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计算机领导干部信息化基础
10468600000014

第14章 电子政务信息资源体系建设

信息资源建设是电子政务建设的基础问题。本节主要剖析信息资源库建设流程及应注意的问题,阐述电子政务信息资源体系建设的核心环节,提出电子政务信息资源体系建设的阶段策略。

一、政务信息资源及其分类

*&;;gt;,40%&;;amp;?@

有人为政务信息资源提出了一个很简单明确的定义:即政务部门或利用财政资金所收集、生成的信息。也就是说只要是政府部门组织或委托进行信息采集,生成的所有信息都是政务信息资源的一部分。政府对国家安全利益、经济利益负有重大责任,充分利用高科技手段开发政务信息资源抢占先机,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占领有利地位必不可少的一环。

政府是信息资源的最大拥有者、生产者、使用者和传送者,政府所拥有的信息资源占整个社会资源的80%,对社会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起着主导作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使用,是建立大规模信息资源建设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信息资源建设和计算机网络建设成为了一个事物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政府能否适应信息网络技术发展的特点,科学、有效地开发与利用政务信息资源,将直接决定一个国家的信息化发展前途。

’()%&;;amp;*+,-。

政务信息范围几乎涵盖了国民生活的所有内容,因此分类就可以从政府政务运行、国民经济监管、为社会提供服务这样大的范围去划分,然后再在各大范围内作进一步细化,使之成为一个自上向下具有整体概念的信息分类表。如:

①从政务办公信息建设分类:政府核心业务运行类如安全情报信息、首脑机关监控信息、决策信息、公文流动管理信息、档案管理系统信息、内部通信管理信息、信息与知识管理信息等;增加政府的透明度类如机关财务管理信息、人事管理信息、电子采购系统信息、政府工程招标信息等;政府行政信息如各种法律信息、政令信息等。

②经济效益角度分类:政府收益类如各种税收管理信息、各种费用管理信息等;财务管理类如工资管理、支付和开支管理、各种投资和建设项目的管理信息等;资源和计划管理类如地理信息、资源信息、土地与地产管理信息、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信息等;市场和投资环境类如工商企业管理信息、经济数据统计分析信息,以及各种相关的政府法规信息及服务信息等。

③社会效益角度分类:面向居民的各种服务信息,如居民登记、护照发放、驾照发放、证件防伪系统、社会保障信息等;警察与公安管理信息,如出入境管理、罪犯管理、监狱管理、毒品管理、交通监测和管理,以及其他的公安管理信息等;公共教育和文化信息,如网络招生入学管理、毕业证书和学位证明信息、数字图书信息、数字博物馆、社区公共信息等;医疗与保健信息,如医院信息、远程医疗、网上药物销售、器官移植资源、血液资源、医疗保险管理信息等;环境和环境保护信息,如环保信息、气象预报、地震监测信息等。

这只是从国家的宏观角度上的划分,从地方和部门内部进一步细化,将可以分出更多的信息资源类别。从分类也可以看出,政务信息资源库应当是一个“大而全,大而精”的政府信息数据库群,是一个从中央到地方、从各级管理部门到企业及基层社区的纵横互联的信息资源网。政务信息资源库提供的是电子政务运行的动力,是实现电子政务的基础之一。要搞好信息资源建设确是一件看起来容易,做起来复杂的任务。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起就开始了政务信息资源的建设。由于基础薄弱,对如何搞好信息资源建设认识不足,经过十几年的建设,建立了一批政务信息资源库,但由于目标不清、标准不一,没有建立关于信息资源利用的法律法规,形成各自为政状态。很多建好的信息资源库由于缺乏信息来源成了死库,一部分库由于无法互联互通成了无法共享的信息孤岛。因此,政务信息资源体系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是制约电子政务发展的一个重大瓶颈。究其原因,就是缺乏一批统一标准、可以互联互通的基础政务信息资源库。因此,要从信息资源建设的基础工作抓起,以科学求实的态度,分类建设好若干战略性、宏观性、基础性、公益性的国家级信息资源库。

二、常见的数据库的基本类型

要做好信息资源建设就必须用好数据库技术。自20世纪60年代开发成功第一代数据库技术后至今,该技术已经过了近40年的发展,各方面的性能已有了长足的进步,建立了较完整的数据库理论体系,出现了一批相当成熟的数据库平台,如Oracle、DB2、Sybase、SQL-server等等,数据库技术的应用使信息系统有了一个可实际运行的存储、维护信息和可向应用系统提供数据的软件系统,为信息资源建设和管理奠定了一个有力的技术基础。

*+,%&;;amp;-。/01234

数据库系统是存储介质、处理对象和管理系统的集合体。它通常由软件、数据库和数据管理员组成。其软件主要包括操作系统、各种宿主语言、实用程序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库是依照某种数据模型组织起来并存放于二级存储器中的数据集合。这些数据为多个应用服务,独立于具体的应用程序。数据库由数据库管理系统统一管理,数据的插入、修改和检索均要通过数据库管理系统进行。

数据库管理系统是一种系统软件,它的主要功能是维护数据库并有效地访问数据库中任意部分数据。对数据库的维护包括保持数据的完整性、一致性和安全性。数据管理员负责创建、监控和维护整个数据库,使数据能被任何有权使用的人有效使用。

对数据库系统来说,要完成的管理工作包括:①要建立数据模型,使用户可以根据数据模型访问数据库中的数据(如检索、插入、删除和修改),而不必关心数据的物理存储位置,数据模型也要像书卡那样能反映各种数据之间的内在联系。②数据也应有组织地存放在存储设备上,并建立数据模型到物理存储位置的对应表(这种对应称为映射),它使系统能够按照用户的访问请求,找到被访问数据的存储位置。建立数据模型和设计数据的物理存储(组织)方法,其目的是方便用户对数据的应用,与数据的存放位置和存储结构无关。后者的变动不影响前者,这称为数据独立性。③数据库系统要为不同用户确定不同的访问权限并进行访问控制。④提供以数据库为基础的各种应用服务。上述各种功能都是在数据库管理系统(英语缩写为DBMS)的统一管理和控制下实现的,正像一个大型公共图书馆需要有专门的工作人员负责规划、设计、协调、维护和管理一样。数据库系统需要设立数据库管理员(DBA),负责协调和监视数据库的使用,一旦发现违反安全保密或性能下降的现象,立即采取相应地对策。因此,一个数据库系统由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应用程序和数据库管理员四部分组成。一般,数据库系统也简称为数据库。

1.关系数据库

数据库是在文件系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种文件管理方式也就是我们在WINDOWS系统中使用的资源管理器的前身。需要先将所有的各种信息数据存放在各自的文件里面,当要使用这些信息数据的时候,将文件打开,读取文件中的数据到内存中。当执行完信息处理计算过程后,将计算结果仍旧写入到文件中去。这种工作方法虽然简单,但有很多不足之处,如无法对数据进行有效的统一管理。应用程序的设计者需要对程序所使用的文件的逻辑结构和物理结构都了解得非常清楚。如有若干个格式相差很大的文件协同工作,程序编制工作就会变得复杂,这样就大大增加了编程的工作量,从而使得在文件级别上开发应用程序的效率非常低下,严重影响应用软件的发展。基于操作系统的文件系统一般都不支持并行工作,这样对于计算机来说,大多数部件在工作中处于等待状态,对于计算机资源浪费极大。

