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0~3岁婴幼儿智力方案
10499300000010

第10章 婴幼儿记忆的培养与训练

记忆是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再认、回忆的过程。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不断感知着这样那样的事物,经历着各种各样的情形和变化,产生种种不同的思想和感情,从事无数复杂的活动和交往,所有这一切,都可以经过识记,作为经验在头脑中保持下来,以后,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被人再认或回忆出来。

因此,记忆也是高级认识过程,比如想象、思维发展的前提,是人个性心理特征,是兴趣、性格发展的基础。如果没有记忆为人积累过去的知识经验,积累过去的感情、思想体验,人就不可能产生一定的兴趣爱好、情感意志,也不可能发展起种种能力,形成对人,对事,对己的比较稳定的态度体系以及相应的比较固定的行为方式。比如:小朋友在家长带领下多次感知各种各样的汽车、火车、飞机、轮船等,并且把这些知识都以记忆表象的形式在头脑中保存下来,以后,在教学的指导下,宝宝才可能进行“它们都是交通工具”的概括;当看到小轿车、自行车时,作出它们是不是交通工具的判断;并且能想象将来,火车、轮船、汽车将是什么样。如若宝宝在此以前没有对交通工具的识记和积累,他是不可能进行上述的概括、判断和想象的。

为使宝宝从小掌握丰富的关于周围生活和自然的知识,并为其高级认识活动的发展提供基础,我们应该重视从小培养宝宝的记忆力。但是,应该指出的是,智力虽含有记忆力,而且记忆是想象、思维等高级认识能力发展的必要条件,但记忆力并非就等于智力,记忆力仅仅是智力结构因素中一个重要组成成分。这如同录音机、图书馆一样,记忆的作用只是保留已有的知识经验及旧的东西,它本身并不能产生新的东西,更不能创造。因此,在强调培养、发展宝宝记忆力的同时,我们切不能把智力就当作记忆力,而只重宝宝记忆力的培养;切不可强迫宝宝被动接受大量知识,死读死记,使宝宝仅成为旧知识的“储存库”,而妨碍其智力以及其他因素,诸如概括抽象、逻辑推理、创造性想象等的健康发展。

我们应在智力各因素全面、和谐的培养中,发展宝宝良好的记忆力。

孩子记忆能力的标准和分类

家长和老师都希望自己的宝宝记忆力良好。但究竟怎样的记忆力才算是良好的记忆力呢?有人认为宝宝记得快就是记忆力好,也有人认为宝宝记得牢就好,还有人认为不管记得快慢、牢否,只要用时想得起来就算好。其实,这些认识都是片面的,不科学的。既然记忆力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四个过程,那么良好的记忆力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识记敏捷

对学习材料能很快地记住,速度超过一般人,花费时间少。

保持长久

能够较久地保持学到的知识经验,遗忘得慢。

记忆正确

对材料的识记准确,在保持和再认、回忆的过程中也没有歪曲、遗漏和增补。

恢复迅速

记住了的材料,在需要应用的时候,能迅速从记忆宝库中恢复提取出来,及时解决问题。由此可见,记忆力的好坏应该从识记的敏捷性、保持的长久性、记忆的正确性和恢复的迅速性等四方面进行全面衡量,这也就是记忆的四个品质。

每个人的记忆力有不同特点,记忆力好的人,在这几个方面也有强有弱。有的人长于记得快,有的人善于记得准确,而有的人则是不易遗忘。但是记忆的这四个品质都是良好的记忆力所需要的,并且四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缺一不可。因此,对宝宝的记忆力,我们也应该从上述四方面全面培养,不能厚此薄彼,更不能有所偏废。

记忆按照记忆的目的性来分,有无意记忆和有意记忆两种。

无意记忆

无意记忆没有什么明确的记忆目的,是在生活中自然而然地记住了一些东西;有意记忆则有明确的记忆目的,是有意识地、自觉地去识记一些东西。幼儿期,儿童的记忆主要是无意记忆。他们并不因别人的要求或自己的需要去记忆,而是因一些东西本身生动形象、具体鲜明,能引起他们的兴趣或强烈的情绪体验,使他们自然而然地记住了。宝宝所获的许多知识、经验都是通过无意记忆得来的。因此,我们应该根据宝宝记忆的这一特点,尽量注意教材的直观形象性和生动趣味性,充分利用无意记忆,帮助宝宝积累更多、更丰富的知识经验。但是,在教学和活动中,总有些材料不太生动有趣,比较枯燥。所以,宝宝的学习不能仅仅依靠无意记忆,还必运用有意记忆,否则,儿童就不能学到许多必要的知识和技能。

