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父母必懂的蒙台梭利教育法
10488300000010

第10章 (二)蒙台梭利的感官教育

孩子是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和味觉、触觉等感觉器官来认识和了解世界的,也是通过感官对外界的人、事、物做出相应的反应的。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感官教育即采用能个别刺激感觉的感觉教具为媒介,从不断训练、强化的过程中来获得智能教育中不可欠缺的各种概念。

蒙台梭利发现了孩子通过感觉进行学习的原理,揭示了幼儿如何开发潜能的奥秘,她因此提出了感官教育的思想,还设计了完整的包括视、触、听、味、嗅觉等感官训练的教具,创造性地建立了孩子感官教育的体系。感官教育是蒙台梭利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具特色的部分。

蒙台梭利认为孩子从出生到5岁是感官的敏感期,其中在2~3岁达到顶峰。感觉的敏感期不仅使孩子有选择的注意周围的环境,反映了孩子的兴趣所在,而且由于引起了活动,能使孩子建立和完善感觉的功能,使感觉更敏锐、更精确。在这一时期如不进行充分的感觉活动,长大以后不仅难以弥补,而且还会使其整个精神发展受到损伤。因此,在孩子时期进行各处感官教育显得最为重要。

蒙台梭利教育体系包括日常生活练习、感官、数学、语言、艺术和自然科学教育。孩子两岁半入园后就要进行日常生活练习和感官教育,在4岁时开始进行其他方面的学习,这并不意味着感官教育就不进行了,而是仍然继续配合其他学习内容来进行。

感官教育是其他内容的重要基础,可以使孩子的感官得到合理的发展,为建立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打下良好的基础。

感官教育的目的

蒙台梭利的感官教育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训练幼儿的注意、比较和判断的能力,使幼儿的感受性更加敏捷、准确、精练。蒙台梭利认为感官教育是为了培养幼儿的精确心理。感官是我们和环境之间的接触点,心灵可以凭借感观经验变得及其灵巧,这种敏锐的辨别力是在普通的日常生活中锻炼出来的。

幼儿为了适应现实生活以及未来的时代,必须对环境有敏锐的观察力,因此必须养成观察时所必要的能力与方法。这是因为适应环境必须以观察为基础,因此蒙台梭利认为感官教育的目的实际上就是要训练每个人变成一个观察家。

感官教育还是高级心理活动发展的基础,蒙台梭利认为感官教育最终还会促进幼儿创造性的发展。任何人创造性的起点都是他们心理中的某些规则和精确的东西,因此在教育中我们必须注意感官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孩子人格的塑造和创造力的培养。

感官教育的一般目标:

(1)让人体的每一个感官都得到均衡和谐的发展。

(2)让每个感官都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在感官能力方面达到各自的上限。

(3)提高辨别感官刺激的能力。

(4)让感官对接受到的各种刺激做出不同地反应,对相同地刺激做出类似地反应。

(5)让各个感官协调一致,互相配合,以便更好的认识客观世界。

(6)在任何情况下,均能正确的理解客观事物,也就是说,感官的感知应该和客观事物的特性完全一致。

(7)能通过感觉器官的验证,充分肯定自己对客观事物已经达到的认识能力。

(8)通过各种感官的活动,能掌握自己生活的周围环境的情况,以使自己的行动适应环境并对客观情况做出合理地反应。

(9)能深刻地分析和牢记被感知的事物,保持记忆的纯洁性。

(10)能正确的的区分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这五种感官感知的事物。

(11)能认清引起某种感觉的原因。

(12)能对见到的、听到的、触摸到的、尝到的和闻到的各种事物的价值做出正确的判断。

(13)培养专注力。通过分析上述13项感官教育的目标,我们不难发现,感官教育的目标并不在于孩子的感官达到高度的敏锐而是让孩子提高领会、辨别、理解、判断和发现新事物的能力,并能通过作为认识源泉的客观事物的感知,达到热爱人类创造的一切,享用他们,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创造,而不是摧毁他们的目的;使感官觉醒,让感知能力达到协调一致;要通过合理训练,提高分析辨别的能力和观察事物的兴趣,以及对被感知事物的表达能力。感官教育能丰富生活体验,也是真正的认识客观事物的基础。对成人来说,也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在婴幼儿期更为重要,是绝对不可缺少的。

感官教育的意义

——感官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一般人认为,婴儿出生后只要五官齐全,没有先天缺损,就能自然会眼能看、耳能听、鼻能嗅,因此,婴幼儿的感官教育常常被人们忽视,对各种感官的专门训练也缺乏全面的认识,其代价不仅是个人与家庭,同时也是民族的和人类的。蒙台梭利对于婴幼儿感官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具有长远和现实意义,值得我们每一位父母深入研究和学习。

感官教育是人类自然成长的基础。只有在幼儿时期打下良好的基础,才能使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培养良好的对事物的认识能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才能使孩子从外界吸收更多更有益的知识。

蒙台梭利认为,感官是心灵的窗户,感官对智力发展具有头等重要性,感觉训练与智力培养密切相关。智能的培养首先依靠感觉,利用感觉搜集事实,并辨别它们,而感觉训练也是初步的、基本的智力活动,通过感觉训练使孩子对事物的印象清晰、纯正,这本身就是一种智能和文化的学习,是智力发展的第一步。

蒙台梭利还认为,人的智力高低与教育有较大关系,通过感官教育可以在早期发现某些影响智力发展的感官缺陷,并及时采取措施使其得到矫治和改善。蒙台梭利基于对感觉的极大重视,使感官教育在她所提出的运动、感觉、语言和智力操练这一程序教学结构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1感官教育是智力发展的基础

如果没有感觉,人就与环境隔绝了。亚里士多德曾说先有感官才有智能。蒙台梭利也认为感觉是初步的和基本的智力活动,它使人的心理和外界联系起来。因此,智力的培养首先要靠感觉,只有利用感觉来搜集和辨别事实,才能产生初步的智力活动。高级的智力活动,比如想象(抽象),同样需要感觉来支持,它是建立在感觉发展的基础上的。

她认为3岁孩子在乍一接触复杂的世界时,会感到异常混乱,运用训练感觉的教具材料可以使抽象的东西具体化、精确化,使孩子逐渐能够认识事物,对事物进行辨别、分类,把混乱的现象排列成序,抛弃多余,找出事物之间的关系,这些都是智力活动的表现。这不仅能使幼儿的注意力集中,还能在这个基础上产生评价、理解能力、形成概念,发展创造能力。