基于文件系统的数据管理缺乏整体性、统一性,在数据的结构、编码、表示格式等诸多方面不能做到标准化、规范化,不同的操作系统有风格迥异的表示方式,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数据管理的混乱。另外,基于文件系统的数据管理的缺陷,从理论到实践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进,至20世纪70年代初,E。F。Codd在总结当时存在的各种数据库模型优缺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关系数据模型的概念,提出了关系代数和关系演算(直到今天,E。F。Codd的这些基本理论还在左右着数据库系统的发展,也依然是高校计算机专业课堂上所要讲述的重要内容)。在整个70年代,关系数据库系统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理论上,确立了完整的关系模型理论、数据依赖理论和关系数据库的设计理论(在后面将重点讲述这些关系数据库的基本理论);在实践上,世界上出现了很多著名的关系数据库系统,比较著名的如INGRES、Oracle、Sybase等。

关系模型建立在严密的数学概念之上,它用“二维表格”来表示事物及事物之间的联系。反映事物的信息数据是二维表格中的元素,而二维表格即表示关系。表格中的一行称为一个元组,相当于一个记录;表格中的一列称为一个属性,相当于一个字段。属性的取值范围称为域。一个或若干个属性的集合称为关键字,它惟一地标识一个元组。表格有几列,则称这种关系为几元关系。关系应满足:①二维表中每一列中的元素是类型相同的数据;②列的顺序可以任意;③行的顺序也可以任意;表中的元素是不可再分的最小数据项,即一列只能有一个属性;表中任意两行的记录不能相同,表中不允许有表。因此,关系数据库中的每一个记录是惟一的,所有的记录具有相同个数和类型的字段,即每一个记录都有固定的长度和格式。具有:①对事物描述的一致性,即事物和事物之间的联系都用关系表来表示;②可以直接表示“多对多”的联系,如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可以向各地对口部门或企业收取多种业务报表,基层单位也可以向多个上级业务部门递送同一张业务报表;③关系规范化,不允许有表中表存在;④概念简单、操作方便,数据独立性高,用户使用方便、容易掌握。

2.非关系数据库

关系式数据库的出现,使得大部分信息资源数据库应用都可以使用这种方式予以解决。但是,也应看到,关系式数据库是基于字段的记录结构,对于文本类型的信息存储、检索、修改等等仍有许多不便之处,不便于对大量文本内容的查询,而此项工作恰恰是办公室事务处理中的重头戏,需要一种面向文档处理的数据库。非关系式数据库就是为适应这类问题的处理而产生的。著名的LotusDomino中的数据库就是这类数据库的代表。首先,Notes是一个文档数据库管理系统。在Notes中,所有的应用都以数据库的形式出现,所处理的对象实际就是数据库中的文档。这里所说的文档可以将其理解为前面所讲关系数据库中的“记录”。关系数据库是由一个个“记录”组成,Notes数据库则是由一个个“文档”组成,用户可以使用按需求设计的数据库管理程序在数据库中建立文档,并且按照定制的工作流程对文档进行处理。每个数据库都可以包含不同格式和类型的文档。

文档数据库优于一般的关系型数据库系统的一大特征是:它实现了对非结构化信息的存储和管理。而这正是一般关系型数据库系统的不足之处。

为了方便信息的管理,Notes提供了以下功能:①RTF文本域:可以在Notes文档的RTF(一种可以在不同结构的计算机中通用的文件格式)文本域中保存多种类型的信息,例如:从其他程序(如字处理软件、电子邮件、绘图或关系型数据库等)获得的文本、表格、OLE对象、Web页面以及图片、声音和动画等多媒体信息。②视图和文件夹:使用视图和文件夹来组织数据库中的文档,它们能方便用户查询数据库中的文档。在形似树状目录结构的视图和文件夹结构中,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选择不同的视图或文件夹,通过不同的视角查询和处理文档。③链接和热点:Notes文档中可以包含指向一个文档、视图(或文件夹)或数据库的链接,当用户单击代表该链接的图标时,当前窗口将切换到链接所指向的对象。另外,在Notes文档中还可以包含各种热点文本,用户单击热点文本时可以显示出文本提示框或者执行预先指定的操作。这样,用户就可以在一个文档中同时访问多个数据库中的信息,从而提高了Notes文档的灵活性和实时性。④搜索和索引:Notes带有内置的全文搜索引擎,用户可以在数据库的搜索条件框中输入搜索条件来搜索所需的文档,并可按某种条件对搜索结果进行排序。另外,还可以对数据库进行全文索引,这样可以加速对数据库的搜索。⑤版本跟踪:为了体现多用户协同工作的特性,适应工作组协同行动的需要,Notes提供了文档的版本跟踪功能。当一个用户在共享数据库中保存了文档之后,他不必担心因其他用户的编辑而丢失自己所保存的内容。对文档实行了版本跟踪以后,Notes将把对文档所做的修改另存为新的文档,即原文档的新版本。这样,用户对文档进行修改就不会影响到其他用户的工作内容。

3.多媒体型数据库

多媒体数据库技术是计算机多媒体处理技术与数据库技术的结合,是当前最有吸引力的数据库技术之一。多媒体数据信息的数据库管理方法就是要像传统商业数据的数据库管理方法一样,以数据模型为中心,支持多媒体数据间的语义关联,相应地,把支持这种管理方式的软件称为多媒体数据库管理系统(MDBMS)。由于多媒体数据库所处理的对象比传统的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RDBMS)所处理的对象要复杂得多,因此,在实现上应采取不同的技术措施,以满足多媒体信息管理的要求。

多媒体数据库中包含的多媒体数据有字符、数字、文本、声音、图像(包括视频、动画)、图形等主要类型。然而声音与图像的媒体形式较多,如声音可以用音乐数据:五线谱、简谱、波表等,也有语音数据:波形数据,还可以有单声道数据或多声道数据。图像数据就更复杂了。由于一种媒体格式往往又可以演变成多种,不同的媒体类型需要一些不同的处理方法,这就要求多媒体数据库系统要有一定的可扩展性,以支持新的媒体类型和相应的处理方法。多媒体数据库所具有的数据量庞大、类型种类多、联系复杂、需要多种媒体的综合表现和处理等特点,使得现有的文件系统和基于字符、数值型的数据库管理技术难以满足对多媒体数据管理的要求,必须研究和探索新的多媒体数据管理技术。

