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一口气读懂中国文化史
10470800000009

第9章 我国的九大名关

我国的九大名关为山海关、居庸关、紫荆关、娘子关、平型关、雁门关、嘉峪关、武胜关、友谊关。

山海关在河北省秦皇岛市,是万里长城的起点,有“天下第一关”之称。

山海关居庸关旧称军都关、蓟门关,在北京市昌平县西北部,为长城要口之一。

紫荆关在河北省易县紫荆岭上,为河北平原进入太行山的要口之一。

娘子关在山西省平定县东部,建于唐朝初,平阳公主曾率娘子军驻此,故名。

平型关在山西省繁峙县东北边境,邻接灵丘县,是长城要口之一,抗日战争初期的平型关大捷就发生在此地。

雁门关在山西省代县北部,是长城要口之一。

嘉峪关在甘肃省嘉峪关以西,嘉峪山东南麓,是长城的终点,自古为交通要塞。

武胜关在河南省信阳县南部,为大别山隘口之一。

友谊关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凭祥市西南,又称大南关、界首关,为中国通往越南的交通要道。

桂林山水甲天下

桂林是一座以山水秀丽和文物古迹众多为主要特征的风景游览城市。而桂林漓江风景区,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周围,包括桂林、阳朔县等,总面积2064平方公里,北高南低,碧水东流,呈典型岩溶地貌。

桂林岩溶地貌最为发育,最为典型,辖区内洞穴、石峰数以千计,其山都像平地拔起,奇峰犹如玉笋、翠屏、巨象、驼峰;其岩洞内石乳、石笋、石柱、石幔、石花琳琅满目。

漓江从桂林通向阳朔,100多公里的水道,依山势流转,“水绕青山山绕水,山浮绿水水浮山”。芦笛岩、七星岩、莲花洞、冠岩等洞穴形态奇异,堪称“洞穴瑰宝”;市区千峰环立,一水抱城,景中建城,象鼻山、伏波山、叠彩山、独秀峰、塔山等,城景交融,山水映衬,组成一幅幅锦绣画卷。

桂林的山

层峦叠峰中的桂林山水雄、奇、险、秀、幽尽在其中,似玉笋瑶簪、骆狮巨象、凤凰鹦鹉、斗鸡奔马、明月高悬,构成了丰富多彩的空间立体景观画面。猫儿山、尧山、象鼻山、叠彩山、伏波山、独秀峰、虞山,或拔地而起,或半枕江中、半依陆地,或叠嶂连绵、姿态万千,或拟人状物、栩栩如生。

漓江的水

漓江漓江水质澄澈,水清如镜,波柔浪软,恰如水晶飘带;江中水草丝丝飘絮,江岸沙洲芳草萋萋,临江绿竹凤尾轻摇,绕江千峰耸碧凝玉,一江碧绿,一江秀色;有时清新如画,群峰竞秀,有时朦胧若诗,虚无缥缈。

桂林的洞

芦笛岩、七星岩、冠岩、丰鱼岩、神宫岩……无山不洞,无洞不奇。洞内石笋、石柱密集成林,各类沉积形态变化万千,拟人状物,惟妙惟肖。言传笔书难绘其瑰丽之万一,不是身临其境,无法领会其神奇、雄伟和美妙。

因桂林的山青、水秀、洞奇、石美,自古就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说法。

(马一玲)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是自古对苏州、杭州这两个城市风景和繁华风貌的一种写照。至今,这两个城市依然是人们所向往的旅游目的地。

苏州以其古典园林闻名于世。苏州拥有各式园林100 多处,可谓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其中,不少园林代表了某个朝代园林建筑艺术的最高境界,如代表宋朝的沧浪亭,代表元朝的狮子林,代表明朝的拙政园,以及代表清朝园林建筑风格的留园。除此之外还有如半园等极具特色的江南园林。其中的拙政园、留园被列入国家的四大名园。

苏州宝带桥苏州既有园林之美,又有山水之胜,太湖碧波万顷,众多的小湖泊相互贯通;姑苏、灵岩、天平和洞庭诸山,点缀于阡陌湖泊之间,形成了富有江南风情的湖光山色。具有“吴中第一名胜”之称的虎丘,历史悠久,古迹众多,是游客的必游之地。

苏州的奇观、名刹遍布城乡,自然、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加之文人墨客题咏吟唱,更使之名扬中外。唐朝诗人张继的一首《枫桥夜泊》,至今都要使中外游客来枫桥一闻寒山寺的钟声。2500多年的历史形成的深厚的文化积淀,秀丽的自然风光,使苏州成为“人间天堂”。

如果说苏州以其古朴幽静的园林和风月无边的太湖著称,杭州则以仙女般美丽的西湖而闻名。

杭州六和塔杭州西湖,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郊。它曾是与钱塘江相通的浅海湾,由于长期泥沙的淤塞而演变成泻湖,再承受山泉和溪流的补给,最终形成今日举世闻名的旅游湖泊胜地。“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朦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这首由北宋大文学家苏轼留下的赞美诗,如实地描述了西湖三面环山,一面临市,湖光山色相映,如诗如画的美丽景色,从而使之成为一首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由于诗人将西湖比作西子,从此即有西湖又有“西子湖”之雅称。

《西湖志》。清李衡编。

清雍正九年

(公元一七三一年)李衡刑本。从历史上看,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似乎是“苏杭比较论”的创始人。他既当过杭州刺史,又当过苏州刺史,熟悉苏杭二州,因此极富有比较苏杭的发言权。其《咏怀》开篇第一句就是:“苏杭自昔称名郡”。已把自昔以来的这两个名郡相提并论、等量齐观了。

至宋代,诗人范成大在《吴郡志》中写道:“谚曰:‘天上天堂,地下苏杭。’又曰:‘苏湖熟,天下足。’湖固不逮苏,杭为会府,谚犹先苏后杭。”接着,他又援引白居易诗句进行论证,指出:“在唐时,苏之繁雄,固为浙右第一矣。”

到了元代,“天堂”之谚进入了《双调蟾宫曲·咏西湖》:“西湖烟水茫茫,百顷风潭,十里荷香。宜雨宜晴,宜西施淡抹浓妆。尾尾相衔画舫,尽欢声无日不笙簧。春暖花香,岁稔时康。真乃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明代苏州才子唐寅写过一首《江南四季歌》,第一句就是“江南人住神仙地”。所谓“神仙地”,也就是“天堂”的同义词了。

在清代,曹雪芹在其《红楼梦》第一回就说,姑苏城中阊门,“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而李斗《扬州画舫录·城北录》也引有刘大观语:“杭州以湖山胜,苏州以市肆胜,扬州以园亭胜,三者鼎峙,不可轩轾。”这一比较,也有其道理,说明三个名城中,苏州是以经济繁盛领先的。当然,这并不是否定苏州的“城里半园亭”。

至现代作家曹聚仁在其《吴侬软语说苏州》中,开篇就写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西湖,苏州山塘。前天晚上,杨乃珍琵琶一响,呖呖莺声,唱出了七里山塘的风光。”此开篇从20世纪60年代一直唱到了今天。

(马一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