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性格好命就好
10471800000006

第6章 性格好,思想就有了境界

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什么样的性格决定了你什么样的命运。性格中有很多观念的问题,需要你的思想去判断哪个更有理,你就会接受,渐渐地影响自己的行为,因此你的命运就能发生改观了。

沉静是人生的一种境界

沉静是智慧的一块美玉,沉静是人生的一种境界。有人由于不能保持沉静安详的心境而失去了人生的芬芳,有人由于控制不住火药般的性格而葬送了甜美的生活。如果我们能够很好地改善自己的性格,宁静淡泊,便能体会出一种清凉和喜悦。

现实生活中,每个人的内心世界或多或少地都有一些不平衡。某人赚了钱,某人升了官,某人买了车,某人盖了别墅……有人说:“我本来比他们强,可我却不如他们风光体面!”对比产生了心理不平衡,而这种心理不平衡又驱使着人们去追求一种新的平衡。倘若在追求新的平衡中,你能不昧良知、不损害别人,自觉接受道德的约束和限制,通过正当的努力、奋斗去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达到一种新的平衡,倒也是值得称道和庆幸的;倘若在追求新的平衡中,不择手段,毫无廉耻,丧失道义,膨胀自私贪欲之心,让身心处于一种失控的状态中,那么就必然会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可怕后果。由此,人生会将陷入难以回旋的败局之中。

布鲁克原先曾是个表现不错、工作很能干也很有实力的地方官员,因政绩突出不断受到提拔。但在最近几年,当他知悉过去的同事、同学的生活条件都比他好时,心里总不是滋味,想想自己的能力至少不比他们差,职位也比他们高,可钱却比他们少。而且自己作为一地之长,担子比他们重,责任比他们大,工作也比他们辛苦,经济上却不如他们,深感不平衡,由此也就有了一定要超过他们的想法。于是在他任职期间,大肆收受贿赂。这样,他思想上警惕的闸门在不平衡心理的驱动之下终于倾斜了,欲望的洪水顿时倾泻而下,一发不可收,最终成了一名“死缓”的囚犯。

弗尔克是一名年轻的教师,原先在教学上精益求精、兢兢业业,对学生无私奉献,赢得学生和家长的一致好评。但在一次朋友聚会的晚宴上看见一些人很富有时,心里便不舒服起来,此后他总在想,我怎样才能富有?于是,他经常利用上班的时间做发财的梦,开始对教书不负责任。学生和家长意见很大,他受到了学校的黄牌警告,但他毫不悔改,每天还是盲目地想着发财,一次,在一个朋友的鼓动下去做走私生意而被抓获。其结果是财没发成,还沦为阶下囚。

不平衡使得一部分人心里自始至终处于一种极度不安的焦躁、矛盾、激愤之中。使他们牢骚满腹、不思进取,工作中得过且过、和尚撞钟、心思不专,更有甚者会铤而走险、玩火烧身,走上了危险的钢丝绳。

我们必须要走出不平衡的心理误区,以沉静的心态对待生活,保持一颗平常心,摈弃一些不该有的贪念,生活才能安定而美好。

当今时代的诱惑越来越多,让人难以静心养性。拥有一颗平常心,保持一种沉静的性格,对生活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的人们显得越来越重要。这里所说的“静”不是妥协,不是退让,而是一种调节、一种超脱、一种升华。做人多一些“静”趣,就少一些纷争;多一分祥和,就少一分灾祸。“静”能疏于功名利禄,将人生硝烟祛而化之;“静”是人生的一种境界,得其精髓,人生就能少有挫折,多有收获。要让自己静下来,就要不断地对自己进行性格方面的磨砺。磨砺是一个动态过程,与静的心境相得益彰,会使我们的生命日臻完美。

沉静的性格游刃于天地之间

具有沉静性格的人必定理智,而理智的人懂得把握时机,因而能够对事物做到合理的选择与取舍。他们忍耐力极强,从不被眼前的得失冲昏头脑,目光长远,运筹千里,从而也就无懈可击。曾国藩就是其中的代表。

曾国藩是历史上具有多元影响的人物。他本来的性格是近乎刚愎自用型的,由于数十年如一日的修炼,经历了人情练达、世事空明之后,他的性格具有刚柔相济、平静祥和的理智型性格的特征。观其一生,历经数次磨难,而终能矢志不渝。临危不乱、处变不惊的风范,使他屡败屡战、以柔克刚,从而能位极人臣,成为后人津津乐道的、以修炼品格而改变人生之路的典型人物。曾国藩一生历尽周折,最终走出湘江大地,成为中兴名臣。他得心应手地驾驭着各种权力,含蓄而随机应变,因此成就了最大、最全的自己。他的处世方式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他的成功取决于他性格上的刚柔并济。