蒙台梭利还认为,既然想象真正的基础是事实,那么想象就必须和精确的观察联系起来。为此应使幼儿在一种准备得好的环境中亲自去感知,借助于自然的观察,经过智力练习,辨别一种东西和另一种东西的相同和不同,找出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一定的推理,然后再任他自由地去创造。敏锐的观察力不仅能适应当前时代的文明,也是实际生活所必需的,因为没有感觉神经的协调就不能正确的指导动作。审美和道德教育都与感官教育有密切关系。感觉的锻炼可以发展幼儿对事物的观察力和辨别能力,提高感受力,还可以增加生活的乐趣。

2感官教育是艺术教育的第一步

对孩子而言,在幼儿期对感官进行全面的教育,是他长大成人后,具有审美感和艺术鉴赏能力的必要前提。每种感官都有其特有的艺术领域。有了视觉,才会有绘画、雕塑和所有的造型艺术;有了听觉才会有音乐、舞蹈和与他们相关的艺术;通过嗅觉,人们去寻找好闻的东西,加以培养制造,发明了香料;味觉将食品制造变成了一门真正的艺术——烹饪法;最后是触觉,它归根结底是所有艺术——特别是以改变物质形态为目标的艺术的基础。触觉要通过双手才能发挥作用,而造型艺术的信息正是通过双手传达出来的。

因此我们完全可以确信,没有感觉器官就不可能制造人和艺术品。幼儿周围的一切事物(从活动室装潢布置到人们说话的方式和做的手势)都有一定的美学价值。美学教育不应该游离于孩子总的教育之外,而应该成为孩子教育的组成部分。让孩子喜爱艺术,具有艺术鉴赏能力,这是教育工作的基本目标之一。

蒙台梭利认为:“只有提高辨别刺激的细微差别的能力,才能有灵敏的感官和很高的鉴赏力。和谐就是美,只有具有灵敏感官的人才能领略到艺术品的和谐。感官不灵敏的人对艺术的天然和谐往往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感官灵敏度的获得和提高也要通过学习。我们要学会对差别细微、很难辨清的各种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我们要使自己成为敏感于那些易被忽略的事物的人。通过学习和实践,确实能够提高我们感官的灵敏度。因此,一个画家能够在博物馆里发现一般人注意不到的色彩的细微差别;一个对鸟类学感兴趣的人不但能听到鸟类的各种叫声,而且能辨明某种叫声是哪一种鸟发出的声,它发出的这种声音有什么用意;一个好的机械师只要听到马达发出的声音,就能知道它的工作状态,有没有故障;一个优秀的教师只要看一眼孩子的脸就知道他的情绪怎样。正如有些人认为的那样,感官灵敏度的提高,就等于增加了一个新器官。

感官觉醒后,孩子就能进入艺术殿堂,就能用美育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无论是从美育的领域看,还是从艺术表达和对美的理解看,感官教育都具有重要意义。

3感官教育可以塑造良好的人格

蒙台梭利认为,从事过感官工作的孩子不仅能娴熟地使用双手,而且能更加敏锐地感知来自外部世界的刺激。如果一个人既明白事物特性的有规则的分类,又知晓每种特性的等级,那么,他就可以明晰周围环境和自然界中一切纷繁复杂的现象。从这个角度上说,外部世界对于他而言,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了。这实际上是一种陶冶,可以完善孩子的人格,使孩子对周围环境的态度更加积极。教师教一个受过感官教育的孩子和教一个没有受过感官教育的孩子,其效果是完全不同的。不论教师呈现什么教学教具或者材料,都会受到前一个孩子的欢迎,因为比起后者来,他显的更加独立、积极,而且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可以鉴别出各种花、草和昆虫等的细微之处。所以说,一颗有准备的心灵比一位好老师更为重要,而一个虽然聪明,但在人格上模糊的幼儿是没有发展前途的。感官教育可以塑造幼儿良好的人格,实践表明蒙台梭利班的孩子在自信、独立性、社交、适应性、同情心等人格特征方面都比普通班孩子的水平高。这也证实了蒙台梭利教育对于完善幼儿人格的作用。

4感官教育促进人的心理发育

幼儿生命之初从环境中获得经验的器官就是感觉器官。幼儿发育就是通过感官器官进行感受运动而来。感觉器官受到环境的刺激之后,传达到脑部,再由知觉神经传达到肌肉,使之产生运动。由一连串反复进行的感觉运动使幼儿心理得以正常发育。

感知觉在幼儿心理发展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在幼儿的认知活动中,感知觉占据重要地位。幼儿基本上是依靠自己的直接感知来认识事物,幼儿的记忆直接依赖于感知具体材料,幼儿的思维常为感知觉所左右,幼儿的情绪和意志行动,也常受直接感知的影响而变化,所以我们应该十分重视对幼儿感官的培养。

为了能使感觉得到正常的发展,必须让孩子累积一连串的感觉运动的经验,因此必须训练感觉,设置能刺激孩子感觉的丰富环境,并提供孩子活动的机会。

蒙台梭利认为高层次的精神活动的发展,必须以感觉的发展为基础。3~6岁阶段是孩子发展的敏感期,也是感觉活动和认知活动相辅相成时期,这个时期孩子的感觉不断发展,开始能观察周围的环境,事物的刺激吸引着他们的注意力。在这个时期,教师可直接用感觉刺激法促使孩子的感觉得到合理的发展,同时也为孩子建立一个积极的心理状态打下基础。如果错过了感官的自然形成时期,日后再加以训练,不仅增加了难度,而且也不可能达到完善地步。所以教师与家长必须随时留心观察孩子的表现,抓住时机及时进行教育和鼓励,否则将对孩子的发展造成难以弥补的遗憾,甚至会埋没了他的某些特殊才能。蒙台梭利指出:“感觉训练应从婴儿期就开始系统进行,并在准备进入社会生活的整个时期要坚持不懈。”当代心理学家已经通过实验研究证实了敏感期的存在。

感官教育训练的内容

蒙台梭利的感官训练包括触觉、视觉、听觉、嗅觉和味觉等感官的训练。

触觉训练在于帮助孩子辨别物体是光滑还是粗糙,辨别温度的冷热,辨别物体的轻重和大小、厚薄、长短以及形体。她认为,由于孩子总是通过触觉来认识周围事物,所以,在各种感觉训练中,触觉练习是其主要方面。