目前,因对多媒体数据管理的强烈要求,众多关系数据库厂商纷纷推出其支持多媒体数据管理的数据库产品,一般是采取扩展关系系统的方式来实现的。其扩展体现在数据类型、存取方式、开发工具等层次上,如Borland公司的Paradox for windows就增加了四种数据类型用以管理多媒体数据,它们是动态注释(Dynamic memo)、格式注释(Formatted memo)、图形(Graph)和二进制大对象(BLOB)。前两种用于存储文本数据,格式注释类型还可用于描述文本的字体大小、颜色等属性,图形属性可用于存储具有标准图形图像格式的图形图像文件(如BMP、EPS、GIF、TIF及PCX等格式),BLOB类型可用于存储任意类型的二进制数据,如可用BLOB存储音频和运动视频、CAD中的图形等。Microsoft公司的FoxPro2.5forWindows中引入了一个新的属性类型General,它可以存放包括文本、图形、图像或声音在内的任何一种多媒体数据。Informix在Informix--Online中引入了BLOB类型,使之可以把高达2GB的数据存放到该域之中,考虑到系统的效率,专门开设了BLOB空间区,使之与非BLOB数据分开存储。Sybase、Oracle都在此方面做了一些努力,如Oracle7.0有文本和视频两个服务器及一个源程序编辑工具集Media Object。

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在多媒体信息数据检索、索引等方面,尚有许多没有解决的问题,因此多媒体数据库尚属于需要进一步完善探讨的技术,使用现有的多媒体数据库时必须注意条件和范围。

4.数据仓库

现代政府机构经常面临各种挑战和决策,如何最大限度地挖掘各种有用信息,也为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例如,如何支持数据集成,因为在政府的发展过程中已建立了许多的应用系统,如公文管理、财务管理及人事管理等,积累了大量数据,并且原有应用可能是针对某个部门独立设计的,这样,如何去运行新的应用,使这些应用可以用到已有的数据;又如,业务部门除对日常业务数据进行增、删、改等事务处理和简单汇总外,决策者往往要综合利用历史的和现在的各种数据进行综合分析。这些应用对于业务处理频繁的数据库系统而言,将成为沉重的负担。

数据仓库面向复杂的数据分析,以支持决策过程,而且可以集成企业范围内的数据。它把支持决策的数据进行收集、归纳、整理,使企业的业务操作环境和信息分析环境分离,从而有效地提供实施的信息服务。

数据仓库有这样几个基本特性:①数据仓库是“面向主题的数据组织方式”,即对应于某一个宏观分析的领域所涉及的分析对象,可以根据最终用户的观点组织和提供数据。②数据仓库是集成数据的统一体。即数据仓库的内容来自于前几节所描述的各种传统数据库内所累积的大量事务处理数据。经处理后将不同数据库的数据形成了整合的、结构化的、易于导航的数据,能够对决策分析进行快速、正确的响应。③数据仓库在一定时间内保持稳定性。一般事务性操作的数据库按工作需要经常进行数据增加、删除、修改的操作,而数据仓库的内容主要是大量历史数据,是对不同时期数据资料的综合、重组、统计导出的数据集合,一般关注于查询,仅必要时更新数据。所以数据仓库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要保持数据稳定,对其操作一般都是数据的读取。④数据仓库比较强调时间序列性。数据仓库的内容是对事务性数据库内容的带有时间标记的整合,以时间变化的动态过程来发现和挖掘事物发展和变化的规律,使得决策查询变得更容易、有效。

由这些特点我们可以看出,数据仓库是面向高层决策者使用的信息数据资源。而数据仓库是要建立在平时基础应用数据库内大量数据积累的基础之上的,只有搞好基础信息资源建设,才能为决策服务提供坚实的信息数据依据。

*+,%&;;amp;-。/0123456

由于信息资源要被有共享权的一切单位和个人使用,因此,信息资源的利用和计算机网络的使用是分不开的。分布在计算机网络中每一个节点上的计算机,必须要通过一种数据存取的体系结构来获得信息资源,并通过技术手段得到维护和发展。这对于信息资源的利用和信息资源的安全很重要。了解信息资源数据库在网络中的工作结构,正确利用技术手段也是很必要的。

1.客户/服务器型

客户/服务器结构包括连接在一个网络中的多台计算机。那些处理应用程序、请求另一计算机的服务的计算机称为客户机(Client)。而处理数据库的计算机称为服务器(Server)。所有用户都拥有自己的计算机来处理应用程序。

客户机计算机可以是大型机、小型机或微机,但是由于微机具有成本优势,因此常被作为客户机使用。同样地,服务器通常是一台微机,但在需要较大能力时,也可以使用大型机或小型机。在数据库环境下,通过若干称作中间件的程序设计接口,客户机可以与服务器通信。这些接口提供应用程序和数据库之间的连通性。

虽然上面图中只有一个服务器,但客户/服务器结构也可以包括多个服务器。然而在这种情况下,每个服务器必定只处理一个不同的数据库或提供一个惟一的服务。(注意:使用两个或多个服务器来处理同一个数据库的结构不认为是客户/服务器系统,相反它是一个分布式数据库系统)。

客户/服务器是将处理工作分散到工作站和服务器上去处理,服务器不仅负责存取数据,还要对数据作一定的处理工作,这样在数据发送给工作站之前即求得查询结果集,从而在大部分情况下可大大减少网络传输的开销,因此,也减轻了工作处理负担,从而只需关心用户界面的处理工作即可。

服务器处理数据带来的另一个好处是,当服务器中数据库引擎使用了缓冲机制时,多个工作站可以从中受益。例如,一用户查询一厂某数据,当另一用户要查询同样的数据时,即可从服务器缓冲中直接得到结果,从而免去很多开销。

客户/服务器系统一般都是由一个公司开发的,因此在数据安全方面都做得比较好,可以在客户和服务器两端都有较完整的保护措施。

客户/服务器系统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服务器硬件质量和容量。用户越多,服务器的处理负担越重,相应服务器硬件性能也要跟得上,否则就会导致响应时间比本地型数据库还要差的结果。

客户/服务器的客户端程序是要到客户端逐个安装的,当信息资源数据库的规模和分散程度达到一定范围时,客户端的维护和升级将变成每个网络管理员都十分头疼的工作了。

2.浏览器/服务器型

这种结构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盛行,随着因特网浏览器功能越来越强大,在许多场合下,浏览器可以取代客户机/服务器结构的客户端软件。在这种结构下,用户界面通过WWW浏览器获得对信息数据库的输入、修改、查询和数据删除信息,而主要事务处理逻辑在服务器端实现。浏览器/服务器结构利用不断成熟和普及的浏览器技术,实现原来需要复杂专用软件才能实现的强大功能,并节约了开发成本,是一种全新的软件系统构造技术。

本质上,浏览器/服务器也是一种客户/服务器结构,它是一种由传统的二层客户/服务器结构发展而来的三层客户/服务器结构在Web上应用的特例,即浏览器/Web/数据库服务器的三级客户服务器结构。三层的浏览器/服务器体系结构是把二层客户/服务器结构的事务处理逻辑模块从客户机的任务中分离出来,由单独组成的一层来负担其任务,这样客户机的压力大大减轻了,把负荷均衡地分配给了Web服务器,于是原来的两层客户/服务器结构转变成三层浏览器/服务器结构。

浏览器/服务器体系结构由三个层次组成:客户端浏览器(表示层)、Web服务器(功能层)和数据库服务器(数据层)。表示层、功能层、数据层被割成三个相对独立的单元:

第一层表示层:浏览器在表示层中包含系统的显示逻辑,位于客户端。它的任务是由浏览器向网络上的某一Web服务器提出服务请求,Web服务器对用户身份进行验证后,用HTFP协议把所需的主页传送给客户端,客户机接受传来的主页文件,并把它显示在Web浏览器上。

