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康熙教子
10487700000057

第57章 以身作则,而后求人

康熙教子经

凡人有训人治人之职者,必身先之可也。《大学》有云:“君子有诸己而后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特为身先而言也。

译 文

只要是以训导人、治理人为责任的人,就一定要以身作则才可以。《大学》上说:“君子自身有仁让之德,然后才可以来要求别人;自身没有贪戾之心,然后才可去责备别人。”这些话是专门为能以身作则者而言的。

成功教子黄金法则

以身作则的教子原则,是古代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实施于子女教育的一个原则。孔子说:“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此语原义针对统治者而言。这种以身作则的思想,推而广之,在上司与下属之间,师长与学子之间,乃至父母与子女之间都得到体现。以身作则的教育方法,对儿女来说,远比空洞的说教要来得有力。

有一个孩子要吃东西,妈妈不许。孩子说:“那你怎么什么时候想吃就吃呢?”妈妈被顶回去了。妈妈和孩子做游戏,妈妈玩不好,儿子说:“你真笨蛋!”妈妈大怒,斥责孩子无礼,孩子说:“你昨天还骂我笨蛋呢!你净骂我,我为什么不能骂你?”妈妈哑口无言。

怎样看待这类“孩子顶撞家长”的现象呢?自己做出不良榜样,却不许孩子学其榜样,这是一种想来非常奇怪,非常不合逻辑,然而事实上司空见惯的现象。其实这就是所谓垢双重标准。按道理说,如果某种做法(随时吃东西、骂人)是错误的,家长就不该去做;既然你做了,就不应怕孩子学、可是现在家长的态度却是:我可以这样做,你不可以这样做;你要照我的语言去做而不要照我的行动去做。家长自己言行不一,却梦想言教胜于身教,最后的结果难免是孩子和家长一样,说一套,做一套。用双重标准是培养不出好孩子的。

有一句外国谚语说:“人看不见自己的缺点就像看不见自己的鼻子一样。”这不仅是个认识水平问题,还有意识问题,情感问题,习惯问题。上面例子中孩子的妈妈当然知道骂人不对。为什么还骂?习惯了,而且她潜意识里有一种不平等的观念:“家长有骂人的特权。”人总是对自己的缺点麻木而对别人的缺点敏感,这可能是人性的一种弱点。确实,教训别人总比改造自己容易而且惬意。所以我们常见家长、教师睁着警觉的眼睛,用显微镜、放大镜和望远镜搜寻孩子的缺点,而对自己犯的比孩子严重得多的错误却毫无察觉,这种“自我感觉良好”是很可悲的。

我国著名教育家张伯苓长期担任南开大学校长,他责己严格,要求学生也毫不放松。一次,上“修身课”,他看到一位学生的手指被烟熏得焦黄,便指责他说:“你看,把手指熏得那么黄,吸烟对青年人身体有害,你应该戒掉它!”可是,他没有料到这位学生反驳说:“您不是也抽烟吗?怎么说我呢?”张伯苓被问得哑口无言,憋了一会儿,就把自己手中的烟折断,坚定地说:“我不抽,你也别抽!”下课以后,他又请工友将自己所有的雪茄烟全部拿出来,当众销毁,工友非常惋惜,不忍下手。张伯苓说:“不如此不能表示我的决心,从今以后,我与诸同学共同戒烟。”此后,张伯苓终生不再吸烟。

古人主张“责人宽,责己严”,这话在家庭教育中特别重要。目前家庭教育最主要的毛病之一,就是家长“责子严,责己宽”。经验告诉我们,家长如果老盯着孩子的缺点。孩子就会总盯着家长的毛病,二者的思路是相同的。所谓“逆反心理”,从思维方式上看并不“逆反”,反倒是一种“趋同”。有的家长说:“我承认我有缺点,正因为如此,我才要多挑孩子的毛病呀!不然他将来怎么能比我强呢?”这当然也有点道理。比如一位父亲是个张口就骂大街的人,他深知这样不好,自己改起来又太难,子是严厉禁止孩子骂人。有时这也会有效果,但是经验告诉我们,效果很差。

另外,这种“我有缺点,不许你学”的教育模式即使能取得一定的成功,也要付出沉重的代价:家长威信降低。家长酗酒孩子不喝酒,是可能的,但孩子会看不起家长的。家长迷恋麻将,孩子完全不沾,也是常见的,但这样的孩子绝不佩服家长。做家长的在孩子眼里没有分量,还谈什么家庭教育?每个人的人生问题只能由他自己解决,别人是代替不了的。家长想让孩子替家长实现改正某种缺点的愿望,固然也隐含着家长改造自身的善良想法,但这实际是一种逃避,是对自己人生责任的一种推卸。给孩子做逃避人生责任的榜样是万万不可以的。

所以,最好的办法还是家长多一点自我批评、以身作则的精神,经常发现自己的缺点,并努力加以改正。这并不是说家长要不停地对孩子“斗私”、“做检查”,也不是说家长要期望自己成为圣人。我们都不是圣人,我们坦然承认自己是不完美的。但是,第一,我们总是尽自己的努力在不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实现自己。第二,我们用七分的注意力责己,而只用三分的注意力责子。这样,就是很优秀的家长了。这样教育效果最好,效率最高,逆反现象最少。教育家告诉我们,家庭教育的本质是家长的自我教育,就是这个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