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六脉玄机
1045000000046

第46章 病因脉 (3)

第一节 病因脉 (3)

《素问举痛论》说:“劳则气耗”“劳则喘息、汗出、内外皆越,故气耗矣。”《东垣医集脾胃论脾胃胜衰论》说:“形体劳役则脾病,脾病则怠惰嗜卧,四肢不收,大便泄泻;脾既病,则其胃不能独行津液,故亦从而病焉”。故劳力过度,初则全身酸痛、困倦;久则形体消瘦,神疲体倦,气短,自汗,便溏,胃纳减少,或有所劳倦则发热,久立或久行可见腰膝筋骨酸软等各种虚劳病证。劳力者,脉搏必然紧绷、洪大、沉浊。

《景岳全书论虚损病源》说:“色欲过度者,多成劳损,”精强神亦强,神强必多寿;精虚气亦虚,气虚必多夭”。又说:“设禀赋本薄,而且恣情纵欲,再伐后天,则必成虚损”“有年将未冠,壬水方生,保养萌芽,正在此日。而无知孺子,遽摇女精,余见苞萼未成,而蜉蝣旦暮者多矣”。《杂病源流犀烛色欲源流》说:“人苟精伤无度,而其为病,且有不可胜言者,讵第如《灵枢经》云:“胫酸腰痛乎?若梦遗,若滑泄,若尿精,若白淫,若漏精,种种名状,不可屈指。而其后必至尪然羸瘦,渐成劳瘵”。一般表现为: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神疲乏力,健忘,消瘦,或性功能减退,阳痿,早泄,遗精,滑精,不育,或白淫,闭经,崩漏,不孕等。对于色欲过度引起疾病脉象大多微涩、极虚、洪大无力、如烂绵。

怒者,肝胆病也。怒本精之正,惟发不中节,则肝胆之气横逆,而二经遂伤,且木盛克土,久必伤脾,怒所以为病也,程子云:因是人有可怒之事而怒之,圣人之心本无怒,便是情之正,便是发而中之和,岂至成病。今所为怒者,以肝胆属木,木性本直,木势必伸,稍有所郁,不能遂其真达之性,不能顺其上伸之势,因激而成怒,则此怒已非情之正,已非中节之和,即其怒已是病。况木郁则激,激则横,横则变生诸症,在有可意计测者矣。程子又云:治怒为难,惟克己可以治怒,此圣贤治怒之法也。余亦云:“治怒为难,惟平肝可治怒。此医家治怒之法也,言肝面胆在其中”(《杂病源流犀烛卷六惊悸悲恐喜怒忧思源流》)。恚怒伤肝,肝荣在筋,肝伤,筋亦伤,脉象多为弦长软弱。

饥饱失常亦会致病,俗云:“饿不饱吃,渴不狂饮”。世间万物都讲究一个“度”,失去了那个度,就会出现问题,人体也是一样。古云:病从口入。不是没有道理。《脾胃论脾胃胜衰论》说:“饮食不节则胃病,胃病则气短精神少,而生大热。有时而显火上行,独燎其面”。《黄帝内经》云:“面热者,足阳明病。胃既病,则脾无所禀受,脾为死阴,不主时也,故亦从而病焉”。《脾胃论虚实传变论》说:“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丹溪心法饮食劳倦》所说:“夫由于饥饿不饮食与饮食太过,虽皆不节,然必明其二者之分,饥饿胃虚,此为不足;饮食停滞,此为有余。唯其不足,故宜补益;唯其有余,故宜消导”。然而饥饱伤人亦有不同。试阐之。

1.过饥是指平素饮食明显低于本人适度的饮食量,由于摄食不足,缺乏必需的营养,气血化源不足,因而气血衰少,脏腑功能减退。《灵枢五味》说:“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临床上常可出现面色无华、心悸乏力、眩晕、自汗症。同时还可因正气虚弱而变生或易感它病。一般来说,过饥,脉象大多缓弦。

2.过饱是指暴饮暴食,超出本适度的饮食量,可损伤脾胃,如《素问痹论》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急性伤食,多见脘腹胀满、腹痛、胸膈痞闷、嗳腐泛酸、恶食、吐泻等症。甚则可突然气逆上壅,厥逆昏迷,口不能言,肢不能举,称为“食中”或“食厥”。食滞日久,可郁而化热,又可聚湿生痰,变生它证。婴幼儿脾胃功能尚未健全,较成人更易伤食致病。食滞日久,可酿成疳积,出现手足心热、面黄肌瘦、脘腹胀满、心烦易哭等。消化不良食滞,还可出现夜卧不安,如《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一》说:“夫食过于饱,则脾不能磨消,令气急烦闷,睡卧不安”。同时还可以影响气血流通,筋脉郁滞,出现痔疮,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过食肥甘厚味,易化生内热,导致产生痈疽疮毒等证,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高粱之变,足生大丁”。此外,在疾病初愈阶段,脾胃尚虚,若饮食过量,或吃入不易消化的食品,可引起疾病复发,称为“食复”。如《素问热论》说:“热病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一般来讲,过饱,脉象多为滑实。

过饥过饱都可能会导致生命危险,秦越人早在几千年以前就有“人不食饮七日而死”的高论,若是暴饮暴食,也会危及生命。当然饮食方面的不止这些,还有饮食不洁、饮食偏嗜、饮酒过度等。在此也略论之。

