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初生牛犊不畏虎
10501600000010

第10章 :非常成功心法之:培养卓越全面的品格

品格之内涵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需要不停地奋斗,而奋斗的过程也是克服不良品格习性迈向成才之路的过程。

品格的价值

虽然我们人类群居在一起生活,并且构成了每个个体赖以存在的社会,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仍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世界上没有任何两个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任何两个完全相同的人,这是真理。而人与人的不同,自然也包括品格上的不同。并且,由包含品格差异在内的各种差异构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区别。那么,品格是一种什么样的东西呢?

品格其实是一种比较抽象的东西。它看不见、摸不着,靠人们做的具体的时来体现。品格对成才有着重要的影响,品格对成才的影响,就像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事物一样,存在着正、反两个方面。

品格不好的人,只想自己、不为别人考虑,或自私,或心胸狭窄,很难有朋友的帮助,也很难有成功的机会。古今中外历史上心地善良、良好品格的人,一心为大家好或者一心为科学、为事业而忙碌,给予社会的是爱心,他的精神是奉献自己,幸福他人从而自己也幸福。他们被世人记诵,成就一生。

不良的品格有哪些?让我们来数数:骄、嫉、懒、自私……

骄。中国有一句话说:“骄必败”。历史上有名的官渡之战中,袁绍就是因为自己兵多将广、粮食充足而骄。骄傲之下袁绍轻视曹操,结果被曹操打得落花流水一般,跑回老家去再也没有机会“重整河山”。而得胜了的曹操反而整顿、操练军队,为以后的战争打下了很好的基础。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不管是在商业还是在科学上,还是其它方面,竞争都是非常激烈的。当你满足于小小的成功而放弃进取时,你所从事的事业的整体并不会因为你个人的骄傲自满而停止向前发展,等你醒悟的时候已经是来不及的时候,这也是许多企业以及企业家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现在国际上的各大企业都强调一种“危机意识”。这也就是说,骄傲的人最终无法成为真正的人才。

嫉。在80 年代,西德把嫉妒正式列为一种病,指出它对身体的危害以及胃痛、背痛、头痛等多种症状。在现代的青年人--我们身上,不应该有这种“病症”,它是成才路上的一块巨大的绊脚石。在我国历史上有一个很典型的嫉妒害人的例子,并且他害的这个“人”并非别人,而是他自己。这个人就是三国时期的周瑜,他嫉妒诸葛亮的才能,三番五次地给诸葛亮出难题,视他为眼中钉、肉中刺,一定要把他杀死,但诸葛亮没有被难倒过一次,每次都圆满完成周瑜的苛刻命令。到后来,气量狭小的周瑜终于自己把自己给害死了。可见,嫉妒的危害有多大,他能将当事人自己气死,更不用说对别人的危害了。世间有诸葛亮那样的聪明才智以及豁达的心胸的人是极少见的。所以,如果你想保持身体健康,不做对不住自己的事,那你就要敞开胸怀,容纳别人的好处与优点,并且向他们学习。嫉妒的人只会扼杀英才而很难成才。想想历史上的小人,谁不是嫉贤妒能的?隋炀帝就不用说了,虽然他做了皇帝,但那是靠世袭靠继承父亲的皇位而得来的,实在是个很差劲的领导者。可以说隋朝是妒忌亡国吧,杀死了所有的忠义之士,又有谁来投靠朝廷,为朝廷卖命?而相反的,历史上的英才,哪一个不是对后人、对人才提携有加,尽心尽力地爱护并且加以培养的。妒忌的原因在于当事人的心胸太狭窄了,试着想想天下大事,想想我们的国家需要大批人才来建设,并且,想想发掘一个人才该是很荣耀的事情,又何必非要将它扼杀在萌芽之中呢?要想成为人才,成为自己所想要成的那样,就只有靠自己的奋斗。别人的存在或许可以帮助你或阻碍你,但真正的人才从来不会为你增忧添烦。

懒。有人说过,勤奋出天才。的确,天才的形成,需要“天才”本人的勤劳工作以及一定的积累。从没有一劳永逸的好事,世界永远是变化发展的,如果你懒惰到对自己不负责任,那么这个责任又有谁能担当得起?如果你想成才,但你仍旧懒惰,那你就只能平庸。也许别人可以替你将成才所需要做的事情做完,但那样的结果只会是别人成才。生活从来不是建筑在空想与梦幻之中的,所以,你想成才,就要让自己勤奋一些。

自私。八十年代出生的孩子都像太阳,在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甚至外公外婆都围绕下张大。这样,年青一代有些养成了自私的品格,不肯与别人分享自己的快乐。自私不是一种好的品格,对任何人来说,都是成才路上的绊脚石。人类社会是一个群居的社会,我们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是双向的,奉献真诚必然收获真情,而奉献自私得到的必然也是冷脸。一般情况下,自私在一种人人关心人人照顾,特别是父母无报偿的付出包围中产生,误把父母的爱当成父母的“不爱”,从而确立自己独断一切“利益”的局面。克服自私便在于以己之心思他人之苦,从别人的角度设身处地地为别人想一想,能够而且愿意献出自己的真心。其实,有自私的品格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知道了它的危害,而仍然舍不得丢掉它。

这么多的不良品格会阻碍一个人的成才过程,是不是也有许多好的品格有助于成才呢?其实,好的品格不是“有助于”成才,而是成才“必须”要有它们,比如与上面的“不良”品格相对应的谦虚、宽容、勤奋、诚实……除了这些基本的品格外,你还必须学会承受孤独和承受寂寞,学会认识自己,学会整理自己的思想,学会培养、锻炼你的优良品格。

谦虚。“骄傲使人落后,谦虚使人进步”,这是老祖宗传给我们的训条,也是我们从上小学就接触的真理。凡是成功的人,成才的人,几乎没有一个不是谦虚的。大科学家牛顿谦虚地将自己的发明,归功于老一辈科学家,说“我看得远,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有人问起一位诺贝尔奖金的获得者,说:“您受到的最好的教育是在哪所学校,是怎样的教育?”老科学家沉默了一会儿,说“是在幼儿园里,在那儿我学会不拿别人的东西,不和小朋友们吵架……”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幼时所养成的良好品格,对一个人的成才影响有多么大,而谦虚便是其中的一项。

