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康熙教子
10487700000006

第6章 循序有致,为学不废

康熙教子经

朱子云:“读书之法,当循序而有常致,一而不懈,从容乎句读文义之间,而体验乎操存践履之实,然后心静理明,渐见意味。不然,则虽广求博取,日诵五车,亦奚益于学哉!”此言乃读书之至要也。人之读书,本欲存诸心,体诸身,而求实得于己也,如不然,将书泛然读之,何用?凡读书人皆宜奉此以为训也。

译 文

朱子曾经说:“读书最好的方法,应该是循序而渐进,并具有固定的情致,用心专一且不松懈,在文章词语表意恰如其分,或者是词不达意的地方,从文理意义之间慢慢领会其用法,在德行操守、身体力行方面进行实践的体验,然后才能够做到心中平静、道理明晰,而逐渐见出文章的妙旨。假如不能这样的话,那么,即便广求博取,每天阅读五车书,对于治学又有什么增益呢?”朱子这番话对读书学习是至关重要的。人们读书,其目的是将知识理论记在心里,然后以此来指导实践法,亲身去体验,而使自己得到真实的本领。假如不是这样,只是仅仅把书本泛泛地读一读,岂能达到目的?凡是读书的人都应当遵奉朱子的这段话,以此为戒,指导读书。

成功教子黄金法则

在学习时,必须要遵循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任何人也不可能一下子把某种学问学深、学透,必然会有一个过程。如果急于求成是很难学好一门学问的。康熙引朱子之言,告诉孩子“读书之法,当循序而有常致”。

自古以来,著名学者都非常强调治学要循序渐进,孟子说: “流水之为物,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意思是说:水的流动规律是不灌满小水坑,就不会向前流,人的学习不按照规律和顺序就学不好。宋朝朱熹读书的经验是:“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也。”“未得乎前,则不敢求其后,未通乎此,则本敢志其彼。如是循序而渐进,则意定理明,而无疏易凌躐之患关。”他认为读书要有程序有计划。从基本书读起,由浅入深,切不可杂乱无章地乱读一气。这好像人的肚子饿得很厉害,如果见到酒席,就不顾一切,把所有食物塞进嘴里,匆匆咽下去,那什么美味也品不出来,甚至还会生病。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指出:“要想一下子全知道,就意味着什么也不知道。你们想要攀登科学高峰之前,首先应当研究科学的初步知识。如果还没有充分领会前面的东西,就决不要动手搞后面的东西。”

古今圣贤名人,常常规劝子女在读书学习方面,要注意按照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顺序进行。如果想走捷径,就会欲速则不达。

萧子显,字景阳,南朝历史学家、文学家。出身皇族,萧子显博学多识,长于写作,又是自齐入梁的贵族人物,对南齐许多史事、王室情况是熟悉的或是亲自经历过的,加之梁朝取代南齐,未经重大战乱, 许多图书文籍得以保存,都为萧子显撰著史书提供了有利条件。在萧子是为的著作中,曾记载了一位学有所成的王大人给儿子的一封信:

“我不相信你,并非没有根据。过去你对修史感兴趣,将《三国志》放在床头100多天,后来又转头学习玄学,倾心清谈。转行也就罢了,就应该比学习历史要有稍好一些的表现吧?但仍然没有掌握治学的大体顺序。“清谈哪有那么容易!”这是西汉大学者东方朔说的。他治道家诸书,精神专注,情感真挚。专攻一本书,背诵数十家注释,从少年到年长,手不释卷,扎扎实实,还不敢随便议论,而你呢?展开《老子》书卷五尺多,却不知道王弼说了些什么,何晏作什么解释,马融与郑玄见解有何不同,《老子指例》说明了什么,而以清谈家自居,这是最危险的……你没有对这些逐项耳闻目睹,就如同连厨房都还没盖好,却想大宴宾客一个样。光羡慕张衡构思神奇,却想口若悬河,不经过严格而刻苦的训练,哪能达到如此高深的境界?你连题目都没看清,意旨未能辨察,六十四卦,弄不清名目,《庄子》全书,分不出内篇、外篇……却整天想蒙骗别人,人家不会受你骗的。”

不难看出,信中提到的这位少爷,真是一位好高骛远、不懂为学之道的浪荡书生,不循序渐进,图急功近利,结果一无所成,腹内空空,受到老子的严厉训斥,但愿他从此醒悟。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每一位父母都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先打好基础,然后才能出奇制胜,攀登科学高峰。但是面临信息时代,必须注意循序渐进如何和高速度结合运用,方能适应知识更新快的新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