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影响中国营销进程的25位风云人物
10492100000017

第17章 潘石屹,给一点阳光就通体灿烂

潘石屹简介:

出生时间1963年;

籍贯甘肃天水农村;

1979年考取兰州培黎学校;

1981年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被石油管道学院录取;

1984年分派到河北廊坊石油部管道局经济改革研究室工作;

1987年南下深圳;

1989年海南某砖场厂长;

1990年在海南成立了万通的前身——海南农业高科技联合开发总公司;

1992年与人合作创建了北京万通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1995年创立北京红石实业有限公司;

1995年与妻子张欣共同创立了SOHO中国有限公司。

潘石屹其人:

奇怪的“少数人”

在地产界有这么一个人,人称老潘,甘肃天水人,身不高,体不壮,头发不浓密,但身手矫健、头脑敏捷。年龄刚及不惑,吃过“文化大革命”的苦,享过改革的福,故能上能下,可屈可伸,一个已经基本娱乐化、善玩概念、精于反策划的地产商人。

大学毕业后做过机关干部,后辞职南下,从为别人打工到自己做老板。

1992年在北京注册北京万通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任法人代表兼总经理,开发的万通新世界广场和万通发展大厦等项目,被誉为京城房地产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1995年创立北京红石实业有限公司,1996年成立项目公司北京中鸿天房地产有限公司,开发位于国贸桥东侧、总建筑面积为48万平方米的现代城。

老潘为人谦和,笑容常在,所言所行却时常出人所料。现代城项目从开发销售至今,一直备受瞩目与争议。尤其是风格另类前卫的SOHO现代城,出现过夜间排队领号购买的热烈场面,创下了北京市销售楼盘的最高记录,但也因观念相左而被业界同仁竞相“批判”。说自己想说的话,穿自己想穿的衣,走自己想走的路,盖自己想盖的房子,这是老潘心目中的自由。

无论说话、做事还是行文,老潘天马行空,不受任何羁绊。敢说敢干敢负责任,喜欢创新,没有权威意识,这是老潘推崇的网络精神。

潘石屹从赤贫一跃成为亿万富翁的传奇听起来像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美国梦”,实际上,这只是中国经济建设过程中一个实实在在的“国产神话”。

在中国人的眼里,潘石屹是一位成功的房地产开发商,也是一个传奇。他“能把西红柿卖一个水果价”的本事一直是房地产从业人员急于探究的秘诀。在中国媒体的眼里,潘石屹是一个“是非不断的叛逆者”,他在举手投足间似乎都透露出另类。而在外国媒体的眼里,潘石屹和张欣夫妻的成功,更容易被看做是中国新时期新政策下成长起来的“超级成功(SuperSuccess)”的典范,从某种意义上也代表着中国的新面孔。

有人认为潘石屹的成功一定有“幸运”的成分,但在他身边人的眼里,这个传奇的背后却是他的勤奋和谋略。潘石屹在经营中采用的战术和战略方针,实际上也是中国的民营企业在某个历史阶段艰难成长的一个侧影。当全社会仍在为这个社会经济成分的“原罪”争论不休时,他们却正在以不可阻挡的势头登上我国的经济舞台,并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谣言和中伤永远不会停息,只要是在社会中生活,就会有争议。面对争议,潘石屹并非总是无所谓,面对不带理由的指责,潘石屹并不是毫不在意,但是,他总是说:“一个人要想做点事,你就应该能够抗拒周围噪音的干扰,要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事情,别人的干预会把你的直觉和创造力破坏掉。如果什么事情你都在乎,你就什么事情都做不成。”

潘石屹就是这样一个人:永远不做大多数。

潘石屹语录:

“永远不做大多数。如果是大多数,那我应该还在甘肃天水的土地上种地呢,哪来今天的潘石屹?!”

