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突围与回归:新时期散文思维艺术
10489400000008

第8章 散文理性意识的回归

杨朔曾经提出把散文当诗一样写,强调散文的抒情意境。作为一种抒情模式,其含义不仅在于确立了一种美学理想,而且确立了一种文体,即抒情体。其实,介于美文与杂感之间的札记、随笔、序跋、书话等偏重叙事说理的文体也是中国散文的一大传统。孙犁认为中国古代散文之可取之处,从不在于诗,而在于理。它从具体事物说起,然后引出一种见解、一种道理,这种见解和道理,因为是从实际出发的,能为人们所承认、信服,为此形成散文的生命。以“理”否定“抒情”自然有失偏颇,但肯定“理趣”与“意境”在散文创作中有同等重要地位是十分必要的。当代散文创作也曾经出现过单一褊狭的艺术格局,只重意境和抒情而忽略理趣,导致散文的路子越走越窄,陷入困境。以理趣见长的散文需要丰厚的学养和人生智慧做基础,其品格既是文化的,也是审美的。新时期巴金、孙犁对恢复散文理性颇有建树,冯亦代、杨绛、季羡林等人的散文也把理性凸现出来,创作了不少优秀之作;余秋雨、王充闾等人的散文把理性意识发挥到极致。就识见与文体而言,上述作家的作品都是新时期不可多得的收获。

散文理性意识的觉醒,使新时期散文以一种新的面目出现,改变了过去的那种牧歌式的抒情倾向,开始深入反思社会与人生,正是这种反思的不断深入,开始了散文的文化寻根,寻根的结果是对现代人的生存进行关注,并随着社会生活的不断发展,不断地拓宽散文的境界,打开了散文的思维空间,使新散文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什么是散文?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必须弄清楚散文文体的内在特性,其次就是要抓住散文与其他文学体裁的区别点。

长期以来,我们对散文的认识一直不清楚,我们对散文的定义始终在外围转圈子,没有涉及散文的根本。最流行的说法如:“狭义的散文指取材广泛、篇幅短小,能灵活地记叙见闻、自由地抒发情感的一种文体。”上述定义很显然只是对散文所涉及的内容进行说明,没有揭示散文的内在规定性,没有揭示出这种文体与其他文体的区别,没有揭示出散文这种文体的内在思维规律。

王充闾说,超拔而自在的心态是回归文学本体、抵达人性深处的前提条件。作家自由丰富的心性的发育程度、心灵自由的幅度,直接关系到散文作品的艺术魅力。因为散文是与人的心性距离最近的一种文体,是人类精神与心灵秘密最为自由的显现方式:只有具备自由、自在的心态,具备不依附于社会功利的独立的审美意识和超越世俗的眼光,才能真正进入艺术创造的境界。

贾平凹也说:散文是飞的艺术,游的艺术,它逍遥自由。

但稍通艺术的人都知道,一切艺术又是死于自由,诞生于约束的。这种矛盾该如何解释呢?我们认为,说散文自由,要讲两个方面,一是心灵之自由。有人讲过,写作如人骑自行车,车轮宽二指,路需二尺方能骑。二是形式之自由。世上万法便是我法,世上万物皆入我文。散文的自由,不是自任涣散,它之所以是艺术,有其艺术之规,也即有其约束。

散文是心灵自由的表现,它为文适性,也就是说要高扬个性。个性是艺术的生命。在散文写作中如何表现个性?这不是说你仅仅写了一件别人未写过的人、事,而关键在于你怎么写,怎样通过你的心灵来审视要写的人、事。也就是说,通过怎样的方式写你笔下的人、事,张扬你对天地自然之感应、社会人生之体验。

当代散文观的一个共同点就是,大家都认为散文具有自由的属性,都认为美文就是自由书写的文体。从总体来说这是没错的,但是,由于没有对自由进行具体解释,而如今关于自由的说法又太多样、太复杂、太多矛盾,所以,对散文的这种界定就显得有些抽象,不好把握。

董桥在《从前》自序中说:“美国小说家Carson MeCullers说散文合该潜藏诗的性情,诗倒要呈现上乘散文的清亮和通达。”在《这一代的事》自序里说:“散文须学、须识、须情,合之乃得Alfred North Whitehead所谓‘深远如哲学之天地,高华如艺术之境界’。”这种认识与余光中的知性散文观点是相同的,突出了学问、见识与情感三个基本要素。董桥虽然揭示出散文需要具备的要素,但他还是没有抓住把散文与其他文体区别开来的独特属性。

只要我们考察一下散文界的实际情况,就会发现在中国当代文坛,有学问、见识和情感,对散文创作来说是远远不够的。此外还需具备两个也许是更为重要的素质,这就是:才和胆。因为散文要想打动读者,首先须用别样眼光发现事物的内在意蕴,用别种气魄表达主体的思想认识。发现需要作者具备独特敏锐的感受力,表现则更需要勇气和胆略。中国古代先贤把写作构成的要素归结为学、识、才、情、胆五点,是比较全面的。就当代创作而言,我们认为最重要的是才和胆。“才”是发现新意思的基础,“胆”是表达新意思的关键。换言之,有“才”才会有新发现,有“胆”才敢于进行思想突围。

