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城山是我国道教的发源地之一,自古以来就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誉。青城山道观亭阁取材自然,不假雕饰,与山林岩泉融为一体,体现出道家崇尚朴素自然的风格,还有日出、云海、圣灯三大自然奇观,每年都吸引着无数游客来这里参观游览。
青城山古称丈人山,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西南,成都平原西北部边缘,靠岷山雪岭,面向川西平原。景区面积200平方公里,主峰老霄顶海拔1260米,在四川名山中与剑门之险、峨嵋之秀、夔门之雄齐名,有“青城天下幽”之美誉。全山林木青翠,四季常青,诸峰环峙,状若城廓,故名青城山。
青城山分前、后山。前山是青城山风景名胜区的主体部分,约15平方公里,景色优美,文物古迹众多,主要景点有建福宫、天然图画、天师洞、朝阳洞、祖师殿、上清宫等;后山总面积100平方公里,水秀、林幽、山雄,蔚为奇观,主要景点有金壁天仓、圣母洞、山泉雾潭、白云群洞、天桥奇景等。
青城之幽素为历代文人墨客所推崇。1940年前后,当代国画大师张大千举家寓居青城山上清宫。他寻幽探胜,泼墨弄清彩,作品愈千幅,还篆刻图章一方,自号“青城客”。六十年代,张大千在远隔重洋的巴西圣保罗画巨幅《青城山全图》,供自己及家人卧游。晚年自云:“看山还是故乡青”,“而今能画不能归”,终身对故乡青城仙山充满着眷恋之情。
青城山之所以名扬海内外,除了以其秀丽的风景取胜外,它身上独有的传奇故事和难解之谜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青城山的得名
青城山的得名有两种说法:一说是青城山有阴阳36峰呈环状排列,峰锐崖陡,林木葱笼,宛如一座绿色的城郭,以形色而得名,叫做青城山;第二种说法是青城山原名清城山,因古代神话说“清都、紫微,天帝所居”,这里就是神仙居住的地方,所以取名“清城山”。后来,道教创始人东汉的张陵张天师创立天师道以清城山为基地,道教主张“清虚自持”、“返朴归真”的教义,与清城仙都的意思相合,山名就没有变化。
唐初,佛教发展很快,清城山上发生了佛道间地盘之争,官司打到皇帝那里,唐玄宗信道,亲自下诏书判定“观还道家,寺依山外”,道家胜利了,可是诏书把清城山的“清”字写成了没有三点水的“青”了,清城山也因此改称青城山了。据说,这个故事并非传说,山上保存的唐碑诏书全文俱在,足以作证。
青城山普照寺传奇故事
普照寺早期叫“金花庙”,供奉的是蓥华祖师,是由一座家族弃祠改建而成的贫穷小庙,“无食以养僧,无房以妥神”。就是一个这样的小小穷庙,却在乾隆三十年(以后,突然大兴土木,广置田产,到道光二十九年)前后,经百余年间的连续扩建,普照寺一跃成为川西四大丛林之一,远近闻名。
据估算,这段时间普照寺修建费用在万两金银以上,而普照寺碑文载:未受捐施,不假募助。那么,这巨大的耗资从何而来呢?这便是令后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普照寺突然兴旺之谜。
民间流传的另一种说法是:当时普照寺有一个叫果时的小和尚,到与普照寺相邻的雪山寺割猪草时,发现一处地方青草长得十分茂盛,而且今天割了第二天又很快长出来。此事被方丈知道了,心知有异,不事声张,暗地组织寺内和尚挖掘,却挖出一窖金银。这是有了普照寺大兴土木的资金来源。
由于道教在青城山2000多年的存在和发展,特别是历代高道的主持和经营,青城山一直作为道家的祖山、俗家心目中的“神山”,而得到充分的保护。可以说,今天青城山的古建筑、古遗址、历史传说、饮食习俗乃至花草树木都渗透着道家文化的精神。
道家特色美食——长生宴
青城道家自古多美食。长生宴是鹤翔山庄上善堂餐厅推出的道家滋补特色美食。自三国蜀汉,范长生在此建范氏庄园,修炼长生久视之术,采山之精、水之灵、珍林香草之花宝,巧妙烹,食之本色、本味,得享天年,寿齐彭祖。之后,药王孙思居青城,又将川、山药等做成药膳以滋补元气。唐安史之乱,明皇避乱蜀中,驻长生宫,使道家饮食得以进一步发展和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