潘石屹其事:

逆向做生意

1963年潘石屹出生在甘肃天水麦积山附近一个贫困的村子里,在“黄土高坡”上的农村度过了小学、中学。由于爷爷是国民党的军官,“文革”期间,读大学的爸爸被打成“右派”送回了农村。由于家庭成分不好,妈妈又长年瘫痪,生活很苦。那是西北最荒凉最苦的地方,家里有5个小孩,潘石屹是老大,两个妹妹因为养活不了,只好送给了山里的农民。也许正是童年的磨难,培养了潘石屹对成功执着追求的精神。

1979年高考前8天,潘石屹被一辆卡车撞断了肩夹。知道自己没考好,他立即偷偷在另外一个县以“石屹”这个名字报考中专,并以县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兰州培黎石油学校。1981年从培黎学校毕业后,潘石屹又以整个石油部系统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石油管道学院。1984年,潘石屹毕业被分配到设在廊坊的石油部管道局经济改革研究室工作。

在那里,潘石屹很快找到了让领导重视他的窍门,那就是记清楚所有的工作数据。处长向局长汇报工作,局长向部长汇报工作,都需要用数字说话,而他们都记不清楚数字,他们需要带一个人汇报数字。每天下班之后,潘石屹就将各种计划样本拿出来背,最后,这些数字小数点之后的好几位,潘石屹都能记得住。

科长开始欣赏他,处长开始欣赏他,主任也开始欣赏他。一次,主任对他说:“小潘啊,我们刚开完会,把你确定为第三梯队。”这意味着潘石屹要升处长了。后来,单位认为潘石屹学习还不够,就将他送到石油学院研究生部学习。潘石屹的思想却在这里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这位年轻人很快就不想当处长了,他不满足于在机关里坐着,一张报纸一杯茶地混日子。

1987年,在别人惊诧的目光里,潘石屹毅然辞职,跳进了商海。像普通的创业者一样,潘石屹历尽艰难。当初潘石屹辞职离开内地去深圳时,把自己所有家当变卖了80多元钱。

因为没有特区通行证,他花十几元找人带路,钻铁丝网进了深圳。当时他在一家咨询公司工作,深圳天气热得不得了,加之语言也不通,还经常加班加点,他感觉非常压抑,但他已无路可退。

两年后,潘石屹到了海南,结交了冯仑、王功权、刘军、王启富、易小迪等几个意气相投的朋友,大家都想干点事情,就合伙成立了一个“海南农业高技术投资联合开发总公司”,就是后来万通的雏形。大家决定在海南炒地产,当时他们的惟一目的就是挣钱。

和网络CEO张朝阳们写商业计划书融资不同,他们比较直接,向北京一家公司贷了500万人民币,利息是20%,做成后利润五五分成,北京公司派人监控这笔钱的流向,相当于风险资本派来的CFO。这笔钱虽然带着苛刻的条件而来,但对当时的潘石屹们来说就是从天上掉下来的馅饼——他们清楚,没有钱别想做成事情,这钱是他们的“天使投资”。拿到钱后,他们以每平方米近3000元的价格买下了8栋别墅,可是这些房子在他们手里放了一两个月,也无人问津,他们开始有些着急了。

小平南巡后,海南急剧升温。山西来了个叫韩九吉的大老板要买潘石屹的房子,潘石屹开价4000元/平方米,韩九吉还没想好要不要买,此时又来了一个内蒙古的买主,潘石屹随即将价格提到了4100元/平方米,“反正有人要,我打的就是心理战,就赌他肯定买涨。”

韩九吉气急了,质问潘石屹:“你怎么可以这么做买卖?”他的两个儿子说:“不谈了,咱们走。”可韩九吉要讨个说法,潘石屹告诉他“我重合同,我也重信誉,但开价可以正向开,也可以逆向开。”

潘石屹说到做到,继续抬高价码,韩九吉最后以每平方米4200元的价格买下了3栋别墅。没过多长时间,那个内蒙古买主以每平方米6100元的价格买了另外两栋别墅。韩九吉后来成了潘石屹的好朋友,也不觉得潘石屹骗他,相反他认为潘石屹太有智慧了。潘石屹结婚那天,他专门扛着山西的玉条、景泰蓝,用大布包着,非要亲手送到潘石屹手里不可。

痴情地产

“六兄弟”炒房地产之余,攒了一本名为《披荆斩棘共赴未来》的书,书中将他们自己描写为一群立志实业报国的青年知识分子,特别指明他们做企业不是为了赚钱,是为当代中国知识青年探寻报国道路,并在赚钱过程中探寻如何更加有效地重整资源。这本书在当年感动了不少人。1992年一年下来,公司赚了四五百万,六兄弟壮志凌云,感觉天下都是他们的。

同样在这一年,潘石屹在海口规划局查到两个数字——北京市当时人均住房面积7平方米,海口市人均住房报建面积却已经达到了50平方米。海南这个穷地方不可能有这么大的购买力,潘石屹感到快出事了。