刚柔并济的性格是曾国藩的本性。而他性格中的平和沉静是靠后天锤炼出来的,正是锤炼出来的这种性格改变了他的命运,成就了他一生事业的辉煌。

自咸丰兴军以来,团练四起,权在督抚,清廷早已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而湘军在当时尤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当天京攻破以后,曾氏兄弟的威望更是如日中天,达到极致。曾国藩不但头衔一大堆,且实际上指挥着30多万人的湘军,还节制着李鸿章麾下的淮军和左宗棠麾下的楚军;除直接统治两江的辖地,即江苏、安徽、江西三省之外,同时浙江、湖南、湖北、福建、广东、广西、四川等省也都在湘军将领控制之下;湘军水师游弋于长江,掌握着整个长江水面,并且控制着赣、皖等省的厘金和几个省的协饷。当时湘军将领已有几十人位至督抚,凡曾国藩所举荐的人,或道府、或提镇,朝廷无不授予。这时的曾国藩可谓位及三公、权倾朝野,举手一投山摇地动。清王朝的半壁江山掌握在他的手中。这样的时刻,这样的境地,曾国藩今后的政治走向如何,各方面都在对他加以猜测。已经有统治中原200多年历史经验的清王朝,只是一时不得不容忍;来自权贵的忌妒怨尤、飞短流长也是意料中的事;更有一些忠于曾国藩的利禄之徒,极力怂恿曾国藩开创大举,自己称帝。何去何从,抉择摆在曾国藩的面前。然而,此时的曾国藩已不是只知刚硬的年轻人了,几十年的磨炼和洗涤,曾国藩已将近于刚愎的倔强变成了理智,他深谙历史,深知自己“用事太久,兵权过重,利力过广,远者震惊,近者疑虑”。在他思想深处,悲欣交集,他多年锤炼的性格在这个时期充当了主角,让他在权衡利弊中终于做出了抉择。处理好同清廷的关系,让朝廷对他的忠诚认可,是他保持权力地位的关键所在。所以,摆脱目前令人棘手的政治处境,是他首先需要处理的问题。于是他开始了自我裁军的措施,让他九弟曾国荃挂冠乡居,闲赋家中,又裁湘军十二营,同时将心腹江忠源部两万余人马拨给沈宝桢辖制。并奏请停解广东、江西、湖南等省部分厘金,将自己的权力降到最低点,他这些举动无非是为让清廷释去尾大不掉之忧。他从一片升腾的气象中敏锐地看到了危机潜在的预兆,最终凭其阅历和理智,化险为夷。

曾国藩的理智性格在交友上表现得淋漓尽致。他和左宗棠的交往,历来为后人称道。曾国藩因为理智所以为人宽容,不计较太多;左宗棠为人恃才傲物,锋芒毕露,他和曾国藩之间多有龃龉。相传曾国藩见左宗棠为如夫人洗脚,笑着说:“替如夫人洗足。”左立即讽刺说:“赐同进士出身。”因为曾国藩的进士身份是朝廷所赐的,不是科班出身,左宗棠语涉鄙视,以此挖苦曾国藩。有一次,曾幽默地对左说:“季子才高,与吾意见常相左。”把“左季高”三字巧妙地嵌了进去。左立刻还以颜色:“藩侯当国,问他经济又何曾!”再一次语涉鄙夷。两次语言上的交锋,可以看出曾国藩言语比较温和,既抓住了左宗棠的性格特点,又指出了彼此的矛盾,但对此不发表任何议论。

咸丰七年二月,曾国藩在江西瑞州营中闻父丧,立即返乡。左宗棠认为他不待君命,舍军奔丧,是很不应该的,湖南官绅也哗然应和。第二年,曾国藩奉命率师援浙,路过长沙时,特登门拜访,并集“敬胜怠,义胜欲;知其雄,守其雌”十二字为联,求左宗棠篆书,表示谦仰之意,使两人一度紧张的关系趋向缓和。曾国藩不计前嫌,主动登门,大有蔺相如之风范。因为他深切地知道,左宗棠也是朝廷的臂膀,他们的关系如若搞不好,势必会交恶难辩,影响国计民生。曾国藩的理智沉静此时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最能显示出曾国藩这种性格的,是咸丰十年对左宗棠的举荐。当时左宗棠因性格暴躁,遭人弹劾,处境艰难。左宗棠来湘营暂避锋芒,曾国藩热情地接待了他,并连日与他商谈。曾国藩上奏说:“左宗棠刚强英明,吃苦耐劳,通晓军机。当现在正需用人之际,或饬令他为湖南团防,或选拔做藩司臬司等官,让他管理地方,使能安心任事,定能感激涕零,报效朝廷,有益于时局。”曾国藩在左宗棠极其潦倒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同治二年3月18日,左宗棠被授命任闽浙总督,仍署浙江巡抚,从此与曾国藩平起平坐了。3年之中,左宗棠由一个被人诬告、走投无路的士子,一跃而为疆吏大臣。这样一日千里的仕途,固然出于他的才能与战功,而如此保举,也只有曾国藩才能做到。

曾国藩曾写过一联:“受尽天下百官气,养就胸中一段春。”此联以受气为养气之始,柔中显刚,主静藏锋,可进可退。正是这种沉静的性格使他游刃于天地之间。

然而,他的性格却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实践锤炼而得。正如他自己所说: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唯读书可以改变人。

曾国藩一生唯读书是务,最终化暴戾为平和。他在封建官场游刃有余,上得信任,下得崇敬,成为大清朝不可或缺的栋梁。

越是在紧要关头,越要保持冷静。冷静性格也是自信的反映,坚信自己的能力,就能发挥出潜在的力量,并产生合理有效的行动。

性格急躁者难成大事

有一位名叫帕特的年轻画家,碰到了法国着名画家门采尔,他当即向门采尔请教说:“尊敬的先生,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你能给我解决的方案吗?”

门采尔说:“什么问题?”