第二层功能层:具有应用程序扩展功能的Web服务器。在功能层中包含系统的事务处理逻辑,位于Web服务器端。它的任务是接受用户的请求,首先需要执行相应的扩展应用程序与数据库进行连接,通过SQL等方式向数据库服务器提出数据处理申请,数据库服务器将数据处理的结果提交给Web服务器,再由Web服务器传送回客户端。

第三层数据层:数据库服务器在数据层中包含系统的数据处理逻辑,位于数据库服务器端。它的任务是接受Web服务器对数据库操纵的请求,实现对数据库查询、修改、更新等功能,把运行结果提交给Web服务器。

在浏览器/服务器的系统中,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向分布在网络上的许多服务器发出请求。浏览器/服务器结构极大地简化了客户机的工作,客户机上只需安装、配置少量的客户端软件即可,服务器将担负更多的工作,对数据库的访问和应用程序的执行将在服务器上完成。

3.分布式服务器型

分布式服务器是针对一些超大型数据库提出的工作方式。某些信息资源的信息量极大,如地理信息系统、全国人口户籍信息系统等,无法在一个服务器的存储单元中存放,并且也不可能在一地存放,因此必然需要利用分布式数据库来协同完成。这样的数据库体系就成为分布式数据库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工作方式仍然是客户/服务器或浏览器/服务器方式,但信息存取和服务器端的信息管理要比单一服务器系统复杂多了。

*+,%&;;amp;-。/01234(567

计算机和网络系统构成的信息系统的容量很大,运算速度很快,可以进行各种复杂的查询统计分析工作,处理大量的业务。但它仅仅是工具。它完全按照人们编制的程序进行工作,只能处理已经输入进去,或者存储在计算机里面的数据。它之所以能提供“应有尽有”的信息,是因为人们事先做了大量工作,编制了各种应用程序,输入了大量的数据,进行了复杂的加工处理。之后才能根据用户的要求,提供所需要的各种信息。要使信息资源库正常工作,就不仅需要有一套完善的信息资源数据库管理系统,而且要有一套保证信息数据库可以经常更新和不断发展的措施和制度来保障,这样才能保证数据库始终处于生命的活力区,不出现呆库、死库的局面。这些措施包括了信息资源的采集、存储与检索、分析与挖掘及信息资源共享几个方面。

1.信息资源的采集

信息源就是信息的来源。我们要做工作的第一个目标就是要依据信息源的内容类别进行采集工作。信息源可分为五类:①自然信息源,自然界是最主要的自然信息源,举凡大自然的延展分布和进化变迁等信息均可从大自然中获取;②社会信息源,民间是最主要的社会信息源,我们可从民间获取社会的组成结构、功能变化和发展态势等方面的信息;③经济信息源,产业界是最主要的经济信息源,我们可从产业界获取产业结构、支柱产业、商品贸易和国民收入等方面的信息;④科技信息源,学界是最主要的科技信息源,我们可从学界获取科研力量及其分布、科研成果的积累与应用、科技与学术的发展走向等方面的信息;⑤控制信息源,政府各部门是最主要的控制信息源,我们可以从政府各部门获取政党、军队、政体、政策和法律等方面的信息。在信息采集的过程中,信息产生的最源头的信息采集工作,应由产生这些信息资源的所在部门的有关人员完成。政府部门最主要的信息采集方式,是从获得这些最初信息的部门或个人收集信息。如工商企业在进行企业注册登记时,就要报出本企业的基本情况信息,工商管理部门则从中采集企业基本情况信息,并通过分类存储过程形成企业信息资源。由于政府要面对整个社会的各方面,获得如此繁多种类的信息,要使其形成信息资源,就必须各部门分别行动、各负其责,才可能保证采集到的信息的完整性、惟一性、真实性、连续性和权威性。如:人口户籍信息一定要由人口所在地的公安部门采集;矿产资源的信息要由国土资源部门采集;企业基本情况要由工商管理部门采集;企业经营情况要由税务、银行和海关方面采集等等。原因就是这些政府职能部门在工作中依据法律法规直接得到的这些信息,是符合完整性、惟一性、真实性和权威性的要求的。因此,明确信息资源采集部门,明确信息采集目标和任务及采集内容,是政务信息资源库建设过程中进行信息采集时所必不可少的一项任务。否则,各行其是,重复采集,造成信息混乱,无法形成政务信息资源,将是必然的结果。

2.信息资源的存储与检索

信息存储是有组织的信息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一种形成信息资源、使之可被重复利用的行为。信息存储必须考虑两方面的因素:一是存储介质的空间容量问题,无论人的大脑还是纸张、磁盘、图书馆建筑或计算机网络,其容量都是有限的,而信息存储的根本问题,就是如何通过有效的信息组织高效率地利用有限的存储空间;二是存储信息的利用问题,信息存储的最终目的是为人们的随时利用提供方便,如仅考虑空间的集约,就可能妨碍人们对存储信息的利用。因此在组织信息数据库时,也要考虑大量政务信息如何存储问题,如何可以方便地取用。因此,信息存储不仅要有存储空间,而且要有明确的存储分类规则,便于按分类进行信息资源的组织和管理,保证信息资源可以得到有效的利用。

信息检索是信息采集和存储的反变换过程。信息采集和存储的目的是将零散的信息组成一个有序的体系,信息检索的目的则是迅速地从这个体系中搜寻用户所需的信息。信息检索方法依据不同标准可划分为多种类型。对应于信息来源,信息检索方法可分为事实(或效据)检索方法、人名或机构名称检索方法、文献检索方法和信息资源体系(如档案馆馆藏等)检索方法等。对应于信息组织方法,信息检索方法可分为字顺(如题名、作者等)检索方法、类号检索方法、主题检索方法、关键词检索方法和加权检索方法等。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在计算机网络上的信息量变得越来越大,政务信息的种类也越来越复杂,要保证检索得到的不发生缺漏,一方面需要做好信息存储时的组织工作,充分利用网络组织发展出的一系列解决方法,其中包括指导式服务、资源目录、服务器注册目录、网络目录和电子图书馆等信息检索方法。由于它们都具有更多的技术含量,是网络环境中查询信息的“领航员”,可以帮助我们很好地检索分类信息。另一方面也还要看到,高层政务信息是要从多类信息资源归纳检索得到的,现有的信息检索方式未必可以高效地得到所需信息,因此也需要注意研究新的检索方式,使之与国家规定的信息交换用的Ⅻ4L语言格式更加匹配,提高信息调用的效率。

3.信息的分析与挖掘

用好信息资源,使其能够为政务活动提供正确的依据和支持,则信息分析工作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信息分析是将概念化的用户信息需求分解为各种简单要素及其关系,然后分别进行研究,找出其中的主要因素及其关系,并以此为依据组织信息资源的方法。信息分析主要包括要素分析、实质分析、结构与功能分析和动态平衡分析等方法。