这天晚上,6个人凑在一起商量怎样分散风险。潘石屹身先士卒,领5万元差旅费来到了北京。当这个小个子年轻人站在北京街头,面对熙熙攘攘的人群时,他的心头不禁飘过一丝惶惑:北京,我回来了,但是,我能行吗?潘石屹当时没有想到,人生的第一次辉煌,正在他面前缓缓展开。

两三天后,北京万通招商总公司拿到了营业执照。连北京那几座大立交桥的名字都叫不上,潘石屹就到处去找地。后来有人介绍块地,他一看,不错,是地铁上的一块,就拿下来开始做万通新世界广场。“做项目其实很简单。是否选择一个项目,问三个问题就可以决定:产品质量是不是上乘?对于用户是不是方便舒适?是不是符合未来的发展趋势?”潘石屹这样说。

让多少发展商为之头疼的事情,在潘石屹的眼里却远没有那么复杂。他有一套自己的思路:

首先对人的需求要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和把握,然后查一下这座城市的规划,再去跑一遍市场,看一下有多少资源可以用,就够了。

2000年,在硅谷和已经破落的“。com”们讨论泡沫经济的时候,潘石屹向数字英雄们传送经验:

“大势起来的时候,你不介入,这是愚蠢。聪明的商人要能往上走时,就跟着走,一发现苗头不对,马上退出来。”

潘石屹说自己是在农村长大的孩子,所以他的思维方式,也是从最基本、最简单的层面出发。这种举重若轻的思路确实让他受益匪浅。北京万通新世界广场被誉为京城房地产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被《北京房地产》杂志誉为“1994年杰出项目”。万通新世界的成功销售,使潘石屹在英才辈出的北京开始崭露头角。

“我的感觉是在土地上面,是在房屋上面”,潘石屹一脸认真,“我是真的喜欢盖房子。”万通新世界广场做完后,他和万通的几个合作伙伴发生了分歧。原因是他们想要涉足金融、航空文化、电影制片等领域,而潘石屹对这些领域找不着感觉。他觉得这些行业对他都是很陌生的事。所以,他选择了离开。

后来,潘石屹找到北京一轻局的局长,说想找块地盖房子。对方说,地多的是,咱们一起去转转看。“我记得那天北京下着毛毛雨”,潘石屹回忆说:“大概看了十四五块地之后,转到了东三环口红星二锅头厂这块地。”红星酒厂的设备是解放初期的老设备,酒糟的臭味非常熏人,是市政府强令拆迁的对象。周围是一大片泥地,后面是淤泥腐臭的通惠河,门前正在修桥修路,乱哄哄的。潘石屹一言敲定,咱们也别看了,就这地。周围朋友都说,潘石屹你出来自己做,第一个项目找这么块地,后面是个臭水沟,前面一个烂泥坑,行吗?潘石屹回答:“行,要看发展,最关键的是看发展。”

“丑小鸭”变身

潘石屹在京城东部建起了“现代城”,这个项目在1998年获得首都建筑艺术委员会评定的建筑艺术创作优秀设计方案一等奖。现代城的定位是中档住宅,它独特的魅力是楼宇全部智能化,屋内设Internet专线、先进的三重报警系统、方便省事的一卡通、安全便捷的三表自动抄送。设计体现以人为本、以环境回归自然为本,创造一种城市中的花园、城市中的乡村感觉,于是就创造了现代城的“空中四合院”,在京城房地产业中独树一帜,一推出就受到客户们的欢迎。

今天的现代城,交通四通八达,国贸立交桥、京通高速路、地铁复八线等等交通干道让这里人气旺盛。更让潘石屹兴奋的是,经国务院批准,北京的CBD从两平方公里扩为四平方公里,现代城又给圈进去了。“未来北京的CBD同巴黎的拉德芳斯、东京的新宿,一定是最现代化、最繁华、最有人气的地段”,潘石屹仿佛在谈自己“孩子”的远大前程,语气里掩饰不住的自豪。

有人说,现代城是概念成功的典范,开启了北京乃至全国房地产业的所谓“概念时代”。实际上,潘石屹的房子如果仅仅是贩卖概念,可能没有多少人理会,它之所以每次都宣传得沸沸扬扬,源于它的前卫:将任意开间、智能化网络布线系统等写字楼概念引入居住领域,将简约使用到住宅布置上,利用位置优势及居家办公的潮流塑造出一个兼具两种功能的SOHO(Small

Office Home Office),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只要潘石屹一开口,上帝就会发笑,因为红石推出的每一个概念都是经“前卫”、“另类”、“个性”等时尚词汇包装过的。

