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一口气读懂中国文化史
10470800000074

第74章 宋元杂剧

早在唐朝时期的唐文宗太和三年(829年),李裕所写的《论故循州司杜元颖状》第二状就有“杂剧丈夫二人”。这是我国最早出现的“杂剧”二字。

唐代的歌舞戏,是以舞蹈叙述故事情节的早期戏剧形式;参军戏,是由先秦时期的优戏发展而来的滑稽、讽刺表演。到了宋代,城市商品经济得到了发展,出现了大规模的娱乐场所“瓦舍”和“勾栏”,民间说唱、歌舞、滑稽戏等各种技艺相互交融,在唐代歌舞戏和参军戏的基础上,经过宋代艺人和文人的共同创造,形成了“宋杂剧”。

宋杂剧已经是基本成型的戏曲形式了,有简单的故事情节,以滑稽调笑为主,形式上偏重于唱或者念诵、说白。宋杂剧的样式有作为开场的艳段、作为主体的两段正杂剧、作为正杂剧后玩笑段子的杂扮三部分组成;角色有末泥、引戏、副净、副末、装孤等。

戏曲人物剪纸在金代,宋杂剧在北方发展为一种“金院本”,体制、形态、角色、剧目等都基本保留了宋杂剧的面貌,但故事性比宋杂剧更强。在南方出现了“南戏”。它们和宋杂剧一样,都还处于戏剧的幼稚阶段,为元杂剧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元代出现的元杂剧是成熟的戏剧形式,由于以北方曲调演唱,故又称“北曲”或“北杂剧”。元杂剧是以宋杂剧、金院本为基础,融合了唐宋时期以来的说唱、舞蹈、诙谐的艺术形式发展起来的。它的形成和兴起有着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空前激烈,使得杂剧出现了很多反抗性的剧目;其次,金人不仅搞民族歧视,而且还废除科举,排斥文化,使知识分子更有机会接近民众,创作出更有艺术性和思想性的作品。另外,随着北方经济的繁荣发展,也为元杂剧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戏曲人物剪纸元杂剧具有完备的文学剧本、丰富完整的内容、严格的表演形式。它的基本结构是四折,外加一个楔子为一本。“折”是一个故事的单元,四折中大多可以表现出剧目起、承、转、合的情节变化;“楔子”则是对剧情进行交代或者连接的开场戏或过场戏,可以为两三个,也可以没有。

录剧砖雕·金元杂剧的音乐有着严格的规定,一折戏只能用一套曲子,由同宫调的不同曲子组成,而且同一套曲子的排列顺序也很固定。主要采用北方音乐,伴奏以笛、鼓、板为主,还有琵琶、三弦等乐器。剧本主要由唱、云和科三部分组成。“唱”即唱腔,杂剧中以唱为主;“云”即宾白,因杂剧中以唱为主,以说白为宾,所以称为“宾白”,宾白又有散白和韵白之分,散白用当时的口语,韵白则是诗词或顺口溜式的韵文,可以穿插在各曲之间,也可以插在一支曲中;“科”即科范,用来规定元杂剧中的动作表情和舞台效果。

元杂剧中的角色分工细致,在旦、末、净、外、杂的基础上又分正旦、外旦、正末、冲末等。正旦是剧中的女主角,正末扮演男主角,净扮演剧中的反面人物。剧中只能由正旦或正末一人主唱,其他人只能说。由于元杂剧中字多声少,节奏急促,多用跳进的旋律以产生跌宕起伏的效果,形成慷慨激昂、豪爽奔放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