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一口气读懂中国文化史
10470800000014

第14章 包拯和他的随从

随着电视剧《包青天》的热播,包青天铁面无私、刚正不阿、断案如神的风采深入人心,历史上真的有包拯这一班人马吗?

包拯,字希仁,宋庐州合肥(今属安徽)人。中进士后,因为他的父母已经年老,所以他在家服侍双亲。直到父母去世后,他才出外做官。曾任州、县之官,后升任天章阁待制、开封知府、御史中丞、枢密副使。因包拯为龙图阁大学士,后人称其为包龙图。

包拯为官清廉,刚直不阿,不畏权贵,铁面无私,有“包青天”之誉。在知谏院期间,他曾经多次弹劾外戚张尧佐,7次弹劾江西转运使王逵,震惊了朝野。在他任职的30多年时间里,因为他弹劾而降职、罢官、法办的官员有近30人,其中甚至有宰相级别的人物,这实属难能可贵。包拯曾先后出任京东、陕西、河北等路转运使,他处处为百姓着想,想方设法减轻人民的负担,发展当地的生产。对于皇帝他也敢于直言进谏。唐朝忠臣魏征曾给唐太宗写过3道奏章,劝他时刻将国家大事放在心头,包拯则将此写出,呈给宋仁宗作为座右铭。开封府为北宋首府,权贵甚多,他们往往视王法为无物。包拯到开封府仅仅一年,他雷厉风行,执法严明,对敢于以身试法者毫不留情,达官贵戚对其畏惧三分,所以开封府流传着这样的话:“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今日河南省开封市建有包公祠,寄托着后人对他的崇敬与怀念。

包拯死后,后人创作有许多包公戏,其中除了包公,还有张龙、赵虎、王朝、马汉、展昭等一些人物。他们武艺高强,身怀绝技,对包拯忠心耿耿,为民除害尽心尽力,受到了后人的喜爱。

袁崇焕墓的守墓世家

袁崇焕,字元素,号自如,广东东莞人,明朝著名将领。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中进士,授福建邵武知县。努尔哈赤率军南侵,明军大败,袁崇焕遂投笔从戎。明天启六年(1626年),袁崇焕率军1万战胜努尔哈赤13万人马,努尔哈赤也被大炮打伤。后来袁崇焕又连连击退皇太极,名震四海。但是崇祯即位后,皇太极运用反间计,使崇祯认为袁崇焕是内奸,将其凌迟处死。

袁崇焕死后,跟随他多年的佘义士满腹怨愤,他冒着生命危险,夜里偷偷地把悬挂在旗杆上的袁崇焕的人头取了回来,埋在了自己家的院子里。并从此辞官不做,隐姓埋名。临死时,佘义士留下了遗训:后世子孙不许做官,不许读书,也不许再回广东老家,要世世代代为袁崇焕将军守墓。从此佘家后人开始为袁崇焕守墓。开始是秘密进行的,到清乾隆年间,乾隆皇帝为袁崇焕平反,并且为袁氏和佘氏修了坟,守墓于是转为公开进行。民国初年,康有为组织各界人士在袁崇焕墓旁建立袁祠。“文革”时期,袁墓被砸毁,袁祠中也住进了十几户人家,守墓人佘幼芝一家也被赶了出去。“文革”结束后,佘幼芝四处奔走,呼吁修复袁墓、袁祠。经过多年努力,焕然一新的袁崇焕墓于1992年重新开放。

从明末至今将近400年间,佘家共有17代人为袁崇焕守墓,袁崇焕崇高的民族气节和佘家的忠义共同感动着后人。

(范松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