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碑贴鉴赏及收葳
10493800000021

第21章 夏禹之碑

禹系继舜之后的中国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的首领,姒姓,史称大禹、夏禹、戌禹,一说名文命。据《史记·夏本纪》载,禹原为鲧之子,夏后氏部落领袖,鲧因治水失败被杀,他由四岳推选,奉舜之命继续治水。他一改鲧的筑堤堵水法,采用疏导的办法,在外奔忙13年,劳身焦思,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使水患悉平,创下了“地平天成”的伟业。同时,他还“尽力于沟洫”,开沟修渠,开展农田水利建设,发展农业生产。因此,大禹受到各方的拥戴,经四岳推荐,被舜选为继任人。舜死后,大禹继位为部族联盟首领,居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后都阳翟(今河南禹县),相传他用铜制作兵器,定国号日“夏后”,定天下为“九州”,曾铸造象征权力的九鼎,使中华民族从此由部落联盟进入了形成国家、称有国号的社会发展阶段。最后,禹在东巡时死于会稽。禹在位时,经四岳推荐,禹曾选定以东方夷族的皋陶为继承人,皋陶死后,经四岳推荐,禹又选皋陶之子伯益为继承人。禹死后其子启夺伯益位自立,自此,王位禅让制转化为王位世袭制,大禹实际上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的缔造者。

大禹是中华民族的“立国之祖”,同时也是中国这块自古以来多水患的神州大地上有史记载的第一位治水英雄,他所代表的向大自然挑战、艰苦奋斗、人定胜天的精神和劳身焦思、“三过家门而不入”、公而忘私的精神,集中表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品德。因此,几千年来,大禹治水的事迹在中华大地上广为传颂,他的丰功伟绩受到中华民族子孙的敬仰,人们建陵修庙立碑,世世代代纪念他。

据《史记·夏本纪》记载:“禹会诸侯江南,计功而崩,因葬焉,命日会稽。”位于今浙江绍兴市东南稽山门外5公里处的会稽山,是夏禹陵墓所在地。这儿,遗存着众多关于大禹的碑刻。在夏禹陵甬道的尽头的一座气势宏大的碑亭里,矗立着一块巨碑,上书“大禹陵”三个大字,每字1米见方,笔势雄健,据考,是明嘉靖年间绍兴知府、著名书法家南大吉的手笔。在禹陵左侧不远处是禹祠,据《吴越春秋》记载,夏禹之子启“立宗庙于南山之上”,夏朝六世王少康“恐禹祭绝祀”,又“封其庶子于越”,在此守陵,逢时过节进行祭祀。现在禹祠内的廊下壁间,嵌有“禹穴”碑和“禹穴辨”碑刻两方,碑文刻载了古代学者考辨大禹葬地之辞。在大禹陵北,还建有全国最大的禹王庙,该庙始建于何时已难以考证,在汉代庙的规模已很大,梁大同十一年(545年)时曾进行过修葺,以后屡有兴废,现存禹庙建筑主要是清初所建。禹庙气势恢宏,是历代举行祭祀夏禹隆重仪式的场所,现存有许多历代遗留的碑刻。在禹庙进口南侧竖立着举世闻名的《岣嵝碑》,在禹庙正殿前右侧,耸立着一座御碑亭,碑文为清代乾隆皇帝所书;近年,在禹庙前又兴建了碑廊,碑廊内存有唐、明、清历代重修禹陵、禹祠、禹庙、祭祀大禹以及有关水利的碑刻60余块。

位于湖南中部的南岳衡山,是我国著名的五岳之一,山势雄伟,大小山峰72座,主峰为岣嵝峰,故衡山又名岣嵝山,相传舜南巡和禹治水都到过这里。岣嵝山原有一块著名的石碑,因其发现于岣嵝山,故又名岣嵝碑,全文77字,字形如虬似螭,既不同于殷商甲骨文、金文,也不同于战国楚墓出土的蝌蚪言文,苍古莫辨。历代流传认为岣嵝碑是当年大禹治水时留下的遗迹,是大禹治水时刻下的纪事碑文,碑文所说为大禹在衡山得金简之书知治水道;也有人认为此碑并非夏禹留下的,而是后人为纪念大禹治水有功刻立的石碑。总之此碑与禹有密切关系,故亦称为禹王碑、神禹碑,一直广为流传。此碑原碑早已不存,现所知最早是南宋嘉定五年由衡山移到湖南长沙岳麓山巅的,碑高1.7米,宽1.4米,碑的空白处有南宋向致所刻“右帝禹刻”4字,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长沙太守张西铭建亭护碑,长沙兵道石维岳又覆以石室。后来由于年代久远,碑亭、石室倾圯,现在的石室是1935年重建的。由于禹碑文字古怪莫测,且内容又与大禹有关,因此,自移刻长沙岳麓山为世人所知后,历代以来,全国许多地方都纷纷摹拓翻刻,现在昆明、成都、绍兴、开封古吹台、南京栖霞山、西安碑林等地都有摹刻的禹碑,成为我国被摹刻最多的古碑之一。