宽容。宽容是一个人心胸开阔的表现,也是成才所需具备的一种品格。基督教中上帝宽恕罪恶的人,祝福他死后得到解脱。对于别人的嫉妒与别人的恶意中伤,最好的办法是置之不理,谣言总归是谣言,没有了传播兴趣自然就会停下来。能够被人嫉妒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这证明你的存在还有价值,还能继续将美好的生活延续下去。所以,当这些来临的时候,你只要“关”上耳朵,专心做你的研究,干你的事业就可以了。人才的成功在于不仅使自己幸福,更使周围的人幸福,使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的人民幸福。“宽容是药,可以治好嫉妒者的心病。”多一分宽容,多一分关心,这个世界会变得更为美好。当你宽容地包纳了别人,世界的美好便会同时包纳你,这是一个很真实也很浅显的道理。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与别人的想不开而较量,无形中会牵扯你的注意力,而这一生,需要你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尤其,成才的人不会为小事而纠缠不清,宽容是对己对人都有很好疗效的良药。

勤奋。生活在于积累,而善于积累的人必然是勤劳的人,从来没有不经过辛勤培训而长出的果实,没有耕种,没有浇水,没有施肥,没有除虫的田地不会有秋天的收获。收获是喜悦的,而收获前的工作是勤劳的,正如一句谚语,“不吃苦中苦,哪有甜中甜。”没有耕耘就不会有收获,勤劳是成功的保证,是成才的法宝。

诚实。开创事业需要诚实的品格,虽然我们经常说无商不奸,但我们更说信誉第一,质量至上。假冒伪劣产品是人们所深恶痛绝的东西,我们有一句古话说“吃亏上当就一次”,的确,你去这个商店买了一件假货回来,那你第二次绝对不会再去他那儿,事情就是这么简单。有些商店开业时红红火火,过不多久就门庭冷落,这只是因为他把自己的生意给做“死”了,当然,这也就不会是一个成功的店,店主也不会是一个成功的人。成功的厂家都有“诚招天下客”的信条,这也是他们成功的原因之一。科学上更容不得半点虚假,诚诚恳恳地去做还不见得一定有重大的发现,更不用说欺骗了,记得有一位名人说过,生活是一面镜子,你欺骗了它,它也会欺骗你,这是真理。做人,不管是不是想成才,都必须学会诚实--诚实待他人,更诚实对待自己的内心世界。

影响成才的品格还有很多很多。能不能成才靠你自己。生活是丰富多彩的,需要我们不停地奋斗,而奋斗的过程也是克服不良品格习性迈向成才之路的过程。

品格的力量

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之一就是品格,人的价值能够通过高贵的品格最大限度地展现出来。自古以来,人类就崇敬真正的美德:勤劳、善良、正直、自律、诚实、守信……,那些具备了这些素养的人自然而然就会得到人们的信任和效仿。他们在生命的过程弘扬了正气,让世界因为有他们的存在而变得更加美好。

生活本身是平凡的,绝大多数人没有出人头地、成为伟人的机会,他们可能没有权势,没有钱财,没有学识,也没有地位,但只要诚实正直、光明磊落地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情,尽情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让自己的美德在日常琐事中体现出来,他们仍然拥有了高尚的灵魂和崇高的精神财富,他们仍然是个大写的人。

每一种真正的美德,如劳动、正直、自律、诚实,都自然而然地得到人类的崇敬,具备这些美德的人值得信赖、信任和效仿,这也是自然的事情。在这个世界上,他们弘扬了正气,他们的出现使世界变得更美好、更可爱。

天才总是受人崇拜,但品格更能赢得人们的尊重。前者是超群智力的硕果,而后者是高尚灵魂的结晶。但是,从长远来看,是灵魂主宰着人的生活。天才人物凭藉自己的智力赢得社会地位,而具有高尚品格的人靠自己的良知获得声誉。前者受人崇拜,而后者被人视为楷模,加以效仿。

优秀的品格不是天生的,它需要经过不断的自我审视、自我约束和自我节制。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有许多的彷徨、障碍和失败,但只要坚持心中的善与真,拥有坚强的意志和信念,最终就一定会取得成功;即使达不到预期的目的,也能得到生活的回报--品格得到了一次升华!正直善良的人会不自觉地在榜样的引导下使自己的品格不断升华,坚定不移地实现着自己的人生目标,在尊重他人的同时,保持自己的个性和独立。

伟人往往是一些特殊人物,但伟人本身只不过是相比较而言。事实上,大多数人的生活圈子非常狭小,他们很少有机会出人头地,成为伟人。但是,每一个人都可以正直诚实、光明磊落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能力。他可以淋漓尽致地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但是切不可滥用误用。他应该充分体现人生的价值。哪怕是在平凡的岗位上,他也可以做到真诚、公正、正直和忠厚。总而言之,他可以在上帝给他安排的岗位上做到尽心尽职。

文化知识与品格的纯洁或高尚并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在《新约全书》中,我们总是不断地呼唤人的心灵和“我们的灵魂,”但是,我们却极少提到理性。“少量的好品行抵得上一大堆学问。”乔治·赫伯特说。这并不是说要轻视知识和学问,而是说知识、学问应该和善行结合。有时候,我们发现知识、才能和最卑鄙的品行结合在一起--对地位高者趋炎附势、卑躬屈膝,对地位低者傲慢无礼、横行霸道。这样的人或许会在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中成就显赫,然而,在诚实、正直、忠诚和责任感方面,他们却远远不如许多穷困潦倒、目不识丁的农民。

学识与品格没有必然的联系。一个人学富五车,却奴膝婢颜于权贵,前鞠后踞于平民,这样的人,始终是令人鄙视的。

金钱与品格没有必然的联系。但金钱若掌握在意志薄弱、缺乏理性与自制的人手里,就极有可能成为他自己与其它人灾难的根源。

贫穷与品格也没有必然的联系。一个人也许只有片瓦遮体,但如果他拥有勤劳、节俭和正直的品格,他一样可以成为一个深受他人欢迎、爱戴的对象。

马丁·路德死后,正像在他的遗嘱中所宣布的那样,他身后“没有留下一分钱,也没有任何财产之类的东西。”在这方面,他的生活是如此的穷困潦倒,以至于他不得不通过种植菜圃和制作钟表来换取面包等生活必需品。然而,正是在这样的亲手劳作中,他被塑成他那个国家的品格的楷模。在道德品质方面,他比所有的德国王公们要高尚得多,荣耀得多,因而也拥有更多的追随者。

品格就是财富。品格是最宝贵的财富。它是人的良好意愿和人的尊严的财富。在这方面进行投资的人们--虽然不能在世俗的物质方面变得富有--但是,他们可以从赢得的尊敬和荣誉中得到回报。因此,在生活中区分良好的品质是必要的,这样,勤劳、美德和善行就应该是最高尚的品德,具备这些品德的人也就是一流的人。