4.1.散文开始回归写作主体理性思考的轨道

散文是最能及时反映和反思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和思想创新的文学样式。新时期散文创作的最大成绩就在于突出表现了散文的这种文体特征――相似思维。

所谓相似思维,即是指思维主体利用事物的形体相似、结构相似、属性相似、动态相似、功能相似的特点,把不同的事物联系起来进行思考,寻找发现事物之间的相似性,从中获得启迪,达到解决问题、创新思想或者创造发明的目的。

散文是创新思想的园地,新时期的散文作家运用多姿多彩的相似思维创造“有意思”的自由形式,使新时期的散文因为思想突围、创新既获得了动人的艺术生命,又赢得了当代读者普遍的赞赏,我们有理由相信它必将赢得未来读者的广泛认同。

“文化大革命”刚一结束,巴金的《随想录》就打破僵局,突破禁区,开始反思;社会刚开始解放思想,余秋雨的文化散文就率先大胆质疑,追问历史,思考现实。这种敢于突围的创新思维很快引起了社会的重视。这种自由、大胆、及时反映和反思社会生活的特点赋予散文以重要的社会价值以及审美价值和意义。

新散文很重视和突显知性认识,强调对社会生活的敏锐把握和反映,要求作家以鲜明的现代意识,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尽可能掌握更多更新的信息,敢于对现实问题进行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这就需要作者具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充分发挥联想与想象,扩展散文的思维空间,调动一切知识积累,揭示社会人生的矛盾冲突,艺术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态度。

我们认为,散文作为一种“有意思”的自由形式,是作家运用多姿多彩的创造性相似思维发现和建构起来的。散文的这种创造性发现与作家的思想“突围”紧密相关,只有作家从他置身其中的世界中突围出来,从各种庸常见识以及自身的思维惯性中突围出来,他才会对这个世界有新的相似感受和体悟,才能写出体现自由品性的创造性散文。散文的内在思维特征是自由的创造性相似思维。这种自由的创造性相似思维是我们把握散文、界定散文、欣赏散文、创作散文的根本出发点,抓住这个出发点,我们就能够真正揭示散文创作及欣赏的奥秘。

很多人都认为我们现在似乎进入了一个散文繁荣时期,因为,会写几个字的人都在写散文,大大小小的报刊也都在刊发散文,能认几个字的人都在读散文,引车卖浆之流都在议论散文。其实这些所谓的散文大多都是应景之作,真正能够称得上“有意思”的散文作品并不多。社会需要有韵味、有思想、有意境、情感真挚饱满、感染力强的散文作品。但是,这样的好散文需要思想解放、有真见识的人来写,而中国目前这样的人实在还不够多。

这样的人之所以太少是因为我们的思想还不够解放,我们还是习惯于在某种模式中生存和“思考”,而不习惯于把自己的人生置于不断的突围过程中。虽然经济改革给我们带来了开放的局面,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使我们与世界的交流更加广泛,但是,我们的思想界还是停留在“四人帮”搞的政治迫害的阴影中,思想不敢放开,不敢越雷池一步。几乎所有的文学家都在回避一个现实矛盾:我们政治生活领域的思想解放问题。许多作家都把自由当成一种别人赐予的、可以现成享用的东西,而不是当成对各种束缚、阻挠及包围的挣脱、反抗与突围。他们把活生生的自由生命当作一种静止的状态,而不是当作一种活动的过程来对待。这是在扼杀生命,瓷化自由,用这种精神去写散文,只能表现一种堕落的自由,建构一种乏味的形式。用这种散文去影响读者,只能激发诱导他们的媚态,使他们向上媚权威,向下媚庸众,通过谄媚来获得一些现实利益。

西方社会的散文家都是思想大家,罗曼?罗兰、罗素、丘吉尔的散文作品能够影响一个时代,就是因为他们有自由的思想。兰姆的《伊利亚随笔》、卢梭的《一个孤独散步者的遐想》、普利什文的《林间速写》等散文作品都是随意而写、率性而为,没有为文生情的造作痕迹,且情愫饱满、立意高远、意境优美、思想深刻,人情物理、生命体验融为一体,能够给人以思想启迪和情感陶冶。

所以,要写出有价值的好散文,作者应具备以下几个素质:首先是要有自由不羁的对社会、人生进行整体把握的思想境界。思想的产生需要个性独立的创造性相似思维能力。在客观事物、社会现实与人类历史、思想观念之间大胆进行相似联想与想象,独立感悟人生意味。其次是要有很好的艺术感觉,只有有了这种感觉,才能在生活中抓住事物之间、事物与人之间新的相似性。艺术感觉来自于丰富的情感,这种情感不单是作家自己的喜怒哀乐,还应该包括对人类社会忧患思虑的悲悯情怀。三是要有广博的知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这是散文作家展开相似联想的基础,也是拓宽散文意境的基础。四是要有深刻的生命体验和娴熟的驾驭语言文字以捕捉和表达这种生命体验的本领,这是散文创作的出发点。我们每个人都会有一定的生命体验,然而,并非每个人都能捕捉住自己的生命体验,要想捕捉住自己独特的生命体验,必须掌握语言奥妙,能在语言这个存在之家中自由出入。只有真切的生命体验才能产生真见识,用“有意思”的语言形式表现出来的真见识才是真散文。

