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一口气读懂中国文化史
10470800000048

第48章 二十四史

“二十四史”是被奉为“正史”的24部纪传体史书的概称。它规模宏大,卷帙浩繁,共3249卷,4000余万字,整个编写过程长达1900多年。其中,除“通古今之变”的《史记》为通史外,其他各史都为断代史。魏晋南北朝时,称《史记》、《汉书》、《东观汉史》为“三史”,唐代以后,因《东观汉史》失传,补入《后汉书》、《三国志》,称为“四史”,又称“前四史”;其后增加《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合称“十三史”;宋代又加入《南史》、《北史》、《新唐书》、《五代史书》(即《新五代史》),合称为“十七史”;明代时又加入《宋史》、《辽史》、《金史》、《元史》,称为“二十一史”;清代加入《明史》,清乾隆四年又加入《旧唐书》、《旧五代史》,合称为“二十四史”。整部“二十四史”,可分私修和官修两类。私修的史书有《史记》、《汉书》、《后汉书》等,都有署名作者;官修一般由“宰臣”监修,组织文人编撰。书成后,由领衔官位最高者署名。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有关部门组织、调集各大学、研究单位史学专家、学者,从1958~1978年,历时20年,完成了“二十四史”的全部点校工作,并由中华书局重新出版,堪称世界文献中的特大工程。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是由清王朝召集张玉书、陈廷敬等众多学者集体编纂,依据明代梅膺祚《字汇》和张自烈《正字通》两书加以增订,成书于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它是《说文》系字书的集大成之作。该书分12集,用子丑寅卯等12地支标名,每一集又分上、中、下三卷。收《康熙字典》书影字以“不悖古法,亦复便于楷书”为原则,共收47035个字,按214个部首的顺序排列。正文之外,还有集中收录冷僻字的“补遗”和“备考”两卷。各字的注释罗列《唐韵》、《广韵》、《集韵》、《韵会》、《正韵》等诸多韵书的反切,并对同音切语加以归并,附以直音。释义则先注本音本义,后注异音异义,引申、通假。各义项的书证或依时代先后排序,或由经、史而诸子百家。注末还时有考辨,收有音无义或音义全无之字。字之古体列于字头之下,重文、别体、俗书、讹字等列于注后。《康熙字典》吸收了历代字书编纂的有益经验,又集中了传统字书编纂中规模最大的30人编写队伍,加上是御敕纂修,问世后影响巨大。其文字音义书证广为引用,其体例成为以后字典的蓝本。清代小学大家王引之曾赞其“体例精密,考证赅洽,诚字学之渊薮,艺苑之津梁也。其引据诸书,搜罗繁富,自经史诸子以及历代诗人、文士之所述,莫不旁搜博证,各有依据”(《康熙字典考证·奏》)。《四库全书总目》也称其“去取得中,权衡尽善”;“六书之渊海,七音之准绳”。《康熙字典》也有不少疏误,如书名、篇名之误,引文之误,引书错乱,删节失当,断句有误及字形讹错等。现代出版的《康熙字典》均附有王引之的《康熙字典考证》。在其中王引之指出原书在引用书证方面的错误2580多处。尽管如此,《康熙字典》仍代表了《说文》系字书的最高水平。现代版《康熙字典》将旧版《康熙字典》最难查的补遗和备考依现代文字规范并入正篇,极易查找。编者又补入大量今人常用的规范字,以便现代人使用方便,打破了仅供专家使用的局限。旧版《康熙字典》字头为切音读法,现代人早已不用或不会用了。现代版的《康熙字典》采用了现代人通用的汉语拼音注音,使读者准确无误地读准字音。

(吴淑娟、洪秋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