如果诚实是一个人惟一的财产,并且他知道和感觉到遵守这一原则是正确的,那么仅仅是诚实的意义在生活中也是非常重要的。它使一个人保持正直,给他以力量和耐力,并且,它也是一个人精力充沛的主要动力。本杰明·鲁迪亚德曾经有一次说过:“没有谁必须要成为富人或成为伟人,也没有谁必须要成为一个聪明的人;但是,每一个人必须要做一个诚实的人。”

世界上才华横溢的人并不罕见,甚至连天才也为数不少。但是,才华出众的人就值得相信么?天才就值得信赖么?只有忠诚或诚实的人才值得信赖。这种品质比其它任何品质更能赢得尊重和尊敬,更能取信于人。忠诚是一切人性的优点的基础。它本身要通过行动体现出来。它就是正直--诚实的行为,通过一言一行展现出来。它意味着值得信赖,能让人确信它是可信的。当人们认为一个人是可信的时候,他就是一个忠诚的人。也就是说,当一个人说他知道某件事时,他确实知道这件事;当他说他将去做某件事时,他的确能做而且做了这件事。因此,值得信赖是赢得人类的普遍尊重和信任的通行证。

尽管一个人优秀的品格的声誉增长很慢,但是,他的真实的品格是不能完全抹煞的。他们可能会被一些人曲解,被另一些人误解;在一段时间内,不幸和苦难可能会笼罩他们的生活,但是,通过耐心的等待和忍耐,他们最终会赢得他们本应该得到的尊重和信任。

个人缺不了品格,民族缺少了品格的支撑,那么,就可以认定它是下一个要灭亡的民族。这就是品格的力量。

扎根于自律的土壤

哪怕对自己的小小的克制,也能使人变得强而有力。

自制自律是品格的精髓

人生历程,成功和美好要靠自己的努力,学业上的努力,事业上努力,生活上的努力。自我奋进、自我修养、自我磨练、自律自制。正如溪水百转千折汇入大海,麦粒春夏秋冬孕育在泥土。铄时流金,才筑人生辉煌,才赢硕果累累。

蒙田在谈论人生时说过:“心灵之崇高主要不在于高高在上和遥遥领先,而在于知道如何控制与约束自己。”人的情绪是复杂多变的,如时而热情,时而冷漠,时而乐观,时而悲伤,时而紧张,时而松弛,时而开朗,时而忧郁。人的情绪有积极和消极之分。积极的情绪能促人奋发向上,令人在事业上勇于搏击,不断进取,有助于事业上的成功和个人生活上的幸福;消极的情绪能使人沮丧悲观,萎靡不振,令人不思进取,可以导致事业的失败和生活上的痛苦。

自制自律表现为一种自我控制的感情。自己要战胜自己的感情,证明自己有控制自己命运的能力。如果任凭感情支配自己的行动,那便使自己成为了感情的奴隶。一个人,没有比被自己的感情所奴役而更不自由的了。

当一个人一帆风顺的时候,若能冷静谨慎,就会举止得当,景况越来越好;反之,若头脑发胀,得意自狂,就会忘乎所以,跌交吃苦头。在挫折和不幸面前顽强奋斗,可以重新点燃生命之火,从“山重水复”走向“柳暗花明”;而自暴自弃,可以使心头结满冰霜,到头来会贻误时机乃至会毁掉自己。

善于自制自律的人,面对非常事态,处变不惊,从容镇定。十六国时期,前秦统治者苻坚亲统步骑87万进犯东晋,而东晋只有8万兵力对敌。在异常严峻的形势下,东晋主帅谢安泰然自若,运筹帷幄,稳定了军心,鼓舞了士气,从而在淝水之战中,将前秦打得大败。

不善于自制自律的人,往往被消极的情绪所左右,把事情搞糟甚至酿成悲剧。猛将张飞不就是因为脾气暴躁、鞭挞部属而招致了杀身横祸的吗?浪荡公子丹特士受凶恶势力挑唆,败坏诗人普希金妻子的名誉,并向普希金提出决斗。普希金一时感情冲动,轻率应战,结果重伤而死,时年仅38岁。

我们每个人都在通过努力,做使自己生活更有意义的事,并且在向着未来的目标奋进。但是,生活在现实的世界中,我们绝不应该采取仅使今天感到愉快的态度,而丝毫不顾及明天可能发生的后果。我们的感情大都容易倾向于获得暂时的满足,所以我们要善于自制自律。但是须注意的是,往往那些提供暂时满足的事,通常就是对我们长期的健康、快乐和成功最有害的事情。因此,在追求一种有意义的生活时,我们应当努力预测自己所从事的事情对将来可能产生的后果。

不论你现在如何享受目前的生活,深谋远虑总会有益于你考虑未来。不要以为未来是一个非常遥远的东西,它总是要到来的,而且几乎总是比人们预期的要早。面向未来思考,这是培养一个人正确理解现实的能力的问题。那些总是失败的人,一再使用“我没有另外的选择,我不得不这样”这种借口;而实际上是他们不愿做出下面的抉择:付出短期不自在的代价,换取享受长期的更大的报偿。一个没有养成自我约束习惯的人,可能反复地屈从于一种诱惑而从事一种不该做的事,这种错误的后果甚至严重到能长期影响一个人的成败。

用了同样的努力,有人成功了,有人则失败了。他们可能都知道成功的途径,但他们之间有一个主要的不同在于,成功者总是约束自己去做正确的事情,而不成功的人总是容忍让自己的感情占上风。正如有人所说:“我常常做错事,但我的预见很少出错。”要具备自我约束的能力,必须不断地分析自己的行动可能带来的长期后果;同时必须不屈不挠地按照符合自己决心和长期最大利益的决定而行动。要做到自我约束,必须抑制人的感情冲动。人们行动的基础,通常可分为两种:根据感情冲动或根据自我约束。感情冲动地行事,无异于是一种失去控制的危险生活。然而,我们却依旧凭感情冲动行事,实践中经常发生的事是:当一大群人朝着一个方向行走,而你的理智或常识告诉你那是一个错误的方向时,你自我约束的能力就会受到严重的考验。这时也正是你必须运用自我约束的力量、压倒你随大流时那种短暂的舒服感受的时候,要提醒自己:这个大流从长远看并不正确。

一个人如果没有养成自制自律的习惯,代价最高昂的后果就是他会不断成为可怕的承诺陷阱的受害者。“我保证”是语言中最危险的句子之一。避免承诺陷阱的一个重要方法是学会诠释承诺语言。例如“我保证”经常表示“我懒得去核实事实”;“没问题”一般指“这不是我的问题”。这样的结局便是:太多人宁愿花费难以置信的大量精力,去避免那项工作原本所要求花费的精力。我们的世界看起来好像存在着一个被公众广泛接受、但完全无根据的保证:某人在某个地方控制着一切。但是,没有任何人对任何事都能控制住。事实上,我们生活的星球中只有一个可靠的保证,那便是:一个向你保证一切都没有问题的人,是最有问题的人。

高尔基说:“哪怕对自己的小小的克制也能使人变得强而有力。”愿我们都学会自制自律,善于自制自律,用理智和意志驾驭自己的感情,约束自己,做自己情绪的主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生活的强者和事业上的成功者!