山西省芮城县东南5公里处的神柏峪,相传大禹治水导河凿龙门后,曾由中条山经禹门口来到此处休息于古柏下,休息后由此渡河,宿于隔河相望的禹店村,故此处地名称为“大禹渡”。现临河处有重建的禹王庙碑,碑文记述了大禹导河息于此的情况。同时,神柏峪山谷崖壁上,还有摩崖刻石“舟于此,出水得”六个大字。

安徽怀远县东南涂山与白乳泉隔河相望的地方,相传当年夏禹曾在此会诸侯计议如何治水。现在涂山顶建有禹王宫,亦称禹王庙、涂山祠,是后人为纪念夏禹建造的专祠。在供奉着大禹和其妻启母神像的禹王殿、启母殿两侧的耳房里,陈列着历代修建禹王宫的碑刻和文人墨客纪颂夏禹的诗文碑刻。在禹王宫西还有“启母石”(又名望夫石),相传当年禹,之妃涂山氏怀抱其子启,期望大禹治水早日归来,年长日久,化为巨石。历代许多文人墨客来此凭吊,留下了大量纪颂大禹的诗义碑刻。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宋代大文豪苏轼的《濠州七绝·涂山》禹王宫诗碑,诗云:

川镇支祁水尚浑,地埋汪罔骨应存。

樵苏已入黄熊庙,乌鹊犹朝禹会村。

这首诗是宋元祜七年(1092年)三月苏轼往扬州赴任顺道游访涂山时所作。全诗引用了“川镇支祁”——大禹擒获、禁锢无支祁这个淮河大水怪这一典故,和“地埋汪罔”——当年大禹治水招会群神于会稽之山,“汪罔”部族的酋长防风氏因晚到而被大禹严惩处死这一典故,重温了洪荒时期大禹拯救先民于洪水横流中的英勇壮举,追思大禹疏九河,导百川,十三年于外、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伟大功业和献身精神,表达了对大禹的无比崇敬和深切怀念之情。

河南开封市郊东南1公里许的古吹台,据说是春秋时晋国乐师师旷奏乐的地方,并最初由此而得名。相传当年大禹治水时曾在这里居住,为了纪念大禹治水的功绩,后人在古吹台上建禹王庙,故又称禹王台。禹王庙有大殿五间,殿北壁嵌有翻刻的著名的《岣嵝碑》。祠的东院为六贤祠,西院为水德祠。六贤祠祀著名文人李白、杜甫、高适、李梦阳、何景明和高子业。祠壁嵌有《禹王碑》等修禹王庙碑记、修六贤祠碑记等石刻,大殿院门南御书楼内嵌有康有为禹王台诗石刻,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碑刻《禹王碑》系明代著名文学家李梦阳所写。据有关资料记载,明嘉靖元年,澶州监察御史王溱到河南巡视,正值李梦阳也在此游览,王溱登上禹王台远眺,被壮丽的河山所感动,慨叹当年禹王治水造福于民的伟业,当即下令组织人力物力修葺禹王庙,并请李梦阳撰写碑文,勒石立碑,以志纪念。李梦阳欣然名笔,写下了传世名篇《禹王碑》,碑文曰:

李子游于禹庙之台,览长河之防,孤城古官,平沙四漫。遐睇故流,北尽碣石,九派湮於,云草浩浩,于是怆然而悲曰:“嗟呼!予于是知王霸之功也。霸之功,久之疑;王之功忘,久之思。”

昔者,禹之治水也,道川为陆,易为宁,地以之平,天以之成。去巢就庐,而粒而耕,生生至今者,固其功也,所谓万世永赖者也。然问之耕者弗知,粒者弗知,庐者弗知,宁者弗知,陆者弗知,故日“王之功忘”。譬之天生物而物忘之;泳者忘其川,栖者忘其枝,死者忘其圣人。非忘之也,不知之也,不知自忘。及其灾也,号呼而祈恤,于是,智者则指之所从来,而庙者兴矣。河盟津东也,蹙旷肆悍,势犹建瓴。堤堰一块,数郡鱼鳖。于是昏垫之民匍匐诣庙,稽首号曰:“王在,吾奚弱而防了堰夫?”椿户草门,输筑困苦,则又各诣庙,稽首号曰:“王在,吾奚役?”斯所谓思也。故不忘不大,不思不深,深莫如地,大莫如天,王之适也。霸者,非不功也,然不能使之不忘而不能使之不疑,何也?不忘者小,小则近,近则浅,浅则疑,如秦穆赐食善马肉者酒是也。夫天下未闻有庙桓文者也。故曰:“予观禹庙而知王霸之功也。”或问“汤文不庙。”李子曰:“圣人各有其至,尧仁、舜孝、禹功、汤义、文王之忠,周公之才,孔子之学是也。夫功者,切夫灾者也。大梁以灾故,是故独庙禹。”