帕特说:“我常常能一天画一幅画,可卖出它却总要一年的时间。”

门采尔微微一笑说:“帕特先生,你可以换着试一下。你把一天画出的画用一年时间去画,看能不能把一年的卖画时间缩短为一天。”说完,门采尔就走了。

帕特回去之后,开始的一段时间,总是不能使画画的速度慢下来。后来,他迫使自己耐心构思、揣摩,而且在闲暇之余苦练基本功,力求每一笔下去都能传神,如果有一笔是败笔,就毁掉重画。

之后,帕特发现自己的画风和画技有了明显的提高。他试着把几年以来画出的几幅满意的作品拿出去卖,意想不到的结果出现了,人们纷纷称赞他的画,并且有人愿意花很高的价钱把它买下来。

这之后不久,帕特成了当地很有名的画家。

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只有火候不到的夹生饭。有的人抱怨成功离他们很远,那是因为他们的性格太急躁,做事太急于求成。在现代高节奏生活的压力下,无论干什么都在提醒自己:快点,再快一点——盲目求快,欲速则不达,急功近利,不顾自己的实力,必将能源耗尽,一事无成。

成功靠等待,急于求成只会失败

一个小和尚因为一个偶然的机缘,得到了一颗种子。给他种子的大师说这是善之花,有缘之人等到花开那日便可以悟道成佛。

这果然是一颗神奇的种子,它很快就生根发芽,抽出了两片长长的叶子,长成了一株兰草的模样。然而过了花开的季节,它仍旧只是一片翠绿。小和尚心中并不恼。

一年又一年,小和尚渐渐长高长大,善之花的枝叶却仍像第一年的光景,不曾有任何变化,甚至也不随四季更替,只是一味地青碧嫩绿。

后来,环境起了很大的变化,绿色越来越少,水源越来越远,风沙日益猖獗,香火日渐冷落。到后来,寺院只剩下了小和尚一个人。

小和尚每天要走20里路化缘,走10里路挑水。

后来,水井越来越深了。小和尚挑水回来的路上,常有一群乌鸦跟随盘旋。小和尚心知其意,便常常弃了担子,走远几步,待乌鸦们饮过了再赶路。到后来乌鸦们不再畏惧,直接落在桶沿上,任由小和尚挑着水边走边饮。乌鸦们饮过后,小和尚还会把沿途仅有的几棵小草逐一浇灌。

善之花的蓓蕾日渐一日地饱满,小和尚每天夜里都会梦见花开,看见五彩的花瓣,嗅到沁人心脾的馨香。早晨醒来,小和尚常常觉得唇齿之间犹有余香。

风沙更大了,绿色更少了,小和尚化缘路上的那几棵小草也在一夜之间被风沙深深埋葬。小和尚给善之花搭了棚子,夜里就睡在棚子里,只等着花开就离开。

一天夜里,风暴把一个男孩送进了小和尚的棚子。小男孩怀里抱着一只瘦弱的羊羔,它气若游丝,眼看就要死了。小和尚慈悲心切,却无计可施。

小男孩一眼就看见被周围暗黄的沙土衬托得愈发嫩绿的善之花,眼睛里亮了一下,嗫嚅地说:“这只羊羔,生下来就没吃过青草……”

小和尚大窘,看着花,花苞已经绽放一点酒窝,五彩之气氤氲缭绕;再看看那只羊羔,它眼睛里的生命之火一点点黯淡下去,在男孩怀里像个可怜的婴孩。

小和尚心里大叫着:再等等,再等等,花开了我就可以救你了……

孩子“扑通”一声,给他跪下了。

小和尚长叹一声:“无缘。”

小和尚闭上双眼,缓缓伸出手握住了那两片柔嫩的叶子,打算把它揪下来喂给羊羔。没费任何力气,整株花好像自己钻出了地面,小和尚觉得自己的心好像也被谁一把拎出了胸腔……

就在小男孩接过花的那一刻,善之花突然绽放。小和尚梦中见过的五彩、梦中嗅过的清香,立刻弥漫了这个简陋的草棚……

成功有时候靠等待,急于求成的性格只能导致最终的失败,是永远不会获得想要的效果的。

性格沉稳的人会权衡利弊

事情有难易之分,有大小之别。有的事情和自己的切身利益紧密相关就一定要去做,有的事情和自己关系不大则可做可不做。如果你觉得自己即将要做的事情无法做到,就不要打肿脸充胖子;如果你觉得自己即将要办的事情把握不大,就要小心谨慎,亦步亦趋;如果你觉得自己即将要做的事情可以做到,就要义无反顾地去做。因事而变,才能做好事情。具有沉稳性格的人做事时会权衡利弊,做到以下几点:

1.分清事情的轻重

汉宣帝时,有一位宰相名叫丙吉。有一年春天,丙吉乘车经过繁华的都城街市中,碰见有人群殴,死伤极多,但是他若无其事地通过现场,什么话都没说,继续往前走。不久又看到一头拉车的牛吐出舌头气喘喘吁吁,丙吉忙派人去问牛的主人到底怎么回事。旁边的随从看见这一切觉得很奇怪,为什么宰相对群殴事件不闻不问,却担心牛气喘,如此岂不是轻重不分、人畜颠倒了吗?于是有人鼓起勇气请教丙吉。丙吉回答他:“取缔斗殴事件是长安令或京兆尹的职责,身为宰相只要每年一次评定他们的功过,再将其赏罚上奏给皇上就行了。宰相对所有的琐碎小事不必一一过问,在路上取缔群众围斗更不需要。而我之所以看见耕牛气喘吁吁要停车问明原因,是因为现在正值初春时节,而牛却吐舌头气喘不停,我担心是不是阴阳不调。宰相的职责之一就是要顺调阴阳,因此我才特地停下车询问原因何在。”众随从听后恍然大悟,纷纷称赞宰相视事情的轻重而办的行动非常英明。

我们平时为了办好一件事,也要根据事情的轻重采取行动,应该知道什么是自己该干的,什么是可以委派他人干的,什么是不可以干的。

2.权衡事情的利弊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聪明人做事,在注意其利益的同时,也不忽视与之相伴的害处。他们往往能兼顾利害得失。在这点上,我们不妨吸取古人的经验和教训。

通常只有乘开国的势头才可扬威边疆,错过机会再去办就很难有所作为。宋初不能立威于契丹,终使金、元外族之祸持续不断;明太祖朱元璋向北驱逐金、元,威风行于沙漠戈壁;明成祖朱棣定都燕京,多次征服胡人,并重修万里长城以御之,这样做事可谓深谋远虑。

