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碑贴鉴赏及收葳
10493800000027

第27章 “医圣”张仲景之碑

张仲景,姓张名机,史称“医圣”,是东汉末年的杰出名医,医德高尚,医术精湛,还撰写了光辉的医学巨著《伤寒杂病论》,首倡对伤寒六经辨证和杂病的八纲辨证原则!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把中医临床医学和方剂学推进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对中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称为“中医临床之父”和“医中之圣”。令人遗憾的是《后汉书》和《三国志》等史籍中都无他的传记,对他的生卒年月、籍贯、生平事迹等后人都无确切的了解。《南阳县志》云:“宛郡(南阳)东高阜处,为张家巷,相传有仲景故宅,延曦门东北迤北二里,仁济桥西有仲景墓。”又载明洪武初年(1368年),镇守南阳的指挥官郭云,奉明太祖朱元璋之命修建南阳城,将南阳城里城外所有祠墓庙宇中的墓碑石刻全部征用。张仲景墓碑亦未能幸免。以此使张仲景墓地成为耕牧场所,无从查找。明崇祯五年(1632年),当地一个姓祝的百姓在菜园里挖土掏井时,挖得一块石碑,碑上刻有“汉长沙太守张仲景墓”9个大字,字体系真书,但仍存隶意,碑座上则有晋成帝年号“成和五年”(330年)四个字。人们由此始知,这个菜园的地底下埋葬着医圣张仲景。清顺治乙未年(1648年),南阳知府张三异仰慕张仲景盛名,又感叹于自己是张仲景同族,于是就捐献出自己的俸银,重修了张仲景墓,并在墓后建起了祠堂。

为纪念“医圣”张仲景的伟大功绩,后人在他的故乡河南洛阳为他建祠祭祀,但在明初为修城墙而毁其祠、墓,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唐潘王、越夔、沈津等人又重修,朝拜祭祀者络绎不绝。可是清末腐朽的官僚将“医圣祠”所有田产没收,祠院被侵占,遭到严重破坏。1956年,国家卫生部拨专款,由河南省卫生厅重新修复了“医圣祠”,不仅对原有房舍、张仲景墓等修葺一新,并在祠门前增修了碑亭,亭内立有“医圣张仲景故里碑”。1959年,卫生部长李德全亲自撰文,称张仲景为“东方医哲”,并勒石立碑。1982年,谭震林又为“医圣祠”题词,并勒石立碑,碑文称赞张仲景“弥补祖国医学外经亡佚之缺憾,厥功甚伟”。现在,这两块石碑都竖立于张仲景墓前新建的六角碑亭中,表达了后人对医圣张仲景的崇敬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