有意记忆

在整个幼儿期,虽然无意记忆占优势,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家长的教育作用,宝宝的有意记忆能力也逐步地发展,宝宝逐渐能够调节控制自己的记忆过程,能够按照家长的要求和需要去有意地、自觉地记忆一些事情。比如,有个实验要求宝宝按照要求到“商店”去买皮球、牛奶、铅笔、娃娃、糖果等五样东西。结果表明:三、四岁的孩子走到“商店”就认为他的任务完成了,既没有事先有意地记住要“买什么”,到“商店”时也没努力回忆应该做什么事;四、五岁的孩子来到“商店”时,能迅速地复述要买什么,不过遗忘了也就算了,不再设法回忆;五、六岁的孩子,接受任务时,会要求家长把任务交代得慢一点,而且边听,嘴里边轻轻重复,如遗忘了就请求成人提示,这是很明显的有意记忆的表现。

培养婴幼儿记忆能力的原则和方法

根据宝宝心理特点和记忆规律,对如何提高宝宝的有意记忆能力,我们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向婴幼儿提出一定的有意记忆任务和要求

有意记忆是在一定生活条件和教育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如果家长不经常向宝宝提出一定的识记任务和要求,宝宝就不会自发地去有意记忆什么。因此,家长在日常生活、教学和组织宝宝进行各种活动时,应该经常向宝宝预先提出识记任务和要求。在讲故事之前,家长预先向宝宝提出要复述故事的要求;在游戏开展之前,要求宝宝先记住游戏玩法、规则。实验证明,让宝宝带着任务和要求去学习、去记忆,能显著提高其记忆效果。有人曾将一个四百字的故事分别讲给中班A、B两组宝宝听。对A组,事先要求他们听完后要复述:对B组则只要求他们认真听,而没有告诉他们听完后要复述。事后检查,A组宝宝能复述出故事内容的70%~75%,而B组宝宝只能复述出故事内容的40%左右。

使婴幼儿明确记忆目的,提高记忆积极性

宝宝是否明确记忆目的,记忆积极性如何,对记忆效果影响很大。有时宝宝没记住一些事情,常常是因为他们没有明确的记忆目的以及激发其记忆的积极性;相反,如果我们使宝宝明确记忆目的,激发其记忆积极性,宝宝的记忆效果就能明显提高。有位家长在第二次带宝宝参观动物园之前,事先告诉小朋友今天参观动物园时,要认真观察并记住大象、长颈鹿和猴子的外形、动作及神态,回来要把它们画出来,送给没去参观动物园的小弟弟、小妹妹,这就调动起了宝宝观察、记忆的积极性。这次活动记忆效果就比第一次单纯地观察记忆效果好得多。此外,召开故事会让宝宝学讲故事,为庆祝“六一”组织幼学唱歌曲,其记忆效果也常常比平时单纯学要好得多。

在游戏中积极发展婴幼儿的有意记忆能力

许多专门的实验和观察表明:在游戏时,宝宝对记忆的目的和要求要比在实验室条件下容易意识到,也愿意为扮演好一定角色而努力实现记忆的目的和要求。比如,在“开商店”游戏中,宝宝担任“顾客”,为购买到各种物品,宝宝会努力识记各种物品的名称、外形特征及用途等等。

因此,利用游戏发展宝宝的有意记忆是行之有效的好办法。

婴幼儿记忆能力开发训练的方法

在孩子语言发展过程中,孩子的父母,家长需要注意哪些方式方法,把握哪些时机,以培养和激发孩子的语言能力是很重要的。其实,方式、方法和时机的关键都在于一个字——“说”。

其中的方式,就是“多对孩子说”;方法,是指“说什么”及“如何说”;而时机,则是指“何时说”。特别想要强调的是,无论是怎样的“说”,都应遵循一个基本原则“让孩子自然积累、愉悦学语、快乐成长”。也就是说,不用刻意、刻板地“教”孩子说话,更不要向孩子施加学语的压力;而是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积累,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成长。

本着这一原则,大人在态度和做法上,有三“要”和三“忌”。

三“要”:“要及时”、“要正确”、“要坚持”;

三“忌”:“忌急躁”、“忌强迫”、“忌责备”。

孩子出生后,父母和他的“说”,多是跟着感觉走。孩子从几个月时的有意无意地听,到1岁的爱听、学说,1岁3个月的以字词为主,1岁5个月的用句子表达、并很自然地不再使用不规范的小儿语,再到1岁6个月的交流比较自如,整个过程及这种变化都能带给孩子很多乐趣。例如作为一个5岁的很普通的孩子,在语言表达上和同龄人会差不多,孩子能感受到说与听带给他们的快乐,也初步有了对语言的敏感,并由此延伸到喜欢“阅”与“读”。

