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总经理必读的法家12大管人绝学
10486800000061

第61章 7,任何时候领导人都要表明态度

“法家语录” 不拆则渎上,不怒则相和。 ——《韩非子》

“译文” 不分析成功的原因,臣下就会轻慢君主;不严厉追究过失,臣下就会相互勾结。

“说古论今” 顾名思义,“领导人”是一个企业的当家人,既要带领团队实现经营目标,还要在关键时刻作出重大决定,鲜明地表达自己的主张。显然,团队领导人如果优柔寡断,往往会贻误时机,不但葬送发展机遇,还会使人心涣散。 尤其是大家跟随你打天下的关键时刻,领导者犹豫不决、态度不明,大家就不知道该去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这样在较量中势必占下风,走向失败。 秦朝末年,天下大乱,群雄纷起。项羽和刘邦逐渐从各路诸侯中胜出,成为有力的竞争对手。事实上,从任何一个方面来比较,项羽都处于绝对优势,而刘邦不具备挑战项羽的实力。 然而,沙场上勇猛无敌的项羽在统御下属、与对手谋略较量的时候,却表现出优柔寡断的先天不足。鸿门宴上,足智多谋的范增劝项羽除掉刘邦,这的确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不过,高傲的项羽此时却下不了决心,最终让刘邦逃脱。在“杀”与“不杀”之间,这种举棋不定的做法不但流失了最佳的战机,也造成下属思想认识上的混乱。 想当初,范增七十岁投奔项羽,先后向项羽提出了许多好的建议,但是这位西楚霸王却心生厌烦,乃至在关键问题上故意避免采纳谋士的意见。于是项羽失败不可避免,最后落得个洒泪别姬的下场。 在一个团队中,领导人的意见和主张是其他成员行动的指针和风向标。所以最高决策者务必要时刻表明自己的态度,这既是证明自己“存在”的宣言,更是凝聚人心不断前进的参照。 《韩非子》里有这样一句话:“不拆则渎上,不怒则相和”。意思是,不分析成功的原因,臣下就会轻慢君主;不严厉追究过失,臣下就会相互勾结。 运用到授权管理上,领导人要做到号令严明,应该做什么,必须做到什么程度,可以有哪些弹性空间,这些都要事先言明。下属充分理解了领导的意图,才能在执行过程中大展拳脚,充分发挥个人潜能。这就是领导的统御之道。

“用人之道” 在一个团队里,高层领导与基层员工保持畅通的沟通,上下团结一心,才会有战斗力。如果员工无法获取高层的准确指令,就会迷失方向,必然出现混乱局面。而领导人的政令无法及时、准确达到基层,再伟大的计划也就无济于事了。 历史上,隋炀帝重用奸臣,听信谗言,结果朝政荒废、吏治腐败,最后遭遇了空前的危机。最后,隋朝在农民起义的冲击下土崩瓦解。研究发现,当朝政被权臣把持的时候,隋炀帝失去了与官员和百姓有效沟通的渠道,加上赏罚分明的制度遭到破坏,忠诚、有才干的人得不到重用,而贪污腐化的官员相互勾结,所以最后只会有失败这个结局。 现代企业管理中,领导人必须在内部建立令行禁止的信息传递机制:一方面让取得成绩的下属得到肯定、奖赏,激发他们更加卖力工作;另一方面,让犯错的下属接受必要的惩罚,让他们懂得修正前进的方向。这样一来,大家才能走向正途。 20世纪80年代,一些原教旨主义团体散布谣言:宝洁公司“星星和月亮”的商标,是邪恶与魔鬼崇拜的结合。顿时,各地怪诞的说法风起云涌,宝洁公司每天都要收到无数来自消费者的质问,乃至开始出现疯狂的退货行为。 突如其来的市场危机让宝洁措手不及。生死关头,宝洁决策层推出了有针对性的公关危机化解措施。首先,公司准确地向公众解释“星星和月亮”商标的含义,并专门编写了《宝洁的质量象征》的小册子;接着,宝洁公司在各大电视台宣读了总裁的严正声明;然后,公司争取有名望的宗教领袖引导教民正确认识宝洁。 就这样,通过一系列鲜明的意见发布,宝洁公司化解了外界对自己的不信任感,也消除了内部员工的心理恐惧,由此转危为安。能够成功从危机中脱身,与其说是宝洁有效的公关措施发挥了威力,不如说是及时的表态挽救了自己。 在团队管理上,宝洁公司以实际行动消除了员工心头的疑惑与恐慌,并让大家看到自己有能力力挽狂澜。有了这种努力,大家才会安心做事,按照既定的目标做好分内的事情,这也是一种领导统御术。

管人也好,用人也罢,都需要多倾听,在充分掌握各种信息的基础上正确决策,从而实现成功领导。 《管子·版法》中写到:“明主者,兼听独断,多其门户。”意思是说,作为一个好的管理者应该多方面的意见,包括听取和了解相异和相反的情况和意见,在此基础上作处决策。

显然,管理决策如不听取多方面的意见,就会造成管理上的危害,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尤其是在用人这个大问题上,“兼听独断”是保证决策正确的不二法

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