当人被某事某物所惑时,往往会不顾利害得失匆匆行动,从而不免受挫。相反,兼顾利害得失者,无论办什么事都不会陷入困境。

3.从大局出发

顾全大局、舍卒保车在做事上是一种深远的谋略,更体现了一个人的宽柔性格。许多仁人志士甘愿在名誉上受到玷污,而成就更大的事业。谚语说:“立名难而坏名易。”好名声的建立是很难的,而损坏名声只在一时一事之中。所以名节上的损失绝非易事,勇于牺牲名节,必定是为了更大的目的。这就是在顾全大局,对于这个大局来说,名节就是卒,为了保全大局这个车,舍卒是不可避免的。

要做到顾全大局,就必须具有沉稳的性格,这样才能在关键时刻临危不乱。

不要犯急躁盲动的错误

大卫在英国伦敦大学进修工商管理专业期间,曾经参与过伦敦大学的专业论文评选。他的论文很被英国企业界一些成功人士看好。英国某大公司的总裁亲自点名要他参加该公司一年一度的职位竞聘。大卫看完了该公司的简介以及空缺的职位以后,决定竞聘竞争较为激烈的总裁助理一职。

面试答辩等一些程序全部完毕以后,大卫和另外4个对手进入了最后的决赛。决赛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是做上任第一天的工作安排。大卫在国内曾在某行政单位做过管理工作,以他完美的思维和东方人的谦虚赢得了赞美,结果他和另一名年轻的选手胜出。第二步考查他们的内容竟是赛车,在接到那把车钥匙之前,大卫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第二步考查的内容会是这样。他的车技不错,速度很快超过那位对手,但不幸的是他们的路线出现了堵车,大卫等了一会儿,看到后面对手的车也跟了上来,为了能尽快甩下对手,他看了目的地地图,把车调回头去走另外一条路,结果是那位对手耐心等到堵车疏通后继续前行,而大卫因为走得太远了,当他到达目的地时对手早已经到达。他被公司淘汰。

那位总裁对他说:“你的性格在驾车时已经流露出来了,一个人能够耐心地等塞车疏通,那么他在正作中即使遇到危机,也能理性地去解决。自我控制和有原则对于总裁助理这个职位很重要。希望你能明白你失败的原因。”

大卫后来总结了失败的教训:“其实不是被公司淘汰了,而是被自己淘汰了。”

在遇到难题的时候,要能静下心来,冷静思考,不要犯急躁盲动的毛病。有了足够的耐心,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美好的人生,善始善终;而不败的人生,只是缘于忍耐性格而已。

抛弃浮躁,心宁智生

战国时,苏秦自幼家境贫寒,温饱难继,读书自然是很奢侈的事。为了维持生计和读书,他不得不时常卖自己的头发和帮别人打短工,后又背井离乡到齐国拜师求学,跟鬼谷子学纵横之术。

一段时间之后,苏秦自认为已经学业有成,便迫不及待地告师别友,游历天下,以谋取功名利禄。一年后不仅一无所获,自己的盘缠也用完了。没办法再撑下去,于是他穿着破衣草鞋踏上了回家之路。

到家时,苏秦已骨瘦如柴,全身破烂肮脏不堪,满脸尘土,与乞儿无异,只好垂头丧气地走回家中。

妻子见他这个样子,摇头叹息,继续织布;嫂子见他这副样子,扭头就走,不愿做饭;父母、兄弟、妹妹不但不理他,还暗自讥笑他说:“按我们周人的传统,应该是安分于自己的产业,努力从事工商,以赚取十分之二的利润;你现在却好,放弃这种本应从事的事业,去卖弄口舌,落得如此下场,真是活该!”

这番话令苏秦无地自容,惭愧而伤心。他关起房门,不愿见人,对自己作了深刻的反省:

“妻子不理丈夫,嫂子不认小叔子,父母不认儿子,都是因为我不争气,学业未成而急于求成啊!”

他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又重振精神,搬出所有的书籍,发愤再读,他想道:“一个读书人,既然已经决心埋首读书,却不能凭这些学问来取得尊贵的地位,那么书读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呢?”

于是,他从这些书中捡出一本《阴符经》,用心钻研。

他每天研读至深夜,有时候不知不觉伏在书案上就睡着了,每次醒来都懊悔不已,痛骂自己无用,但又没什么办法不让自己睡着。有一天,他读着读着实在困倦难当,不由自主便扑倒在书案上,但他猛然惊醒——手臂被什么东西刺了一下,一看是书案上放了一把锥子,为此他想出了一个不打瞌睡的办法——“锥刺股”。以后每当要打瞌睡时,他就用锥子扎自己的大腿一下,让自己猛然“痛醒”,保持苦读状态。他的大腿因此常常是鲜血淋淋,目不忍睹。

家人见状,心有不忍,劝他说:“你一定要成功的决心和心情可以理解,但不一定非要这样自虐啊!”

苏秦回答说:“不这样,我会忘记过去的耻辱;唯有如此,才能催我苦读!”

