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一口气读懂中国文化史
10470800000043

第43章 扬州八怪

扬州八怪是指在清朝康熙至乾隆年间在江苏扬州出现的从事艺术活动的八个代表画家的总称。按照习惯的说法,他们是金农、黄慎、郑燮、汪士慎、李方膺、高翔、罗聘、李鱓八位书画家。

扬州八怪的书画家们都生活在社会的下层,大多以卖画为生,但是文学、书画修养都很深厚,而且思想、性情等各方面也都有很好的修养,在他们的作品中却表现着各自不同的特点,体现出追求个性解放的要求。他们都较擅长写意泼墨的表现手法,同时他们也懂得基础的重要性,正如郑板桥(即郑燮)所说的:“必极工而后能写意,非不工而后能写意也。”因此,他们都很注重对事物本身的观察和深入理解。他们反对复古,却又重视传统技法的训练,只是并不单纯拘泥于此,而是在此基础上加以变化发展,成为表现自己绘画个性的笔法。扬州八怪的作品通常是取材平凡,画却不平凡,他们以山水、花鸟或者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蔬菜瓜果等题材,又以不同于他人的手法加以描绘,显示出他们丰富的精神内涵,也表现出他们创作的通俗化倾向,形成一种雅俗共赏的绘画风格。而且他们漠视官场权贵,性格大都桀骜不驯,再加上他们标新立异的观点,在各自的作品中也就体现出了怪、丑、奇、乱等特点。

在扬州八怪中,郑燮是知名度最高、最受人爱戴的画家。郑燮(1693~1765年),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乾隆年间的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做官前后均在扬州以卖画为生。

郑燮是一个才华很全面的艺术家,诗、书、画都广为人知,同时,他的篆刻也很有名,刻有“二十年前旧板桥”、“动而谤之,名亦随之”等有名的印章;郑燮的书法自称为“六分半书”,他将隶书的笔画特征融入行楷当中,再加入兰竹画笔,书体豪放,颇有个性。他曾作诗说:“日日临池把膜砚,何曾粉黛去争妍?要知画法通书法,兰竹如同草隶然。”郑燮最有成就的还是他的画,他最擅长画兰竹,用画中之竹来叙述自己的人格理想,曾在《题画》中说:“故板桥画竹,不特为竹写神,亦为竹写生。瘦劲孤高,是其神也;豪迈凌云,是其生也;依于石而不囿于石,是其节也;落于色相而不滞于梗概,是其品也。”而且他还有很强烈的民众意识,声称他的画是为天下劳苦人民而作的,所以作品非常受民众的欢迎。郑燮在作画时也注重在写形的基础上提炼物象的精神,所以他笔下的竹节都很清晰,竹叶茂密而看似杂乱,虽然生长在乱石之中,但生命力却很旺盛,坚韧挺拔,自然疏朗,富有意趣,将大自然中的景物与人的感情完全融合在画中,给人新的启示。

高翔(1688~1753),字凤岗,号西唐,又号樨堂,江苏扬州人,清代画家,“扬州八怪”之一。终身布衣。善画山水花卉。其山水取法弘仁和石涛,所画园林小景,多从 写生中来,秀雅苍润,自成格局。画梅“皆疏枝瘦朵,全以韵胜。”亦善于写真,金农、汪士慎诗集开首印的小像,即系高翔手笔,线描简练,神态逼真。精刻印,学程邃。亦善诗,有《西唐诗钞》。

金农(1687~1764),字寿门,号冬心,浙江仁和(今杭州)人,久居扬州。平生 未做官,曾被荐举博学鸿词科,入京未试而返。他博学多才,五十岁后始作画,终生贫困。他长于花鸟、山水、人物,尤擅墨梅。他的画造型奇古、拙朴,布局考究,构思别出新意,作品有《墨梅图》、《月花图》等。他独创一种隶书体,自谓“漆书”,另有意趣,又谓金农体或冬心体,笔画横粗竖细,撇飘逸而捺厚重,字体多呈长方形,头重脚轻,甚为好看。精篆刻、鉴定,善画竹、梅、鞍马、佛像、人物、山水。

李鳝(1686~1762),字宗扬,号复堂,又号懊道人,江苏兴化人。康熙五十年中举,五十三年以绘画召为内廷供奉,因不愿受正统派画风束缚而被排挤出来。乾隆三年以检选出任山东滕县知县,以忤大吏罢归。在两革科名一贬官之后,至扬州卖画为生。与郑燮关系最为密切,故郑有卖画扬州,与李同老之说。他早年曾从同乡魏凌苍学画山水,继承黄公望一路,供奉内廷时曾随蒋廷学画,画法工致;后又向指头画大师高其佩求教,进而崇尚写意。在扬州又从石涛笔法中得到启发,遂以破笔泼墨作画,风格为之大变,形成自己任意挥洒,水墨融成奇趣的独特风格,喜于画上作长文题跋,字迹参差错落,使画面十分丰富,其作品对晚清花鸟画有较大的影响。

黄慎(1687~1770后),字恭懋,躬懋,一字恭寿,菊壮,号瘿瓢,东海布衣等,福建宁化人。擅长人物写意,间作花鸟、山水,笔姿荒率,设色大胆。为“扬州八怪”中全才画家之一。青年时,学习勤奋,因家境因难,便奇居萧寺,“书为画,夜无所得蜡,从佛殿光明灯读书其下”。善画人物,早年师法上官周,多作工笔,后从唐代书法家怀素真迹中受到启迪,以狂草笔法入画,变为粗笔写意。