视觉训练则在于帮助孩子提高鉴别度量的视知觉、鉴别形状、颜色、大小、高低、长短及不同的几何形体。

听觉训练主要使孩子习惯于辨别和比较声音的差别,使他们在听声训练过程中,培养初步的审美和鉴赏能力。

嗅觉和味觉训练注重提高孩子嗅觉和味觉的灵敏度。蒙台梭利希望通过这种感觉训练,使孩子成为更加敏锐的观察者,增进和发展他们的一般感受能力,并且,使他们的各种感觉处于更令人满意的准备状态,以完成诸如阅读和书写等复杂的动作。

在家庭生活中任何一种事、物都可能成为教育孩子的材料,比如:视觉训练就可以找一些物品教孩子认识颜色、大小、粗细、长短、物体的形状等等,由浅入深。

要训练孩子的触觉能力可以用一个眼罩给孩子戴上,再拿一些不同材质、不同大小、不同形状、不同重量、不同温度的物品让孩子通过触觉来了解软硬、冷热、轻重等。

听觉训练:可通过不同的乐器,不同东西击打的声音,让孩子辨别声音的方向、大小、快慢、节奏等。

味觉训练:让孩子品尝不同水果、蔬菜、饼干、糖水、盐水等锻炼孩子识别各种味道。

嗅觉练习:让孩子嗅各种花的气味,各种饮料、水果、食物、香水等在以上嗅觉练习中,可以让孩子从不同的教学材料中以大小、长短、轻重、声音的高低、味道的浓淡等进行配对、排序等练习,这样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秩序感。

感官教育遵循的方法

蒙台梭利认为,感官教育的实施应当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应当根据孩子在敏感期的特点,把肌肉练习作为感官训练的基础,把对各种感觉的发展作为教育的重点,同时,应当根据孩子的个体差异去采取与之相适应的具有连贯性的步骤和方法,使感官教育同读、写、算等教学活动联系起来,使之达到由简到繁的过渡。

蒙台梭利还认为,感官教育应当遵循自我教育的原则,提倡幼儿应根据自己的能力和需要进行学习,使幼儿在感官训练中通过自己的兴趣、需要和能力去进行自由选择、独立操作、自我校正,去努力把握自己和环境。所以,在她所设计的教具中设有专门的“错误检验”系统,使幼儿在操作过程中能根据教具暗示进行“自我教育”,同时,她还通过限制感官教育指导者的活动去增强孩子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蒙台梭利进行感官教育主要采取了提供教具的方法,按照由易到难的原则编排教具材料的顺序,并使每种教具分别训练幼儿的一种特殊的感觉,通过有针对性的、分步骤的反复练习,去增强幼儿对物体的特殊性能的感受能力,去识别接触到的变换着的物体,去增进各种感知能力。

蒙台梭利认为,为了认识客体,主体一定要作用于客体,要发挥自我教育的作用,强调必须通过感觉和动作训练对幼儿进行教育,这是符合人的认识发展规律的,值得推崇。

另外,她在精心设计的训练感觉的教具和方法的运用上也有着一定的独创性和相当的教育价值。她把感官教育和读、写、算的教学有机联系起来,注意手脑并用,调动各种感官的配合与协调作用,使孩子在没有心理压力的情况下,按自己的发展进度自然地、不知不觉地进入初步的学习读、写、算的阶段,做法精当,有实践意义和借鉴价值。

再者,蒙台梭利在感官训练过程中,采取分解的方法,把复杂的整体感觉分解为简易的几部分来训练,使孩子利用按顺序排列的刺激物来认识事物,也是符合孩子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的。感官练习方法要注意的问题首先,记住在教学时最好不要干涉孩子。让孩子的智儿活动非常自由,处于自发状态。

蒙台梭利说,感官练习是一种自我教育,如果反复进行练习,就会完善孩子的心理感觉过程。指导教师必须引导孩子从感觉走向概念——从具体到抽象,再到概念。为此,她应该用一种方法来隔离孩子的内部注意力,把它固定在某一知觉上,就像最初上课时一样,孩子的客观注意力通过隔离而固定在某一刺激上。

教师(父母)上课时,必须设法限制孩子的意识域,使其集中到课的内容上。比如说,在感官训练中她就隔离出要孩子练习的那一感觉。为此,教育者需要具备有关的特殊技术的知识,必须尽可能地限制自己的介入,同时也不让孩子在自我训练中过于劳累。

教师(父母)明确的工作之一就是教授准确的名称术语。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应该只说出事物的名称和形容词,不再增加更多的说明。对这些词,要说得口齿清楚,声音宏亮,以便孩子能听清楚组成每个词的各个音节。

比如,在第一次触觉练习触摸平滑的和粗糙的硬纸板时,应该说:“这是平滑的,这是粗糙的。”以不同声调重复这些词,既要声调明快,又得发音清晰。“光滑、光滑、光滑;粗糙、粗糙、粗糙。”

同样,在教冷与热的感觉时,她必须说:“这是冷的”,“这是热的”,“这是冰冷的”,“这是温热的”,然后,她可以用普通词语——“热”、“比较热”、“不热”,等等。

第一,教授的名称必须简单,只引起名称和它代表的物体或抽象概念之间的联想。这样,使孩子们在思想上接受这些名称和物体时能相应地把它们统一起来。为此,最重要的就是除名称之外,不要再说其他的话。

第二,必须随时考查自己的教授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的。考查也必须局限在名称所能唤起的意识域内。第一次考查应该发现,在孩子思想上,名称和物体是否还保持联系。考查要在教完名称后,让孩子沉默一会儿再进行。缓慢而清晰地提出关于所教授的名称或相应物体的问题:“哪一个是光滑的?”“哪一个是粗糙的?”

