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一口气读懂中国文化史
10470800000054

第54章 猜灯谜

灯谜也叫做“灯虎”,原指在花灯上贴谜面以供猜射的谜语。灯谜是我国民间文学的一种艺术形式,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文化游艺,是劳动人民在长期劳动实践中的智慧和结晶。它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智力活动游戏。人们在元宵节、中秋、七夕(七月初七)经常举行猜灯谜活动。

我国的灯谜源远流长,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廋词”和“隐语”,这是灯谜的雏形。到了汉代,“隐语”开始分化为两个方向,一类是以描写特征为主的事物谜,一类是以文字形义为主的文义谜。到了魏代,则称为“谜语”。隋唐时期随着诗歌的兴盛,诗谜大量出现,并成为主流。从宋代开始,一些文人学士常在元宵之夜,将谜条张贴在各种花灯之上,吸引行人来猜,“灯谜”名称由此产生。南宋周密《武林旧事》有:“有以绢灯翦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清中叶以后,谜风大盛,涌现了许多谜师。辛亥革命后,灯谜形成了南宗北派两种风格。

一般来讲,灯谜谜面多着眼于文字意义,如一个字,一句诗,一种名称。如,翣,打一词牌名。谜底为“虞美人”(项羽的妾为虞姬)。又如一个现代灯谜,离婚,打一物理名词。谜底为“绝缘”。猜射灯谜一般有章法,有24种谜格,常用的谜格有卷帘格、秋千格、徐妃格、求凰格等。

过去,由于谜家大都是士大夫阶层,有些文人自命清高,片面强调风雅,排斥民间灯谜。传统的灯谜活动在当今得到继承和发扬,谜材谜作日益完善丰富,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活跃群众文化生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世界各地的华人华侨都有灯谜活动及灯谜学术交流。

云南八怪

“一怪”为“斗笠反着戴”。这是云南傣族的一种习俗,斗笠是用竹和“竹衣”编织而成,帽檐往上翻,戴在头上很美观,而且可避免雨水流到身上受风寒。

“二怪”为“姑娘四季把花戴”。云南气候呈多样性,云南人生活在花的王国里。许多云南姑娘不仅把花插在头上、戴在身上、贴在脸上、包在指甲上,还把各种各样的花绣在帽子上、头巾上、衣服上、裙子上、裤子上、鞋子上。

“三怪”为“四季同穿戴”。云南大部分地区海拔较高,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全年气候温和,所以“四季如春”,“四季同穿戴”。

“四怪”为“粑粑卖钱把房盖”。“丽江粑粑”、“喜州粑粑”是云南的特产。丽江古城的“丽江粑粑”,是先将油渣揉进面团,上锅后不断用锅铲翻粑粑,把四周的热油铲起来倒在粑粑上,慢慢淋油慢慢烤,粑粑熟后又脆又香。大理以北的“喜州粑粑”是用发面做成的,用红糖、葱花、油渣做馅,吃起来外皮香脆,内里松软。丽江、喜州一带许多村民就是靠卖粑粑盖起了新房。

“五怪”为“豆腐烤着卖”。烤豆腐用火盆,用炭火烧烤盘上的豆腐块。食者三五成群,围着烤盘各据一方就座。将豆腐块一一翻烤,颜色变黄后,放在碗里,拌上佐料,吃起来非常鲜美。

“六怪”为“鲜花当蔬菜”。在昆明菜市场,一背篓、一麻袋地卖花,人们大包小篮地买。当地人把花列为正式蔬菜的,有白色杜鹃花、韭菜花、金针花、南瓜花、苦刺花、棠梨花、金雀花、玉兰花、槐花、荷花,等等。买花人把花买回家后,用水将花泡上几天,照样用油盐炒后食用。当地人说,鲜花当蔬菜很有营养,还能美容、清热治病等。

“七怪”为“鸡蛋用草拴着卖”。云南多山,坡陡谷深,山路崎岖,乡里人把鸡蛋用草拴着,携带方便、安全可靠。一般是10个鸡蛋一串,也有6个、8个一串的。以串论价,买卖双方都很方便。

“八怪”为“竹筒当烟袋”。云南竹多,取竹做烟筒在民间很普遍。休闲时,吸竹筒烟的人悠然自得。民间相传,抗日战争时期,滇军有不少人一肩背枪,一肩背竹筒烟袋,日本侵略军侦察回报说:“滇军的,有新武器的,小钢炮大大的!”这些有趣的传说,游人听后乐在其中。

(蔡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