这种轻松、丰富和愉悦,于一个人的生活是很重要的,这也正是学语的意义及语言的魅力所在。

现在结合长期的实践、阅读和反思,就孩子的各个成长阶段,谈谈“何时说”、“如何说”以及“说什么”。

0~3个月

我们常常看到,大人怀抱小婴儿时,都会很自然的发出“咿咿”、“喔喔”的声音来逗孩子。这样简单的逗玩,对孩子来说是意义重大的。

特别是当孩子吃饱睡好、处于满足状态时,大人的声音会让孩子的大脑变得活跃,很快他就能记住并分辨大人的声音。倘若能在这种时候有意识地去捕捉、模仿、重复孩子表示高兴、惊奇等情绪的含混发音,大人富有感情的回应、柔和而有起伏变化的声音,更能让孩子开心,吸引他的注意力。

当孩子用哭声哭声表达需求时,看似随意的对哭声的解读,如“宝宝,饿了?”“宝宝,要妈妈抱?”,除了能给孩子安全感,也让他初步体会到与大人的交流。常常说、多多说、不断重复,加深孩子的理解和记忆。

3~6个月

3个月以后,随着孩子睡眠时间的减少,大人也就有了更多的好时机和孩子多说,如当孩子精神饱满时、咿呀发音时、陪孩子玩耍时。

说的时候,多采用简短的、易模仿的词。然后逐步加入更多生动的词汇,丰富孩子的语言积累;这时要求语速适中,口形明确,发音清晰。交流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比如:

1.当孩子发出呢喃声时,大人加以模仿、逗玩,还可用不同声调的语言予以回应,让孩子体会其中的变化;

2.孩子精神饱满时、玩耍时或睡前,多和他聊天说话,或念一些简单上口的儿歌;也可用孩子的名字编成押韵的儿歌,孩子对自己名字的敏感会让他更能集中注意力。

3.对自己所做的事及孩子的动作都尽量用语言加以介绍。用正确而简洁的语言进行描述,多采用能吸引孩子的叠音语、象声词等,比如告诉孩子说“看,妈妈在洗碗,刷刷刷。”“宝宝喝奶了哦,咕噜咕噜”之类的语言。

等孩子再大些,和孩子说话就成了随时随地的自由发挥;应景而说、尽量多说,不厌其烦。多带孩子出去玩,多接触人和事物,并用正确规范的语言介绍事物、说明事情等。可利用彩图卡、故事书,用各种句式,边指边说、边看边讲,表达连贯,强化词汇。对孩子无意有意的发音,都予以重复、强化,给予鼓励。

注重从模仿向表达的转换。从这时起,“说什么”也变得越发丰富。

6个月~1岁

1.继续对自己所做的事及孩子的动作用语言加以介绍。此阶段可用准确的、比之前复杂的语言,配以较慢的语速,来描述事情的过程。

2.常给孩子念儿歌,唱童谣。观察他的喜好,反复念他感兴趣的内容。

3.捕捉、利用无意发音,将之转化为有意义的字,加以强化。

4.用彩色图卡等帮助孩子了解周遭事物及其准确名称。

1岁~1.5岁

1.用不同的词汇来形容、描述同一事物,用词规范、丰富。

2.讲简短的故事。这时的孩子,对“我的”故事,会更有兴趣,可以把那一天他所遇到的事情或事物串在一起,编一个有关于他的故事。

3.强化简单句。如让孩子逐步从“妈妈”“宝宝”“抱”这样的单字、词转化为句子“妈妈抱”“抱宝宝”,再到“妈妈抱宝宝”等。

4.唱儿歌时,有意留出儿歌每一句的最后一两个字,慢慢地孩子会有意识地补出最后的一两个字。

5.和孩子一起翻读图卡或小读本。

1.5~2岁

1.利用孩子的好奇心,多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孩子认知事物。即便孩子不会说,大人的自问自答,也是一种启发。

2.此时的讲故事,可更多地选择童话类的。或以孩子喜欢的动物、玩具作为主题,编成故事,激发孩子的想象力。

3.选择图文并重的书籍,和孩子一起翻读,并使用书面语。

4.把握孩子“以词代句”特征,把孩子的字或词补充成完整的句子,给孩子示范,让孩子逐步学会以完整句子表达愿望、要求。当孩子真正进入“学语”阶段后,特别要强调“要正确”的原则。“要正确”,首先是指“不要学小儿语”。孩子在学语的过程中,会对叠音语比较敏感,如泡泡,宝宝及称呼等等,家长可以挑选这类固有的叠音词引起孩子的注意。另外,由于孩子发音的特点,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一些宝宝特有的“叠音语”,如“糖糖”、“饭饭”等。这是一种语言现象。但是,家长不要去这样教孩子,更不要去重复、强化这类叠音语,而是使用规范的表达。特别是当孩子已能赋予事物正确名称后,大人不要重复如“骑马马”“上班班”之类的用语。孩子自然就会很快地转换为正确的表达。这对孩子听故事,讲故事,理解书面语,都会很有帮助。“要正确”,也指“使用正确的语言”。从语言的复制上来讲,“宇宙”与“土豆”,“尴尬”与“干净”对孩子而言无难易之别。并不是所说的词汇都要求孩子理解;一些听上去复杂而抽象的词,孩子也能储存。