最重要的还是把握散文相似思维的规律和方法,有意识运用相似思维,突破传统观念的局限,创造新思想,只有这样才能写出焕发长久艺术魅力和思想魅力的传世之作。一个人的艺术感觉总是与他的情感密切相关,而一个人的情感又总是建立在他对世界人生的感触、了解的基础上的,要想感触得深、了解得透,就必须把它们用相似思维转化成为系统的心理内容,转化成为活生生的个体生命体验,然后运用语言文字表现出来。

4.2.散文逐渐形成自己的审美特性――思想创新

散文是艺术的审美的反映和反思社会人生以及思想发展变化的文学样式。散文是一种讲究美感的艺术,散文的美感不同于小说,它不靠情节、故事来产生美感;也不同于诗歌,不依赖于音韵、抒情以及句式整齐,而是靠独特、深邃的思想境界来形成美感。

散文确实是美文,但是,散文的美感表现在多个方面,通过分析我们可以找出散文与其他文体的不同审美特性,对其进行多层面的立体界定。

我们认为,散文的美感是建立在创造性的思想或情感基础之上的。过去很多人把美感限定在感性范围内,实际上,抽象美感也是审美的重要范畴,毕加索的抽象油画就是明证。一篇散文,如果能让读者从中有所收获,即在产生阅读快感的同时又受到一定的思想启迪,那么,这篇散文就是既有创造性,又让人动心的新东西。

没有思想的散文,是缺乏美感的,因为不论语言多么华?丽,多么美艳,如果思想苍白,读者就会感到空虚、轻飘,就不会产生阅读快感。最能打动读者的散文是那些既能开阔眼界,又能开阔心胸,更能提高其认知力、理解力以及整个人生境界的作品。通过阅读这样的作品,读者的自我中融会进了一些美的“非我”因子,这些东西是“我”在现实中一直孜孜追求而从未实现的,也是最让“我”动情的人生维度。所以,好的散文一定是用敏锐的思想发现人生的缺陷,用艺术化的语言和意象对其进行补充和完善的散文。阿瑞提说:“努力追求爱情的满足、使命的完成、理想的实现或伦理的要求;人的渴望与人的局限之间的矛盾、社会支配与内在自我的冲突、真理与谬误之间的斗争、旨在追求象征的无限性与人自身的有限性之间的对立――这些都常常成为艺术作品当中的情感内容。”真正的文学作品是对人类生存裂隙的思考,从思想深处孕育出来的。对散文来说,思想性显得格外重要。

我们今天生活在一个诗与思想统一的时代,好的作品一般都是反思社会、反思人生的“有意思”的文章。而散文正是适应了这种反思的需要。人们需要从散文作品中获得思想创新和认知启迪,所以,一篇散文假如真正是作者下工夫思想出来的,能激发诱导人们面对生存裂隙进行思想,就一定是美的;相反,则是庸俗丑陋的。那种空泛的抒情文字,已经失去了美感,只剩下滑稽与荒诞了。

散文的思想创新,在于能够给读者陌生化的感受。陌生化审美感受,也就是说,散文表达的思想是读者以前没有接触过的。这就要求散文作者要找到自己的独特视角,也就是说,不能和大家一样站在同一个水平上看问题,要找到属于自己的独特角度展开相似思维,创新思想。过去那种人云亦云的话语时代结束了,在一元化时代,人们追求话语的共同性;到了多元化时代,自然就追求话语的新奇性、独特性。

散文的思想创新贵在作者能够自由思考。李泽厚说:“自由的形式就是美的形式。就内容而言,美就是现实以自由形式对实践的肯定,就形式而言,美就是现实肯定实践的自由形式。所以,美是自由的形式。”

他进一步解释道:“自由是什么?从主体性实践哲学看,自由是由于对必然的支配,使人具有普遍形式(规律)的力量。因此,主体面对任何个别对象,便是自由的。这里所谓‘形式’,首先是一种主动造形的力量。其次才是表现在对象外观上的形式规律或性能。所以所谓‘自由的形式’,也首先指的是掌握或符合客观规律的物质现实性的活动过程和活动力量。美作为自由的形式,首先是指这种合目的性(善)与合规律性(真)相统一的实践活动和过程本身。”我们同意李泽厚把美界定为自由的形式,但是,不同意他对自由的解释。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偶然被抛到这个世界上,利用偶然的机遇创造自己独特的命运的,世界上并不存在一种普遍必然的抽象人,也不存在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自由规律,自由绝不必然,也无规律。如果自由是必然的、按照规律在预定轨道上进行的,那人只有服从必然和规律的自由,而没有背离甚至反对必然和规律的自由,这种自由还算自由吗?一个生活在由必然和规律预定的生活轨道上的人,无论多么自由,也是乏味透顶的,这种自由到底是符合人的生存目的还是违背人的生存目的是不言自明的。从散文创作的实践来说,到底哪一位作者是通过合乎必然规律的创作实践使自己的作品成为自由的形式,激发起读者自由创造的欲望的?在现实中,每个人都要经历生老病死,这是必然的,但每个人的生老病死的经历又是偶然的,每个人只有在抛弃必然和规律之后,在偶然和个别中追求自己的自由。散文的自由也只能表现在对特定境遇中的各种惯性、特定自我的各种惰性的突围过程之中。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自由的形式”就是不断突围的创新形式,也只有这种形式才能激发读者的自由心,才能让读者获得自由的美感享受。