经常开展自我反省

一个人的成长,分为外在与内在两种。外在的成长,无疑是由饮食、作息等因素造成。内在的成长,一般人都认为凭借教育,但我认为,反省也是内在成长的必要条件。

孔子是一位非常注重反省的人,他曾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可见成长不可只由教育即能成功。其学生曾子也每日反省三件事,从反省中改正错误,因此他虽然没有颜回聪明,最后也能成为儒家举足轻重的人物之一。

人经历痛苦时,常常问自己:我的痛苦来自何处?我应该对这个痛苦承担什么样的责任?既然痛苦已经来了,怎样可以将这个痛苦消除,或者缓和? 以一种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将来的事件或悲喜的感情?这些问题既实在又都非常 难以处理。直接的是自己很难有反求诸己的勇气或明智的态度,间接的是周围的为了安慰所采取的宠待的方式,即不问是非而一律加以隐瞒、甚至欺骗,或采取 顺其嗜好变本加厉培养本人自傲及虚荣的情绪。因此在遇事受挫的一批人中往往 有的人振作,有的人则反而将本性向着不好的方向发展,更有甚者,是向着极端自私的方向发展,不但影响着他日后的生活,而且将他的性格扭曲变得不近情理 。其实从实际的生活来看,痛苦未必是一桩十分不幸的事,往往经历过痛苦的人 会变得更加成熟,更加充满人生的经验和智慧,使他在以后的生活中会熟练地处理各种人或事,并且任何时候充满自信和自尊。这个痛苦,是挫折,是经验,是智慧所由生的机缘,把握住了它,谁就能得到丰厚的回报。这个把握的关键不在他 对痛苦加以肯定或否定,而在于他是否能正确反省自己的优缺点,反省自己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痛苦,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人生的经验和教训。当然这个痛苦不包括自然中如生老病死以及自然灾害所带来的痛苦,这种自然的痛苦是人类无法得到解决或预防的。这个痛苦只能包括生活或工作中出现的各种不顺心及失败造成的痛苦,或者由他人给自身带来的恶意或非恶意的痛苦。

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 。”三省,是说多次反省。这个对自身的缺点加以检察和纠正的举措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哲学和文化观念的进行,像后来宋朝发展起来的理学再到后来明朝王阳明 的心学,等等,都围绕这个“省” 字做过不少的文章和功夫。如所谓主敬主静,静坐悟道,都是做得要使自心无一丝渣滓,反诸一片澄明的天地。《礼记·中庸》 里说,人生最高的境界毋过于“ 极高明而道中庸”,中庸,也即毋过毋不及,到 达这个境界是不容易的,其中应该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除了其它种种人生必须 要得到的技能外,同时“反省” 二字也显得相当重要。不然从私欲纵横的社会步入极高明的境界中间缺乏“反省 ”的过渡,人便极容易堕入自傲甚至盲目的泥坑,人需要成熟,更需要将痛苦当做人生的价值得以提高和发扬的必修的课程。当痛苦来临时,人们就面临着抉择,面临着对命运的承认和挑战,同时也面临着能否 把握住命运的机会。如果要在这个选择与把握命运和机遇的机会中做得更好一些,人就必须能够沉着冷静,勇于承担痛苦带来的一切祸福和冲击,从而在经历极 度的精神压力中得到能够依旧可以前行的勇气和精力。这里涉及到一个如何认识 痛苦所由产生的问题,以及重新认识自己、解剖自己的问题。谁能在这一点上得 到较好的解决,谁就会赢得改变环境的机会。而这个认识自己、解剖自己的良方即是“反省”二字。人们应当经常静下来反省自己的行为和思想:自己的行为和思想是否在任何时候都是正确的?是否有过偏差?是否在不适当的时刻让不适当的 情绪所控制而做出愚蠢的事情?或者在处理某桩事情时缺乏合适的态度而导致他人的掣肘?或者在某桩事情上自己能够做得更好一些?是否在一些微细的事情上 有过不该有的失误?有了失误之后该如何挽救和弥补?是否自己的态度有时不够 积极?或者能够更加主动一些? ……当心里一片澄明,别无渣滓、别无干扰时, 人们的心智便会变得极度纯净,极度高超,极度的明智与睿敏,因此经过静虑之 后所得到的经验和智慧是最为宝贵的,它作为将来成功的保障和源泉,而在自己整个人生的过程中具有独特甚至是崇高的地位。谁拥有了这个经过静虑所得到的经验,谁就会拥有将来属于他的世界。这个痛苦经验的认定、认识乃至反省乃是 在人生中的最有用的一场人生教训。这个反省有似于佛家的由“定”而“慧”之 境。但大多数人在遇到痛苦的来临时,并没有足够的心理承受力,或者说并没有 过多的经验来应付突如其来的事变,因此往往在此时丧失了本有的灵明以及应有 的应变技能而使事情变得毫无章法,甚至向更加恶劣的状态发展,因而往往陷入 不可收拾的境地,或使能够及时纠正的事情得不到纠正,或使能够挽救弥缝的事 情变得毫无商量的余地,因而陷入被动,或遭到失败。这固然有偶然的因素,但更主要的是心理素质的高下和对自己清醒认识程度的原因而使事情出现或好或坏的转变。

