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中国历代哲学智慧(大中国上下五千年)
10504300000027

第27章 名家之“离坚白”派

公孙龙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之一,但他独特的哲学思想和思维方式却对中国哲学、逻辑思想史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上承邓析、伊文、惠施的名家学说,下启后期墨家和荀子的逻辑思想,他的哲学构成了中国古代逻辑思想发展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

公孙龙(前320—前250),传说字子秉,战国时期赵国人。能言善辩,曾经做过平原君的门客,是名家的代表人物。

公孙龙在诸子中能脱颖而出,主要是基于他的《白马论》。

据说,当时赵国一带的马流行烈性传染病,导致大批马匹死亡。秦国战马很多,为了严防这种瘟疫传入秦国,秦就在函谷关口贴出告示:“凡赵国的马不能入关。”

这天,公孙龙骑着白马来到函谷关前。关吏说:“你人可入关,但马不能入关。”公孙龙辩到:“白马非马,怎么不可以过关呢?”关吏说:“白马是马”。公孙龙讲:“我公孙龙是龙吗?”关吏愣了愣,但仍坚持说:“按规定不管是白马黑马,只要是赵国的马,都不能入关。”公孙龙常以雄辩名士自居,他娓娓道来:“‘马’是指名称而说,‘白’是指颜色而言,名称和颜色不是一个概念。‘白马’这个概念,分开来就是‘白’和‘马’或‘马’和‘白’,这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譬如说要马,给黄马、黑马就可以,但是如果要白马,给黑马、黄马就不可以,这证明,‘白马’和‘马’不是一回事吧!所以说白马就不是马。”

这就是著名的“白马非马”观点,它和后来的“离坚白”观点同样著名。公孙龙的著作结集为《公孙龙子》。《公孙龙子》在西汉时共有14篇,唐代时分为三卷,北宋时遗失了8篇,到目前只残留6篇,共一卷。

著名命题“离坚白”

公孙龙分两个部分来证明他的“离坚白”的命题。第一部分,先假设有坚而白的石。对于这一个坚白石,用眼看,则只“得其所白”,只得一白石;用手摸,则只“得其所坚”,只得一坚石。感觉白时不能感觉坚,感觉坚时不能感觉白。所以,从知识论方面说,只有“白石”或“坚石”,没有“坚白石”。第二部分是包含着形而上学的辩论。其大意是说:坚、白二者作为共相,是不定所坚的坚,不定所白的白。坚、白作为共相表现在一切坚物、一切白物之中。当然,即使实际世界中完全没有坚物、白物。而坚还是坚,白还是白。这样的坚、白,作为共性,完全独立于坚白石以及一切坚白物的存在。坚、白是独立的共相,这是基于实际世界中有些物坚而不白、有些物白而不坚这样一些事实。所以坚、白显然是彼此分离的。

艰深玄奥的《指物论》

《公孙龙子》中还有一篇《指物论》。《指物论》主要讨论的是能指与受指,即语言(而非思维)与存在的关系,而没有涉及所指。《指物论》是公孙龙语言哲学的总纲,也几乎包含了他的全部世界观。

在《指物论》中,公孙龙以“物”表示具体的个别的物,以“指”表示抽象的共相。“指”有名词的意义,就是“手指头”;有动词的意义,就是“指明”。公孙龙之所以用“指”表示共相,正是兼用这两种意义。此外,公孙龙以“指”表示共相,还因为“指”字与“旨”字相通,“旨”字有相当于“观念”、“概念”的意思。一个普通名词,用名家术语说,就是“名”,它以某类具体事物为外延,以此类事物共有的属性为内涵。一个抽象名词则不然,只表示属性或共相。可以说,在汉语里,一个共相就是一个名所“指”的东西。公孙龙把共相叫做“指”,就是这个缘故。

延伸阅读

名家说“楚王失弓”

据说楚王打猎时丢失了一张弓,随从们请求去找。楚王说:“不用了。楚国人丢了弓,楚国人拾了去,又何必寻找呢?”仲尼听到了说:“楚王的仁义还没有做到家。应该说人丢了弓、人拾了去就是了,何必要说楚国呢?”

公孙龙借用孔子关于楚王失弓的说法,指出孔子认为“楚人”和“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也就是“楚人非人”的意思。公孙龙的用意,是借用孔子的“楚人非人”道理来辩护他自己的“白马非马”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