信息分析也是一种高层次的信息工作,它既不是纯粹的学术研究活动,也不是纯粹的政务处理活动,而是两者的结合。通过信息分析工作可以进一步提高已有的信息资源的利用价值,为政府监管、政策制定和社会导向提供服务。通过信息分析可以得出:①综述类信息,这类信息是通过信息采集后,对某一时期或某一专题的信息进行检索、分析再予以归纳论述形成的。②述评类信息,是围绕某一热点问题或工作中的难点,在对大量的相关信息资源进行归纳综述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出评价和提出建议而形成的一种信息。③预测类信息,是在大量综述和分析事物在某一时期或某一专题的相关信息资源的基础上,找出其发展规律,并进而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发展动向和趋势而形成的一种信息。预测类信息主要包括各类预测、展望和趋势分析等。可以看出,这三种一种比一种所包含的环节数多,智力含量大,其工作要求越复杂、越艰难,其价值也越大。

可见,保证高智力投入是确保信息产品质量和档次的重要前提。再生型信息产品的生命周期比较短,用户层次又比较高,需求量也比较小,这就要求信息分析必须注意速度和时效,及时地针对主要工作方向进行信息更新,不断改善信息结构,提高信息档次,尽可能地预测用户将要产生的新的需求并为之服务。要实现这些目标,就必须聚集一流的开发人才和管理人才,组织力量联合攻关,使这些信息达到和保持高质量。

数据挖掘是在信息资源建设中建立的大型数据库或数据仓库中提取人们感兴趣的知识,这些知识是事先未知的潜在有用的信息,提取的知识表示为概念、规则、规律、模式等。也可以说,数据挖掘过程是在一些事实或观察数据的集合中寻找模式的决策支持过程。其主要功能有:①自动预测趋势和行为,数据挖掘在大型数据库中寻找预测性信息,以往需要人工进行的大量分析工作可以迅速直接由数据库本身得出结论。②关联分析,数据关联是数据库中存在的一类重要的可被发现的知识。目的是找出数据库中隐藏的关联网,关联分析生成的规则带有可信度。③聚类,数据库中的记录可被划分为一系列有意义的子集,即聚类。聚类增强了人们对客观现实的认识,是概念描述和偏差分析的先决条件,以避免传统技术的某些片面性。④概念描述,概念描述就是对某些对象的内涵进行描述,并概括这类对象的有关特征。⑤偏差检测,数据库中的数据常有一些异常的纪录,从数据库中检测这些偏差很有意义。基本方法就是寻找观测结果与参照值之间有意义的差别。

实施数据挖掘要考虑:①使用数据挖掘解决什么样的问题;②是否已为此作了充分的数据准备;③使用何种算法解决问题。还应强调的是,数据挖掘似乎可以取代信息分析工作了,但我们必须看到,利用技术工具去完成工作只不过是做工作的人的角色转换,只是对人的要求有所改变,但是对人的素质要求,对政务工作的了解程度及对数据分析的经验一点没有降低。因此,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是做好信息资源建设工作不可改变的规律。

4.信息资源共享消灭信息孤岛

电子政务要逐层次发展,就必须对政府数据库进行科学的分类管理。从政府信息资源的性质来看,电子政务数据库可分为:保密性信息;公益性信息,主要包括气象、地震、水文、人口、自然资源等内容;商业性信息,包括商贸、投资、金融、科技、人才、企业、产品、娱乐等具有商业开发价值的信息。从数据可发布的对象来看,电子政务数据库分为政府机构内部数据、政府机构共享数据和社会共享数据。

我国的信息资源建设是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的,此时正处于经济转轨的初期,因此信息资源建设基本按照条块分割的形式进行。电子政务数据库主要是按照重点行业来划分的,这种划分在部门分割的基础上形成,具有便于管理的特点,但是却不利于信息共享。此后虽然对信息资源共享有了一定的认识,但由于没有国家统一的法律法规,按部门按行业所需各自为政形成的信息数据库,由于缺乏统一标准、统一的基础数据库,加上视信息资源为部门资产而占有之,基本上都成了无法实现信息共享的信息孤岛。由于分不清哪些信息必须保密,哪些信息必须为社会共享,随着信息化工作的发展还在不断地有新的信息孤岛产生。由于标准的不统一,系统平台的不一致,及组织机制上的问题也造成了许多低水平的重复投资、重复建设,许多数据库自一建成起就成了软库、呆库、死库,对人力、物力、财力造成了极大的浪费。信息资源建设已成为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瓶颈和薄弱环节。

在国际上,一些发达国家信息化进程中也有过这样的阶段,但由于法制建设做得比较好,如美国的《信息自由法》和《文书工作缩减法》,使得信息资源的利用有了基本的定位。这也是这些国家能够较快实现政务信息资源库,能够互联互通共享的原因之一。因此,我国的政务信息化资源建设,应首先要使政务法制化建设和信息资源建设的技术工作同时进行,足够重视信息工作的组织规划标准建设这样一类基础工作,只有在此基础上发挥技术的作用,方能够彻底地解决政府部门间信息共享,政府与全社会信息共享,消灭信息孤岛的问题。

三、信息资源库的建设

政务信息资源是电子政务的基础,与网络建设和业务系统建设相比,又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需要以科学求实的态度,加快建设步伐。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就必须先打好发展的基础,要从基础抓起:编制国家政务信息资源建设规划;建设若干战略性、宏观性、基础性、公益性国家级信息库;搞好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建设;建立政务信息分类标准、登记制度、交换制度;进行试点,形成有效的信息采集、登记、处理、交换、利用和发布机制。因此,政务信息资源建设绝不能搞一哄而起,到处点火遍地冒烟的花架子。要清醒地看到政务信息资源的弱点到底在哪里,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埋头苦干,方能见到应有的成效。

’()*+,-。/0123

信息资源库的建设可以分成这样几步完成:①系统分析:研究用户对信息系统的需求,明确要建的信息系统的目标和功能要求,编制信息系统的任务书。②系统设计:按照经过审订的任务书,将信息系统的流程具体化、细化。例如,按照总的要求划分子系统;按用户的要求分析数据的各个组成部分,设计输入和输出的表格;按照功能的要求提出对信息系统的安全保护的技术规范和测试条件等等。③程序编制:按照系统设计的要求编写程序,指挥计算机工作。④输入数据:信息系统的基础是数据。没有数据的信息系统就像无水之渠。⑤系统调试:对信息系统进行分调和总调,解决各种技术问题,使之达到系统设计要求的各项指标,实现各项功能,使信息系统能够正常运行。⑥测试和评价:按照系统设计的要求进行信息系统的测试。根据测试结果和试运行的实际情况进行信息系统的评价,分析信息系统的优点和缺点,提出改进的措施。

1.确定目标数据库的功能和目标体系

信息资源建设首先要解决有什么、在什么地方、怎么得到,如何形成高质量、方便管理、决策、服务使用的信息。这是对要建立的系统进行分析的第一步。信息资源是基本条件。如果信息资源很贫乏,或各信息资源管理很混乱,信息系统的建设就不具备必要的基础,因而就需要结合管理对信息系统的建设进行整顿,开拓信息资源,加强管理,建立责任制,为信息系统的建设创造必要的基础。