经过血淋淋的一年“痛”读,苏秦很有心得,写出了“揣”、“摩”两篇。这时,他充满自信地说:“这下我可以说服许多国君了!”最终游说六国,成为最着名的说客与谋士。

任何诞生于浮躁中的决定都可能让你付出代价,而在宁静中产生的智慧往往是你成功的最佳选择。放远眼光,注意改善自己的性格,注重自身知识的积累,厚积薄发,这样不仅可以少走一些弯路,而且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伤痛的出现,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危急不乱性

一个人要在危急关头镇定不乱,必须在平时就注重性格的培养,并培养清晰敏捷的头脑;一个人要达到面对死亡也毫不畏惧,就必须在平日对人生有所彻悟,看清事物的发展规律。

当然,要想真正做到“忙处不乱性”,则是人生一大难事,但并非没人做到,只是做到的人太少。

诸葛亮因错用马谡而失掉战略要地街亭,魏将司马懿乘势引大军15万向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拥而来。当时,诸葛亮身边没有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带领的5000名士兵,也有一半运粮草去了,只剩2500名士兵在城里。众人听到司马懿带兵前来的消息都大惊失色。诸葛亮登城楼观望后,对众人说:“大家不要惊慌,我略用计策,便可叫司马懿退兵。”

诸葛亮深知,此时若弃城逃跑,无疑会暴露实情,在15万大军面前必然无法逃脱。于是,他神情自若地传令军士:“将城中所有战旗尽数放倒,所有兵士坚守城池,凡有擅自出入和大声喧哗者,一律斩首!”又命令将四方城门大开,每一城门处派20名军兵扮作百姓,洒水扫街,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一切安排就绪后,诸葛亮头戴方巾,身披鹤氅,带两名小童,携琴登城。诸葛亮边弹琴边饮酒,一副安然悠闲的神态。

魏军先锋部队见状,不知虚实,急忙策马回报司马懿。司马懿听报随后来到城下,远远见到城门楼上诸葛亮悠然自得边饮边弹,两位小童站立身后,琴声悠扬不绝于耳。再看四处城门大开,每一城门处都有一二十名百姓在细心地洒水扫路,对魏军视而不见。司马懿见状心中大疑。他对诸葛亮有很深的了解,认为素来谨慎行事的诸葛亮从不冒险,今天见他如此安然,城中秩序井然,15万大军压城犹如不见,其中必有埋伏。司马懿越想越怕,急忙传令撤兵。司马懿的儿子司马昭是员虎将,见要退兵,急忙劝阻司马懿说:“诸葛亮手中可能无兵,必是在迷惑我们,不如让我带兵攻城,即可知虚实。”司马懿不准,率15万魏军全部退却。诸葛亮见魏军远去,遂拍掌大笑,结果尽在意料之中。城中兵士见千钧一发之险顷刻间化作乌有,不由得惊喜交加。

诸葛亮智退司马懿后,对余悸未尽的兵士们说:“司马懿知我素来谨慎,不曾轻易冒险。而今见我稳坐城头,安然饮酒抚琴,城门大开,百姓自若不慌,想我必定有奇兵伏于城中,所以不战而退了。此疑兵之计,是万不得已才用的,倘若随便用此计,一旦被敌人识破,必遭大败。”在众人的赞叹声过后,诸葛亮接着说:“司马懿急切中退兵,必然选择小路,可速去通告关兴、张苞两位大将设伏。”

果然不出所料,司马懿正率军沿小路向北退却。行至武功山时,忽听得山后鼓炮齐鸣,杀声震天,只见冲出一队人马,将旗上写着张苞。司马懿以为这是诸葛亮早已埋伏好的蜀军,急令魏军不许恋战,拼死冲杀,以求生路。刚刚冲出不远,又是一声号炮,只见一队蜀军从左路向魏军冲来,一看将旗是关兴的兵马。司马懿大惊,更加确信这一切都是诸葛亮预先设下的计谋,一时间不知蜀军到底有多少兵马。魏军已成惊弓之鸟,丝毫不敢停留,丢掉粮草辎重,沿此路向山后溃逃。

情势危急而神志不乱,是胆略、是智慧,它能将险峻的形势化解于无形。

遇乱不慌真智慧

慌乱这种性格是添加危险的燃料,而只有沉静的性格才能显现智慧,解决困难。

明朝有个张县令,一天闲居在家,忽然有两位自称皇宫中锦衣卫的人直闯衙门后院约见。不等张县令更衣迎接,他俩已入厅堂,对张县令一边抱拳施礼,一边说:“朝廷有令,请张县令迅速处理耿随朝的事件。”

张县令听来人说朝廷要他迅速处理耿随朝的事,竟不怀疑这两位公差了。为什么呢?因为那个耿随朝是滑县人氏,曾担任户部的科员,主管草场,一场大火把草场化为灰烬,为追究耿随朝的渎职罪,朝廷下令将其羁押在监牢里。张县令听来人说朝廷要他公开处理耿的案子,哪里还会怀疑呢?不过尽管对来人的身份不怀疑,可朝廷让他处理此案,有没有什么公文,总还得问问,否则判轻判重都没有把握,搞不好还会丢了自己的乌纱帽。一想到这里,张县令便说:“两位钦差远道而来,转达朝廷意旨,要下官迅速处理耿随朝一案,下官一定照办。但不知钦差大人是否带有上面的公文,下官讨得公文,以便秉公办案。”

两位来者一见张县令要朝廷公文,便互相交换一下眼色,其中一个说道:“张县令要看公文,我们当然随身带着。上面不但有公文,且有事情交待,这里不是说话的地方,请张县令换个僻静的地方说话。”

按照常规,两位使者应该当时交出公文,然后宾主落座,叙说细节。如今张县令见两个公差神秘兮兮的,递交公文还要找个僻静的地方说话,觉得有些蹊跷,再加上他们进来之时,也不通报一声就直闯后院,事情联系起来一想,便陡然对这两个人的身份起了疑心。可眼下这两人也没有暴露其他的企图,只是说:“不但有公文,还有事情交待。”于是连声说:“好,好!请两位大人随我来。”一听张县令如此说,两位使者拥上前来,一个拉着张县令的左手,一个拥着张县令的背,一起进入僻室。一到僻室,其中一位长着胡须的使者一屁股坐在炕上,一边捋着鬓角胡须,一边说:“张县令不认识我们吧!我叫任敬,他叫高章,今日来府上,是要向张县令借国库里边的银子使使。”话音刚落,两人取出匕首,架在张县令的脖子上。