当你得到这一切问题都会是否定时,你会想到怎样应付这突如其来的变化和痛苦吗?你应该想到的。因为这不仅是你的生活 和工作中十分重大的问题,同时对你在这个世界或者在这个工作环境中的地位都显得至关重要,你在他人心目中的地位并不仅仅因为你能够处理他人不能处理的 某桩事情从而得到增高,也并不单因为你能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问题而得到他人 的尊敬,而人生所以得到他人的认同和尊敬几乎是由综合的各种因素组成的。这 个综合因素包括多种方面,既包括你的工作能力,也包括你待人处事的能力,同 时包括你能否在突如其来的情况下妥善处理感情和理智的能力,以及及时和妥善 处理生活中各种意料不到的琐细事情的能力。当你的综合素质达到一定程度时, 你的为人就会在他人眼中变得美善起来,变得受人尊重,变得更加成熟,甚至变 得更加高尚。而这种能力之不容易达到,与人不可能都成为圣人一般,几乎成了 一种最高的为人标准。要做到这些,需要人超凡的忍耐力,需要人通达的智慧, 需要宽广的胸怀,需要容恕难事的度量,同时必须自觉地、严格地对自我进行约 束和锻炼。作为一种理想,这个标准的存在,就成了人完善自我的一个必要的、 不可或缺的要求和条件。列夫· 托尔斯泰说:理想正因为它不能达到才称其为理 想。而人类为了追求并得到它就更需要砥砺自己的品行,锻炼自己的能力,这无 形中对人类道德修养的提高起到了一种其它事情所不能达到的作用。我们要求人 类变得更加完善和高尚,而这一切也都是希望人类变得更加幸福更加心情舒畅, 生活和工作变得更加合理和具有人性,然而在这个现实世界,永远有不尽如人意 的地方,不合理的事情,当你对这种不合理进行谴责时,你会想到对自己的道德 有过任何要求吗?如果你能更加心平气和地看待世界上的任何一桩事,那么你会 承认你曾有过过失并需要得到必要的更正吗?这个工夫就是内省工夫,也就是曾子所提倡的“吾日三省吾身”的检察自身缺点错误的工夫,如果人们能做到经常省察自己做过的任何事件,并从中得到经验教训,那么你就会在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进行得比较顺利,甚至比较成功。当痛苦来临时,你静静地坐下来,让自己的思虑集中到一处,使自己的灵明归到一片透彻空灵的境界,而反省过去乃至现 在你所经历的历程,你会对自己有一个怎样的认识和评价,你对自己有什么样的期望,你所拥有的能力能否对你的期望起到支持的效果?到将来你重新找到工作时,你会利用你的什么能力达到你的工作上的成功?怎样弥补你某一方面的缺陷或偏差?你能否在碰到问题时采取冷静的态度?等等。当你对自己的反省达到较为满意的效果时,你就会从过去失败的经验和教训中得到力量,以使将来的成功 变得较为容易,较为便利。你因此会变得逐渐成熟起来,逐渐使自己的步伐变得 坚实有力。到那时,痛苦将不再属于你。你会将从内省中明白到的道理合适而有利地运用于实际的事务,从而得到更加实在的好处,不仅使他人对你拥有尊敬之情,你会从而拥有一个更美好,更安舒的生活空间。这时,你会说:我是成功的。

展现你的绝佳风度

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动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风度的内涵

莎士比亚曾对人的风度赞誉:“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动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风度,是人们在一定程度上的思想修养和文化涵养的外在表现,它的美是通过人的外在行为如表情、语言、信态等方面而显现出来的。可以这样说,于身心和谐中把握体态的适度,于“无为”中实现灵敏机智的追求,于轻松、恰当性中追求力度,于环境的平衡中攫取美,这就是风度之神的奉献。

风度也是哲学、美学、医学、心理学以及公共关系管理学、社会学等人文科学的研究课题。目的是通过研究风度的规律性,指导人们如何从气质的内涵、外延来认知内在素质美好程度;怎样通过外在风度的总体结构展现人的内在和外在的整体之美。并用“以内统外,以外展内”的相互提升的“外修内悟,内修外展”方法,促进人的综合素质全面提高,塑造优美动人的形象。

人的一生经历生活、学习、工作、婚姻和事业成就的整个里程。这一切都离不开特定的社会环境、教育状况和生活方式,离不开生理素质和内在精神世界的身心健康。它们都与人的风度密不可分,人的风度形成于后天,具有可塑性,是文化塑造的产物。文化中有价值的观念,引导着人的正确行动,这些由内在心理活动所产生的需要和动机,言行举止都直接反映着人对生活的态度,它们都与风度的美息息相关。气质是人的心理活动相对稳定的个性特征表现。气质的美首先表现在人的丰富内心世界,理想则是一个重要方面,是人生的动力和目标,品德更是气质美的又一重要方面,是人的立身之本,性格乃是人格特征的主要因素,至于情趣的高雅,思维的敏锐,才智的聪慧,处事之干练,无一不是气质美的显现。而美的风度正是以气质为灵魂,充分展示人的综合素质的良好程度,为此必然影响人生。

风度是内秀与外美的统一。人之美有两种最基本的划分,一种是外在的形貌美,一种是内在的心灵美。人的外在美是人自身美的凝聚和显现,它既能给本人以极大的心理满足和自美的心理享受,又能给他人以审美美感,使人赏心悦目。追求外在的形貌美,是人的本然天性,不应加以禁锢、压抑,而是应该以美学上的积极引导。

风度美是人的内秀与外美的和谐统一的体现。虽然,人的外在美和内在美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但具有风度美的人,他的内秀与外美必须是共存同在的。既容貌端正、仪表堂堂、体态健美;又道德高尚,为人正直、思想进步。失衡、背离、偏重,都不能视之为风度美。内美外丑或者外美内丑,都是对美的和谐的违反。

风度是自然美与装饰美的统一。风度既是良好气质的显现,又是佳容美姿的展示,它要求人的形貌与其装饰和谐、匀称。风度美,首先要具备内在的良好的自然条件。其次,要有艺术化的修饰方法。虽然美饰装扮构成风度最显眼的风景线,但如果过分追求、一味讲究而忽视内在精神的陶冶,就会失去风度的深度。人的装扮美,要有美的精神作为支柱、依托,否则就只能成为一个“漂亮的木偶”,没有深沉的内蕴,无法给人以回味之美。

良好的风度是在社会生活中不断地培养、修养、磨炼而成的。在这过程中,内在美自然流露出来,形成自己特有的待人接物的行为方式。周恩来总理在南开学校读书的时候,在大立镜旁糊了一面“纸镜”,上面写着:“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钮必结,头宜正,肩宜平,胸宜宽,背宜直,气象勿傲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庄。”毫无疑问,他在外事活动中尽显其伟大的人格魅力,和他时时注意自己仪表、风度是分不开的。良好的文化修养,渊博的学识、精深独到的思辨能力,是构成高雅风度的内在因素,通过语言、举止、服饰、态度和作风自然地转化为外在的形式。

在塑造理想人格的过程中,塑造风度是重要的。人的真正魅力,源于气质,展于风度,认知、调整、充实、超越,不断培育和提升美的风度气质,必将影响,作用并受益于我们的一生。

风度的培养

优美的风度令人向往和羡慕,但风度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靠后天的培养和训练。只有心灵高尚、行为美好的人,风度才能如影随形、翩翩而至。所以,要具有美好的风度,重要的是内外双修,铸造完美的形象。