(1)建立信息资源库的目的是解决信息管理问题

信息资源由信息源、信息服务和信息资源库系统三大类构成。三者是互相联系,互相融合的,很难绝对地划分清楚。例如档案管理数据库,既可能是一项信息源,也可能是一项查询服务,又可能是一项信息管理系统。对这三者重要的不是简单地区分它们的不同,而是把握三者所综合包含的内容,掌握其共性中所体现的信息资源的含意。我们应明确看到,实现信息共享,使信息资源可以为各级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提供服务,是信息资源建设的最终目的。建立信息系统,收集信息资源,都是为了实现信息服务的目标。提供组织所需要的信息内容,这是信息资源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

上述三者的联系可以用一个三角形表示。信息共享和服务居于三角形的顶端,服务是目的,信息源居于三角形的一个底角。信息源代表有关信息的资源,信息的渠道,或可能取得信息的任何来源。信息资源库系统居于三角形的另一个角。信息资源库系统是按照信息服务的要求,将信息资源进行处理的方法和工具,实现信息的有序化,使信息的流动得到有效的控制。这样我们就可以看出,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搞好信息资源库建设的目的,还是要搞好信息资源的管理,使信息资源能更好地为政府和全社会有效利用。

(2)要明确信息资源库的目标体系和功能

明确了信息资源库建设要为提供信息服务的目的,就要明确建立的信息资源库的目标体系和有哪些功能的问题。在当前政务信息化过程中,这个问题更是首当其冲。我国以往建立的各种数据库数量不少但质量不高,数据库建设虽然是以政府行为为主体,但却又缺少整体的规划和各建库机构间的分工合作与协调。建成的数据库总量不少,但有许多是重复建设的自用小库,数据库本身的使用价值、数据库的建设与数据库的应用严重脱节。现存数据库存在着严重的质量问题。一些数据库的结构不合理,如:有的数据难以应用,有的重要数据想用又找不着,数据库之间因标准化程度低,无法互联互通等。因此,做政务信息资源库首先就要考虑好信息资源库的定位,如是否为中央政府所规定的基础信息资源库,还是这个库的一个子库,或者是否属于规划中的业务资源信息系统或这个系统的一部分,或为本地区的公众服务信息资源库。有了目标体系方能知道要建的信息资源数据库与上下左右的关系,统一标准,统一建设规范,避免重复建设,解决信息资源不足和信息不能互通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再明确数据库的功能,如是仅供信息查询检索,还是作决策支持或者作统计分析用。有了明确的功能才能明确系统的支持平台,确保运行效率。

2.选择优秀的数据库开发队伍

信息资源系统的开发建设是有一定风险的工作。在美国,政务信息资源库开发的成功率大约在28%。在我国,由于基础薄弱,成功率就更低一些。为了降低风险、提高成功率,就需要做好信息资源库开发前的准备工作,特别是开发队伍的选择工作。

政府采购是当前防止腐败、做好设备采购较有成效的一种办法。近年来中央政府和部分地方政府利用招投标机制,对办公自动化用的软硬件进行政府采购,取得了相当好的效果,使得国家机关办公自动化设备的质量有了相当大的提高,并且使得经常性维护工作也得到了保证。

3.认真做好工作流程调查,确定工程深度和进度

确定信息资源数据管理系统的工作流程,也就是确定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工作范围及如何形成高质量、方便管理、决策、服务使用的信息系统的工作。做好这部分工作不仅需要施工方做大量细致的工作,也需要政府部门有熟悉业务范围、善于总结工作过程的人员参与,深入分析每一个细节,尽量减少缺漏,确保工作质量。在以往的系统建设中,往往由于不能提出一个工程的总目标和当前工程要达到的目的,因此工程没有阶段性,想到哪儿,干到哪儿,到处打补丁,做扩展。于是施工阶段被不断延长,开发的信息管理数据库系统成了“胡子工程”。因此,要做好数据库系统一定要明确工作流程,明确流程的每一步都要干些什么,画出明晰的工作流程图,按供需双方都认可的流程图组织施工。这样做便于施工方按既定的明确思路工作,易于控制系统的整体质量。用户方也可以尽快看到工作的成果,对系统进行评价,提出下一阶段的工作目标,进而逐步实现整个电子政务需求中提出的目标。

4.做好新开发数据库的检测工作,避免工作漏洞

对信息系统进行分调和总调,解决各种技术问题,使之达到系统设计要求的各项指标,实现各项功能,还要进一步落实用户的要求,弥补在系统设计中考虑不周之处,使信息管理系统能够正常运行。这是负责开发工作的一方必须做到的事。

按照系统设计的要求进行政务信息资源数据库系统的测试,应是开发方和使用方都要进行的工作。测试的内容在系统设计中应有明确规定,大体上包括:功能测试,数据完整性和准确性的测试,安全测试,系统响应时间的测试以及各项错误信息的保护功能的测试等。根据测试结果和试运行的实际情况进行管理信息系统的评价。在这个阶段,使用方要十分注意检测每一项功能,如数据是否完整准确,安全性能是否符合设计要求等。用户方如果感到自己的技术力量不足,可以请第三方人员参与,提供指导性意见或帮助进行必要的监测工作。开发方和用户方都要有足够的耐心,仔细寻找问题和漏洞,分析信息系统的优点和缺点,提出改进的措施。任何一个信息系统都是人为工程,人为缺点或漏洞就不可避免,是客观存在的。有些对系统正常运行有影响的要立即改正,如面向社会公众的信息资源系统,没有详尽的“帮助”文件就会影响公众的使用,也有损于政府的形象,就必须改正。有些属于需求分析中的疏漏但又不影响系统使用的问题,要等到系统更新时再解决。这个过程应贯穿于整个试运行期。

5.重视数据库运行和使用人员的培训工作,确保数据库的使用寿命

当软件提交用户使用后,软件进入运行维护阶段。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使软件持久地满足用户的需求。由于系统操作者水平参差不齐,许多信息资源的拥有者并不拥有掌握信息系统的能力,所以必须加强培训,提高使用者掌握信息数据库的能力。由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培训应是多方面的,不仅是简单的系统操作能力,还应该包括计算机操作系统使用能力的培训,使使用者对系统不只是简单地掌握,还能够对计算机系统的使用方法有比较深入的认识,这样当系统技术有所变化的时候就不会不知所措了。技术是不断发展的,除了需要做到信息系统建设培训要先行外,还应做到培训要经常进行,利用网络资源时时进行。要有行政方面的保障措施,要有必要的考核措施使培训工作落到实处,见到扎扎实实的效果。只有这样,信息系统才能在整个寿命期内发挥自己的全部效用。

