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自然地理探索
10494400000027

第27章 庐山:奇秀甲天下

庐山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的美誉。巍峨挺拔的青峰秀峦、喷雪鸣雷的银泉飞瀑、瞬息万变的云海奇观、俊奇巧秀的园林建筑,展现了庐山的无穷魅力,使它成为国内外久负盛名的风景名胜区和避暑游览胜地。

庐山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山,名胜古迹遍布。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名人志士在此留下了浩如烟海的丹青墨迹和脍炙人口的篇章。苏轼写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庐山云雾;李白写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秀峰马尾瀑;毛泽东写的“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的吕洞宾修仙而居的仙人洞,均是诗景交融、名扬四海的绝境。庐山的自然美景,孕育滋养了庐山丰富的历史文化,二者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充分体现了庐山作为天下名山的独特魅力。

庐山地处鄱阳湖盆地、九江市庐山区境内,滨临鄱阳湖畔,雄峙长江南岸。山体呈椭圆形,是典型的地垒式长段块山,长约25公里,宽约10公里,绵延的90余座山峰,犹如九叠屏风,屏蔽着江西的北大门。

庐山雄踞于江西省北部,紧靠九江市区南端的沙河县中心花园附近。可谓一山飞峙,斜落而俯视着万里长江,正濒而侧影着千顷阔湖,山清水秀景色泛胜。由于长江、庐山、鄱阳湖相夹,才会形成襟江带湖、江环湖绕、山光水色、岚影波茫之景象。故古人云:“峨峨匡庐山,渺渺江湖间”。形容的恰到好处。也正因如此,庐山才不愧为一幅充满魅力的天然山水画卷。

庐山为什么以“庐”为名呢?它的命名有什么历史渊源吗?来看我国历史上流传着的三种古老而神奇的传说。

第一种传说:早在周朝初年,也有说是在周威烈王时候,有一位匡俗先生,在庐山学道求仙。因他学道刻苦发奋、卓有建树,匡俗的名声在江西地区也就越传越远了。后来,匡俗在庐山寻道求仙的事迹,为朝廷所获悉。于是,周天子屡次请他出山相助,匡俗也屡次回避,潜入深山之中。后来,匡俗其人无影无踪。有人说他成仙去了,有人说他逃到了别处。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匡俗,就把匡俗求仙的地方称为“神仙之庐”。据说庐山这一名称,就是这样出现的。因为“成仙”的人姓匡,所以又称匡山,或称为匡庐。到了宋朝,为了避宋太祖赵匡胤“匡”字之讳,而改称庐山。

第二种传说:在周武王时候,有一位方辅先生。同老子李耳一道, 骑着白色驴子,入山炼丹,二人也都“得道成仙”,山上只留下一座空庐。人们把这座“人去庐存”的山,称为庐山。“成仙”的先生名辅,所以又称为辅山。但是老子与武王并不是同时代的人,所以这个传说只能当成是一个有趣的神话故事来读。

第三种传说,仍然是匡俗先生的故事,但时间较晚,情节也有些不同。说的是匡俗的父亲东野王,曾经同都阳令吴芮一道,辅佐刘邦平定天下,东野王不幸中途牺牲。朝廷为了表彰他的功勋,封东野王的儿子匡俗于邬阳,号越庐君。越庐君匡俗,有兄弟七人,爱好道术,都到都阳湖边大山里学道求仙。这座越庐君兄弟们学道求仙的山,被人们称为庐山。

三个有趣的故事为秀丽的庐山景致增添了很多的文化内涵,让人们在欣赏这幅“春如梦、夏如滴、秋如醉、冬如玉”的立体天然山水画时,还能感受到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和数千年博大精深的文化。

庐山仙人洞

仙人洞为庐山著名景点之一。位于锦绣谷的南端,有参差如手的“佛手岩”。仙人洞高、深各约10米,幽深处有清泉下滴,称“一滴泉”。洞壁有“洞天玉液”等石刻题词。洞中央“纯阳殿”内置吕洞宾石像,传说八仙中的剑仙在此修道成仙。每当云雾绕之时,骤添几分仙气。至清朝,佛手岩成道家的洞天福地,改称仙人洞。毛泽东的著名诗句“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使仙人洞景点名扬四海。仙人洞是来庐山的客人必游并留影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