这几年红石公司至少推出了四个概念:现代城公寓、SOHO现代城、建外SOHO以及建筑师走廊,当然还有潘石屹于2001年7月在解释自己为何重返海南建设“博鳌蓝色海岸”时推出的新概念——第二居所。这些概念房的魅力远远胜过那些真真切切的样板间,它们不仅代表着一种全新的产品设计,更代表着一种生活理念,很多人就是抵挡不住概念房的诱惑而去买现代城和“博鳌蓝色海岸”的房子的。潘石屹心中最理想的中国建筑是与时俱进的,绝非一成不变的。房子的功能永远适合是不可能的,把灵活性留给未来,把可能留给明天,房子的生命才会长久。

国家提出兴建经济适用房,潘石屹认为这是政策宣传上有失偏颇,“这三四十年来,我们这个民族最大的灾难不是战争、不是洪水,而是政策。给我们民族和社会带来巨大财富的也是政策,就像一个好的包产到户政策能让中国农民结束贫穷的历史一样”。

根据中国房地产状况,潘石屹的观点是要给有房子的人建房子,没房子的人才会住上房子。不进行房改、房屋所有人手里没有产权、二手房市场不建立,房子就不能上市流通交易。住80平方米的人能搬到120平方米去住,住50平方米的搬到80平方米中,淘汰下来的50平方米就可以用来解决无房者的住房问题,市场不就活了吗?

对此,潘石屹还举例反证:“现在,彩电、电脑都在飞速地更新换代,我们不能说因为还有人看不上黑白电视而去生产黑白电视,不能因为有人没有电脑就去生产286,那是倒退,那才是真的对社会不负责任。我个人认为,一味强调建经济适用房、建安居房是对宝贵土地资源的浪费,也违背了市场的法则。”

规则破坏者

不管是贫穷时的潘石屹,还是现在亿万身价的潘石屹,他仍然保持着质朴的个性。他曾说,当一个人解决了温饱问题后,再多的钱都只是一些数字的变化。是的,从0到1是质的飞跃,从1到100只是量的增加。对事业的热情,对名利的淡薄,对人生的追求,对个性的张扬,对历史的反思,这些特点结合起来使潘石屹能超脱一切。

熟悉潘石屹的人都说他以前性格内向,文笔不错,并出了好几本书,是那种不善言辞、在公共场所很害羞的人。但是近年他有一些改变,话逐渐多起来了,在媒体面前已能滔滔不绝,而且讲话非常幽默,经常是笑话连篇,有些嬉笑怒骂皆文章的味道。有人说,潘石屹喜欢作秀,潘石屹本人坦然承认,并公开声称自己是章子怡式的娱乐人物,并准备把这种娱乐化进行到底,因为“太严肃了,太一本正经了,太装模作样了,不真实,谁看呀?”

如今在业界已经扬名立传的潘石屹,开始仿效娱乐明星的做派,除了在电视上、论坛上频频亮相外,大头像还经常上到以杂志为主的各类媒体的封面上,让包括海南琼海游船司机一类的群众都认识了他,完成了从行业大款到大众明星的升级。

在很多同行对潘石屹的做法嗤之以鼻的时候,潘石屹“献身取利”的目的很快就达到了。一边是从全国各地汇集来的买家争着买“潘石屹的房子”,无论是他的现代城、建外SOHO,还是海南博鳌的蓝色海岸别墅、长城脚下的建筑师走廊;一边是国际资本的青睐,新加坡财团、香港财团、欧美基金纷纷与之洽谈合作。

潘石屹是北京房地产界最早玩概念的人,他推出的SOHO概念曾经遭到恶批,一时批者甚众。曾有人着文说“SOHO、SOHO,你瞒谁?”,但是潘石屹却借力打力,大搞“危机公关”,把这些批评意见收集编成一本装裱精美的书出版,书名为《投诉潘石屹,批判现代城》;同时,还在业界破天荒提出“无理由退房”。

这一下,SOHO反而变得炙手可热,好像如果谁不SOHO谁就不时尚了。一般的项目如果有人批评,开发商对于批评的内容躲闪还来不及,但潘石屹却反其道而行,独辟蹊径,大肆张扬,竟收到意想不到的轰动效果,更在业界传为美谈。

把概念一次次玩活,把坏事变为好事,把一切有利的和没利的事情都变为公关和营销手段,在中国地产界,潘石屹无疑是个另类。他一次次处于是非的漩涡,一次次不按常理出牌,也一次次地破坏游戏规则,因而为世人瞩目。