是时监察御史澶州王子会按河南,登台四顾,乃亦怆然而悲,曰:“嗟呼!予于是而知功之言征也。吾少也览,尝蹑州城,眺沧渤,南目大梁之墟。乃今历三河,揽淮泗,极洪流而尽滔滔,使非有神者主之,桑而海者久矣,尚能粒邪,耕邪,庐邪?能皋兀者宁邪?川者陆邪?嗟乎,予于是而知功之言征也。所谓微禹,吾其鱼者邪?所谓美哉勤而不德者邪?”于是饬所司,算其庙,而属李子碑焉。

王子名溱,以嘉靖元年春按河南。明年秋,代去。乃李子则为迎送神辞三章,俾祭者歌之侑神焉。其辞曰:天门兮显问,赫赤赤兮云吐。窃黄屋兮陆离,灵总总兮上下,羌若来兮儵不见,不见兮奈何?望美人兮徒怨苦,横四海兮怒波。右迎神。

絙弦兮镗鼓,神不来兮谁怒?执河伯兮显戮,饬阳侯兮清路。灵霭兮来至,风冷冷兮堂户。舞我兮我醑,尸既饱兮颜酡。惠我人命乃土乃粒,日云暮兮尸奈何!右降神。

风九何兮涛暮,云喳喳兮昏雨。王驾风兮骖文鱼,龙翼翼兮两,帐佳期兮难屡,心有爱兮易离,爱君兮思君。肴芳兮酒芬,君归来兮庇我民兮!右送神。

在《禹王碑》中,李梦阳把夏禹作为王道的代表,热情讴歌了夏禹治理洪水,疏浚河床,悉平水患,使百姓得到万顷良田,安居乐业,世代繁衍,河清海晏,物阜民丰的丰功伟绩。表达了他对不顾私利、一心为民造福的古代圣贤的敬仰之情,和以使百姓脱离灾难为己任,着力于造福百姓的胸怀抱负,并借此抒发幽古之情,表达了他对当时政治黑暗腐败的愤懑,对能够有一个夏禹式的明君的企盼和渴望。同时,也反映出了他忧国忧民,胸怀匡国济世之志而又怀才不遇、时乘运蹇的内心巨大痛苦。通过这一篇碑文,人们无疑可以从中深切地感受到夏禹精神对中华民族影响之深远,夏禹几千年来存人们心目中地位之崇高。

在浙江绍兴会稽山麓禹庙的东侧有“窆石亭”,亭中立一块状若秤锤,高2.06米,顶端有碗口大的洞的“窆石”,传为当年大禹下葬时所用,此石即为“碣”,是古代刻石中的一种。窆石上有篆书刻辞,王顺伯等考为汉刻,鲁迅在众多前人考析的基础上进行辨析和考证,认为窆石上之篆文刻于三国孙吴时代,至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窆石右上方刻有《拜禹陵诗》一首,左下方还刻有元人题名,据鲁迅考证辨释,题刻的诗句为:

沐雨栉风无暇日,胼胝还见圣功劳。

古柏参天表元气,梅梁赴海作波涛。

至今遗迹衣冠在,长使空山魑魅号。

欲觅冢陵寻窆石,山僧为我剪蓬蒿。

诗文讴歌了大禹治水的崇高献身精神和为民造福的千古功勋,此诗此石,引起了人们对先祖大禹的缅怀和追思,历经千百年沧桑,现在这块窆石已被前来拜谒者抚摸得极为光滑。

上述所有这些碑刻,都是重要的历史见证,反映出“北有黄陵,南有禹陵”,我国祭禹历史之悠久,大禹在中华民族中地位之崇高。同时,这些弥足珍贵的碑刻,也是我们研究夏禹及其夏朝历史和我国水利史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先后涌现出了一个又一个或具有超凡的才智和识见、或具有极高的道德和学识、或具有某种极项高超的技艺和造诣的卓越人物,这些人物中的最杰出者,被世人和后辈视为先哲和圣人,受到世代极高的敬重。诸如被视为先哲的有孔子、老子等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被视为圣人的有至圣孔子、亚圣孟子、武圣关羽、史圣司马迁、诗圣杜甫、书圣王羲之、画圣吴道子、医圣张仲景、药圣孙思邈、酒圣杜康、茶圣陆羽等等。为了纪念这些伟大的圣人和先哲,寄托对他们的崇敬和缅怀之情,历朝历代先后为他们刻立了众多的石碑,诸如圣哲故里祖籍碑、圣哲陵墓碑、圣哲祠庙碑、圣哲重要事迹遗址碑、圣哲画像碑、圣哲诗文碑、圣哲纪颂碑等。这些碑刻或记述其生平事迹,或刻载其论著和名言,或刊刻其画像,或刻载后人题写的记颂诗文等。当然,并不是每一位圣哲都有上述各类碑刻,有的圣哲只是有其中一二种,有的圣哲则各类碑刻都有,品种繁多。所有这些碑刻,分别从不同的侧面,为人们研究了解这些先哲、圣人的思想、生平、业绩、社会影响和历史作用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