美可以创造,风度美同样可以创造。风度通过五个方面去创造:自信,微笑,自然,知识,才情。

自信,是对自己的能力和品貌有充分信心,是“自我感觉良好”。自信是迈向成熟的一串脚印,自信是一朵永不开败的花,自信是展示自我的一道风景线。自信的人,往往显得落落大方,神采飞扬。自信的反面是自卑。自卑者往往羞怯胆小。试想,虎头蛇尾,缩手缩脚,低眉眼首,顾左右而言他,哪里会有什么风度可言!立如松,坐如钟,行如风,自然而在显现神采风韵。许许多多的人,为人处事太顾忌别人的眼光,过于考虑别人看法,因此,走起路来,难免蹑手蹑脚,说起话来,难免嗫嚅结巴。曾几何时,刘邦、项羽目睹秦始皇浩浩荡荡的出游队伍、富丽华美的车帐、八面凛凛的威风,随生雄心万丈的自信:“大丈夫当如此也”,“彼可取而代也”。于是,汉高祖立千秋帝王大业,楚霸王成万古悲壮英雄。诗人李白自信,他发出了“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浩叹,便有壮丽辉煌的诗章千古流传。巴尔扎克自信,放弃家人为他选定的职业,毅然走上创作道路,终有惊天动地的《人间喜剧》彪炳千秋。一代伟人毛泽东更自信,他高唱“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万水千山,披荆斩棘,铸造了共和国的辉煌,带来了亿万人民的幸福……

再说“微笑”。微笑是一种风度,是具有热情和友善、具有接纳和体贴、具有宽容和豁达、具有乐观和轻松的风度。微笑不要钱买,勿庸找寻,心头轻扬,自然眉头轻舒。当然,生活当中,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道只二三。但遭遇到不平、困厄之时,更需要表现出一种强者风度。保持舒心的笑,显得潇洒出尘。美国成人教育家戴尔·卡耐基,写了一本世界畅销书《人性的优点》。其中教给人们一种快乐方法:每天早晨起床之后,出门之前,对着镜子,自己对自己说:“我很快乐,我很开心”,等到自己终于笑了起来,才去工作。这种方法。值得我们这些祈盼自己风度迷人的人试验。

自然。风度之美,贵在自然。“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便突出地表现了这一审美观点。自自然然的风度,使人感到舒适,悦目。自然的美如芳香的果蔬,轻舒曼卷的枝叶,开合任性的百花。晋人最讲究风度美,也最懂得自然率真是真风度的道理。《晋书·王羲之传》上记载:东晋太尉郗鉴,有女长成,叫一门生到名门望族王导家去物色女婿。王导就叫来人亲自到他家东厢,从诸子弟中挑选。王导家的后生们得到消息后,一个个都装得不可不正经,有的看书,有的作文。有的练字。只有一人若无其事,打着赤膊,露出肚皮,躺在东床上吃东西。门生去之后,据实以报,郗鉴说:“那东床坦腹之人才是理想的对象呢!”原来此人正是大书法家,《兰亭序》的作者王羲之。惟大英雄能本色,本色就是风度。郗鉴可谓慧眼独具。王羲之当时是在自己家里,随随便便,大大咧咧,也符合环境。

四说知识。渊博的学识,它影响着风度的深度,它是心灵丰富性的标志。知识与才智是双胞胎,知识的基础过于薄弱,就不会有智慧的闪光。学识越渊博,才智越高,越是风度翩翩。体现学识的魅力,并非一定要接受高等教育,获得硕士、博士头衔。知识的花蜜,既在书本中,也在生活中。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知识面越广,文化层次越高,谈吐也就越风雅。只要我们充实自己的贫乏的大脑,培养高尚的情趣,内秀必定会转化为外美,知性美会代替浮光掠影的外在美,修养在不知不觉中拥有,风度在一言一行中体现。后汉了孟敏,客居太原时,一天,背上背着一种唤作甑的陶器炊具,忽然甑堕地破裂。孟敏也不回头看一下就走了。郭泰问他为什么不回头看看呢?孟敏说道:“甑已破了,看又何用?”孟敏如此豁达大度,源于他的智者情怀。源于他超凡脱俗的人生智慧。人生天地之间,理当如鱼得水,理当如鸟飞于天。鱼鸟来往从容,无牵无挂,我们何必斤斤计较,烦恼盈怀?

五说锻铸才情。曹操的儿子曹植,字子建,与曹丕是同母兄弟,擅长诗赋,援笔立成。他一度受到曹操的宠爱,差点立为太子。相传曹丕继承帝位后,想迫害曹植,命他七步成诗。曹植即行七步,吟成一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意思是讲,豆子在锅中哭泣,诉说自己受到高温煎熬,而无情的豆梗却在锅底越燃越旺,一点也不念及同根所生的情义。如此绝妙好词,信手拈来,比喻贴切,天衣无缝。才高八斗的曹植,七步成诗的风度,令人绝倒。就连那个立意要杀他的同母哥哥曹丕,也杀心顿消。曹植的风度,也就是他的才情。

现代科学,早就破除了生而知之的迷信。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一分机遇。我们天资平常,没有什么关系。我们有的是机会,锻炼我们的才情。艺高人胆大,胆大口手灵。才华横溢自能风度翩翩。致力于才情的锻炼也是培养风度美的重要途径。

理解人格与交往处世的关系

个人品质的吸引力,根本在于一种使人喜爱、仰慕并渴望接近的性格品质,这种反映一个人的精神和品德的内在属性--人格魅力,能像磁石般地使众人聚集在他的周围。

高尚的人格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

在社会生活中,人际交往的基本点就是要具备人格魅力。什么是人格魅力?人格魅力是指一个人在性格、气质、能力、道德品质等方面具有的很能吸引人的力量。在今天的社会里,一个人能受到别人的欢迎、容纳,他实际上就具备了一定的人格魅力。

作为“万物之灵”的人,既有自然性,又有社会性。作为社会的人,无论在什么样的社会形态里,他都不是孤立的存在,离开社会、离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人也将不成其为人。

在社会交往中,人们不断认识自我,又在认识和改造主客观世界中发展自己,壮大自己。在社会生活中,人际关系常常表现为一种感情上的联系和心理上的相互吸引。无论是谁,在社会交往中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越好,他的朋友就越多,就越能使自已得到温暖、勇气,增加自己的智能和力量。

人际关系,是一种最基本的关系,可也是一种最复杂的关系。从主观上,我们常尽善尽美地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但客观上,我们却常常为各种人际关系间的纠葛与矛盾所烦恼和痛苦。我们探讨表现人格魅力的心理学规律,旨在通过与人沟通心灵,加深理解,从而促进人际关系向理想的方向发展。

