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一口气读懂中国文化史
10470800000092

第92章 什么是谥号

古代时帝王、诸侯、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进行评定,给予一个或者褒奖或者贬低的称号,这叫做谥号。此种制度始于西周。当时周公旦和姜子牙为周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们死后即获得了谥号。《周礼》说:“小丧赐谥。”就是指死后不久赐予谥号。

关羽像皇帝的谥号要由礼官确定,然后由即位的皇帝宣布。大臣的谥号则是朝廷赐予,代表官方的意见。确定谥号时要与死者生前的事迹、道德品质相符合。古代的谥号可分为美谥、平谥、恶谥、悯谥。而古代的谥法给每一类都规定了若干个有固定含义的字。

悯谥类有:伤,未家短折;殇,短折不成;哀,早孤短折;愍,在国逢难;悼,年中早夭。

恶谥类有:厉,杀戮无辜;灵,死而志成;庄,武成不遂;隐,隐拂不成;愍,使民悲伤;悼,恐惧从处;幽,动祭乱常;顷,甄心动惧。

平谥类有:元,始建国都;敬,夙夜警戒;庄,屡征杀伐;简,一德不懈;景,布义行刚;成,安民立政;康,安乐抚民;定,安民法古;理,质渊受谏;献,聪明睿智;平,布纲治纪;懿,温柔贤善。

美谥类有:文,经纬天地;戴,爱民好治;孝,秉德不回;武,克定祸乱;桓,辟土服远;襄,辟地有德;昭,昭劳有德;庄,胜敌志强;穆,布德执义;惠,爱民好与。

早期的谥号多为美谥、平谥,后来则逐渐有了恶谥。比如周厉王的谥号为“厉”,就是批评他残杀无辜,专制霸道。

先秦时期的谥号多用一个字,也有两三个字的。秦朝时谥号制度被废,汉朝时又加以恢复。到了明清时期的谥法则有了固定的内容。明代时候,不同地位的人谥号的字数是有明确的规定的。明代皇帝为17字,亲王1字,大臣2字;清代皇帝21字,硕亲王1字,大臣2字。

另外,在谥号中还有一种私谥。一些德高望重的学者、士人死后,他的学生、亲属等为他拟定的谥号,被称为私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