2~3岁

进入语言爆发期的孩子,借助语言这一工具,进一步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

1.引导孩子使用连贯的句子,注意逻辑和前后的衔接。

2.鼓励孩子联想,包括词的扩展,词义的联想,事物的联想等。

3.多做语言游戏,如和孩子一起讲故事,编故事,玩接龙、续尾、角色扮演之类的游戏;让孩子注意观察细节,并有条理地描述出来。

4.继续亲子阅读。选择孩子喜欢的故事,指读、复述,开始识字到阅读的过渡。

无论是在哪一阶段,都要“让孩子自然积累、愉悦学语”。不管是重复字词,还是重复故事,都要有足够的耐心。责备、打击、或强迫孩子“跟我学”,会让孩子变得更不敢开口、反感学语,缺乏自信,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

积极帮助孩子渡过语言发展期,并不是为了把孩子变得“优秀”,而是让他快乐地成长,感受语言的力量和生活的乐趣。孩子的语言能力培养,不仅需要大人“多说”,还需要激起孩子“说”的欲望,让孩子想说、乐学,这一点非常关键。

如何激发孩子表达的欲望

可能有的家长会有类似这样的疑问:“我的做法也差不多,可是为什么孩子都快两岁了,还发不了几个音?”;“孩子已过3岁,但语言发展并不是很好,这是不是意味着错过了最佳时机,现在该怎么做?”;“我的孩子会说话,但却不喜欢说,不善于表达,怎么办?”

找出孩子说话晚的原因对孩子影响最大的,当属和孩子朝夕相处,照顾他生活的方方面面的那(几)个人。如果能确定这(几)个人(父母、祖父母或是保姆)一直坚持和孩子多说,常说,有了足够的交流和积累,宝宝也没有器官发育问题或理解障碍,那孩子开口晚的原因,除了大家熟知的“性别差异”(即女孩的语言发展通常会早于男孩)及“遗传因素”之外,还可能有诸如以下的几种:

家庭气氛

这里所说的家庭气氛,除了指家长的良好心态和宽松的学语氛围之外,更是指总体上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和睦的家庭、亲密的关系、热切的交流,对孩子而言,就是良好沟通的最好示范。如果家庭中关系紧张、常有冲突,容易让孩子不知所措,产生紧张和焦虑的情绪,孩子的语言发展往往就会受到影响。

表达惰性

孩子在不会说话时,会用手势、眼神、甚至情绪来表达自己的愿望、要求。如在进入学语期后,如果家长习惯于、或者是图省事以及为了安抚他而总是根据他的示意来满足他的需求,他会逐渐养成用手势代替语言的惰性,延缓开口时间。

多语干扰

常见的状况是,如果家里有两种以上的语言(外语或方言),孩子往往会很自然地就具备了两种语言的理解能力,但表达能力可能会因为不同语言的干扰而影响,从而延迟孩子语言表达。

这样的状况当然也有正效应。孩子大些后,常能在不同语言间游走,没有理解困难,有些还可以自如地转换、表达。由此也可见孩子学语言的潜力。

气质差异

气质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孩子语言发展进度。大家知道,气质类型分为四种——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它们的特点可大致分别描述为兴奋型、活泼型、安静型、抑制型。有研究认为,胆汁质和多血质的孩子往往性格开朗,喜欢交流,说话较早。而抑郁质和粘液质的孩子则比较沉静,少于表达,说话也就较晚。

欲望是婴幼儿说话在动力

孩子的语言爆发期是难以预测的。有的孩子的渐进期较长;有的孩子的爆发力强。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个体情况千差万别。只要没有发音障碍或理解困难,孩子需要的就是时间、积累和鼓励。

其实从不会说到会说,从会说到爱说,从爱说到善说,其中的核心词是——欲望。孩子都会有表达欲望,即便过了语言的敏感期也是如此。所以,无论是否处于关键期,如果能激发孩子的欲望,就能让孩子有学习的欲望,有用言语表达的欲望。当这种欲望达成时,孩子会有满足感和成就感;当孩子感受到表达的愉悦和意义,就会更乐于表达,也就会渐渐变得善于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