’()*+,-。/012345

1.数据库的开发周期和使用寿命

一般来说,软件生命周期划分为三个时期:软件定义时期、软件开发时期、软件运行维护时期。每一个时期可再划分为多个阶段。软件定义时期由三个阶段组成:问题定义、可行性研究和需求分析。问题定义阶段的任务是确定软件开发工程的总目标。当问题确切定义后,要讨论该问题有没有可行的解决方法,这一阶段称为可行性研究阶段。软件定义时期的最后阶段是需求分析阶段,主要是确定目标系统必须具备哪些功能。系统分析员必须与用户密切配合,得出经用户确认的系统逻辑模型,通常用数据流图、数据字典和简要的算法来表示系统的逻辑模型。软件开发时期为具体设计并实现所定义的软件,它又划分为四个阶段:总体设计(初步设计)、详细设计、编码和单元测试以及综合测试。其中前两个阶段合称为系统设计,后两个阶段合称为系统实现。当软件提交用户使用后,软件进入运行维护时期。该时期主要任务是使软件持久地满足用户的需求。在使用过程中,当发现错误时应及时地加以改正;当环境变化时要调整软件以适应新的环境;当用户有新的要求时,则要扩充软件的功能。所谓软件维护就是软件交付使用之后,为了改正错误或满足新的需求而修改软件的过程。许多软件产品每经过一段时间就发行新的版本,其实质也是修订原版本或扩展原版本。软件维护的工作量非常大,一般说来,大型软件的维护成本为开发成本的4倍左右,许多软件开发组织将60%的人力和时间用于维护已有软件。可以使用的系统维护时间占用了信息资源库生命周期的大部分寿命时间,是否对信息数据库系统的使用方法足够熟悉,是保证系统能够正常使用的重要环节。因此,应在整个工程建设期间强调软件工程方法学的重要性,以提高软件的可维护性,减少软件维护所需要的工作量,使系统可以正常稳定运行。

2.需求调查是做好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的核心环节

软件定义时期的问题定义、可行性研究和需求阶段是做好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的核心环节。政务信息资源库的建设问题必须放在一个国家整体的大环境中予以考虑,要特别强调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分步实施、整合资源消灭信息孤岛的原则,要考虑现有信息资源的情况,得出近期和长期都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系统分析员必须与用户密切配合,得出经用户确认的系统逻辑模型,通常用数据流图、数据字典和简要的算法来表示系统的逻辑模型。这应是至关重要的一步,绝不能对此有任何轻视的念头。

(1)信息资源库需求调查要符合实际需要

建设信息资源数据库不仅要考虑工作目标是什么,信息怎么得到,如何完成信息的检索、发布,还要想到这个数据库是否是整个政务系统中的一部分,如何解决信息共享的问题;是否需要和其他的信息资源库共同工作,政务信息资源数据库的安全问题,哪些数据需要保密、哪些数据可以公开,是否可以改进已存在的类似的信息资源库来达到目的,都应逐一认真考虑。使现有的信息资源整合发挥效益是信息资源建设的重头戏。只有这样做,而不是孤立的、简单的用户要求调查,才可能使整体和局部的需要得到一个全面的解决方案,使信息资源建设符合实际需要。

(2)做好需求调查进入建设实施阶段

需求调查决定了整个系统工程的发展方向和工程实施后的命运,往往提出需求的时候只是一种认为有必要解决问题的感受,而不是对问题本质的理解。因此,需求调查要从问题的总的轮廓开始讨论分析,进而认真讨论每一个细节,要仔细考虑可能出现的各种需求,应要求开发人员和应用人员一起不仅是听提出需求者的描述,还应提出可能的特殊情况,供所有的人一起讨论,并要注意本信息资源数据库和其他系统间的关系,使问题的描述有一个尽可能清晰的全貌,也使需求提出者对问题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这个过程往往占用整个系统开发时间的1/3以上,此时切忌急躁冒进,搞所谓的大干快上。做到开发者和需求提出方对问题的解决都有一个较清楚的认识,有一个完整的系统分析报告、系统逻辑模型后,再进入系统建设实施阶段。

(3)充分利用咨询中介的技术力量做好需求调查

当前的政府部门由于知识结构的原因,往往缺乏对信息技术有较多了解的人员,因此经常出现与开发方存在交流困难的局面。这样即使领导者有决心推动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要将其变为现实也仍存在许多难以解决的困难。因此需要第三方的力量予以支持。从国内许多成功的经验看,就是调动与政府部门相关的有一定技术力量的咨询中介部门或事业单位的积极性,利用这些单位比较了解政府业务,又对信息技术认识较深的优势,协助做好需求调查,往往可以取得大家都满意的效果。

3.使用国家规定的信息资源库建设标准

美国微软公司的视窗操作系统平台之所以可以得到广泛的应用,就是因为其有一个可以供所有应用程序调用的统一的图形界面,这样使许多对计算机并没有多少了解的普通人,都可以很快地掌握其中各种应用程序的使用方法。并且,当你在不同类型的计算机如苹果(Macintosh)机上工作,使用它的图形界面操作系统,也有一个与视窗操作系统差不多的感觉。这就是使用统一标准带来的好处。

(1)从法律法规上打破信息垄断

有些组织机构由于保守或者是竞争等方面的原因,常常把本部门拥有的信息资源看成是自己的私有财产而不大愿意对外公开。如果没有完善的信息公开制度作保证,很难进行信息资源共享。树立“公众以公开方式收集不到某部门应该公示的信息,该部门就是失职”的新理念,将这一理念转化为制度,条件成熟时转化为法令,只有这样才能使政府信息资源库建设更加有效和充实。关键是集多方社会利益代表(包括人大、政协代表)的政治智慧,对“应该公示的信息”进行严格界定,一旦形成共识就要依法行政,全社会监督。

(2)遵从国标使信息资源库实现共享

在我国,信息资源数据库建库数量很大,但是谈到这些资源是否可以实现公共信息的网上交流,参与数据库建设的人员没有不感到是一件相当艰巨的工作的。原因之一就是数据库之间没有遵从一个统一的建库标准,如字段长度、字段格式、数据转换格式等均不统一,因此要实现共享就变得十分困难。也由此可见,信息资源建设的硬件建设在我国已不是主要问题,软环境(数据和应用软件标准化)不足,各种具体实施标准的制定速度远低于信息化发展的要求,是目前阻碍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要加强领导,加快国家标准制定的速度,在信息资源建设中要严格遵从国家标准。部门应归纳整理出本单位数据标准(含用于处理报表的数据库结构和文献数据库即:通知、报告、请示、批复等公文),统一组织专家进行研究,确定尽量少的、通用性强的数据结构标准若干个,并尽可能成为国家标准的子集。使新建的信息资源库成为可以共享、得到充分利用的信息资源,不再产生新的信息孤岛。

(3)用国标改造现有信息资源库是整合现有信息资源的关键

不规范的建设形成的信息资源库应通过逐一评审,决定是否有继续存在的必要。对于那些已有相当数量有效信息的信息资源库,应当进行标准化改造,使其基本技术规范符合国标要求,并利用技术手段使其与其他信息资源库实现信息共享,使一些呆库、死库变成可以为政府和公众利用的活库,发挥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4.做好信息资源库的信息共享和数据库安全的综合平衡

信息资源建设总免不了解决信息安全的问题,而信息共享和信息安全是一项难解难分的矛盾。共享就意味着信息公开,而信息公开就可能泄露国家机密,危及全民族的利益。因此要掌握好共享和信息安全的关系,做好综合平衡工作。

(1)分清非公用信息资源和可公用信息资源的界限

政务信息资源库,都存在公用信息和非公用信息两部分信息内容,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分清信息中可以供社会公用,可以部门间共享和非公用的信息,使信息共享有法可依,使用的技术保障措施有法可依。