当孩子用手指出了物体,教师(父母)就知道他已做出了所要求的联想。但是,如果孩子不是这样做,做错了,也不必纠正,而必须考虑等到另一天再重新上课。事实上,如果孩子没有把事物和名称联系起来,唯一能使他联系起来的办法,就是重复感觉刺激和教授名称的活动,而不是纠正。我们应知道,当孩子失败时,他便是没有准备接受我们唤起他们的心理联想,所以我们必须另选时机。

假如我们纠正孩子说:“不对,你错了。”这种责备的话语就会比其他的话(比如说光滑、粗糙一类)更深地留在孩子的内心,指出错误可能导致孩子做出不必要的记忆努力或挫伤他们的勇气,妨碍他对名称的学习。相反,在错误之后沉默不语,保持明确的意识域,下一课便可接着顺利进行。我们的任务就是尽可能避免他们做出一切非自然的努力,避免他们丧失信心。

第三,如果孩子没有犯什么错误,教师便可以唤起和这一物体概念相关的运动活动,说出其名称。比如她这样问:“这是什么样的?”孩子回答:“光滑的。”然后教师可以打断孩子的话,教他怎样正确、清晰地发这个音。先深吸一口气说,然后稍大声说:“光滑的。”当孩子发音时,教师可以注意他具体的发音缺陷或某种已成习惯的特殊的孩子腔调。

孩子把所学的概念会自然应用到他所处的环境中去。孩子们在触摸过各种材料的表面,重复说几次“光滑、粗糙、柔软”一类的词语之后就后自发地进行这一切了。对于正常的孩子,我们必须等待他们对环境的探索精神的自动爆发。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们会尝到每一个新发现所带来的快乐。使他们意识到一种可贵和满意的感觉,从而鼓舞他们从周围的环境中去寻求更多的这种感觉,使他们成为自由的观察者。这时教师就应该密切注意孩子在什么时候,以及怎样达到概念的概括。比如有一个4岁的小孩子,一天在院子里跑着玩,突然停下来看着天叫喊到:“噢!天空是蓝的!”并望着天空出了神。

蒙台梭利教学法的三个阶段

教师希望能把感官训练作为智力概念的基础,同时还建议把这种感觉和语言联系起来。

蒙台梭利感官训练教学法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把感觉和名称联系起来。例如,向孩子出示红、蓝两种颜色。出示红色时,就简单地说:“这是红的”;出示蓝色时说:“这是蓝的”。然后就把这些有色线轴放在孩子面前的桌子上,好让他们看见。

第二阶段——认识相应名称的物品。对孩子说:“给我红的”,然后说:“给我蓝的”。

第三阶段——记忆相应物品的名称。我们给孩子看一件物品,问他:“这是什么颜色?”他应该回答说:“红色”,“蓝色”。

必须坚持这三个阶段,并坚持要一次一次地把颜色放在孩子面前。而且绝不要一次只出示一种颜色,而应是两种颜色,因为对比有助于颜色记忆,而且再没有比这更好的教授孩子识别颜色的方法了。用这种方法,他们比一般学校中偶尔进行感官训练的正常孩子还要学得好。

1实际感官训练期

对于正常幼儿,在上述这三阶段之前还需有一个阶段——实际感官训练期,这是只通过自我训练就能获得感觉差别的准确性的时期。

把刺激与名称联系起来的练习会使孩子感到非常快乐。有一次,蒙台梭利教一个小女孩3种颜色的名称,她还不到3岁,语言的能力发展较慢。她坐在一把小椅子上,小女孩坐在她的右边。蒙台梭利把6个有色线轴成对地放在桌上,两个红的,两个蓝的,两个黄的。在第一阶段,在她面前放一个红轴,让她找出另一个相同的红轴。对其他2种颜色的线轴,都这样做;同时还做给她看,怎样仔细地成对地放在一起。然后接着进行三个阶段的教学。小女孩学会了认识3种颜色,还能正确地说出每种颜色的名称。她高兴地看了蒙台梭利好一阵子,然后开始蹦呀、跳呀,她高兴得没个完。蒙台梭利看她这么高兴,就笑着问她:“你认识颜色了吗?”她还跳着蹦着,回答说:“是的!是的!”而且还高兴地等着老师问这个问题。

2感觉隔离

感官训练的另一个重要技术是感觉隔离,任何时候都可能做到这一点。例如,训练听觉应在不仅安静,而且黑暗的环境中进行,这能取得更好效果。对一般感觉训练,如触觉、热觉、压觉和立体感觉的训练,都应把孩子的眼睛蒙起来进行。心理学已为这种特殊技术提供了充分依据。这里只需指出,在这种情况下,会大大提高正常孩子的兴趣,不致使练习陷入嘻闹玩笑之中,也不致把幼儿的注意力集中到蒙眼布上,而是集中到我们想进行的感觉刺激上。

例如,为了测验孩子们听觉的灵敏性(教师应该掌握的重要情况),蒙台梭利使用了医生做体格检查时普遍使用的经验和方法。测验通过把声音变成耳语形式进行。孩子的眼睛被蒙住,教师站在其身后,在不同距离小声叫他的名字。

教室很肃静,拉上遮光的窗帘,让孩子低着头,用手在前面支撑着。然后教师轻声地、一个一个地叫孩子们的名字;离得近的,小声些;离得远的,叫得清楚些。每个孩子都在黑暗中等着听到叫他们的微弱声音,注意听着,高兴地随时准备着听到那神秘的令人向往的呼唤。

正常孩子可以蒙住眼睛做游戏,例如,识别各种重物。这可以帮助他把注意力集中在所测重物的刺激上。蒙住眼睛还可以增添乐趣,因为孩子会为自己能猜中而感到骄傲。

蒙台梭利感官训练的教学材料

下面的材料都是从典型的采用蒙台梭利教学法的教室中发现的(括号中出现的内容是学习目的):

粉红色的塔(方向的视觉辨别)——10个同样形状与结构的木制立方体,都是粉红色,最大的一个是10立方厘米。每一个立方体在体积上依次小1立方厘米。幼儿从最大的立方体开始来搭造一个塔。

棕色楼梯(宽度与高度的视觉辨别)——10块积木,全部为棕色,在高度与宽度上有所不同。幼儿从最厚的开始,到最薄的结束,一块接一块地安排这些积木,以至于这些木块看起来像一段楼梯。

红色木杆(长度的视觉分辨)——10根杆状的木条,全是红色,同样粗细,长度不同,从10厘米到1米长。幼儿从最长的木杆开始,到最短的结束,彼此相连地安排这些木杆。

圆柱体木块(大小的视觉分辨)——4个中空的木制圆柱体木块,中间空洞的大小各种各样;一个木块在高度上不同,一个在直径上不同,另两个在高度与直径这两个变量上存在一定关联。幼儿随意地移动圆柱体,然后将每一个圆柱体放入相应的中间空洞之中。

