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家语录” 明主之治也,明于分职而督其成事。 ——《管子》
“译文” 高层管理者治理国家不是什么都管,而是要抓住根本的问题,即治官的问题。
“说古论今” 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的开篇词中有一句说得好:“讶求鱼缘木,拟穷猿择木。”大概的意思是说,你要想让鱼爬到树上去,还不如让猴子去爬树。也就是说,管理者让具有不同能力的人去干适合他的工作,充分利用他的长处。 古时候,人们认为:用骏马去捕老鼠,不如用猫;饿汉得到宝玉,还不如得到一碗粥。用物、用人,在于得当;使用不当,不仅埋设了宝物、人才,还收不到应有的效果。因此,管理者在与员工合作共事时,应根据人的不同情况而采取不同的办法识别和利用。 商朝末年,周文王稽昌为了推翻纣王的残暴统治,苦苦寻找可以帮助自己成就大业的人才。后来,他在河边遇到一个钓鱼的人,而且对方钓鱼人来不用鱼饵。稽昌奇怪的问这是什么原因,对方说:“太公钓鱼,愿者上勾”。稽昌和他深入交谈,发现这是一个帮助自己成就伟业的好助手,于是于是躬身而请,竭诚相邀,与之同车回京,委以社稷重任。结果,周文王得以宏图大展,开创了西周王朝300年的基业。这个人就是“开周八百年”的姜太公姜子牙。 稽昌是一个能够做好人事决策的人,他通过长时间的积累和找寻发现了姜子牙,找到了自己的左膀右臂。而姜子牙则帮助稽昌网罗了一大批人才,建立了我国历史最长久的朝代周朝。 文王与姜太公的故事向我们启示了领导者识人用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现实生活中,总是能用的人远远多于不能用的人。古代管理经验告诉我们,识人要全,知人要细,为的是识人所长,最终目的则是用人。 在用人时,发挥他的特长,避免他的短处,做到人尽其才。如果一个人因为有缺点而不被任用,那么,这不仅是自己的损失,有时还会带来威胁。尤其在人才竞争的时代,放走了一个英才,就等于为对手增加了一份力量。陈平起初为魏王做事,因为有错而不受重用,离开后又为项羽所用,结果犯了罪,跑掉了。通过魏无知介绍见到汉王刘邦。汉王任命他为都尉。这就是领导者用人一得一失的差别。 凡是作为领导者,要成就一番事业,在对待人才的问题上,任贤能人,并放在合适的位置上,就能取得胜利;反之,就会遭到挫折和失败。因此,作为领导者,千万不要让自己陷入“矮子堆里选将军”的境地。应该因事设人,能职匹配,找到合适的人来胜任相关的职位。
“用人之道”
身为管理者,就要能做到对员工的特点、能力,甚至个人的性格了如指掌,
然后给他们能真正发挥自己特长的舞台,使其内在的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也就是说要做到因事设人,职能匹配。就像让猫去捉老鼠,让豹子去捕野兽,结果自然是皆大欢喜。 事实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只要能很好地掌握他们的特点,把它们放到最能发挥其作用的位置上,就能实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在胶卷上,感光材料是最重要的成分。在制造感光材料的时候,许多工作都要在暗室里完成,可视力正常的人一进入暗室,就两眼一抹黑,什么也看不见了。假如还想去做有一定难度的事情,那更是犹如司机在黑夜里驾驶没有车灯的汽车一样。不知道如何是好。怎么办?柯达公司曾经为此一直感到非常头疼。 这时,一位经理突发奇想,他建议说:“盲人习惯于在黑暗中生活,假如让盲人来干这种工作,说不定能提高工作效率。”后来,公司进行了尝试,果然,在暗室里工作,盲人远远胜过正常人。企业决策层迅速下令:将暗室的工作人员全部换成盲人。 所以说,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之人,用人要尽量用其长,避其短。正由于员工的个性不同,擅长的专业也不同,才使得企业内部的各项工作都能够找到最合适的人选,使各项工作得以正常运行。假如管理者依照个人标准去约束自己的员工,只能使得整个企业变成管理者一个人的思维模式的产物,员工的特长会被抑制,甚至埋没。 古人曰:"君子所审者三,一曰德不当其位,二曰功不当其禄,三曰能不当其官,此三者乃治乱之原也。"由此而知,能当其任是任用人的重要原则,是因事择人的首要前提。而欲能当其位,首先要求授任必求其当。因事设人,从根本上讲是人、能、职实现匹配,从而避免领导用人中人才浪费或庸人执事。具体做法是:
(1)按照需要量才使用 企业的发展不仅迫切需要各方面的人才,而且也为发挥人才的作用创设转动的平台;比如,从工作分析与岗位说明中找出所需特长的要素,运用配置与校对的方法逐步发掘积压的或是用非所学的人,也就是说把适用的人分配到最能发挥其专长的地方去。
(2)要客观而全面了解用人 在使用人才时要与职能与所承担的责任相称,量才适用,正是需要使相应的人才处于相应等级岗位,把人的才能、专长和岗位、职务、责任协调统一起来,这方面可通过双向的沟通方式,比如,运用提案、绩效面谈和工作交流等。 俗话说,“一个萝卜一个坑”。因事设人,职能匹配,是每个企业在招聘员工和安排职位时最基本的原则。虽然每个员工都有自己的特长,但是企业里毕竟职务有限,不能增加冗员浪费成本。必须实施因事设人,职能匹配的办法安排职位,任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