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一口气读懂中国文化史
10470800000002

第2章 十二生肖的排列

十二生肖的产生,有着天文学的背景。按中国传统的纪年历法,是“干支纪年法”。“干”是“天干”,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字组成,称为“十干”;“支”是“地支”,由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字组成,称为“十二地支”。将天干和地支顺序搭配,可以记年、月、日、时。十二生肖是古代术数家用十二个动物配十二地支的纪年方法,排列顺序为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后人以一个人生于某年就肖某种动物,如子年生肖鼠,卯年生肖兔,等等,这就是所谓的“十二生肖”。十二地支为何与这十二种动物相配并按如此顺序排列,一种说法认为是根据动物每天的活动时间确定的,一种说法认为十二生肖起源于图腾。十二生肖源于何时,长期以来没有定论。据考古出土资料《日书》可知,秦代已大体将十二地支与十二兽相联系(尽管当时的十二兽与后来的十二兽有所不同);西汉刘安的《淮南子》中已有关于十二生肖的记载;东汉王充的《论衡》也有关于十二生肖的文字记载;在《周书》卷十一《晋荡公护传》中,对生肖属相已有详细记载,如“昔在武川镇生汝兄弟,大者属鼠,次者属兔,汝身属蛇”。因此,十二生肖的说法最迟在西汉时就应当出现了。

古人认为,一个人的生肖属相对人的婚姻、丧祭、日常生活中的事情等等都有影响,如属相的相生相克对婚姻的影响,属相相克的男女不能成婚,要属相相合者才能成婚。对于这种“十二生肖相胜”的理论,近两千年前的东汉哲学家王充就在其《论衡·物势》篇中进行了有力地批驳,认为夫物之相胜,或以筋力,或以气势,或以巧便。小有气势,口足有便,则能以小而制大;大无骨(编者注:“骨”可能应为“筋”)力,角翼不劲,则以大而服小。

十二属相不仅中国有,像朝鲜、日本、越南、印度都有,只是有些动物名称和中国的不一样。

取经第一人

公元627年,唐朝高僧玄奘法师西行印度,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取经回国,为弘扬中国的佛教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由此而名扬华夏。玄奘其人其事,由于《西游记》的广泛流传而家喻户晓,许多人误把玄奘当做去印度取经的第一人。其实,早于玄奘法师228年前,东晋玄奘西行取经高僧法显大师就为寻求佛教戒律而西游印度,法显大师应是中国历史上有明确文字记载的赴印度取经第一人。

法显(334~420年)俗姓龚,是平阳武阳(今山西襄垣)人。法显家中本有兄弟四人,但三个哥哥都在童年夭亡,父母担心他也会夭折,便在他3岁时送他进佛寺度为沙弥,20岁时受大戒。史称他“志行明敏,仪轨整肃”,是晋代高僧。法显还是一位大旅行家、翻译家,在中外文化交流史和佛教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东晋安帝隆安三年(399年),65岁高龄的法显慨叹佛教传入中土后佛法戒律残缺,于是“欲令戒律流通汉地”,矢志西求法,遂与慧景、道整、慧应、慧嵬4人从长安出发,沿丝绸之路北线亲往天竺(今印度)取经求律,瞻仰佛迹。次年,他们到达张掖(今甘肃张掖),遇到了智严、慧简、僧绍、宝云、僧景5人,组成了10人的“巡礼团”,后来,又增加了一个慧达,总共11个人。“巡礼团”西进至敦煌,得到太守李浩的资助,西出阳关渡“沙河”(即白龙堆大沙漠)。穿过茫茫戈壁,法显一行又经停鄯善、于阗等西域小国西行,翻越葱岭,于402年进入北天竺,后遍历西、中、东天竺,巡礼佛教故迹。

玄奘西行求法路线图东晋安帝义熙元年(405年),法显走到了佛教极其兴盛的达摩竭提国巴连弗邑。他在这里学习梵书梵语,抄写经律,收集了《摩诃僧祗律》、《萨婆多哥钞》、《杂阿毗昙心律》、《方等般泥洹经》、《摩诃僧祗阿毗昙》等多部佛教经典。法显一行在巴连弗邑一共住了3年,道整十分仰慕此间佛门有沙门法则和众僧威仪,追叹故乡僧律残缺,发誓留住这里不回国了,而法显却一心想着要将戒律传回祖国,便一个人继续旅行。他周游了南天竺和东天竺,又在恒河三角洲的多摩梨帝国(印度泰姆鲁克)写经画(佛)像,住了两年。东晋义熙五年(409年),法显离开多摩梨,搭乘商船,纵渡孟加拉湾,去到了狮子国(今斯里兰卡)。他在狮子国住在王城的无畏山精舍,求得了《弥沙塞律》、《长阿含》、《杂阿含》以及《杂藏》等四部经典。至此,法显身入异域已经12年了。

东晋义熙八年(412年)阴历八月底,法显搭乘两条由大秦(东罗马帝国)回国的中国大商船,与400余名乘客同舟蹈海东归故国。他们回国的目的地是中国著名的港口广州,船上携带了自斯里兰卡经马六甲海峡到广州航行的50天的口粮和淡水。两天后,船遇大风,迷失了航向。在海上漂流了105天,到了南海的“耶提婆国”(今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在此居住了5个月后,法显一行启程西归。船行一个月后,突遇“黑风暴雨”。商船主认为此行诸多不顺的原因是由于船上搭乘了和尚,硬要将法显推入海中。幸而多位乘客挺身而出,法显才免于一死。经过两个多月的漂流,船上粮食、淡水耗尽,船又向西北航行12天,于东晋义熙九年(413年)五月十三日到达青州长广郡牢山(今山东省即墨县)南岸。

从前和法显一同西行求法的先后10人,其间或半途折回,或客死他乡,或久留异邦不还,只有法显一人最终回到了祖国。法显回国后,受佛教净土宗创始人、庐山东林寺高僧慧远之邀,南下东晋都城建康(今南京)从事佛经的翻译工作,直至逝世。卒时86岁,一说82岁。他在临终前的7年多时间里,一直紧张艰苦地进行着翻译经典的工作,共译出了经典6部63卷,计1万多言。他翻译的《摩诃僧祗律》,也叫做《大众律》,为五大佛教戒律之一,对后世的中国佛教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抓紧译经的同时,法显还将自己西行取经的见闻写成了一部不朽的世界名著——《佛国记》。《佛国记》全文9500多字,别名有《法显行传》、《高僧法显传》、《历游天竺纪传》、《佛游天竺记》等。这部书在世界学术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不仅是一部传记文学的杰作,而且是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是研究当时西域和印度历史的极重要的史料,也是研究中外交通史的重要史料。

法显以年过花甲的高龄,完成了穿行亚洲大陆又经南洋海路归国的大旅行的惊人壮举,以及他留下的杰作《佛国记》,不仅在佛教界受到称誉,而且也得到了中外学者的高度评价。唐代名僧义净曾说过:“自古神州之地,轻生殉法之宾,(法)显法师则他辟荒途,(玄)奘法师乃中开正路。”近代学者梁启超也曾说道:“法显横雪山而入天竺,赍佛典多种以归,著《佛国记》,我国人之至印度者,此为第一。”斯里兰卡史学家尼古拉斯·沙勒则说:“人们知道访问过印度尼西亚的中国人的第一个名字是法显。”日本学者足立喜六把《佛国记》誉为西域探险家及印度佛迹调查者的指南。印度学者恩·克·辛哈等人也称赞说:“中国的旅行家,如法显和玄奘,给我们留下有关印度的宝贵记载。”

(赵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