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孔子的智慧
10462700000111

第111章 修己以安百姓

“原文”

子路问君子。

子曰:“修己以敬。”

曰:“如斯而已乎?”

曰:“修己以安人。”

曰:“如斯而己乎?”

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论语·宪问》

“译文”

子路问关于君子。

孔子说:“修身,持敬。”

子路说:“这样就行吗?”

孔子说:“约束自己,以安定人民。”

子路说:“这样就行吗?”

孔子说:“约束自己,就能使百姓安定。约束自己,以使百姓安定——尧、舜还担心做不到这一点。”

“故事”

为官治世诀窍

鲁哀公十三年(公元前482年)八月二十七日中午,颜回、闵损、曾参、颛孙师4位弟子为老师祝贺70大寿。席间,谈完“治学”之后,又谈到了为政、治世的问题。

曾参首先提出了新话题:“老师,刚才您讲了自己一生治学的经历。今天,是您老人家70大寿,已在‘而立’、‘不惑’、‘知天命’、‘耳顺’的基础上,达到了‘不逾矩’。我们的师兄师弟中,也有一批人进入了仕途,今后,还会有些同学去做官。要做到‘不逾矩’,请问老师,为官诀窍是什么?”

孔子精辟地论述道:“为政做官并非每人都行,既要有能力,还要掌握住从政的基本知识。简单地说,‘为官诀窍’是‘八不’,即:不逾矩,不蛮干、不离仁、不塞言、不轻狂、不怠慢、不腐化,不专断。具体地说,不逾矩、不蛮干,就是办事不超越规定,不脱离实际;不离仁,不塞言,就是办事讲仁德,不堵塞言路;不轻狂,不怠慢,就是不高傲自大,不荒政失政;不腐化,不专断,就是清廉检朴,能够听取不同意见,善于集思广益。按这‘八不’去做,定会为政有为!”

颜回问:“老师曾给我们谈及‘治世之本’一词,请老师讲一讲‘治世之本’是什么?”

孔子回答:“修七教,行三至,便是治世之本。这是君(王)行为。当然,也是官吏行为。”

颛孙师问:“‘七教’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孔子精神焕发,兴致勃勃地说:“‘七教’,即指敬老,尊齿、乐施、亲贤、好德、厌贪、廉让。修‘七教’即是通过深入教育,让以上七个方面形成风气,广泛推行开来。如果居上位者能做到以上‘七教’,上行下效,居下位者也必然能够相应做到:孝敬双亲、友善百姓、宽厚待人、尊重人才、诚实守信、清廉勤政、奉公礼让。”

颛孙师又问:“何为‘三至’?”

孔子答:“‘三至’是指至礼、至赏、至乐。做到‘三至’即说明君王推行仁政达到了顶点。实施至高无上的礼仪,可以达到天下大治;公正得体地实施奖赏,可令天下志士仁人尽责尽力;使用完美无缺的音乐,可使国人欢快和唱。”

“能够做到老师说的修‘七教’、行‘三至’,就会出现国家繁荣,人民安乐的盛景。这样的君王才是最圣明的君王!我们期待鲁国的国君和官吏能够这样做!”曾参感慨地说。

我不能这样做

1918年,列宁遇刺,受了重伤。

在医院治疗时,他无条件地遵守医院的规章制度,总是和别的病人一样,履行一切手续。

手术后的一天,列宁自己走到医院来换药。医生罗扎诺夫十分不安,说:

“何必您来呢?我应该到您那里去。”

列宁爽朗地答道:

“我现在反正什么事也不做,而你们都在工作。”

听了这话,医生和同志们都很敬佩。

列宁虽经精心治疗,但还有两颗子弹留在体内。在严寒的冬日,医生建议给列宁的办公室和住宅安装电炉。

列宁笑着解释,拒绝了医生的好意:

“我可不能特别啊,在住宅安装电炉,这是违反政府命令的事情。怎么办呢?我看是不装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