谁都渴望自己与周围人的关系是和谐融洽的。尤其是青年,更希望与别人友好相处,获得他人的信任、理解和友谊。然而良好的人际关系的产生取决于交往双方,即一个人不但接受他人,同时还能为他人所接受,相互间的关系才会不断发展。如果大家觉得与某人交往并非是一件顺利的事情,或者对他没有好感,即使他乐于同别人交往,但人们未必接受他。那么,怎样才能讨人喜欢,受人信赖呢?这就涉及他的人格魅力的问题。请看以下事例:

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白岩松在北京大学采访时,采访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一年秋天,北大开学了,一位外地来的年轻学子背着大包小包走进校园,实在太累,便把行李放在路边。这时恰好一位老者迎面走来,年轻学子走上去说:"您能帮我看一下包吗?"老人爽快地答应了。一个多小时过去了,年轻学子办完了各种入学手续回来时,老人还在尽职尽责地帮他看着行李。几日后,北大开学典礼上,年轻学子惊讶地发现,那天替他看包的老人竟是大名鼎鼎的大学者,北京大学副校长季羡林!可以想象当时在年轻学子心里,一种崇高人格的巨大力量是怎样强烈地震撼着他。季羡林先生在学术界有如此崇高的声誉,我想,除了他精深的造诣,严谨的学风外,其高尚人格的作用或许更大。

人格是有形的。高尚的人格闪闪发光,晶莹夺目,像巍巍高塔,似郁郁青山,低下的人格狰狞可恶,丑陋不堪,像污泥浊水,如臭气刺鼻。

人格是有重量的。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有的人死了,人们依然敬重他,看重他,以至于死了却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人们却鄙视他,轻视他,以至于活着也像死了。人们心里有杆秤,既称人事,也称人格。

人格是有尺度的。人格就像阶梯,在你的生命的历程中,每当你做一件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事,你的人格就增长一个阶梯而迈向崇高;当你违背良心,干了一件缺德事,人格便会下降一级而滑向卑污。一个人做一件错事难免,但专行小人勾当,那就无所谓人格可言了。

一位有名的商店经理曾经说:“有些人生来就有与人交往的天性,他们无论对人对己,处世待人,举手投足与言谈行为都很自然得体,毫不费力便能获得他人的注意和喜爱。可有些人便没有这种天赋,他们必须加以努力,才能获得他人的注意和喜爱。但不论是天生的还是努力的,他们的结果,无非是博得他人的善意,而那获得善意的种种途径和方法,便是‘人格’的发展。”

只有健全的人格,才能获得人们的喜爱和合作。因此。世间凡是智者贤人,常把人格的特征极力地表现出来。

有的时候,有些人即使与我们偶尔相识,只有一面之交,也能引起我们的注意,使我们喜悦,这是什么道理呢?他(她)能打动我们,使我们善待他们,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贺华勃说:“这是一种不可言喻的两情相悦,他给予我们的,犹如芳香给予花儿一样。”

这种人格,或者是我们看见的他们的目光,或许是我们看见的他们的微笑,或许是我们看见和听到的他们的举止言谈。如果把这些“人格”凑合在一起,我们便得到一个印象,一个结论:就是他们很得别人的喜欢,使别人对他们产生兴趣。我们在不知不觉之中,便和他们接近,成为朋友。这过程中,我们的人格也得到了发展,而使我们相悦的他们,也一样。

因此,可以这样说,这些令我们喜爱的他人身上的“人格”特征,是他人身上放射的一种魅力。许多人,无论他们的相貌是否英俊,都具有这种人格的魅力.具有令人尊敬、爱戴的凝聚力。

在人际交往中,人格魅力的基本点就是真诚。人格魅力来自于完善的人格,真诚待人,恪守信义则是赢得人心、产生吸引力的必要前提。待人心眼实一点,心诚一点,守信一点,能更多地获得他人的信赖、理解,能得到更多的支持、合作,因此获得更多的成功机遇。

我们主张知人而交,对不很了解的人,应有所戒备,对已经基本了解、可以信赖的朋友,应该多一点信任,少一些猜疑,多一点真诚,少一些戒备。对可以信赖的人,真真假假,闪烁其词,含含糊糊,是不明智之举。我国著名的翻译家傅雷先生说:“一个人只要真诚,总能打动人的,即使人家一时不了解,日后便会了解的。”他还说:“我一生做事,总是第一坦白,第二坦白,第三还是坦白。绕圈子,躲躲闪闪,反易叫人疑心;你耍手段,倒不如光明正大,实话实说,只要态度诚恳、谦卑、恭敬,无论如何人家不会对你怎么的。”以诚待人,会在可以信赖的人们之间架起心灵之桥,通过这座桥,打开对方心灵的大门,并在此基础上并肩携手,合作共事。自己真诚实在,肯露真心。

“敞开心扉给人看”,对方会感到你信任他,从而卸除猜疑、戒备心理,把你作为知心

朋友,乐意向你诉说一切。心理学认为,每个人的思想深处都有内隐闭锁的一面,同时又希望获得他人的理解和信任,有开放的一面。然而,开放是定向的,即向自己信得过的人开放。以诚待人,能够获得人们的信任,发现一个开放的心灵,争取到一位用全部身心帮助自己的朋友。这就是用真诚换来真诚,如果人们在发展人际关系,与人打交道时,能用诚信取代防备、猜疑,就能获得出乎意料的好的结局。

以诚待人,要坦荡无私,光明正大,一旦发现对方有缺点和错误,特别是对他的事业关系密切的缺点和错误,要及时地指正,督促他立即改正。虽然人不喜欢被批评,但当别人认识到批评者确实是为自己着想,便能理解接受,使彼此的心灵得以沟通,友情得到发展。

以诚待人,应当知人而交,当你摔出赤诚之心时,先看看站在面前的是何许人也,不应该对不可信赖的人敞开心扉。否则,适得其反。

要想得到知己的朋友,首先得敞开自己的心怀。要讲真话、实话、不遮遮掩掩、吞吞吐吐,以你的坦率换得朋友的赤诚和爱戴。正如谢觉哉同志在一首诗中写道:“行经万里身犹键,历尽千艰胆未寒。可有尘瑕须拂拭,敞开心肺给人看。”