同样是面对秋色,如果今天有人看见落叶,伤感人生易老,韶华易逝,我们绝对不怀疑它的真实性,但是也绝对不会被它所感动。因为这种伤感从古到今实在见得太多,以至于见到它时,我们都有点感觉疲劳甚至感觉麻木了。而古代第一个发现季节变化与人生情感之间这种相似性的人则是天才,第一个把这种发现用语言文字编织成一篇“有意思”的自由形式公之于世的,就是创造性的散文。但是,后来人的各种重复表现只能令人生厌。可是今天如果有人从秋天的落叶中看出人生的辉煌,而从松树的常青常绿中感受到僵化不变,这就与传统的认知心理拉开了距离,在自然与人生之间建立了一种新的相似关系,由于这种相似关系是新奇的,表达这种相似关系的自由形式就具有创造性,就能给人传达一种新鲜、独特的“意思”,读了这样的散文,我们就会感受到进入自由之域的美感。

把落叶与人生联系在一起从中发现一些合目的性的意义,这是人们运用相似思维进行认知的结果。它与日常思维有所不同,日常思维总是习惯于把世界上的各种事物区分开来,贴上不同的标签。相似思维却习惯于把看似互不相关的事物联系在一起,通过相似性比较,让我们在新的层面上产生新的思想,体验新的情感。优秀的散文作家都是善于运用这个发现过程建构一种“有意思”的自由形式的人,又是善于运用“有意思”的自由形式激发诱导读者的创造性相似思维能力,让读者在创造性的相似思维中进入新境界,感受新激动的人。散文的美感就是在这种多姿多彩的创造性相似思维中产生出来的。刘亮程的散文《对一朵花微笑》中的一段话表现的就是这个道理:

走进一株草、一滴水、一粒小虫的路可能更远。弄懂一棵草,并不仅限于把草喂到嘴里嚼嚼,尝尝味道。挖一个坑,把自己栽进去,浇点水,直愣愣站上半天,感觉到的可能只是腿酸脚麻和腰疼,并不能断定草木长在土里也是这般情景。人没有草木那样深的根,无法知道土深处的事情。人埋在自己的事情里,埋得暗无天日。人把一件件事情干完,干好,人就渐渐出来了。

我从草木身上得到的只是一些人的道理,并不是草木的道理。我自以为弄懂了它们,其实我弄懂了自己。我不懂它们。

这里,人把自己埋进事情里,与事物处于相似的位置,想发现事物在这种境遇中的感受,结果发现与事物处于零距离中的人不但弄不懂事物,反而把自己的生命也遮蔽起来了。只有干好事情之后与对象拉开距离,才能最终弄懂他自己,进而从自己的人生出发弄清事物与人的相似之处。这里表层相似只对人性起遮蔽作用,但是,深层相似,即“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却对我们起到一种揭蔽作用。任何一种相似思维都是以人为中心的合目的性思维,这种相似思维不论外在形式多么变化多端、曲折复杂,其核心内容都要回到生命自身,都要发掘看似疏远的事物与人的某种相似性,通过这种相似性表达一种属于人的意义。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现在很少去做这种思考,作者思考了,而且从中感悟到人的生存道理,读者就在这种相似感悟中获得一种意外的审美感动。

4.3.散文通过真诚对话建构人类精神家园

散文是一种自我意识的觉悟,也是一种与自己对话、与世界对话的形式。这就决定了散文是人类建构自己精神家园的一种文体。建构自己的精神家园是人实现自己的自由意志、了却自己心愿的事情,这就决定了它必须是一种自由写作的文体。所谓大散文,实际上就是要求散文不受过多局限,思想可以自由发展,从形式到内容、从篇幅到境界都进行拓宽。它突出强调的就是作者精神的自由、创造的自由,一言以蔽之,自我实现的自由。也只有获得了这种自由意识、自由精神,散文才能突破一切束缚,才能创造出“有意思”的艺术境界。

散文是自我意识的觉悟,是与自己心灵的对话,也是与世界的对话,这就要求真实,只有真实才能实现对话,如果虚假,对话就无法继续。所以,多少年来大家一致认为,散文的生命由真实来决定,唐?说:“即兴下笔,自然可以从心所欲,但并非漫无限制。即小见大,谈言微中,是由形式的限制而产生的散文的条件,倘寻凭借,只有力求‘真实’这一点。”真实的表达并不一定就是散文,而散文的生命力就在于真实。但是,如果我们认为散文写作需要一种创造性思维,那么,真实可能就会成为一种致命的束缚,精神受困于真实,就很难飞腾起来。阿瑞提这样说:“成功的隐喻哪怕好像是减少了现实性,也能增加我们的理解力、提供审美的价值。当诗人说A像B而还没有人能看出这种相似,这样他就把我们领进了一个世界。在那里,真实的与非真实的结合为一体,从深度和广度上都为我们展现出一个意料不到的景象。”这就需要我们对散文的真实进行一番分析,只有正确理解,才能有助于散文创作。

