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商略
10493700000054

第54章 下足工夫才能手到擒来

做生意虽不求志在必得,但对于只要拿下就能极大推动自身发展的投资目标,如果也是“蜻蜓点水”似的蘸一下就走,那就是对自己不负责任了。对于自己想要的东西,李嘉诚会下大力气,不过他的方式是和风细雨,促使事情向自己想要的结果一步步地迈进。一个“细”字,体现了李氏功夫的特点。

和黄集团由和记洋行和黄埔船坞两大部分组成,和记洋行不仅是当时香港的第二大洋行,又是香港十大财团所控制的最大的上市公司。和记洋行成立于1860年,黄埔船坞的成立则可追溯到1843年。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壮大,和记和黄埔已经成为资产雄厚、规模庞大的商业巨无霸。但是由于在1973年受到了股灾和世界性石油危机以及香港地产大滑坡的严重影响,再加上和黄主人祈德尊家族的经营不善,和黄集团陷进了财政泥潭,接连两个年度财政亏损近2亿港币。

因此,两年后,汇丰银行注资1.5亿港币解救和黄,条件要和记出让33.65%的股权。这样一来,汇丰就成为和记集团最大的股东,黄埔公司也由此脱离了和黄集团。1977年9月,和记再次与黄埔合并,定名为“和记黄埔(集团)有限公司”。此时,汇丰表示,等和黄经济转好之后,它将会出让大部分股份。

李嘉诚一直密切地关注着和黄的发展。与九龙仓一样,他通过充分的研究和分析,确定这是一家目前经营不善但极具发展潜力的集团公司。另外,李嘉诚也发觉了汇丰要出让和黄股份。因为作为香港金融至尊,汇丰不想背上“银行操作企业”的坏名声。这一点对李嘉诚来说极为有利。

行动前密切关注、缜密研究是李嘉诚的细功夫的体现之一。

事实上,李嘉诚知道,汇丰一直在等待适当机会和合适人选来出售和黄的股权。在1978年的九龙仓大战中,当汇丰总裁沈弼出面劝说李嘉诚时,李嘉诚果断地放弃九龙仓控制权的争夺,借以增进了同汇丰的友谊,为下一步收购和黄埋下了伏笔。这就是李嘉诚考虑问题的长远和缜密。

欲取先予,先卖顺水人情是李嘉诚的细功夫的体现之二。

之后,李嘉诚又频频与沈弼接触,二人的交情日深。李嘉诚又进一步知道汇丰急需增强自己实力,增加储备资金,也就是说,汇丰有可能因此急于抛出和黄股。汇丰出售和黄股权,不是单纯地卖出股票套利,而是希望和黄得遇明主、重振昔日雄风。就在一段交往中,沈弼发现了李嘉诚的精明能干、诚实恳切以及如日中天的业绩。沈弼慧眼识英雄,认定李嘉诚堪托大任,可以重振和黄。所以,虽然当时对汇丰的和黄股股份的垂涎者甚众,但沈弼和汇丰根本没有考虑让别人参加角逐和竞争。

倾力结交,建立人脉是李嘉诚的细功夫的体现之三。

这样,汇丰银行在1979年9月以每股7.1港币的价格,将其手中持有的和黄普通股22.4%的股份卖给了长江实业。

汇丰出让给李嘉诚的和黄普通股的价格只有市价的一半,还同意李嘉诚暂付20%的现金,对李嘉诚优惠之极。这就是汇丰对李嘉诚的真诚回报。

紧接着,李嘉诚集中火力、乘胜追击,继续在股市大量吸纳和黄股票。经过一年的全面吸纳,到1980年11月,李嘉诚成功地拥有了39.6%的和记黄埔股权,获得了十分牢固的控股权。

1981年初,李嘉诚正式成为香港第一位入主英资洋行的华人大班,同时被选为和记黄埔有限公司的董事局主席。这时的和黄集团也就成为长江实业旗下的子公司。

在当时,长江实业的实际资产是6.93亿港币,而和记黄埔的市价总值是62亿港元。李嘉诚以小搏大,以弱胜强,成功地控制了巨型集团——和黄,因此被外界一致称为“蛇吞大象”。

匪夷所思,难以置信,然而这又是不争的现实。难怪李嘉诚被冠以“超人”的美誉。

李嘉诚收购和黄,心术之精细,让人叹为观止。

值得一提的是,在收购成功后,李嘉诚并不像许多新晋老板一样进行一锅端式的人事改组与拆骨式的资产调整,他尽可能挽留被收购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照顾小股东的利益。

股权重组等大事,必须经过股东会议的通过。收购未遂时,李嘉诚从不以退出收购为条件,以所持股权要挟、逼迫对方以高价赎购。正因为如此,别人从来不用担心他会恶意收购,李嘉诚的名声才有口皆碑。

生意做到这个份上,就像金庸武侠小说中的一种功夫“凌波微步”一样,举手投足顺势而行而又毫不费力,自然可以形随意动。所以虽说是“微步”,却是周旋在足尖上的毫厘间的细功夫,已臻武学的至高境界。

李嘉诚就是一位靠细功夫扬名立万的大师级的巨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