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教子经
人惟一心,起为念虑。念虑之正与不正,只在顷刻之间。若一念不正,顷刻而知之,即从而正之,自不至离道之远。《书》曰:“惟圣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圣。”一念之微,静以存之,动则察之,必使俯仰无愧,方是实在工夫。是故古人治心,防于念之初生、情之未起,所以用力甚微而收功甚巨也。
译 文
每个人只有一心,心动兴致起,会产生种种思想和考虑。这种种思想是错误,还是正确,只在一刹那间。如果一个念头不正确,很快就被发现了,并且及时纠正它,自然不至于离正道很远。《尚书》上说:“即使是圣人,倘若没有善良的意念,也可能变成放荡不羁的狂人;即使是一个狂人,如果能做到心存善念,也可能变做一个圣明的人。”小小的念头,存在于平静的状态中,通过人的行动就可以观察到。能够在俯仰之间无愧于人,才是实实在在的正确的思虑。所以,古人培养人的心性,防范于意念刚刚产生之时,感情尚未产生之际,因为这个时候,用力很小而功效巨大。
成功教子黄金法则
善念是人生中的最宝贵的财富,是人性中最美丽、最温暖的一缕阳光。没有善念,没有一个人给予另一个人的真正发自内心的温暖与关爱,就不可能有精神上的爱。心存善念是一个人修身养性的核心内容,必须在幼年时期细心培养。
苏霍姆林斯曾经说过:“要做一个善良的、富有同情心的人;要帮助弱者和无自卫能力者;要帮助患难的同志,不损害人;要尊敬爱戴父母,是他们给了你生命又在抚育你,希望你成为一个诚实的公民,成为心地善良、心灵纯洁的人。”可以说,一个孩子假如心中没有善念,他的聪明、勇敢、坚强等品质越是优秀,将来对社会构成的危险就越可怕。
因此教子成才,首先要教育孩子心存善念,将才智用在正道上,这是父母的责任,也是从根本上疼爱子女。明末清初的魏禧就是这样教育子女的。
魏禧(1624-1680年),字冰叔,一字叔子,号裕斋,又号勺庭,宁都(今江西宁都)人。明亡,隐居山中,著有《魏叔子文集》。魏禧深抱亡国之痛,在《许秀才传》中沉痛地说:“禧亦故诸生,方偷活浮沉于时,视二许能不愧死入地哉?”因此他的散文多表彰抗敌殉国和坚持志节之士,如《江天一传》、《高士汪沨传》等。依题材而论,魏禧的散文以人物传记最为突出。在《大铁椎传》中他塑造了一个任侠之士的英雄形象,通过对大铁椎过人勇力的描绘,进而发出人才不为世用的感慨。
魏禧的儿子魏世侃从小聪明伶俐,智慧过人。魏禧担心儿子的心机不能用在正道上,对他管教格非常严格。他经常给儿子讲孙庞斗智的故事,让世侃明白,孙膑把聪明用在了正道上,写出了《孙膑兵法》名垂千古;而庞涓原是孙膑的同窗好友,但他重视名利,嫉贤护能,虽然也很聪明,但把心眼用到了邪道上,脑海中每天想的都是私欲,时刻为投机钻营费心思。结果堕落为残害贤良、出卖朋友的可耻败类,最后遗臭万年。这些故事深深地印在世侃心里。其中的道理,指导着他如何做人。
由于受到父亲的良好教育,魏世侃心地善良,举止端庄,通晓世理,以礼待人,受到乡人的好评。魏禧并没有因为儿子受人称赞而放松对他的教育。他在写给儿子世侃的信中还不厌其烦地说:“世侃,你从小机灵,反应敏捷,可是智慧应该用在合理的地方,选择老师,结交朋友,都要以志同道合为依据。这样做,才能成为圣贤,成为令人敬仰的英雄豪杰,就能事半而功倍;如果不把智慧用于正道,或滥用聪明,那就会助长骄傲的情绪,文过饰非,甚至为非作歹,最后导致身败名裂。”
在父亲的教导下,魏世侃心存正义,与人为善,成为被人们心中的贤德之士。
为了让孩子长大后成为一个善良正直、远离恶念的成功人士,父母在日常生活中教育孩子时可采取如下措施:
●确实了解孩子以后,才给予正确的引导与帮助。
●通过语言动作,让孩子明白父亲或母亲的关爱。
●对孩子良好的表现及时赞美,对他们所犯的错误及时批评纠正。
●让孩子了解父母的难处,让他们有机会帮助家长。
●尊重孩子的个性,维护他们的自尊与荣誉感。
●让孩子感受父母的重视,信任孩子,在可能范围内允许他自由发展。
●不要轻易用物质来补偿对孩子的内疚。
●不管多么繁忙,都要抽出时间跟孩子交流,建立亲密的感情。
●随时关心孩子的成长和身心发展的状况与需求。
●给予孩子的种种帮助与作为,必须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