什么是真实?对文学散文的真实应该具体理解。一般来说,我们对真实的理解有这么三个层次:一是生活情景的真实;一是历史事实的真实;一是心灵的真实、想象的真实。

生活情景的真实构成新闻报道的内容,而不是散文的内容,因为散文中仅仅写出真实的生活情景是不够的,还需要一些东西,才有意思,才能与新闻报道区别开来。

历史事实的真实属于历史传记的内容,在文体不区分的时代,传记也叫散文。但是现在,传记成为传记文学,与散文有了一定的区分。

所以,散文的真实就是心灵的真实、想象的真实、思想的真实。

严格说来,写作中不存在完全意义上的真实,因为这种真实的社会生活一旦经过语言的过滤,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也就是说,在我们的文化世界里,没有绝对的真实,一切都是相对的。

列宁说过:“人具有歪曲事实的能力,具有使抽象概念(例如时间和空间)成为独立的东西的能力。”我们阅读钟鸣的《第五元素》,真实在他那里变成了一种感悟、一种哲学思辨。在我们每个人心中,“圆”是一种事物的形状,它是否就是构成宇宙的第五元素呢?这不是一个科学意义上的真实,而是一个文学意义上的真实。文学的真实性并不完全等于事实性,无论显隐,总是包含着一定的倾向和立场。萨特指出:“为了拯救文学,必须在我们的文学里表明立场,因为文学就其本质而言是表明立场。”在他看来,有这样两种文学,一种是“存在的文学”,一种是“实践的文学”。前者是认同现实的,与想占有世界的人们站在一起;后者则是批判现实的,与想改变世界的人们站在一起。因此,作为进步的作家必将抛弃前者而开创后者。萨特在论福楼拜的时候,引入一个“文学介入”的概念。他解释说,文学“是一面批判性的镜子。显示,证明,表现:这就是介入”。由于福楼拜在作品中有着更深层次――也即“政治层次”――的介入,因此,即使他在其他地方都采取了理应受到谴责的立场,也应予以肯定的评价。文学介入,归根结底承担了全世界,承担了整体。萨特认为,有必要使诗与散文的艺术首先变成批判艺术;而当写作带上了批判性倾向,这时,作家是不可能不对他自己身上的一切提出质问的。“写作就是对全部文字提出质问”,是质问构成了写作的内容。

如果散文作为一种文学文体,那么,散文的真实就是一种文学真实。我们应该怎么理解散文的真实呢?我们把散文中的真实界定为:作者内在心灵思想认识与情感达到与外在事物或情景的一致,或者可以这么说,人的内在思想认识与外在语言表现的一致。

散文写作实际上就是追求这种内外一致的真实境界。所谓不真实,就是心里感受到的、思考的、想象的是一套,嘴里说的、文章里写的是另一套。也可能很多作者写出的事实是真实的,但是,对这些事实的看法、认识却与他在文章中表现出的看法、认识不一样,也就是说,他是按照别人的看法来写这些事实,或者是按照社会政治观念来写这些事实,这就是说假话。

“真实”一直是文学界争论的问题。文学的对象是社会生活,所以作家都企图追求达到一种真实的境界。但是任何人对外界的反映过程都不可能达到真实如同照相的效果,即使照相也存在一个选取角度的问题,从任何一个背景中选取一个局部部分,能够代表整体吗?能够真实反映社会生活吗?很显然,无法做到真实。

散文实际上就是在现实与构想之间表现出人的智慧,按照自己的意愿建构自己的精神家园。

散文的操作原理就在于相似思维,作者都是通过写作来实现自己的乌托邦构想,尽管散文一直强调写实,但是这种写实是一种表演性质的写实,是通过写实的形式来实现合目的性、合规律性的审美创造。

散文是什么呢?从创造的原则看,散文实际上就是运用相似思维自由创建语言乌托邦的一种文体。

相似是一种发现的途径,散文就是需要发现,需要发现一般人发现不了的东西,习以为常的美就潜藏在这种事物之间的相似之中。

创造学大师阿瑞提这样表述相似性思维:“人的认识主要就是靠能够把相似的事物联系在一起,然后把相似与同一区分出来。”这种认识实际上把人类的一切创造活动都归结为相似思维。

“现在我们可以说,构成一个审美统一体要满足三个认识上的操作模式:(1)对于构成艺术统一体所必需的材料是由外部现实当中彼此有联系的那些因素构成的,或者是由艺术家在作品中汇集结合到一起的那些因素构成的(接近模式);(2)艺术作品是对现实生活的模仿,如亚里士多德所认为;或是把具有相似性的要素汇拢构成一个整体,如隐喻、具体化等等(相似的模式);(3)艺术作品代表了客观事物的某一层次、情境、事件或意义(局部代表整体的模式)。”从广阔的社会生活和作者对社会生活的纷繁感受中,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材料,并且对选取的材料作适当的剪裁,这是散文创作中实现真实的典型化的主要途径。