任敬、高章这两个名字在张县令的头脑里可谓是印象深刻,他俩是有名的江洋大盗,不过这两个人本着“兔子不吃窝边草”的原则,在本县倒是很少作案,朝廷曾张榜通缉,也未抓获。不想今日竟连窝边草也不放过,直闯县衙后院,向县官勒索国库的银子。

张县令一听这两个人报出名字,并讲明来意,心里不免有些紧张。眼下刀架在脖子上,别说逃跑,就是轻声说个“不”字,自己的性命也难保。但国库的银子,岂能动用,又岂能容许这两个强盗如此猖獗行事?一想到这里,他紧张的心情反倒渐渐地平静了下来。他用眼睛瞥了一下脖子上的刀,笑着说道:“两位这是干什么呢,有话好好说,凡事总有得商量。”

两个强盗见张县令没有惊慌失措,料想到张县令想跑是跑不掉的了,就将举起的刀放下来了,但嘴里却逼问道:“你别啰嗦,答应不答应,快说!”

张县令此时却装出一副替他们着想的样子说道:“你们不是为了报仇,我也不会因为财物牺牲性命。不过你们拿走国库的银子等于自己暴露了自己的身份,如果被别人发现,我丢了官事小,恐怕对你们不利!”

两个强盗交换了一下眼色,没有言语,他们觉得张县令说的不无道理。

张县令一见有转机,接着又说;“国库的银子有专人看管,我们这样去取,肯定会被人识破,那时你杀了我也无济于事,我倒有一个办法,不知两位答应不答应?”

“什么办法?快说!”

“你们俩要多少银子,向我报个数字,我自己从家里拿,不够的,我再向县里有钱人借贷,银子算在我头上。这样办既能使你们安然无恙,我也算是舍财消灾,不至于连累我的官职,岂不两全其美吗!”

两个强盗经张县令这么一说,竟觉得这个县官倒也实在,既能让他们拿到银子,又不至于暴露身份,还不影响他做官。觉得这倒是个妥帖的办法,便表示同意。

张县令见稳住了两个强盗,心中暗自高兴,此时一条计谋已酝酿成熟。他说道:“借银子总得有人传信,是否能找来县丞刘相,我好让他代我张罗银子的事。”

两个强盗见县令要去叫人,不禁怒眼圆睁,又举起刀,用刀尖直顶着县令的喉咙说:“你别耍花招,要找人捉拿我们?妄想!”

张县令还是不慌不忙地说:“我哪里有那种妄想,刀搁在我脖子上,想跑也跑不掉。我也知道两位信不过我,不然两位中出去一位,帮我传刘相前来如何?”强盗心想反正县令在我们手里,如今刀已架在他脖子上,谅他也耍不出什么花招。任敬向高章使了个眼色,高章抽刀出门,很快把刘相找来了。

刘相到后,张县令假意说:“我不幸发生意外,如果被抓去,会很快被处死,这两位是锦衣卫,他们不想抓我,我很感激他们,想拿8000两银子当他们的酬礼,以表心意。”

刘相听了,一时不禁目瞪口呆,说:“大人,一时间到哪里去弄这些银子?”

张县令说:“你先到我夫人那里拿1000两,其余的就只有借了。县里有钱的人我认识的还不少,他们也都急公好义,我请你替我去向他们借。”

于是他拿起笔来,在纸上开列名单,一共写了7个人名,每人1000两,连同家里的1000两正好凑够。所写的这7个人,实际上都是武士。

刘相看了这名单,恍然大悟,说道:“请老爷放心,下官立马去筹借银两。”

不一会儿,刘相领着名单上开列的7个人进入内庭。只见那7个人一个个穿着华丽的衣服,酷像富人家,每人手里捧着一个红包袱,先后来到门口,假装说:“老爷要借的银子因为时间太紧迫,没有凑够所要的数目,实在过意不去。如今将所凑银两奉上,请老爷和钦差大人过目。”一边说,一边装出哀求的样子。说完,刘相先进来,打开包袱,亮出一桌白花花的银两。

两个强盗一见银两真的送来了,又看到这些人果然都像有钱人的样子,不禁大喜过望,心想:“这个县令真的不骗我们。”于是放松了对县令的监视。张县令趁强盗不防,急忙退到一旁,大喊:“抓强盗!”7个武士丢下手中包袱一拥而上,原来,除了刘相捧进来的是银子之外,其余人的包袱里全是铁器和砖头瓦块。两个强盗猝不及防,等他们反应过来,已经是镣铐在身了。

张县令身临险境,却能既保住身家性命和国库钱财,又能擒获强盗,凭的是什么?凭的是他遇事从容镇定,凭的是他那看似愚蠢的“诚实”,才能不动声色地诱使强盗入圈套。强盗要诈骗财物,冒充朝廷公差闯入内室,说明身份和来意之后,张县令既没有惊慌失措,也没有暴跳如雷,而是装出很诚实的样子,替盗贼着想,告诉他们怎样才能既得到银两,又没有犯案的危险,这可算是糊涂到了极点,“诚实”到了顶点。但是,正因为他彻底地装糊涂,正因为他这种“愚蠢”的“诚实”才稳住了对方,为以后施展擒贼赢得了时间和条件。

在最危急的时刻,越是慌乱,越会遭殃;越是镇定,越会平安。

凡事三思而后行

一个有着沉静性格的人,在做事之前,都会冷静而充分地思考。冷静思考可以令人保持清醒的头脑,控制自己的行为,能够使人避免犯错,从而有利于防止不良结果的产生。三思而后行,是每一个成大事者的人生箴言。

在生活中,人们的行动通常比较容易受情绪、成见或其他非理智性做法的影响,而无法使自己冷静下来,这些情绪上的波动都是不具备冷静谨慎性格的表现,往往会促使人做出失去理智的事情,发生令自己后悔的行为。