有气味的坛子(嗅觉辨别)——两套相同的白色、不透明的玻璃坛子,顶盖可移动。通过顶部,幼儿不能够看到坛子里面,但是气味能够从这儿透出。教师将各种各样的物质,例如香草放在坛子里,幼儿根据气味从每一套中找到相对应(气味相同)的坛子。

钡片(重量的辨别)——很多套重量不同的长方形木片,有三套——轻的、中等与重的钡片——幼儿根据钡片的重量找出相应的长方形木片。

彩色积木(颜色辨别以及色彩感学习)——两套相同的长方形小积木,幼儿从两套中找出彩色相同或者色彩浓淡上相对应的积木。

音盒(听觉辨别)——两套填满各种材料(例如,盐与大米)相同的圆柱体。幼儿根据圆柱体填充物发出的声音从每一套中找出相应的圆柱体。

音铃(声音与音高)——两套音铃,每套8个,形状与大小相似,但颜色不同,一套为白色,另一套为棕色,根据铃音来搭配音铃。

布料(触觉)——两块相同的布料。孩子根据触觉来辨别它们,开始不蒙住眼睛,但后来蒙住眼睛。

水壶(热感以及在温度之间进行分辨的能力)——很多装满水的小金属壶,水温高低有所不同,孩子找出温度相同的小水壶。

训练与发展感觉的材料具有这些特征:

(1)错误控制。材料的设计是为了让孩子能够分辨他们是否犯了错误。例如,如果一个孩子不能按照积木适当的顺序去搭造一个粉红色的塔,也就不能获得一个塔的效果。

(2)单一特征的分离。对材料进行设计,除了被要求区分的特性或者数量以外,这些材料的其他特性(例如,大小、颜色、厚度等)保持不变。所以,粉红木塔的所有木块是粉红色的,因为大小尺寸是按要求区分的特征,而不是颜色。

(3)积极参与。感性材料鼓励孩子积极参与而不是更加被动地在旁边观看。

(4)吸引力。这些材料是有吸引力的,颜色与比例都吸引了孩子。

感觉材料的基本目的:

首先,蒙台梭利感觉材料的一个目的是训练幼儿的感觉,使之把注意力集中在物体的一些明显的、特殊的特征之上,例如,红色木杆的明显特征是长度,用粉红色的立方体搭造的塔所具有的明显特征是大小,音铃的明显特征是音高。

蒙台梭利认为,帮助幼儿分辨他们接收到的很多刺激是很有必要的。相应地,感性材料有助于让幼儿更能意识到他们的身体接收、解释和利用刺激的能力。从这些意义上看,蒙台梭利的感性材料被贴上了“教导”的标签,目的是用来教学。其次,蒙台梭利认为,感觉与观察细节的能力对阅读具有关键作用。感性材料有助于使幼儿的观察力以及用来学习阅读的视觉分辨能力更加敏锐。

感性材料的第三个目的是提高幼儿的思考能力,思考能力是一种依赖于分辨、澄清以及组织能力的过程。幼儿对于感性材料总是要做出决定:下一个积木是哪一块?哪一种颜色与其他颜色相匹配?哪一种形状放在哪里?这些不是教师做出的决定,也不是幼儿通过猜测而做出的决定;相反,它们是由建立在通过感觉收集到的信息和选择的智力过程所做出的决定。最后,所有的感觉活动本身并不是最终目的,它们的目的是为幼儿阅读与写作的敏感期的出现做好准备。从这个意义上看,所有的活动在阅读与写作的过程之中都是初级步骤。

家庭自制感官教具及感官训练

商店可买到感官教具,除了蒙台梭利和福禄贝尔的教具(连这两种教具,也不适于1岁以下的孩子玩)以外,并不很多。因此,应该根据你自己宝宝的需要,设法自己来自制。

母亲在家里,可以利用身边的东西,自己制做教具,帮助孩子发展智力。既节省了自己外出购物的时间和体力,还增进了母子间的亲情,达到了感官训练的效果。

1钮扣盘——视觉教具

如果您的家里有两到三岁的孩子,可以用6个钮扣为一组,能找出3~4种对比颜色,最好能找到和三四个和钮扣一样颜色的盘子或其他容器。先将各种颜色的钮扣混合放在一个大盘内,这组家庭视觉感官教具,就算初步完成。

然后就可以开始示范,训练孩子的颜色辨识和配对了。示范时,先用语言引起孩子的兴趣,然后把混放在盘内的两色扣子,用手先把某一种颜色(如红色)的钮扣放在一个红色盘子里,再把另一种颜色(如紫色)的扣子放在另一个紫色盘子里,同时说:“这是红色扣子,这是紫色扣子”,然后再拿起一个红色和紫色扣子,分别放进红色和紫色扣子的凹槽,并且说:“这也是红扣子,这也是紫扣子”。持续把6个红扣子和6个紫扣子分别放完之后,告诉孩子这边是红色扣子,这边是紫色扣子。这样示范以后,再用三段式教学法,诱导孩子认识颜色和锻练孩子的手眼协调,以及培养孩子的归类观念。

在孩子对这个活动熟练后,再找其他的颜色如粉红色、蓝色、灰色等来练习,以免孩子日久生厌。但一次练习有3~4种颜色就够了。如果要增加颜色,则另找三四种,不要同时进行五六种,这年龄段的孩子,不可以弄得太复杂。这项亲子游戏,还可以加上数量观念的灌输。

2发声筒——听觉教具

找12个相同尺寸的塑胶瓶或玻璃瓶,如果是透明的,则用一张色彩或粘胶纸,把透明筒包起来,让孩子看不到里面装的东西,其中6个筒盖上贴红色纸,另6个筒盖上贴蓝色纸。再找六种轻重和大小不同的东西,如豆子、胡椒、米、茶叶、糖、盐或沙子、碎石等可以发出声音的材料,然后把等量的这6种物品,分别装进两组(12个)筒里,让两组筒经摇动后,可以发出6种不同等级的声音。再找一个可以放下这12个发声筒的盒子(如鞋盒)装好备用,就完成了这听觉教具──发声筒的制造了。