然而,这个选取过程并不是从现实生活中把物象直接搬入作品的简单过程,客观的人事物景,一经写入作品,便转化为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的具体形态,作者具有典型意义的思想感情和它们发生了有机的融合,使它们闪耀着作者思想的光辉,充溢着作者感情的汁液,渗透着作者对它们的理解和评价。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能创作出成功的散文作品。这正是作者具有典型意义的主观精神和现实生活的具体情节发生有机融合的艺术处理,也是散文作品中实现真实的典型化的一个重要环节。

虚构,在散文作品中应该作为一种写实的补充手段而存在。其实,成功的虚构只能从深厚的生活积累、强烈的真情实感和高超的艺术素养中孕育出来,可以说,是比真实更艰难的写作。峻青在创作《秋色赋》时说:“那个老人是虚构的,他的精神、他的思想感情在当时是有代表性的,是人民中所普遍存在的。人们的精神感动了我,我觉得非写出来不可。否则,饭吃不下,觉睡不好。但是怎么写,怎么表现,有个酝酿、构思的过程。主题并不是一下子立起来的,须经不断的、反复的酝酿、构思后才逐步明朗、完整、成熟。”后来,很多批评家在对过去那些歌功颂德的散文进行否定的同时,也对散文的虚构进行了批评,似乎散文就只能写真实,而一旦虚构就会成为虚假的散文。其实,虚构与虚假是两个概念。虚构是艺术的构成方法,虚假是一种欺骗,二者不能视为同一。在那个“假大空”的时代,很多作家为了歌功颂德,表达了一种虚假的情感,因为他的内心情感与他表达的情感不一致,是违心地说了一些奉承的话。就像那时候很多人手里拿着红宝书,嘴里高呼“毛主席万寿无疆!”其实,每个人心里都清楚,谁都不可能“万寿无疆”,这样说话就是虚假,这样写作出来的文章也就是虚假的文章。

相对而言,《桃花源记》是虚构的散文,但是,一点都不虚假,我们都能够感受到一种真实的表达,因为它是符合作者心灵的虚构,也是符合所有读者心灵的虚构。这样的虚构能够得到我们的认同,就在于它表达了我们的心灵世界的真实要求与愿望。

散文作者一定要注意把对社会的观察和自己的思索糅合在一起,努力探索社会的本质和诗意,表现人物的心灵美,刻意求自然而不雕琢,力求达意而不牵强附会,做到“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

散文写作就是要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莫泊桑说:“应当久久地注视你所想要表现的东西,发现过去任何人没有看到过和说过的形象和式样。人,总有根据前人思索过的记忆来使用眼睛的习惯,因而一切东西都一定还有未被探索到的地方。区区小事也都包含着未知的部分,把它找出来吧。”

能否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能否发现生活中的美,能否表达我们心灵世界的真实愿望,关键在于创作者心灵的自由、精神的自由。正是这种自由,才能使作者突破真实生活的局限,虚构出合目的、合规律的审美意境。

写散文,总是要写到客观上的人、事、物、景。只有那些能够激发或者寄托作者真情实感,具有典型意义的人事物景,才是写散文的材料,否则,无论怎样真实生动,都是淘汰的对象。

散文最难隐瞒的就是自己,作者要勇于把自己加入进去,不说言不由衷的大话、空话,不做无病呻吟的文章。有心就有文章,印象就是对社会生活的心灵反应,是人格力量的审美表现。巴金说:“我不是用文学技巧,只是用作者的精神世界和真实感情打动读者,鼓舞他们前进。”

散文的真实主要是突出真实的感觉,而这种感觉表现出两种形态:一种是实际看到、实际听到、实际嗅到的感觉,这是真实感觉;另一种是想象中看到、想象中听到、想象中嗅到的感觉,这就是想象感觉。而散文能够感动读者的不是真实感觉,因为真实感觉每个人都能够感觉到,而想象感觉却是一般人难以感觉到的,所以,具有审美意味。尽管想象感觉是写作主体凭借真实感觉经验推测和设想出来的感觉,但是毕竟是经过了主体的情感渗透、艺术改造而具有了新的意味,这种新意味就是一种创造,从而与一般人的真实感受拉开了距离,变得新奇、独特、陌生,具有美感。这种感觉实际上是包含了认识的感觉,是以感受和体验为基础、以情绪和情感为动力、以想象和幻想为主要方式,直观然而富于理性的认识活动。凡是作家笔下的感觉描写,都是这种想象感觉描写而不是真实感觉描写,所以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如果这种想象感觉进一步发展,就会形成梦幻思维,产生一种独特的散文意境。例如赵丽宏的《瞬间的迷惑》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石头与眼睛的相似,就引起作者一系列想象,展开一个梦境,通过梦境表现出作者对社会与人生的思考和认识。阿瑞提说:“……梦只对于做梦者本人有价值。它们是不可能完全或正确地再现出来的个人经验。梦主要是由原始的机制构成,不足以和概念过程结合在一起,这样,它们就不能按照原初的形态被他人分享或传达给别人了。如果要把梦说给别人听或更有甚者要加以解释的话,那就要用正常语言和清醒的思维方式来表达。但这就不再是梦而只是对梦的翻译了。”这就说明,散文作品中的梦境是一种表达手段,是作者的创作表达,是有意识的结果,而不再是原始的梦境,所以,这是作者运用相似思维创造的散文意境。

