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突围与回归:新时期散文思维艺术
10489400000001

第1章 序言

散文研究一直是一个很棘手的课题,其一,散文这种文体涉及面太广,几乎包罗万象,凡是无类可归的文章都可以说是散文,所以,很难概括出统一的模式;其二,散文这种文体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不断变化,每一时代有每一时代的散文,特别是社会变革时期,散文变化特别大,很难把握;其三,正因为上述原因,散文至今没有系统的理论,甚至什么是散文这个最根本的问题都没有解决,也就是说研究对象都不清楚,都无法界定,更谈不上如何研究了。但是,越是棘手的问题,也就越有吸引力;越是说不清楚的问题,人越是想说清楚,这可能就是科学研究的内在动力吧。

喜欢散文,并且把散文作为我的研究对象大概从上个世纪80年代收集《人民日报》“燕舞散文征文”开始,经过了近二十年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积累,我对散文这种文体产生了一些不很成熟的看法。我把自己的看法在课堂上亮出来与学生共同讨论,也与一些老师、同事磋商交流,特别是西北大学段建军教授,他肯定我的想法,给予我很大的帮助和支持,我们合作攻关,取长补短,逐渐形成了研究散文的新思路。

我们认为散文这种文体很难从外在形式上来界定,只有从内在思维方式上才能将它与其他文体区别开来。与其他文体相比较,散文思维方式的突出特征就是相似思维。相似思维是人们认识社会生活和自然奥秘的基本思维方式,散文这种思维方式过去被抒情模式遮蔽了,新时期散文的突围才把这种思维方式凸现了出来,恢复了散文的理性,刷新了读者的阅读期待,实现了散文的发展和繁荣。

中国社会进入新时期,改革开放使中国社会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根本性质的变化。在文学领域里,先是诗歌的轰动效应,后来是报告文学的兴起,再后来又是小说的一统天下,而散文是后来居上。新时期以来散文的变化经历了由沉寂到复苏,最终达到兴盛的过程。沉寂是因为进入新时期后,散文原来的抒情模式面临尴尬,整个社会噩梦苏醒后,迫使人们思考自己的现实生存状况,那种空洞的抒情失去了市场。当诗歌、小说、电影纷纷引起轰动效应的时候,散文一直保持着沉寂,不知所向。80年代中期,随着改革开放“西学东渐”以及港台文学的影响,特别是关于散文批评的影响,我们的散文意识开始苏醒,一场散文存亡问题的讨论,引起了大众的关注,各种媒体相继为散文开辟阵地,于是,散文开始走向兴盛。

新时期散文成为近些年来中国文学的一大亮点,不仅是因为新时期散文突破了传统散文抒情小品的束缚,拓展了散文的空间,而且是因为新时期散文真实地反映了我们时代的精神,解放思想,深入反思,探索生存,赢得读者的喜爱。我们知道新时期不仅是中国社会制度发生了变化,而且人们的思想观念也随之发生变化。在这个过程中,散文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很多散文作家突破禁区,变革散文,深入思考,引导人们的思想发生变化。所以,散文在这个时期变化极为明显,主要表现在单一的抒情模式解体,散文理性意识复苏。

理性意识复苏突出了散文文体特征――相似思考。散文是创新思想的园地,新时期的散文作家运用多姿多彩的相似思考创造“有意思”的自由形式,使新时期的散文因为思想突围不断创新获得了动人的艺术生命。

我们每个人都会有一定的生命体验,然而,并非每个人都能捕捉住自己的生命体验,要想捕捉住这种生命体验,必须具备掌握语言奥妙,掌握在语言这个存在之家中自由出入的本领。散文就需要这种本领,只有真切的生命体验才能产生真见识,用“有意思”的语言形式表现出来的真见识才是真散文。

一个人的艺术感觉总是与他的情感密切相关,而一个人的情感又总是建立在他对世界及人生的感触和了解基础上的。要想感触得深、了解得透,就必须用相似思维把历史内容、社会人生、不同民族文化联系起来思考,把互不相联的事情转化成为系统的相互联系的心理内容,转化成为活生生的个体生命体验,然后运用语言文字表现出来。

相似思维是散文的内在思维特征,也是思想自由发展的必然途径。我们在什么层次上用什么方式建立自己与世界的相似关系,我们就有什么样的思想层次和深度。对于新时期散文来说,这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突破了传统的情感相似思维层次,走进了个体生存思考的层次,对这一层次的思考,必然会引发思想的飞跃,最终达到在生命哲学领域内的突破,孕育出能够影响世界的散文作品。

我们按照散文的这种内在思想发展的历程把中国新时期散文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即新散文变革的第一阶段――社会反思,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巴金当之无愧,同时杨绛的散文给我们展现了一种独特的反思方式,她的散文让我们看到现代知识分子身上古风犹存,季羡林的《牛棚杂忆》可以说把社会反思推向了极致;新散文变革的第二阶段――文化寻根,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极力在自然山水中追寻中国文人的人格精神,而王充闾的文化散文更深入地分析了中国历史人物内心的复杂性和矛盾心理,文化寻根的真正实现者李存葆,他的《祖槐》让我们很多人明白了自己的文化的根,也明白了我们现在面临的人性生态和自然生态的危机;新散文变革的第三阶段――生存探索,无论是贾平凹还是史铁生,抑或是刘亮程,他们的思考都给我们打开了新的生存空间。

为了进一步阐述新时期散文的理性回归,我们还选择了这一时期港台散文作家余光中和董桥的作品,他们的作品所表现出的中国情怀和乡愁理念以及理性意识和现代观念对于未来散文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同时,新加坡华人女性散文家尤今的创作也突出了散文的理性智慧特色,能够有助于我们理解散文的相似思维特征,对她的作品我们也作了简单的介绍和分析。

本书对散文的思考是一种新的尝试,要探索一条散文研究的新途径是非常艰难的,涉及的问题实在太多,很难一一论证。尽管散文理论界的专家学者们的研究成果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借鉴,然作者知识修养、主客观条件以及科研能力有限,书中错误在所难免,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确实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也只有贻笑大方了。

感谢咸阳师范学院为我提供了研究的基础和条件,感谢学院领导及科研处、图书馆和资料室的同志为我申报课题、查找资料提供了方便。感谢我的家人,他们为我付出了很多,他们对我的爱和支持,使我有信心和时间完成这部专著的写作。

特别感谢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为本书的出版给予资助,感谢专家们对本书给予肯定。陕西人民出版社责任编辑李丽菊女士逐字逐句审阅、校对了书稿,并且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对她的这种负责的敬业精神和认真的态度,我表示真挚的敬佩和感谢。

我还要感谢所有可能阅读本书的读者,你们将来的批评或认同都会成为我继续研究的动力。

李伟

2006年9月于咸阳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