李方膺(1695~1755),中国清代诗画家,字虬仲,号晴江,别号秋池,抑园,白衣山人等,通州(今江苏南通)人。寓居金陵借园,自号借园主人。为“扬州八怪”之一。出身官宦之家,曾任乐安县令、兰山县令、潜山县令、代理滁州知州等职,为官时“有惠政,人德之”,后因遭诬告被罢官,去官后寓南京借园,自号借园主人,常往来扬州卖画。与李鱓、金农、郑燮等往来,工诗文书画,擅梅、兰、竹、菊、松、鱼等,注重师法传统和师法造化,能自成一格,其画笔法苍劲老厚,剪裁简洁,不拘形似,活泼生动。被列为扬州八怪之一。

汪士慎(1686~1759),字近人,号巢林,别号溪东外史、晚春老人等,原籍安徽歙县,居扬州以卖画为生。工花卉,随意点笔,清妙多姿。尤擅画梅,常到扬州城外梅花岭赏梅、写梅。所作梅花,以密蕊繁 枝见称,清淡秀雅,金农说;画梅之妙,在广陵得二友焉,汪巢林画繁枝,高西唐画疏枝。(《画梅题记》)但从他存世画梅作品看,并非全是繁枝,也常画疏枝。不论繁简,都有空裹疏香,风雪山林之趣。

罗聘(1733~1799),字遁夫,号两峰,又号衣云、别号花之寺僧、金牛山人、洲渔父、师莲老人。清代著名画家,为“扬州八怪”之一。祖籍安徽歙县,后寓居扬州,曾住在彩衣街弥陀巷内,自称住处谓“朱草诗林”。为金农入室弟子,未做官,好游历。画人物、佛像、山水、花果、梅、兰、竹等,无所不工。笔调奇创,超逸不群,别具一格。他又善画《鬼趣图》,描写形形色色的丑恶鬼态,无不极尽其妙,藉以讽刺当时社会的丑态。兼能诗,著有《香叶草堂集》。亦善刻印,著有《广印人传》。

扬州八怪中每个画家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除了郑燮的兰竹,还有金农的梅花、黄慎的人物、汪士慎的梅、李方膺的鱼、高翔的古木、罗聘的鬼、李鱼单的松树都具有各自的风格,表现出了他们的个性本色,冲破了传统画风的限制,为引导新的审美趋向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上海美专的人体课风波

20世纪20年代在上海美专曾发生过中国的第一次模特风波。

1912年11月,刘海粟在上海乍浦路创办了现代中国第一所美术学校——上海国画美术院,也就是后来的上海美专,而且他自任校长。1914年3月,刘海粟为学校增设了人体课程,进行人体模特写生。可是当时中国都还在封建礼教的传统观念笼罩之下,他们认为人体写生是模特的羞耻和对他们的侮辱,甚至还有人迷信地认为画画会摄人的魂魄,使人元气大伤,所以国画美术院很难找到模特。

据说当时美术院所找到第一个模特是个15岁的小孩子,绰号“和尚”,而真实姓名却无从考证,他也被称为中国教育史上的模特第一人。可是由于小孩子的骨骼还没有发育完全,画的时候根本画不出人体的骨骼和肌肉结构,所以学生不能只画小孩,还必须要找成人来做人体课的模特。无奈,学校只好出重金,多方招聘模特,前来的有20个男人,应征时这些人都信心十足,但一进画室,发现需要在众目睽睽之下赤身裸体地摆出各种姿势,用刘海粟当年的话说“无不咋舌而奔”。最后一个,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刘海粟提前跟他讲好条件,如果他临阵脱逃的话就必须接受应有的惩罚,那个人满口答应了下来。但是当他被带入画室之后,他便开始喃喃自语:“我情愿受罚。”后来刘海粟对他可以说是“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好说歹说他终于登上了教台。这是中国第一位成人模特。一直到1920年,中国才出现了第一位女人体模特,她是一名白俄妇女。从此之后,女模特才开始成为中国各大美术院校人体课和一些画家进行创作的描绘对象。

1917年,上海美专举办成绩展览会,有几个陈列室中专门陈列着人体素描的学生习作,来参观的人对此都惊讶不已,据说当时有一位女子学校校长,见到此类陈列的作品之后,大骂:“刘海粟是艺术叛徒,是教育界的奸贼!公然陈列裸体画,太伤风化,非惩戒他不可。”同时,反对人体模特写生的声浪也越来越大,但是,刘海粟并没有因此而停掉学校的人体写生课程,他带领美专的教师和学生们一直在与中国的封建礼教进行着不断的斗争。

1926年,人体课事件达到了顶点。5月,《申报》登出了上海知事严令禁止美专人体写生的报道,号称“苏、浙、闽、赣、皖”五省联军总司令孙传芳也以书信形式出面干预此事,要刘海粟适合中国国情,婉言相劝他停止使用模特。可是刘海粟并没有畏惧孙传芳的权势,依然我行我素。6月10日,刘海粟在《申报》再次发表公开信,毫不客气地据理力争,拒绝了孙传芳的要求。他的这种行为使孙传芳恼羞成怒,下令上海县公署查禁美专的人体模特,并暗中通缉刘海粟。但是刘海粟得到了鲁迅、蔡元培、胡适的大力支持,因为事件是在“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下发生的,在当时具有重要的反封建反独裁意义。最后,这场风波在法国领事的调解下才逐渐平息。而上海美专的人体写生课程,据刘海粟说,从来没有因为此次风波停止过一天。

这就是在中国艺术教育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上海美专人体课事件,中国的第一次模特风波。它将西方的裸体艺术引进到了中国,使中国的民众也开始了解裸体艺术的真正作用,为中国的美术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孙爱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