如果说,作者开始的思维是一种事物之间的形态相似思维,那么,随着思维的深入,这种相似思维就进入到深层次的历史或者观念的相似思维。“天哪,横陈在地上的所有卵石,都变成了大大小小的眼睛,用各种各样不同的表情直愣愣地瞪着我。我被一群可怕的眼睛包围了!现在,任我怎么拔腿飞跑,也跑不出这些眼睛的围观和追踪了。这些石头的眼睛,这些千百年来倒毙在大戈壁中的迷路者的眼睛,这些迷惘的惊奇的悲哀的凶险的幸灾乐祸的眼睛们啊……”作者的相似思维引申了,由这种石头与人的眼睛的相似引申到人类历史中那些倒毙在戈壁滩上的迷路者的命运,这种情况与作者自己身处的境界是相互联系的,这些“幸灾乐祸”的眼睛又是深层次对自己命运担忧的相似思考的结果。

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这个梦境就是对自己现实命运的潜意识思考,也是对中国现实社会前途的相似思维,其中的现实形势非常突出,于是作品的意义也就产生了。阿瑞提说:“诗人、剧作家以及(比较少的)小说家一般都很懂得,语词获得重要的意义常常不在于它们所讲出来的什么,而在于它们所没讲出来的什么。没有讲出来的、有时是隐藏着的可能倒会产生有力的效果。发现没说出来的言外之意就能发现作者的一种创造性特质。”那么,这个梦境的表面意义我们都能把握,但是,深层次的意义,也就是作者没有明确说出来的意义――言外之意是非常丰富的,是需要进行多方面联系思考才能把握的。

如果相似思维只是停留在事物之间的形态相似这个层面上,那么,意义就是有限的,也是表面层次的,就很难打动读者的情感。

弗洛伊德把文学创作比做白日梦。只有没得到满足的人才有幻想或白日梦,感到满足的人不会有。“未满足的愿望是幻想背后的驱力;每一种幻想都包含着一种愿望的满足和对一种不满意的现实的改造”。“艺术诗的实质在于运用了技巧,从而克服了我们的厌恶感……作者通过改造和伪装减弱了白日梦当中自私的特征,他在描述自己的幻觉时,用纯净的形态也就是审美的、愉悦的形态使我们受到贿赂”。1908年,荣格认为创造过程,至少是艺术创造,是以两种方式来发生的:心理学的和幻想的。在心理学的方式中,创造产品的内容来自人的意识范围。

在这第二种方式里,内容不是来自生活的课程而是来自超时间的深层,来自荣格所称的“集体无意识”。这种集体无意识是在世代进程中反复发生的原始模型――原始经验的储存。这种原始模型可以超越人的理解。它们可以是多方面的、有魔力的和怪异的。

在幻想的方式中,创造者完全被重新出现的内容所支配。

因此创造过程是由原型的无意识活力所构成。与原型联系在一起的原始意象补偿了创造者生活当中、甚或创造者所处历史时代精神当中的不足之处与片面之处。换句话说,伟大的艺术作品超越了生活经验、个人因素,超越了创造者刚好生活着的那个历史时代。

……艺术家不善适应他所处的环境,这成为真正的优点:它促使了原型的重新浮现,引导着他进入一个有着古老根源的神秘世界。

赵丽宏的散文就是对现实的超越、对现实的不善适应,他的思维由感悟迷路,引申出自己的一段经历,这是由于二者之间具有某种相似性,由经历的奇特感受引起卵石与眼睛的相似引申,这些都是事物之间的表层相似性,而进一步由卵石眼睛到历史人生悲剧的相似,就进入到社会生活的深层相似性,这就是原型的无意识表现。

梦话看来是虚幻的,但是从它深层次构成来看,又是非常真实的,因为它反映了人内心深处的无意识需求,这种需求又是社会生活在作者意识中积淀的结果,所以,它是真实的相似显现。

我们知道诗歌重“情”,小说重“事”,散文重“思”。贾平凹的《丑石》之所以能够打动读者,就在于他“思想”出了一种独特的艺术境界,吸引读者走进这种艺术境界,共鸣于这种审美境界。散文的艺术境界是多样化的,有哲理的境界、情感的境界、生活的境界、自然的境界、文化的境界、审美的境界等等。境界有高有低,有俗有雅,而最高的境界则是“思”与“诗”相互交融――“深远如哲学之天地,高华如艺术之境界”。

4.4.相似思维是散文走向理性化的独特方式,也是界定散文的新思路

散文境界是通过什么方式建构起来的呢?我们认为,既不能靠简单的外部景象描绘,也不能靠单纯的心理描绘,更不能用一句情境统一来搪塞。散文以创作主体对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相似关系的发现为前提,以建构具有深广艺术意蕴的形式为标志。