当其他发展商意识到住宅环境的时候,潘石屹已经在现代城公寓庭院和SOHO现代城空中庭院中摆上了相当前卫的艺术作品;当别的发展商因为交楼与业主打得不可开交的时候,潘石屹却两次提出了无理由退房:第一次提出无理由退房加上了银行利息,第二次提出无理由退房加上了10%的年息回报,害得他的竞争对手直喊他“破坏行业秩序”。更有甚者,他把退的房拿出来零起价拍卖,最后两套房又赚了80多万元。

升级版的无理由退房还将催生一个消费理念——房地产投资。20世纪90年代初,房地产投资已经出现,不少观念新潮的人都已经购买办公用房用来出租。1998年以后,随着行业的发展,不少人越来越看好房地产出租所带来的长期、稳定而且比较可观的收入。退房给回报无疑是其最好的注脚。业内人士分析说,就像购买股票一样,期房时购买、现房时抛出,好比是低吸高抛,从中获利。

潘石屹说,最早购买现代城的客户就已经成为了收益者,10%回报的无理由退房的提出,也是因为他们把那些准备退房的买家视为房地产的投资者,投资时他们也承担着风险,现在现代城的房子升值了,有理由得到回报。

有的开发商想方设法赚钱,潘石屹却在水关长城兴建建筑师走廊,当建筑师走廊引起媒体关注时,他却说:“我不卖,我做的是建筑艺术,要供大众参考。”当所有的开发商拼命打广告推广项目的时候,潘石屹的建外SOHO却在不需要花一分钱打广告的前提下第一期已经全部卖完。

在经营活动中,潘石屹以屡出险招而闻名,从当初的“无理由退房”到“绿色承诺”,再到后来的“年息10%的无理由退房”,他总是将自己置身于风口浪尖上,一招比一招险,招招都透着一股孤注一掷的味道。这些招数通常对同行都带有刺激性,他也被视做不受同行欢迎的“哄抬物价者”。

潘石屹不但能跳出既成的规矩,而且能跳出竞争圈子。“不与竞争对手竞争”是潘石屹在出道之初就订立的发展原则。在产品方面,潘石屹一直强调自己建成的房子不同于市场上纯粹的写字楼或者普通公寓,当更多的人把市场定位在大众的住宅项目或者小众的高档项目的时候,潘石屹却坚持给那些处于发展阶段的“创造阶层”盖房子。他的SOHO现代城、博鳌蓝色海岸和长城脚下的“公社”,尽管每一个在同级别市场上都可谓价格不菲,但都是以“创造力”超越“奢华”的物业类型。

在潘石屹看来,所谓跳出去或者破坏规则实际上就是对一个既定目标的创新。他认为,创新就像大雾天开汽车,是要冒很大的风险的。但是话说回来,尽管相对来说承担的风险比较大,但你却是走在前面的第一辆车。

对中国营销的影响和贡献:

地产“作秀王”

艾尔·里斯和杰克·特劳特于1972年在美国《广告时代》杂志上首次提出了“定位”的概念。他们认为,定位是要在预期客户的头脑里给产品定位,它适用于一种商品、一项服务、一个机构甚至一个人。在潘石屹心目中,“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我们不刻意去寻找客户群,任何产品都会有一个密码,也会有与它符合的解码,当你用一把钥匙打不开这把锁时,不要费劲,那是你的密码不对”。“密码”是潘石屹和妻子张欣对产品的定位,或者我们可以把这个“密码”称之为SOHO(Small

Office Home Office)。

随着房地产竞争的日趋激烈,潘石屹发现:信息时代的到来以及网络技术的发展让家和办公室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家、办公室,它们的功能、界限已日益模糊,由于信息文明的发展,人们对房地产产生了个性化的需求。他们希望在互联网上畅游,了解世界开拓思维;有的喜欢下班后泡吧,与朋友、同事聊天交流感情;有的喜欢家庭生活,与家人孩子在花园里漫步。

正是看到了这种需求,潘石屹推出了通过信息技术将居住与办公联系起来的个性化房产品,运用概念营销“SOHO”将房产品极为成功地开发出来,并掀起了SOHO营销狂潮,树立了概念营销在房地产业中的典范。