古人云:“凡事三思而后行。”人生如同下棋,每走一步都需要审慎地思考和斟酌,否则很可能出现一招不慎、全盘皆输的惨局。因此,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做任何事情前,都要先了解自己要做什么,或认清事实的真相后,再去做或者再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解决,千万不可鲁莽、仓促。

时常给自己一个忠告:凡事都要三思而行。让理性给自己把关,才会把错误与不幸拒之门外。

在西班牙的某城有一个商人。一个偶然的机缘,一位智者送给他一个忠告:“当你生气的时候,事情没有考虑成熟,就不要蛮干;不了解事实的真相,千万不要动怒。”商人一直把忠告铭刻在心。

有一次,商人让怀孕的妻子留在家中,自己到外地经商去了。因为途中遭变,一连20年都没有回家乡。妻子由于一直没有得到丈夫的消息,以为他亡命他乡了,感到万分悲痛。于是,她在儿子身上倾注了自己全部的爱。

终于有一天,已经发了财的商人,拍卖了他的全部商品,回家来了。他没有让任何人知道他回来了,而是直接来到自己的家,并闪身躲进一个难以被人察觉的地方,窥视着屋里的动静。

黄昏时候,儿子回来了,妈妈亲切地问道:“亲爱的,告诉我,你从哪儿回来的?”

商人听到自己的妻子这么亲切地对那个年轻人说话,不由得心里产生了一种恨意,恨不得当场杀了他们。但是他突然想起智者给自己的忠告,于是压住怒火继续观察。

天黑后,屋里的两个人在桌旁坐下用餐。商人看到这一情景,又不禁怒火中烧。但那个忠告又在耳边响起,于是他再一次克制住了自己。

晚餐后,熄灯前,屋里的母亲哭泣着对儿子说:“唉!儿呀,听说,有一条船刚刚从你爸爸最后一次去的地方来。明儿一早,你就去打听一下,或许还能打听到他的消息。”

听到这番话,商人猛然想起,他离家的时候,妻子已经怀孕了,原来那个年轻人就是自己的儿子。

因为商人的冷静与克制,才没有令他做出令人扼腕叹惜的事情。可见,一个人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三思而后行,否则就会出现不堪设想的后果。当你觉得自己的判断并不十分准确时,宁可稍待些时日,多多考虑斟酌一番,也切勿草率从事。在你等待的时日中,也切勿忧虑伤感。你所应该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多搜集一些可帮助你做决定的实际材料,多参考些先例。你所搜集和参考的资料愈多,你的决定也会愈正确。等到你对于那个问题完全了解,对于“决定”的后果也有了充分的把握之后,那你不妨立刻做出决定,因为这时你的确已无所顾忌了。这就是说:决定做出的快慢,必须依实际的情况而定,切勿在事情还未允许你决定之前,便急躁不安,草率行事。

美国着名的化学家李托,有一次若不是他在决定行动之前等待了一会儿,几乎就铸下一个大错。

他说:“当我独立经营了几年化学工厂之后,有一次,忽然赔了一大笔钱,几乎使我多年来辛勤的经营所得完全付诸东流。当时我真是懊丧万分,寝食难安。我竟认为经营这桩事是永无希望了,准备仍旧去做一个职员,因为当时刚好有许多薪水还不错的职位可以任我去选择。”

于是我在当天下午,就开始动手结束我几年来辛苦经营的公司,我把许多平日视为一刻不能分离的东西,都一一束诸高阁……

但是,凑巧就在这时,从前我曾经服务过的一家公司的经理来拜访我。我不等他问我,就把自己的烦恼告诉了他。他听了后未置可否,却从怀里摸出表来,看了看说:‘现在已是晚餐的时刻了,让我们吃了晚饭再谈这事吧!’

他把我领到他所创办的俱乐部里,随便点了几样美味可口的菜肴,两人在席间东谈西扯,吃得十分高兴。顿时,我的烦恼也因而逃得无影无踪了。

后来那位经理问起我刚才究竟有些什么烦恼。‘没有什么,’我说,‘那不过是我一时的感情冲动罢了。’

晚餐归来后,我极舒服地睡了一晚,第二天醒来,立刻觉得神清气爽,精神振作了不少。想起昨天自己一场无谓的胡闹,反而觉得十分好笑。从那天起我决定仍旧从事我的工作,绝不可因为任何阻力而放弃。

同时,这件事也给了我一个极宝贵的经验:那就是一个人当他的精神受了刺激,或感到饥饿、疲乏等种种不适时,千万不要决定任何事情。因为那时你至少已经失去了一半的判断力,如果你草率决定,事后你一定会觉得悔不当初。”

对于我们来说,每个人都应将“凡事三思而后行”这一原则贯穿于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之中,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导,养成沉着冷静的处事性格。这样才能够对事情做出正确判断,从而距离自己的人生目标越来越近。

得意时最好淡然一些

无论一个人的成就有多高,都应清楚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虚心地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培养自己谦虚的性格。如此,既能赢得别人的敬仰,也能使自己获得更好的发展。

相传仓颉在黄帝手下当官。黄帝分派他专门管理圈里牲口的数目、囤里食物的多少。仓颉这个人很聪明,做事尽心尽力,很少出差错。可随着牲口、食物储藏数目的变化,光凭脑袋记不住了。怎么办呢?仓颉犯难了。

仓颉想了很多办法,先是在绳子上打结,用各种不同颜色的绳子,表示各种不同的牲口、食物,用绳子打的结代表数目。但增加数目在绳子上打个结很方便,而减少数目时,在绳子上解个结就麻烦了。于是仓颉又在绳子上打圈圈,在圈子里挂上各式各样的贝壳,来代表他所管的东西。增加了就添一个贝壳,减少了就去掉一个贝壳。