(2)仔细权衡信息共享和信息安全的得失,决定信息资源库建设的技术路线

做好信息安全防护,是要付出代价的,代价如何付则是一个要通盘考虑的事情。我国的政府网站在2000年曾90%都被攻破过,原因就是许多系统上自带的防护措施该用的都没有启用,结果让人家轻易攻了进来。由此可见,如果系统平台自身的安全措施发挥作用了,安全的第一道屏障就存在了,如果强度不够我们可以再用第二个措施,这样就可以保持信息资源处于一种安全状态,而且可以有较低的成本。在此过程中还应考虑信息资源的重要程度,如果很重要又必须共享,如银行、财务结算、医疗保险、企业信用等级等,就必须有很高的安全措施予以保证。而一些经评定,攻破后危害不是很大的信息资源数据库,就不必用很高的防护措施来进行安全保证了。这样付出的代价可以小一些。安全性好了往往带来的是易用性差了,因此,综合平衡,做到适度安全,是信息资源库建设的一个基本要求。

*+,%&;;amp;-。/012345678

政务信息化是一个极庞大的系统工程,政务信息资源建设是其核心任务。要新建和通过改建实现信息整合的信息资源库的数量庞大,需要的人力、物力、财力很庞大,不可能一蹴而就。而且一进入实施阶段,就是一个工程接一个工程,“没完没了”进行下去。因此,抓好推进策略是保证其实施成功的关键所在。

1.做好总体规划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国家的治理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思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已经有可能建设各种超巨型的国家管理信息系统。目前,中国需要发展的大型国家信息系统数以百计,其中,有一些系统具有基础性和根本的重要性,如果提前开发好这些系统,可以为所有其他系统的开发铺平道路。各地方和各国务院部门也有许多急需建立的有关地方和部门的基础性信息资源库。而从国外的经验看,要实现国家范围的信息共享,政府部门之间信息系统的一体化及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信息系统的一体化问题就成了一个突出的难题。而要实现“一站服务”和“无站服务”,涉及跨部门和跨地区的政府业务处理就必须实现一体化。但是,由于职责的划分和各种各样的利益冲突,要实现部门之间以及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协调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在我国的信息资源建设实践中,这一点表现得也十分突出。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级各地政府机构众多、各地信息化水平迥异等原因,各级政府单位在实施电子政务工程的过程中,必然要求一定的灵活自主性。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在关键的环节加以全局的规划,互联互通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严重的不兼容问题。必须要考虑在建设中进行统一规划,保证各级单位采用规范的存储格式和传输格式,达到互通共享不重复建设的目标。因此,做好总体建设规划,各级政府在建设中的关键环节遵从国家级的总体规划,是形成国家信息资源建设一体化的根本措施。

2.找好突破口分步实施

要同时搞好如此众多的信息资源库的建设是不可能的,一哄而起,大干快上必然要造成经济上的极大浪费,极大地伤害建设者和使用者的积极性。因此要找准突破口,从具有不变性的、最急需的国家管理职能的信息化入手,在关键部门先形成有效的信息资源库。再逐步扩大,达到全面建设的目标。

(1)规模庞大必须分步建设

根据国外电子政务的发展趋势和中国的实际情况,国家正在大力推动并重点发展以下12项具有战略性意义的国家级信息工程的建设:①金关工程;②金税工程;③金卡工程;④金财工程;⑤金审工程;⑥金农工程;⑦金卫工程;⑧金质工程;⑨金水工程;⑩金盾工程;(11)金保工程;(12)金宏工程。“12金工程”包括四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高层决策和宏观管理,主要是支撑中央和国务院,以及地方党委政府的高层领导的决策系统和宏观经济系统,为宏观经济协调调控服务,即金宏工程。第二个方面包括五个系统,核心是解决国家财政问题,有金税工程、金关工程、金财工程、金卡工程和金审工程。第三个方面是关于社会稳定的,包括两大系统,一个是金盾工程,一个是金保工程。第四方面是有关国计民生的几个工程,金农工程(农业发展)、金质工程(质量监督)和金水工程(水利工程)。需要中央与地方共同完成的信息系统有:①金融管理信息系统;②税收管理信息系统;③海关管理信息系统;④财政管理信息系统;⑤社会保障管理信息系统;⑥公检法司管理信息系统;⑦电子身份证与居民注册信息系统;⑧企业注册信息系统;⑨国家地理信息系统;⑩全球定位系统。这些重大工程明确了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重点。而交通运输、市政建设等方面的政务信息资源建设虽不是国家信息化重点,也必然要有一批配套的信息资源库产生。可见政务信息资源建设内容丰富,规模庞大,整合现有信息资源和建设新的信息资源库的工程十分庞大,必须树立分步实施、长期作战的思想,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才可能实现这个宏伟的目标。

(2)找好突破口,力求一次建设达到一个基本目标

要以政府业务流为主线开展政务信息资源建设,就是要利用信息技术,把那些最急需的政府业务信息流整理出来。从政府最经常的办公业务入手,以业务内容变化最少,如国家最急需的监管、审批项目为目标,进行信息资源库的建设。

要在关键的部门首先形成可互联互通的信息资源库网络平台,建成可持续发展的信息资源库。力求一次立项建设达到一个基本目标,成为下一个新的信息资源建设工程的基础,形成滚动发展的良性循环趋势。

3.加强培训工作,提高使用者技术水平

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技术,涉及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等诸多技术。信息基础设施作为一个开放度、受众度较高的信息大平台,它对使用者的素质有着特别的要求。公务人员的信息知识和运用信息工具的水平较低,难以适应政务信息资源建设发展的要求。要通过培训,提高信息开发、研究、信息资源管理与运作及计算机知识等实际应用能力。

这些年来,我国在加强公务员的知识培训、提高公务员的管理能力和水平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公务员的计算机知识等方面都有了显著提高。但从整体上看,仍然不能适应政府信息化发展的需要。从公务员的文化知识来看,经过1998年的机构改革,国务院近1.7万名公务员虽然有65%以上的人具有大学本科学历,但在地方政府,则相对较低,近500万公务员拥有本科以上学历的人只占10%。即使一些学历较高的公务员,其计算机操作方面的技能仍较欠缺。据国家行政学院对司局长培训班的一项调查,大体有20%的公务员对计算机操作几乎处于空白状态,这说明在推进政府信息化的过程中,提高公务员的整体素质、特别是计算机应用方面的能力,将是一项艰巨的任务。特别是要做好信息资源库的建设工作,就不仅要有一定的计算机水平,还要有熟悉本部门业务及把握相关政策的能力,这样才能胜任政务信息资源的采集、加工、开发等任务,得出见解独到、价值较高的信息分析结果,为领导决策和经济发展导向提供有效的支持。同时,政府公务员对待电子政务的观念有待提高。因为电子政务的发展必然对传统行政权力的行使提出更高的要求,如透明度要高、更加规范等,这势必对公共权力的行使和运用起到一定的限制和监督作用。正是这一点,也容易引起少数公务员的抵触情绪。从这个意义上说,更新观念,主动接受电子政务这一新的管理手段,将是对公务员的权力观、利益观的一个严峻的考验,也是在做好信息资源建设过程中要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