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总经理必读的法家12大管人绝学
10486800000024

第24章 9,找到得到好处的人

“法家语录” 利害相反。 ——《韩非子》

“译文” 有利的一面,不利的一面,都是并行存在的。

“说古论今”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关系中的一切进退、取舍、权衡,都逃不过一个“利”字。领导人明辨是非曲直,要善于从“利”字上解读人心,在这里看透潜藏的利害冲突。

包公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破案专家,他往往能够从错综复杂的案件中发现蛛

丝马迹,进而分析出利益的得失,作出明确的评判。 有一次,包公在路上遇到一个小孩不停地哭闹,于是走过去询问出了什么事情。原来,小孩刚才卖完油条后,躺在路边石头上休息时睡着了;等他醒来时,发现篮子里的铜钱不见了。 包公看见小孩哭得很伤心,就安慰他说:“你放心,我一定帮你把钱找回来。”说完,包公吩咐差役把小孩躺着睡觉的石头用绳子捆起来,然后像审问犯人一样让它把钱交出来。周围的人听说有人审问石头破案,好奇地围拢过来。 看热闹见包公真的审问石头,还有模有样,不禁哄笑起来。包公见到这种情形很生气:“我在审案,你们竟敢嘲笑法官,每个人都要罚一个铜钱。”说完,他让差役借来一只盆子,倒上水,让大家往里面丢铜钱。 铜钱一个个掉进水里,忽然,包公命令把刚刚扔铜钱的人带过来,并且指着他说:“你偷了小孩的钱,赶快交出来吧!”大家都觉得很奇怪,包公不慌比忙地说:“只有他丢下铜钱后,水面浮起了一层油,而小孩是卖油条的,铜钱上会有油迹,所以这个人就是凶手。” 在上面的故事中,包公注意发现事物的因果关系,进而发现问题的利害关系。这一点,可以给领导人提供有益的启示。 汉代名医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说:“上医治未病之病,中医治将病之病,下医治已病之病。”高明的医生总是能够从人的身体状况中很早预见到疾病的威胁,所以医治“未病之病”。 同理,高明的领导人也善于从“利”、“害”关联中发现问题的症结。于是,韩非子提出了“利害相反”的观点,实际上是一种辨证哲学,它看到了事物之间的联系,提醒人们注意用“因果关系”作出正确的分析和判断。 发生利益纠葛的时候,首先要看清楚,谁从中得到了好处。因为,得到好处的人,也就是受益的一方,往往是事件的谋划者、发动者。在团队里,看看哪些人得到了好处,就能找到问题的根源,从而帮助领导人抓要害,在大局中有更多胜算。

“用人之道” 企业领导人想要在管理活动中游刃有余地行动,也要从“利”、“害”两个角度考虑问题。有时候,要找到得利的一方,捋清错综复杂的利害关系;有时候,要善于给人“利益”,驱动对方把事情办好。这都是管人中“利”字诀的应有之义。 如上所述,发生重大经济事件时,领导人要善于分析获利者是谁,遭受损失的人是谁,从而明辨是非。而当组织内部出现紊乱的管理秩序时,领导人也需要从利害角度和因果关系方面作出科学的决策。 有一家企业,自创业以来发展迅速,成为业界的一匹黑马。但是,高速发展的同时,企业领导人也面临一个头疼的问题:人员流失的情况十分严重,这给公司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那么,问题的症结何在呢? 人力资源部门进行追踪调查后发现,造成员工流失的原因不是工作量过大、工资过低,而是涉及到职业发展。例如,公司的升职、工资增长水平、经验范围大小等低于员工的期望,他们为了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才选择了离职。 从员工的角度看,离职是个人提升自我的新机会,是“利”;对公司来说,大量优秀人才离职严重影响了组织发展,是“害”。所以,必须在员工事业发展这一问题上下足功夫,才能从根本上扭转持续不断的人才流失状况。

后来,这家企业的领导人把管理重点放在员工职业发展上,拟定相关方案帮助提高员工技术,丰富工作经验,最终化解了离职危机。 我们常常说,员工利益与企业利益是一致的。这句话,不应该停留在口头上,应该落实到具体管理活动中去。让大家各安其位,充分发挥个人潜能,受益最大的是企业;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管理者也应该让大家得到好处,从而留住人才,最终赢得同舟共济的发展局面。 推而广之,企业管理行为往往涉及重大的经济利益,无论是财务状况出现严重问题,还是战略调整遇到阻力,都可以从“谁从中获利”作为突破口,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许多时候,如果管理者或决策者能够发现组织成员的利益格局发生了变化,并找出从中得到好处的人,就会发现事情的来龙去脉,搞清楚问题的前因后果。

历史上,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骨子里,实行的还是韩非子的法家治国思想,驭人以威权,书写了西汉雄风的壮丽诗篇。 法家用人,不重虚名,不问出身,赏功罚过,威服天下。有功劳的人得到奖赏,有过错的人受到惩罚,而不根据关系亲疏、身份高低来评判,团队里的每个人就会恪尽职守、建功立业,从而最大程度上发挥了人才的价值,提升了组织运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