黄帝见仓颉这样能干,就把年年祭祀的次数、回回狩猎的分配、部落人丁的增减都交给仓颉管理。凭着添绳子、挂贝壳已经不够用了,仓颉又犯愁了。

这天他参加集体狩猎,发现人们看着地下野兽的脚印就可以断定前面有什么动物。仓颉心中猛然一亮:既然一个脚印代表一种野兽,我为什么不能用一种符号来表示我管的东西呢?他高兴地拔腿奔回家,开始创造各种符号来表示事物。果然,他把事情管理得头头是道。

黄帝知道后,大加赞赏,命令仓颉到各个部落去传授这种方法。渐渐地,这些符号的使用就推广开了,就这样形成了文字。

仓颉造了字,黄帝十分器重他,人人都称赞他,他的名声越来越大。仓颉因此就有点骄傲自大了,什么人都看不起,造字也马虎起来。

黄帝知道后很生气,就找来了最年长的老人商量,这老人已经120岁了,沉吟了一会儿,他就独自去找仓颉了。

老人对仓颉说:“仓颉啊,你造的字已经家喻户晓,可我人老眼花,有几个字至今还糊涂着呢,你肯不肯再教教我?”仓颉看这么大年纪的老人都这样尊重他,很高兴,就催他快问。

老人说:“你造的‘马’字、‘驴’字、‘骡’字都有4条腿吧?而牛也有4条腿,为什么你造出来的‘牛’字没有4条腿,只剩一条尾巴呢?”仓颉一听,心里有点慌了,原来他把“牛”字和“鱼”字教反了。(注,此处所指为古汉字,可参考繁体字形状。)

老人接着又说:“你造的‘重’字,是说有千里之远,应该念出远门的‘出’字,而你却教人念成重量的‘重’字;反过来,两座山合在一起的‘出’字,本该为重量的‘重’字,你倒教成了出远门的‘出’字。这几个字真叫我难以琢磨,只好来请教你了。”

仓颉羞得无地自容,深知自己因为骄傲铸成了大错。他连忙跪下,痛哭流涕地表示忏悔。

老人拉着仓颉的手,诚恳地说:“仓颉啊,你创造了字,使我们老一代的经验能记录下来,传下去,你做了件大好事,世世代代的人都会记住你的。你可不能骄傲自大啊!”

从此以后,仓颉每造一个字,都要将字反复推敲,还拿去征求人们的意见,大家都说好之后才定下来,然后逐渐传到每个部落中去。

我们的智慧远比不上仓颉,如果取得一些成绩就骄傲自满,那么离失败就不远了。其实世上的事情,没有什么是离开某个人就无法完成的,每个人都只是一个平凡的人,一些看似伟大的成就纵然不由这个人完成,也会由那个人完成。每个人在历史的成就中都是可以被替代的。所以,得意之时最好淡然一些。

人不可能一辈子春风得意,如果你在得意时飞扬跋扈,那么当你失意的时候,别人就不会有同情之心。与其到那时感叹世态炎凉,不如在现时就做一个具有谦逊性格的人,这样才能赢得别人长久的尊敬。

不可挥霍头顶的光环

性格张扬的人往往导致失败。只有那些性格内敛的人,他们头上的光环才会长久。

1961年4月12日,当加加林在太空飞行了108分钟,按下“25”那个神秘的密码以后,东方1号飞船降至700米高空,随之,加加林跳伞平安地落回了地球:这个身高不到1.75米的上尉,代表人类圆满地完成了探索太空的第一次飞行!

几分钟后,消息在全球炸开,世界各大电台、报纸竞相报道这位一夜升空的超级明星。接着,他与火箭之父科罗廖夫并肩坐在了一起,与苏共中央总书记赫鲁晓夫握手、交谈,与政要、名人拥抱举杯,大小勋章挂满胸前。军衔从上尉升至少校,接着成了茹科夫斯基军事学院的学子,然后成了高等军事学院研究生院的函授生,连他的微笑也有了传奇的色彩,向后梳的头发也成了迷人的时尚。他走到哪里都有人硬要与他交朋友,无论到哪里都有盛宴款待。

以前,他认为赫鲁晓夫简直是神。到这时候,神就是他自己——尤里·加加林!

于是,他常常无视法规,驾驶着国家奖励给他的伏尔加小轿车在街道上飞奔,甚至因为喜欢上了一位护士而不顾影响地从大楼窗户飞身跳下。有一天,他又闯红灯了,这一回他的伏尔加撞翻了另一辆汽车,两辆车毁得不成样子,幸好他和另一位司机都只受了点轻伤。赶到出事地点的警察自然一眼就认出了加加林,连忙举手行礼,冲着他笑,并当即保证“追究肇事者的责任”。边上,那位受害的退休长者虽然受了伤,但看见面前的是加加林,也赔起了笑脸。随后,警察拦下一辆过路汽车,嘱咐司机将加加林安全送到目的地,下一步,准备将全部责任记在老人身上。

加加林坐上了车子,但老人的苦笑和伤势在他脑海中已驱赶不去,让他无法不想的是:原来,英雄也有致命的时候,崇敬也会让执法者颠倒黑白,深爱也可能让一位退休长者违心顶罪,这一刻,加加林的淳朴本性复苏了,他让司机迅速开回出事地点,在警察和老人面前诚恳地认错,帮助老人修好了汽车,并承担了全部费用。

光环本来连上帝也没有,都是周围人特别是好人加上去的。光环加足了,再平凡的人也可能成为上帝;但只要去除了光环,上帝也会发现自己与凡人没有两样。所以,不要轻易挥霍别人加在你头上的光环。否则你会发现,当光环完全消失的时候,你的人生意义与价值也就不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