训练孩子的听觉时,先将这些筒从盒子里取出来,放在孩子面前的桌子上,按下面的步骤进行练习:①拿一个筒摇一摇,让孩子听到是某种响度声音。②再取出与其不同颜色的筒摇一摇,找出与先放在桌子上的筒声音相同的一个,配成一组(即两个筒盖的颜色不同,发出的声音一样)。③将所有的筒都用这个方法分6组。④当孩子学会这种活动以后,再让他(她)们自己先配对成组。⑤最后指导他(她)们把各组的筒按声音的最大、大、中、小、最小的秩序排列。这是母亲对孩子听觉发育和建立秩序观念并且培养亲子情感的有效方法之一。

3嗅觉筒——嗅觉教具之一

嗅觉的锐敏,可以帮助我们发现很多的问题,如可以致人死命的污染空气、物质的变质,乃至电线超过负荷而发出的焦味等等;如果及早发现,都可以让人逃过一场灾难。目前在到处有空气污染的环境中,对孩子嗅觉的开发,远比蒙台梭利时代更为重要。

自己动手做嗅觉筒也很容易,制造的材料是找12个大小相同塑胶瓶或玻璃瓶,用6种能保持长久气味的香料如:桂皮、茶叶、花椒、豆蔻等等,再用一张色彩纸和粘胶,就可以动手制造了。方法是:把纸裁开,分别将每一瓶子的外围包好,使孩子看不到瓶内装的东西。再分别把6种香料放入6只瓶子,将盖子盖紧,另六只瓶里也分别各放一种香料。最后再找一个可以容纳12个瓶子的盒子(如鞋盒),把这12个瓶子放在盒内,就完成嗅觉筒的制造了。

训练孩子的嗅觉时:①先把瓶子放到孩子的桌上,并将瓶盖打开,让孩子闻一闻筒内的气味。②找相同气味的筒放在一起,然后把原来的盖子盖好,成为一组。如果做的不错,可以把12个筒分成6组,每组的盖子上标有色彩一红一蓝。如果配错了,就很容易被发现不对,而让孩子自己改正。在训练时,母亲在孩子做了两三遍后,就一面用三段教导孩子自己辨别不同或相同的气味。一面教导他(她)认识茶叶、桂皮等名称和它们的特有的气味。

此外,母亲在孩子熟练地认知这6种中药味后,这6种物品气味的训练就可告一段落。以后可将嗅觉筒内的香料,更换别的物品,如樟脑、松香、醇等等,才能让孩子的嗅觉发育良好。

4自制味觉训练材料

味觉的训练材料更方便,母亲可以参照嗅筒和发声的制造和教法,除辨别种类的不同外,也要往深度方面发展(如糖的浓淡程度有一点点甜、稍甜、很甜、最甜等)。

5温觉瓶——触觉教具之一

可用容易装且易传热的空瓶子,将不同温度的水,由最冷的到最热的,依次装入6个空瓶中。母亲先用自己的手,依次试摸,感到其间的差异明显后。立即轻轻地、小心地,用手碰每一个瓶一下,并且说明了“这是冷的”、“这是热的”、“这瓶比那瓶……冷一点”等等,作为示范,并趁温度尚未变化之前,让孩子用他们的手指去感觉,来增进其触觉的发育;辨别同样的温度与不同样的温度,并且区别不同冷热的程度。

6其他触觉教学材料的制作和应用

一般感觉:触觉、热觉、压觉和立体感觉触觉和热觉训练是紧密联系、同时进行的,因为触摸浴盆里的温水时,一般说来对高温比较敏感。由于触觉训练离不开触摸,因此,当我们用热水给孩子洗手时,可以顺便教给孩子清洁卫生的原则——即不要用手去摸不干净的东西。所以,把诸如洗手、剪指甲等实际生活的一般概念作为辨别触觉刺激之前的准备练习。让孩子们在小盆里用肥皂仔细把手洗干净,并在另一个盆里用温水再清洗一遍。然后,告诉他们怎样把手轻轻擦干,这样,就为他们独自洗手、洗澡做了准备。

现在,就可以教孩子们怎样触及物体——即触及物体表面的方式了。开始时,必须把着孩子的手,让他用手指轻轻在物体表面移动。这时让孩子在触摸时闭上眼睛,告诉他们这样能更好地辨别感觉的区别,并鼓励他们这样做,引导他们不借助视觉来区别触觉产生的变化。孩子学得很快,并且乐于做这种练习。经常在做这种练习之后,就有孩子闭着眼睛走到你跟前,轻轻地摸着你的手掌或衣服的布面,特别是丝绒花边。他们的确是在练习触觉。他们特别喜欢摸细软的表面和区分砂纸表面的粗细。

触觉教学材料可以自己制作:找三块大小相等的长方形的木板,把其中一个长方形板贴上光滑的纸,或者把木板面打磨得很光滑,第二个长方形则贴上砂纸;第三块木板,用光滑的纸和砂纸纸条相间蒙在上面。

训练触觉的材料在生活中可以随处找到。比如,找一些不同光滑度(从光滑的精制纸到粗糙的砂纸)的纸条。

至于热觉训练,找一套用轻金属制成的带盖的容器,或用一套大小相同的小金属碗,注入不同温度的水,再用温度计测量水温。触摸碗的外面,就可以感觉到不同的温度。

触觉教学还可让孩子们把手浸入冷水、温水和热水中,这是他们最感兴趣的练习。这种练习也可用脚重复做。

对于压觉(重量感觉)的训练,可利用一些8厘米×6厘米×05厘米的三种不同木质(紫藤木、胡桃木和松木)的小木板,重量分别为24、18、12克,逐个相差6克。木板应十分光滑,如果可能的话,表面涂以清漆,以免板面粗糙,并保留木质的本色。孩子一看木质颜色,就知道它们的不同重量,这提供了检验练习的一种方法。让孩子取两块木板分别托在手掌上,然后手上下移动以测重量。手的上下移动应逐渐变得几乎感觉不出来。让孩子闭上眼睛,区分重量不是靠看颜色,而是纯粹靠压觉。他们能学会自己这样做,并对这种猜测表现出很大兴趣。

以上所述,是母亲自己为启发孩子感官的潜力,使之精确敏锐,而利用家里的材料自制教具,并且训练孩子的感官的举例。聪明的母亲,在看过以后,一定会有举一反三的办法,产生很多的自制教具,使你的孩子更为聪明。

“儿童之家”奇妙的安静游戏

在“儿童之家”对孩子的听觉灵敏度测验的方法,是注意听时钟的嘀嗒声及其他不平常的微弱的噪声。进行这样的练习,必须首先教给孩子知道安静的真正意义。因此她们要做练习安静的游戏。