有一个英国作家,名叫哈尔顿,他为编写一本《英国科学家的性格和修养》的书,采访了达尔文。达尔文的坦率是尽人皆知的,为此,哈尔顿不客气地直接问达尔文:“您的主要缺点是什么?”达尔文答:“不懂数学和新的语言,缺乏观察力,不善于合乎逻辑地思维。”哈尔顿又问:“您的治学态度是什么?”达尔文又答:“很用功,但没有掌握学习方法。”听到这些话,谁不为达文的坦率与真诚鼓掌呢?按说,像达尔文这样蜚声全球的大科学家,在回答作家提出的问题时,说几句不痛不痒的话,甚至为自己的声望再添几圈光环,有谁会产生异议呢?但达尔文不是这样。一是一二是二,甚至把自己的缺点毫不掩饰地袒露在人们面前,这样高尚的品德,换来的必是真挚的信赖和尊敬。朋友的交往亦是这样。你敢于说真话,说实话,肯让人知,朋友为你的诚实所感动,便会从心底深处喜欢你,他给你的回报,也将是说真话,说实话。

人与人的感情交流具有互异性。融洽的感情是心的交流。肝胆相照,赤诚相见,才会心心相印。岁月的流逝,时代的变迁,并没有减弱“真诚”在友谊宫殿中的光泽。相反,对于社会的进步,人们给“真诚”又增添了熠熠光彩。

离开了真诚,则无所谓友谊可言。一个真诚人的心声,才能唤起一大群真诚人的共鸣。“投之以本桃,报之以琼瑶。我们的生活中应充满真诚。

有一句成语,“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是说凭着真心诚意可以解决很多难题。有一位出版商讲过一个故事。他刚出道时,一直希望能有个名作家的著作让他出版,但他没什么资本,一直不敢去和那些作家接触。可是他实在想极了,有一天,便抱着他从报上剪下来的某位作家的文章,硬着头皮去拜访那位作家。他坦然地说明自己的状况,也表明了出书的意愿,这位作家不置可否,但也没有给他坏脸色看。他无功而返,过了一个月,他又去看那位作家,诚恳地说明他的想法,就这样去了10次,前后经过了半年,他获得了这位作家一本新作。

这就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也就是“真心诚意”的力量。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我们把高尚的人格运用在人际交往中,但同时我们也需要了解环境对我们的影响。这就有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故事。

《墨子·所染》守记述了这样件事:墨子经过一家染坊,看见有几个染匠正在把一束束丝绢丢进一口口染缸里。墨子聚精会神地看了半天,然后长叹一口气,说道:“这雪白的丝绢,丢进黑水就染成黑色,丢进黄水就染成黄色,陆续投进五种染料,丝绢也变成五彩色。染料一变,丝的颜色也跟着变。所以,染色的时候不可不谨慎。这个道理,就是做人治国也同样的呀!” 墨子是个唯物主义者。他的联想体现了他的教育思想和政治思想,即治理国家和教育人,要重视社会存在即社会环境的“染”的作用。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这个道理。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先说近,什么才算近?

有句话叫做“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天涯海角,而是我在你身边,你却不知道我爱你”。可见,所谓的近不是身体的距离,而是心理的距离。 所以,所说的“近朱”、“近墨”乃指心理上的近。当一个好人在心理上“近墨”了,那实际上他就已经开始变黑了,并不是外界把他染黑的。同理,当一个人在心理上“近朱”了,那他实际上已经开始变赤了,也不是外界把他染赤的! 但是,要想成为一个好人,当然要和好人在一起,因为当好人做好事也是有方法,和好人在一起就是要学习这些方法。

是不是就是说只要心不近墨,人就可以近墨了呢?当然不是!因为佛法里有熏习一说,如果自己没有定力,时间长了,自己的心理会受到影响,这不可不防。其实,用马克思的唯物论来说,也可得出同样的结论,因为思维是会受物质影响的。

至于坏人学好,那就是说坏人已经从心理上“近朱”了,只是行为习气还在,那就把他放到好人堆里。他的坏习气影响不到别人,因为别人的心理不“近墨”,而别人的行为却可以改变他的习气。这样下去,坏人不就学好了吗?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形象地说明了客观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很大的,尤其对青年影响更大,更深刻。因此,人们历来重视对所处环境的选择,主张“居必择乡,游必就士”。大家所熟悉的“孟母择邻”的故事,就是一例,孟母为了给孟轲选择一个适于成长的居住环境,竟三次搬家,由“近墓”之所迁至“市旁”又继而到“学宫之旁”可见她多么重视环境的选择。《颜氏家训》中说“人在年少神情未定,所与款狎,熏渍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移默化,自然似之。”就说明了小时候在一定的环境生活,耳濡目染,自然而然就形成了一定的品德习惯。王羲之,众所周知,晋代大书法家,甚至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难怪鲁迅先生说:“读书人家的子弟熟悉笔墨,木匠的孩子会玩弄斧凿,兵家儿早识刀枪……”这些名言,不无道理。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特别要注意朋友的关系。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朋友在一个人的生活当中是必不可少的。在确,朋友的重要性足以与在家的父母相比较。朋友的一言一行也会影响一个人的品行。好的朋友会使使人的心灵变得更为善良、美好,即使是一个坏人,在好朋友的熏陶下,也会变好。相反,倘若与坏朋友相处,日久天长,很有可能渐渐地染上了坏行为,有时候还会不由自主地做出一些自己也不愿意做的事情。原因就在于坏恶习已在心里习以为常了。尤其是青少年更容易改变。当然,也有出污泥而不染的,但那毕竟只有高风亮节的人才能做到。

“结有德之朋,绝无义之友。”交几个好朋友,他们的好习惯会影响到自己。取长补短,自己会变得越来越好,一些坏习惯也会随之消失了。因此,交友应特别慎重。

然而,有些青少年却因为交友的不慎重,从而走上了犯罪道路。

以前有个高中生叫黎明。他住的院子里有个待业青年叫陈凡,去年当了烤羊肉串的个体户,赚了不少钱。一天,他在卖肉串时一个青年发生口角,黎明走上去劝开了那位青年。陈凡见黎明替自己说了话,送了串羊肉串给他吃。自这以后,他俩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密切。有时,陈凡还不停地送给黎明好吃的东西。时间长了,陈凡慢慢就向黎明灌输他的人生哲学;钱越多越好,人无外财不富。黎明这个涉世不深的学生,渐渐地对金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此,他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又在陈凡的“教导”下,不断地偷钱,走上了犯罪道路。

反之,马克斯与恩格斯也是一对好朋友,但他们则截然不同。他俩在革命的影响下,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呕心沥血,终于完成了一部举世闻名的巨著《共产党宣言》。

由此可见,与不同的朋友相处,结果完全不一样。作为我们中学生,祖国的接班人,更不能与坏朋友在一起。只有与品德高尚的人在一起,才能不断地完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