从本质上说,概念营销是一种整合营销,它是在对市场需求科学预测的基础上,赋予企业或产品丰富的开拓性内涵,以唤起消费者对新的消费方式的向往、对企业的认同和对新产品的期待,同时树立企业创新的目标和动力。概念营销着眼于消费者的需求,在产品的设计、创新以及营销过程中始终围绕着消费者。它着眼于消费者的理性认识与情感因素的结合,通过引导消费者的消费新观念来创新产品并进而通过概念对整个营销过程进行提升。

在房地产业中,概念营销不单是指对项目所采用的先进技术或小区的景观、环境等方面优势的推广,而是对项目的各个优势进行整合后提出的一个最有说服力的核心价值的推广,这往往需要通过一个具体的概念表达出来。因此,可以把概念营销看做是对产品的内涵和外延的充分挖掘后产生的一种营销创新,实质是通过产品的概念来体现产品的核心价值。概念营销运用得当,可以有力地促进房地产企业的活力和创新精神,并使房地产企业的整体能力上一个大的台阶。

生意做大了,名气做响了,人们对潘石屹和SOHO关注也多了起来。旁观者有人说他狡猾,有人说他哗众取宠,他脑子里有很多“鬼主意”来包装项目。客观点说,潘石屹是一个善于公关和新闻炒作的行家,几次遭遇的危机他都成功地化解了。

当年现代城销售出现困难的时候,潘石屹果断采用了末尾淘汰制,一举扭转了销售局面,并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现代城的销售额成为当年单个项目的销售冠军。当潘石屹手下的4名销售副总监和20多名销售员在香港代理商邓智仁的策划下借反对末尾淘汰制而“起义”

……集体倒戈去了中国第一商城的时候,潘石屹主动与媒体接触,发动了舆论攻势,最终扭转乾坤,获得了主动权,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这件事也使得现代城更加名声大振。

几年前,许多客户入住现代城后,发现屋子里有一股尿的味道,开发商经过仔细调查,发现是由于在冬季施工的时候水泥里都放了一种添加剂,它在夏天的时候会释放出氨气,从而使整个房间几乎成了WC。100多家业主集体要求开发商给予一个妥善的解决方案。北京青年报等媒体迅速曝光此事。潘石屹立即发表公开声明,解释缘由,愿无条件退房,并返还双倍同期银行利率,同时向业主写信诚恳道歉。

潘石屹的反应之快、姿态之高,赢得了舆论的好感,最终平息了众怒。经此一事,现代城的名声大噪,加之潘石屹的“连本带息无理由退房”的做法更是在社会引起了很大的轰动,一拨又一拨的客户涌向现代城。一场原本重大的销售危机就这样转变成了机会。

2000年2月,潘石屹邀请华远的老板任志强来现代城参观SOHO样板间,回去后任志强写了一封万言书《朋友之间的交流——潘总请我看现代城样板间》,虽然是“朋友间的交流”,但这封信的内容非常丰富,从概念到技术逐项说开去,字字锋芒、招招见血,从概念、设计、技术上大大批判了SOHO,任志强还将该信交给了部分媒体。

潘石屹了解了该信内容后,赶紧召集公司有关领导和专家开会,对任志强信中提及的所有问题逐一进行咨询研究并作出回信,信中除了就任志强提出的问题逐一进行技术方面的答复外,主题却稍作偏离,大谈创新问题,并表达了开发商希望能做出优秀的建筑作品,像中国的电影一样走到国际上获奖的愿望。第二天,潘石屹将两封信同时公布于众,“潘任之争”正式被推向社会,SOHO又一次吸引了大量的注意力。

几乎每次出事,潘石屹都会用写信这种古老而又郑重其事的方式说明情况、表明态度,显出很坦白、一副任人评说的样子。但是潘石屹每次所透露出来的信息都可以构成对他有利的判断,不给人留下猜想的空间,并且把自身放在了有利的位置。这其实是悟出了信息时代的真谛——给人知情权,其实这最符合信息社会的一般道德,同时也让人给自己以信任。面对媒体,支支吾吾或者言不由衷,反而容易招致反感。

在挖人事件中现代城是受害者的形象,在潘任的争辩中现代城是勇于创新的瑕不掩瑜者,在氨气事件中现代城是无辜受过者,这些形象经过媒体的强化而得以广泛传播。即使有提出反对意见的媒体,也很难触到其痛处,只不过是加强了这种印象。而现代城就是在这样的形象中,一次次地扮演着市场中成功者的角色。

如此看来,安身立命的危机营销方式也应当算是一种高超的营销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