首先,教师做出不同的姿势,站起来又坐下去,并安静不动保持每个姿势。让孩子知道她有多么安静,静得可以听见自己的呼吸声。然后,让一个孩子学教师的样子去做,他每一个动作都不小心发出了声音。

在那个孩子做这些练习的过程中,只有教师评论解释时平静才被短暂地打破,其他孩子都看着和听着。许多孩子对他们过去从未注意到的这样的事情很感兴趣,他们惊奇地看着教师,教师站在屋子正当中,非常安静,就像是根本不存在一样。然后他们努力模仿她,甚至做得比她还要好。教师随时提醒他们注意不要无意识地晃动脚,要求他们注意使身体的每部分都尽量做到一动不动。当孩子们这样努力练习时,用这种方式建立起的安静与我们通常轻易地称之为“安静”的东西是如此不一样。生命似乎逐渐在消逝,房间慢慢变空了,好像再也不存在人了。这时她们听到了时钟嘀嗒声,而且在安静的空气里变得更静;院子里传来了小鸟的鸣叫声和小孩子的脚步声。孩子们着魔似地坐着,好像被什么东西迷住了一样。教师说“这里已没有任何人,所有的孩子都走了。”

当能够做到这一步时,教师就把窗帘拉上,让孩子闭上眼睛,手托着脸,他们在黑暗中保持这种姿势,寂静又出现了。这时教师可以说:“好,听着,我将小声叫你们的名字。”于是走到孩子们身后一间房,房门开着,教师站在那里,低声地叫名字,拖长声调,如同穿山越岭般绵长地呼唤。这声音神奇地到达了孩子的心里,在他的灵魂深处呼唤。每个被喊到的孩子都抬起头,睁大快乐的双眼,然后站起来,静静地寻觅着,但不挪动椅子,他用脚尖走着,几乎听不见脚步声,在持续的寂静中回荡着他的足音。

被叫到的孩子是如此喜悦,感觉到是一种荣誉,像得到了一件礼物和奖励。没有被叫到的也知道一定会被呼唤到,在安静中期待着,耳朵高度地倾听着。所以每个孩子都努力保持完全安静地去迎接呼唤。有一次,一个3岁的小孩子成功地忍住了打喷嚏,她用手按着她的胸,屏住呼吸,取得了成功——多么惊人的努力!

这个游戏使小朋友们无限愉快,他们专注的脸和保持安静的耐心,表现出他们内心对这种游戏的极大的欢悦。甚至3岁的孩子也能一直保持安静到所有的孩子全部都从房里被叫出来为止。孩子们在努力保持安静后感到兴奋,从安静中得到了快乐。他们像是安全停靠在码头的航船般为获得新鲜经历而感到幸福,也为自己成为自己的战胜者而感到喜悦。

由此而知,孩子的心灵有着自己的满足方式和特殊的精神享受。意外的是,练习安静的游戏大大加强了孩子的纪律性。

安静游戏也成了检验孩子意志力的手段。当多次重复这种游戏,安静的时间变得越来越长时,幼儿的意志力就会增强。因为每次教师轻声呼唤一个孩子,他要起身离开座位,为了保持安静的要求,他必须缓慢地移出教室,而在他移动期间,其他的孩子则必须一动不动地守候与等待。那么,等叫到最后一个孩子时可想而知他经过了多么漫长的等待!孩子的意志力能够发展至此,真是令人难以置信的。这种练习不仅要求控制运动,而且还要求克制冲动。这一方法在很大程度上也都依赖于此。一方面有选择和勤奋的自由,另一方面又要克制。在这条件下的幼儿能够既为了动作也为了遏制动作而保持其意志能力。

家庭中的安静游戏

以下介绍如何和孩子经历安静的一些方法,首先是控制肢体不动来制造安静;在安静的状态下,可以听见平常忽略的声音,甚至有机会重新理解这些声音。此时安静就成为一种能力——超乎平常的理解力,让你重新了解环境以及自己和环境的关系。最后,当你能享受安静后,安静即能成为一股激发内在潜能的力量。

1第一阶段

(1)先关掉家中人为的声音(如:电视、音响等),以及可能会中断活动的因素(如:正在烧的开水、电话等),再邀请孩子和你到较安静、舒适的地方(如:书房、卧房)。

(2)告诉孩子这是一个特别的活动,你现在要让自己的头(或是手、脚等,你自己觉得最轻松、最容易开始的部位)不动,接着请孩子注意看你:自然放松身体,保持全身寂静不动数秒。

(3)询问孩子是否看到你刚才头部完全不动,然后请孩子也试试看。给予孩子明确开始和结束的信息,例如:当你说开始,就必须不动;当你弹指(或以双唇轻弹一声)就表示结束。

(4)依刚才约定的信息让孩子重复练习,过程中你也必须和孩子一样保持静止不动。

(5)更换不同的身体部位,同步骤2~4的方式继续进行。

(6)根据孩子的兴趣以及能安静的能力,变换不同的身体部位,最后练习全身不动,并且逐渐加长静止的时间。

补充说明:

此阶段的活动能让孩子意识自己的肢体,并以不同于平常的方式——静止来控制肢体,若发现孩子尚无法完成上述活动,不必勉强,这表示孩子还需要更多身体动作的练习,也就是必须先有较佳的动态控制能力,才能做表态的控制。

变化延伸:

(1)和孩子进行带有肢体名称的儿歌节奏,例如:“头儿、肩膀、膝、脚趾……”“一个拇指动一动……”“左三圈、右三圈,脖子扭扭、屁股扭扭……”来增加孩子意识肢体与控制肢体的练习。

(2)一二三木头人:这是一个传统的团体游戏,4岁以上的孩子就可以玩得很好,也可以变化成一二三机器人、一二三睡美人等。配合游戏规则与团体游戏的乐趣,让孩子练习控制不动一段时间。

(3)模仿布偶:请孩子模仿他喜爱的布偶模样,这是两岁多孩子就可以做的活动,但能够控制不动的时间以及模仿的深刻性,会随着孩子的年龄和观察力而有很大的差异。

2第二阶段

经过第一阶段的活动,你和孩子已经可以共同创造一段寂静的时光,此时环境中的声音就显得格外地清晰。

(1)在孩子能静下来维持不动一段时间后,邀请孩子闭上眼睛,然后注意听见什么声音,并告诉孩子等你的指令后再睁开眼睛。

(2)邀请多位孩子安静闭眼倾听一段时间后,再请孩子们睁开眼睛,分享彼此刚才听到的声音。

补充说明:

此阶段除了能发展辨认环境声音的感官敏感度外,还能让人体会安静,其实也有很多不同的程度和状态。经过此阶段的活动,有助于我们认识自己和环境的关系,进而探索自己的内在;除此,你或许有机会倾听孩子内在的声音呢!