散文内在思维突出表现为相似思维,也就是说,散文通过相似思维建构散文艺术境界。我们前面已经说过,所谓相似思维,即是指思维主体利用事物的形体相似、结构相似、属性相似、动态相似、功能相似的特点,把不同的事物联系起来进行思考,寻找发现事物之间的相似性,从中获得启迪,达到解决问题、创新思想或者创造发明的目的。

但是,相似关系的发现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的。每一时代的人对事物之间、事物与人之间的相似关系都会有不同的认识与发现,所以,通过散文构成的境界也就会有所不同。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时代局限,相似思维同样不可避免受到时代的影响。在某个时期,人们普遍的相似思维只能是认识到某个层次上的某些相似关系,而无法认识到被社会的尘嚣遮蔽的其他层次上的一些相似关系,过后反思,常常令人感到遗憾。

我们侧重于从艺术思维的角度探究散文区别于其他文体的本质属性,探寻散文艺术境界产生的思维根源。我们认为,从思维的特点入手才能真正揭示散文的内在特性。我们发现,从古代到现在,从《邹忌讽齐王纳谏》到《一个人的村庄》,所有的散文都表现出一个共同的思维特点:相似思维。作者针对现实问题进行创造性思维,这种创造性思维的基础是事物之间的相似关系,思维方式是相似联想和相似想象。正是这种相似思维使作者在生活中有所发现,有所感悟,从而创造出一种独特的“有意思”形式,并且通过这种“有意思”的形式感染读者,提高读者的审美水平及思想境界。

根据上述认识,我们可以给散文下这样一个定义:

散文是写作主体根据独特的人生体验和生活认知,运用相似思维,发现并且建构个性化精神家园及其“有意思”形式的文学体裁。

应该说,中国传统散文的内在思维属性只有在新时期散文的探索过程中才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表现,而在以前的散文创作中,这种内在思维属性一直较少得到人们的注意。我们认为散文思维的主要特点是相似思维,也就是说,它通过相似思维――相似联想、相似想象进行创造。而它的美感、自由感都是通过多姿多彩的创造性相似思维得以实现的,所以,创造性相似思维是散文的内在特性。

抒情散文突出情感因素,思想的创造性一直遭受压抑和遮蔽,不能得到充分体现。新时期散文作家理性意识觉醒,偏重知性思考,强调思想的创新性,突出作者的个性、思想和见识,这就把实现思想创新的重要方式和途径――相似思维突现出来。根据对新散文发展过程的观察、分析,我们认为,只有从内在思维属性上对散文作出界定,才能把散文与其他文体区别开来。我们对新散文所作的上述定义既揭示了散文的内在特性,又避免了自相矛盾、纠缠不清的争论。

在过去一段时间里,散文界一直为大散文与小散文争论不休,一派认为散文应该突破“小”的局限,要写大散文,不仅篇幅大,而且要境界大;另一派认为散文篇幅要小,短小精悍,才能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争论双方更多纠缠于散文的表现形式,较少关注散文的内在思维特性。从思维特性上来说,散文无所谓大小,只能根据它要传达的意思或意蕴的需要,也就是说只能根据作者相似思维所发现和建构的艺术境界的大小来判定散文的大小。

许多人认为,散文就是写真纪实的文体,这种观点也容易自相矛盾。如果散文是写真纪实的,那么它与新闻报道有什么区别?如果散文是写真纪实的,那么它的艺术意味通过什么途径和方式得以体现?完全真实的东西是没有“意思”的,散文的“意思”只存在于作者运用艺术技巧对真实事情进行加工改造的过程之中,这一过程不仅灌注了作者的情感,而且也融入了作者的思想、观念、审美趣味和主观目的。散文是作者运用相似思维建构的一个具有个性特点的精神世界和精神家园。正是这种个性化的精神世界构成了散文的个性化的艺术境界,散文也才成为文学家族的成员。

散文的价值和意义完全存在于作者对世界的独特的个性化的发现和建构之中。这就要求作者具有一种自由的思想境界,不被某种观念所局限,不从某种概念出发,而是从生活实际出发,去感悟、发现人与人之间、人与事之间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似关系,去创造一种新的有意思的散文境界。只有具备别样眼光、别种胸怀的人,才能对客观的人、事、物、景产生新的相似联想和相似想象,形成新的相似认识。余光中说:“表意的散文,尤其知性的一类,需要博学多闻,甚至具备专业知识,不是空洞抒情的生手所能为功。此道的高手谈天说地,话题无限,信笔所至,左右逢源。这是散文家的独门本领,不容诗人和小说家来竞争。”

我们认为,余光中所说的散文作家的独家本领就是相似思维,散文以此获得自己的独立品格,以此经久不衰。读者读散文的热情长期不减,也是因为可以通过这种文体发现事物之间新的相似关系,受到新的人生启迪。于是,开阔了自己的眼界,丰富了自己的心灵,发展了自己的思想,建构起自己个性化的精神家园,使自己得以诗意地栖居、生存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