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总经理必读的法家12大管人绝学
10486800000040

第40章 8,明察事理才能洞悉隐情

“法家语录” 智术之士,必远见而明察,不明察,不能烛私。 ——《韩非子》

“译文” 通晓治国之术的人,必定具有远见卓识而善于明察事理,不善于明察就不能洞悉隐情。

“说古论今”

在古代社会里,君主对国家事务享有最终决策权。显然,如果君王不能明辨是非,那么很多问题就得不到应有的解决,一旦做出错误决策就会危及国家命运。对此,韩非子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君主应当对大臣的言行深入了解,这样才能判断每个人的意图和能力,从而避免出现忠臣含冤、奸臣受宠的情况。” 也就是说,在管人用人过程中,领导人一定要明察秋毫,掌握整个局势的来龙去脉,避免因观察不细、考虑不周而导致决策失误。 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派大将王龁进攻韩国。韩军将领不愿意投降秦国,就派使者把交战点上党的地图献给赵国,于是后者很快也加入了战斗。 赵孝成王派廉颇率领二十多万大军解救上党。但是,部队刚到长平就收到了上党被秦军攻占的消息,于是赵军就在长平修筑堡垒,深挖壕沟,与秦军对峙。秦国的军队想速战速决,于是多次发动进攻,但是廉颇采取了监守不出的战略。 听到前方的军报以后,秦昭襄王也不知道应该怎么对付廉颇这位富有经验的老将。后来大臣范雎:“要打败赵国,必须先叫赵王解除廉颇的兵权。”秦昭襄王问怎么办,范雎说可以派人到赵国散布谣言,就说秦国只怕赵括带兵,而不畏惧年老的廉颇。 不出所料,赵孝成王听到这些谣言后,就启用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上前线。赵括的母亲听说儿子要到战场嘶杀,表示极力反对。她向赵王上了一道奏章,说自己的孩子把用兵打仗看作儿戏,谈起兵法来目中无人,根本不能担当重任。但是赵王根本听不进去,就这样赵括领兵二十万到了长平。加上廉颇原来的二十万,赵括统率着四十万大军,声势十分浩大。 这时候,范雎听说赵括替换廉颇的消息后,就秘密派白起为上将军,到前线指挥秦军作战。有勇有谋的白起一到长平,采取了先败后胜的策略,结果赵括掉进了秦军的埋伏圈,最后四十万大军被活埋。 赵孝成王不听赵母的劝告,结果作出了错误的决策;赵括只会纸上谈兵,结果在战场上遭遇了失败的厄运。这都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缘故,是对世事缺乏广泛了解的恶果。 在用人这件大事上,领导人肩负着非同一般的责任。用对人,万象更新;用错人,万劫不复。所以,领导人的用人眼光要比一般人放得更远,观察事理也要比常人更为细致。只有这样,才能从宏观上把握国家局势,从微观角度洞察一丝一毫的问题。 古往今来,许多领导者一败涂地,大多与用人失误有很大关系。领导人不善于“远见”、“明察”,那么对国家的大政方针和细微问题就难以做到心中有数。像赵王那样犯糊涂,那么就会给不法之徒以可乘之机,导致组织出现混乱局面。

“用人之道” 观察艺术反映了一个人识别人才的高低水平。一些识别人才的专家之所以能够对一个陌生人,在短时间内做出准确科学的判断,是因为他们能够从与对方接触的过程中,在细微之处发现真相,剔除了表面的假象。 无论识别人才,还是明辨忠奸,领导人都要明察秋毫,发现可能存在的隐情。这样才不会被欺瞒,真正做到“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春秋时期,曹刿帮助鲁国打败了齐国,就在于他善于观察与分析情况。“打头一遍鼓,将士顶有劲儿,第二回就差了,第三回就是鼓响得怎么厉害,也没有多大的精神,趁着他们没有劲儿的时候,咱们‘一鼓作气’打过去,怎么不赢呢?”

至于敌人逃跑了为什么不立即追击,曹刿说:“敌人逃跑也许是个计,说不

定前面还有埋伏,非得瞧见他们车辙乱了,旗帜也倒了,才能够毫无顾虑地追上去。” 显然,曹刿对敌人军情观察敏锐,由此做出了正确的决断,取得了军事胜利。识别人才的时候,领导人也要具备这种观察判断素养,才能成为一个识细务、懂大体的人。 在《智囊补》中,冯梦龙记载了一则小故事,说明了在观察中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王戎年七岁时,常于诸小儿游。瞩见道傍李树有子板折,诸小儿竞走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傍而多子,此必苦李。’试之果然。” 显然,如果是甜李,在路边不早就被别人摘下吃了,还等你去摘?王戎见此现象而能分析判断出了真实的情况。 由此可见,领导人的观察能力是极其重要的,他的观察水平的高低决定了识人水平高下,进而决定着用人成败。善于识别人才,不仅要善于识别表面现象,还要穿透假象看到本质,从而不被迷惑。为此,领导者要多掌握全面信息,善于把握变化的趋势。

(1)深入了解基层情况 当前,有很多管理者在工作当中带有一定程度的官僚作风,这些人常常将工作交给下属全权负责,自己只听取下属的汇报,而不去亲自考查实际情况。这样一来,他们偏听偏信的弱点就会被人掌握,从而使其下属敢于做出一些欺上瞒下的违规举动,这不仅触动了领导者的地位,同时也严重危害了集体利益。因此,每一位领导者都应当拓展自己的信息渠道,对其管理的一切事情都了如指掌,这样才能使大局得以稳定。

(3)洞悉变化中的隐情 “计划赶不上变化”,如果遇到计划之外的突发事件该如何处理呢?任何事情都要循其“理”,但是“理”也是需要变通的,因为任何事情都有其“隐情”,这就是计划中的变化。善于明察,洞悉、事件之中的隐情,找出解决和应对的方法,就不至于措手不及。这样一来,计划无论怎么改变都不会影响领导人的正确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