变化延伸:

(1)进行上述活动,可同时介绍乐器,让孩子先听一段音乐(事先挑选的),然后从中找出他所认识的乐器声。如果你自己是音乐爱好者,可以藉此把孩子的感官敏感期,引导孩子逐渐亲近音乐。

(2)邀请孩子到户外从事上述活动,再和孩子一起分享听到的声音,如:风声、海浪声等。当孩子能够确实聆听大自然的声音后,可以一起寻找声源,培养孩子成为自然观察者。

3第三阶段

确定孩子已经能控制自己的意志进入安静,并敏锐知觉环境中的声音后,就可以尝试做此阶段的活动。

(1)邀请孩子们坐下来,先请孩子们静坐不动,然后轻唤孩子的名字。当孩子听到自己的名字后,再以最安静的移动方式,走到你的身边。

(2)也可以走到离孩子有一段距离的地方(多次练习后,你甚至可以在门边或隔壁房间),轻唤孩子的名字,然后等待孩子安静地走向你。

(3)呼唤所有参与此活动的孩子名字。

补充说明:

(1)在进行此阶段的协和体练习时,更能看出孩子自我控制的能力,宜先邀请较不能久坐的孩子到你的身边,才能让所有孩子都能经历成功。

(2)每个阶段需练习多长时间,才能进行下一个阶段,不同的孩子会有相当大的差异。另外,纵使已经练习至第三阶段,仍可以再进行第一、二阶段练习。

4给父母的话

教育工作者都知道,学习者在安静的状态下才能真正的学习吸收。

现代的孩子(包括成人)往往暴露于过多的感官刺激,以及动作经验不足、运动量不够,不仅阻塞了感官知觉的发育,也阻碍了身心的连结。如果我们希望提供孩子一个能培养敏锐感受力,协助身心和谐,并开发个人内在心灵力量的环境,就必须先从成人做起,减少置身于过多的刺激与资讯中(例如:关掉电视、谨慎地节选资讯来源),腾出时空让自己有机会独处,给予自己和孩子有机会经历安静。

孩子需要有机会经历安静,更需要一个有能力安静的成人来引导他。愿每个人都能找到让自己安静的方法,或者去除无法安静的因素,让自己凝聚内在能量,并激发个人独特的潜能。

感官训练教学示例

1蔬菜配对

目的:通过视觉观察蔬菜的外形特征,并进行配对。

材料:西红柿、黄瓜、胡萝卜、菜花、土豆、柿子椒、茄子、卷心菜各两个,相应字卡一套。

要点:

(1)引导孩子观察西红柿、黄瓜、胡萝卜、菜花、土豆、柿子椒、茄子、卷心菜的外形特征,并说出名称。

(2)把蔬菜洗净,切好,请孩子与原蔬菜进行配对。

(3)最后再配对字卡认识。

提示:可根据孩子不同的年龄,递减或递增蔬菜的种类,循序渐进地开展。

2认衣服

目的:区分不同颜色的衣服。

材料:5件不同的衣服。(红、黄、蓝、绿、黑)要点:

(1)家长在低柜上摆放红、黄、蓝、绿、黑5种颜色的衣服。依次请孩子把红、黄、蓝、绿、黑的衣服分别拿来。

(2)穿衣游戏:请孩子按照家长要求的颜色穿衣服。

提示:随孩子辨别颜色能力的不断加强,可换成其他物品玩游戏。

3好听的声音

目的:

(1)能辨别音调的高低。

(2)增强孩子的听力。

材料:

(1)汽水瓶制作的音阶瓶7个(用不同的水位调整好音阶并贴好标记)。

(2)木棒一根、眼罩一个。

要点:

(1)按从1~7的顺序排列好音阶瓶。

(2)家长演奏一首简单乐曲引起孩子的兴趣,告诉孩子高低不同的音阶组合起来可以组成好听的音乐。

(3)让孩子随意敲击,即兴创作。

(4)听音乐游戏:孩子蒙上眼罩,家长随意敲击一声声音。听后请孩子指出相应的音阶瓶,并敲击一下看是否正确,游戏可以反复进行。

提示:循序渐进,注意游戏的趣味性。

4按规律排序

目的:训练孩子的判断、推理能力;掌握排序方法。

材料:实物或卡片。

要点:家长首先要教给孩子如何发现排序的方法,如:先观察图形有几种,然后从左端开始找相同,数数量,最后找出排序的规律,以模仿的方法进行排序。

提示:家长可依此思路为孩子设计一些实物游戏,加深孩子的印象。

5“瞎子”游戏

“瞎子”游戏绝大部分是用来作一般感觉的练习,游戏如下:

(1)分辨材料游戏。

准备各种长方形布料,有毛绒、棉布、麻布等等。让一个孩子触摸这些布料,教给恰当的名称以及有关的性质特点,如粗细、软硬。接着叫他坐在桌边,蒙上他的眼睛,然后把面料一块块地给他摸,让他分辨,然后说“这是麻布、这是毛绒”等。孩子们大都对这个练习感兴趣。

(2)分辨重量游戏。

让一个孩子注意做重量感觉训练时所用的木板,再让他注意到已经知道的重量差别。然后告知他把深色的、较重的木板放在右手边,把浅色较轻的木板放到左手边。

再蒙上他的眼,让他接着做游戏。每次拿两块,一只手一块,有时拿到两块同样的颜色,有时候拿不同的颜色,但正好与他要放在桌子上的位置相反。这个游戏非常吸引孩子。

(3)分辨大小和形状游戏。

与前一个游戏类似,让孩子们区别出硬币、立方块和福禄贝尔砖块、干种子(如扁豆和豌豆)。这种游戏不像前一个游戏那样激发起孩子们的强烈兴趣,然而却很有益处,由此可以使孩子认识各种东西自身的特点,也可以知道它们的名称。

父母们可以创造各种促进孩子感觉发育的有益的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