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专家解答失眠
10495200000017

第17章 中医对失眠的认识

失眠在临床上极为常见,中医称失眠为不寐,指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的睡眠。轻者入眠困难,或眠而不酣,时寐时醒,醒后不能再入睡;严重者整夜不眠为其症候特点,并常伴有日间精神不振,反应迟钝,体倦乏力,甚则心烦懊恼,并可反复数年不愈,给患者的身心健康及工作、学习和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失眠虽不属于危重疾病,但能加重或诱发心悸、胸痹、眩晕、头痛、中风等病症。

现代医学治疗失眠症一般采用镇静催眠药物治疗,但由于此类药物具有诸多的不良反应,长期服用易产生耐受性、依赖性,以及损害肝、肾功能等,因此不宜长期服用。中医药通过调整人体脏腑气血的功能,常能明显地改善睡眠状况,且不引起药物依赖及医源性疾患,因而对于失眠患者是一个极佳的治疗方法。

从古医籍失眠症所含内容来看,它有许多名称。在现存医学文献中,有关此类病症的最早记载见于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始将本病称为不卧、不得卧和不能卧。《黄帝内经》中关于此类疾病的记载,有不得卧、卧不安、卧不得安、不得安卧、不卧、不能卧、少卧、目不瞑、夜不瞑、不夜瞑和不能眠等。《难经》始将本病称为不寐。张仲景则是以不得眠、不得卧、不能卧和不得睡这4种名称来称谓此类疾病。

失眠病位在心,由心神失养或心神不安所致,其发病与肝失疏泄、脾肾亏虚、胃失和降、肺失宣降及胆怯等密切相关。失眠之证,虚实兼有,虚多涉及心、肝、脾、肾、胃、胆等脏腑,实则以痰、热、食、瘀、饮为主,但以虚者多见。总结起来主要原因还是以下几种:

1.饮食不节:暴饮暴食,宿食停滞,脾胃受损,酿生痰热,壅遏于中,痰热上扰,胃气失和,而不得安寐。《素问·逆调论》指出:“胃不和则卧不安”。《张氏医通·不得卧》进一步阐明其原因:“脉滑数合力不得卧者,中有宿滞痰火,此为胃不和则卧不安也。”此外,浓茶、咖啡、酒之类饮料也是造成不寐的因素。

2,情志失常:喜怒哀乐等情志过极均可导致脏腑功能的失调,而发生不寐病证。

3.劳逸失调:劳倦太过则伤脾,过逸少动亦致脾虚气弱,运化不健,气血生化乏源,不能上奉于心,以致心神失养而失眠。或因思虑过度,伤及心脾,心伤则阴血暗耗,神不守舍;脾伤则食少,纳呆,生化之源不足,营血亏虚,不能上奉于心,而致心神不安。

4.病后体虚:久病血虚,年迈血少,引起心血不足,心失所养,心神不安而不寐。亦可因年迈体虚,阴阳亏虚而致不寐。若素体阴虚,兼因房劳过度,肾阴耗伤,阴衰于下,不能上奉于心,水火不济,心火独亢,火盛神动,心肾失交而神志不宁。

人难免有睡不好的时候,但有的人对这种暂时性的睡不好及其对身体的影响过于担心,一想到睡觉,就会条件反射地恐惧,老想着一定要睡好,反而使人更难入睡。这样就会形成害怕失眠——致力于睡眠——失眠——更害怕失眠的恶性循环。长此以往,很可能演变成慢性失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