目的。这种“人定胜天”的思想,有力地驳斥了宿命论。在处理天人关系问题上,荀子代表先秦思想的一个高峰。他比同时代的思想家站得都高。

感觉经验与思维作用并重的认识论

荀子的认识论具有唯物主义反映论的色彩。他说:“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这就说,人具有认识客观世界的动力,客观事物是可知的。人依靠感觉器官获得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耳、目、口、鼻、形”,荀子称之为“天官”。他认为“心”是思维的器官,《荀子?天论》中叫做“天君”。通过心的作用,把由感觉器官所获得的彼此孤立的感觉上升为认识,比较正确地说明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的关系。比如,用眼看到树,知道树的形状、高矮、颜色;通过心的辨别,得出正确的判断:这是树。荀子的认识论重视感觉经验,同时又注意思维(“心”)在认识中的重要作用。他克服了墨子单纯强调感觉经验的片面性,也克服了孟子单纯强调“心”的作用的片面性。

荀子认为,“心”要获得正确的认识,必须“虚一而静”,即不要以已经获得的知识来妨碍获得新的知识,不要以已经见到的东西而分心,妨碍认识新的东西,而且“心”还必须安静,不能胡思乱想干扰正常的认识活动。这就是“虚一而静”。

同时,荀子对“知”与“行”的关系有比较正确的说明,他说:“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即是说,听说的不如看见的,看见的不如自己知道的,知道的不如已经实行的,学到最后要达到实行。他强调“行”在认识中的地位,虽然他所谓的“行”只是个人的行动,还不就是社会实践,但仍属唯物主义的观点。

人性本恶

冯友兰先生说:“荀子最著明的是他的性恶学说。表面上看,似乎荀子低估了人,可是实际上恰好相反。荀子的哲学可以说是教养的哲学。他的总论点是,凡是善的、有价值的东西都是人努力的产物。价值来自文化,文化是人的创造。正是在这一点上,人在宇宙中与天、地有同等的重要性。”荀子的论点是:“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伪,就是人为。荀子的“性恶”论与孟子的“性善”论有极大的区别,但就通过所谓的“圣王之教”来教育感化民众这一目的而言,他们又是一致的。其性恶思想也被后人认为是其法家思想趋向的萌芽。

延伸阅读

荀子、李斯和韩非的关系

韩非是先秦的最后一位重要思想家,李斯是秦帝国最重要的一位高级官员。韩非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入室弟子,但他们也都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也正是这个原因,使历代都有部分学者怀疑荀子是否属于儒家学派。同时,荀子也因其弟子而在中国历史上受到许多学者的猛烈抨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