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康熙教子
10487700000032

第32章 教化普遍,怀柔远人

康熙教子经

尔等见朕时常所使新满洲数百,勿易视之也。昔者太祖、太宗之时,得东省一二人,即如珍宝爱惜眷养。朕自登极以来,新满洲等各带其佐领或合族来归顺者,太皇太后闻之,向朕曰:“此虽尔祖上所遗之福,亦由尔怀柔远人,教化普遍,方能令此辈倾心归顺也。岂可易视之?”圣祖母因喜极,降是旨也。

译 文

你们经常看到我派数百人赴满州,你们千万不要轻视这件事。

过去,太祖、太宗在位的时候,能得到东三省来归顺的一两个人,往往视为珍宝,十分爱惜、关注,并给以特别的照顾。自我即位以来,新满洲等地方的首领们纷纷带着他们的将领,或者是全族百姓前来归顺我们清朝。太皇太后听说这件事后,对我说:“这虽是你的祖上留下来的福分,但也是由于你安抚边远之地,使德教风化遍及全国,才使这些人诚心诚意前来归顺啊。怎么能够小看这件事呢?”圣祖母因为太高兴了,所以特下达了这一圣旨。

成功教子黄金法则

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关爱,尤其是身陷绝境之时。做人也必须要善于关爱他人,以此为人生最大的幸福。一次关爱,可以给别人带去安慰,可以为自己带来感激。古之成大事者无一不是爱民之人。的确,“民,天也”,一个不懂得爱民的人,是绝对不可能成就伟业的。

刘基是明朝“开国第一功臣”,他认为,治国之道在于爱民,如果统治者“见利而忘民”,则必然民穷而国危。甚至大乱国政。须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他曾以蜂喻民,用对比的方式展示了两类养蜂者不同的结局,由浅入深,希望当政者能从中获益。故事是这样的:

灵丘有个老人善于养蜂,到年底称量,年收蜂蜜几百斛。于是,他富有得比得上有封地的君侯。老人死了,他的儿子继承他的产业。没到一个月,蜜蜂就有整窝离开的,他也不可惜。一年多,蜜蜂走了大概一般半,又过了一年多,蜜蜂全走了。他家就穷了。

陶朱公到齐国去,经过时就问,说道:“这是什么原因原来这里是欣欣向荣而如今是冷冷清清呢?”他的邻居老者回答道:“是因为蜜蜂。”陶朱公请问其中缘故,回答道:“原来的老人养蜂,园子里有蓬屋,蓬屋有看守。掏空树木做成蜂房,没有裂缝不会腐烂。它们的布置,疏密有间,新旧有序。坐落有方位,窗户朝向有讲究。五个为一组五组为一伍,一人管一伍。照顾它们的生息,调节它们的冷暖,加固它们构架,按时打开和封上蜂房的门窗,蕃衍了后代就按照蜜蜂的习性分窝,少了就给它们合并,不致有两只蜂王同窝。扫除蜘蛛蚂蚁,驱散土蜂和食蝇蜘蛛,夏天不让它们在太阳下暴晒,冬天不让它们在冰雪中冷冻,大风吹不会摇摆,雨淋时不会遭浸泡。他取蜂蜜,只是分出蜜蜂剩余的就够了,不用完它们能力。于是,原有的蜜蜂安心待着,新生的蜜蜂生养得好,老人不出家门就收获利益。如今他的儿子就不然了。园子蓬屋不修理,污秽不清理,燥热潮湿不调节,蜂房的门窗开启关闭没有规律,住的地方摇摇欲坠,出入有障碍,蜜蜂们不喜欢它们蜂房啊。等这样久了,毛虫和蜜蜂同住一个蜂房也不知道,蝼蚁蛀它们的蜂房也不制止,食蜂鸟在白天侵扰蜜蜂,狐狸在晚上偷窃蜂蜜,没有注意到的。只是取蜂蜜就完了。如此又怎么会冷冷清清啊?”

陶朱公对弟子说:“啊!你们几个记住,治理国家对待民众可以借鉴此事的啊!”

此故事以养蜂喻养民,提醒执政者注意:善爱民者,国势兴盛;不善爱民者,国势萧条。只有关心民众的生活,才能巩固统治地位。“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刘基以养蜂喻养民,头脑清醒的人,一听就明白,这是站在君本位说话,是把“天下百姓”当作“待养”的“子民”来看待。爱民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当权者的统治地位,但元朝统治者却没有采纳刘基的建议。

朱元璋对刘基的“王道”理论很是看重,专门下旨 “特命中书省,凡徐、宿、壕、泗、寿、邳、东海、安东、襄阳、安陆郡县,及今后新附土地人民,桑麻谷粟税粮徭役,令有司尽行镯免三年。”当然,他的这些举措,都意在“安养”百姓,使“黎民不饥不寒”,从而巩固了大明江山。

通过以上事例不难看出,与做人必须以爱人为先是一样的道理,得天下者必须以爱民为先。正如康熙所言:如珍宝爱惜眷养。要像爱惜珍珠宝贝一样爱民,如此可保国泰民安,举国同心。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个“礼仪之邦”,讲文明、懂礼貌、友好待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孔子曾强调“礼之用,和为贵”。墨子则宣传:“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孙子更告诫“赠人以言,重于珠玉,伤人以言,重于剑戟”。作为新世纪的父母,我们更要教育孩子发扬讲文明、有礼貌的风尚,建设好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为我们“礼仪之邦”增添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