3.饮食不洁是指食用了不清洁,或陈腐变质,或有毒的食物,导致疾病的发生。饮食不洁可引起多种胃肠道的疾病,出现腹痛、吐泻,发生痢疾及其他胃肠道传染病,如霍乱、肠伤寒和肝炎等,或引起肠寄生虫病,如蛔虫、蛲虫、寸白虫,临床见时有腹痛、嗜食异物、面黄肌瘦等。若进食腐败变质、有毒食物,可致食物中毒,常出现剧烈腹痛、吐泻等中毒症状,甚则出现昏迷和死亡。《金匮要略禽兽鱼虫禁忌并治》指出:“秽饭、馁肉、臭鱼食之皆伤人……六畜自死,皆疫死。则有毒,不可食之”。除此之外,尚有化学毒物,如农药污染食品,亦会使人中毒。

4.饮食偏嗜是指对饮食的选择性很大,出现对某一饮食的依赖性。《灵枢师传》说:“食饮者,热无灼灼,寒无沧沧,寒温适中,故气将持,乃不致邪僻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水谷之寒,感则害人六腑”。《景岳全书卷十七饮食门》说:“素嗜冷食者,内必多热;素喜热食者,内必多寒。故内寒者不喜寒,内热者不喜热。然热者喜寒,多生中寒,寒者嗜热,多生内热。此《内经》所谓‘久而气增,物化之常也。气增而久,夭之由也’”“饮食致病,凡伤于热者,多为火证,而停滞者少;伤于寒者,多为停滞,而全非火证。大都饮食之伤,必因寒物者居多,而温平者次之,热者又次之。故治此者,不可不察其所因”。

《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气增而久,夭之由也”。《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素问五脏生成》说:“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素问生气通天论》说:“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素问奇病论》说:“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高粱之变,足生大丁”。《素问通评虚实论》说:“消瘅仆击,偏枯萎厥,气满发逆,肥贵人则高粱之疾也”。

5.饮酒过度主要是饮用白酒、啤酒等含酒精的“饮料”,由于过量而出现的一系列疾病。朱丹溪说:“醇酒之性,大热大毒。清香美味,既适于口,行气和血,亦宜于体”(《格致余论醇酒宜冷饮论》)。少饮可令人血脉通畅,气血调和,过之即可成为致病之因。故朱氏又说:“不知酒性喜升,气必随之,痰郁于上,溺涩于下,肺受贼邪,金体必燥。恣饮寒凉,其热内郁,肺气得热,必大伤耗。其始也病浅,或呕吐,或自汗,或疮痍,或鼻皶或自泄,或心脾痛,尚可发散而去之,若其久矣,为病深矣,为消,为渴,为内疽,为肺痿,为内痔,为臌胀,为失眠,为劳嗽,为癫痫,亦为难明之病”(《格致余论醇酒宜冷饮论》)。又如《证治要诀呕吐论》曰:“伤酒恶心呕逆,吐出宿酒,昏冒眩运,头痛如破”。(宋鹭冰《中医病因病机学病因与发病》)在《诸病源候论》卷十二及卷三十六中已有:“黄疸候”、“酒疸候”、“饮酒大醉连日不解候”、“饮酒中毒候”、“饮酒腹满不消候”、“恶酒候”及“饮酒后诸病候”等饮酒伤正的记载。

以上的皆属于劳伤,下面就讨论一下逸伤。

《世补斋医书逸病解》引华元化曰:“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其极耳。动则谷气易消,血脉流,病不能生”。《景岳全书虚损》中说:“劳倦不顾者,多成劳损”“盖贫贱之劳,作息有度,无关荣辱,习以为常,何病之有?惟安闲柔脆之辈,而苦心竭力,斯为害矣”。故过度安逸,可使人致病。仲景亦有养尊处优、好逸恶劳之人得血痹之病的论述。

还有一些自然因素也会导致发病,如噪声污染、大声高呼等也能诱发疾病。当然不止这些,还有外伤,金刃、竹箭、虫兽、跌仆、物理因素等。

除了上述的以外,还有其他原因,如外伤、烫伤、烧伤、冻伤、毒蛇咬伤、诸虫等。

1.外伤主要有金疮和跌打损伤。《诸病源候论金疮内漏候》说:“凡金疮通内,血多内漏,两胁胀不能食者死,瘀血在内,腹胀脉沉者死”。《世医得效方卷十八》列有十不治证,即“跌仆损伤或被伤入于肺者,纵未即死,二七给过;左胁下伤透内者;肠伤断一半可医,全断不可治;小腹下伤内者;证候繁多者;脉不实重者;老人左股压碎者;伤破阴子者;血出尽者;户内耳后伤透于内者,皆不必用药”。

2.烧烫伤多由沸水、沸油、蒸汽、各种高温物体、火焰、高压电流、强酸或强碱等作用于人体所引起。

3.冻伤是指人体受低温侵袭所引起的全身性或局部性损伤。全身性冻伤称为“冻僵”。寒冷为阴邪,易伤阳气,故阴寒过盛,阳气受损,失去温煦和推动血行作用,可使人体出现寒战,体温逐渐下降,面色苍白,唇舌指甲青紫,病人感觉麻木,神疲,四肢无力,甚则昏睡,呼吸减弱,脉迟细。

局部性冻伤,多发生在手、足、耳廓、鼻尖和面颊部位。故《诸病源候论疮病诸候》说:“严冬之月,触冒风雪寒毒之气,伤于肌肤,气血壅涩,因即瘃冻,便成冻疮,及至皮肉烂溃,重者支节坠落”。

《医宗金鉴冻疮》说:“暴冻即著热,或进暖屋,或用火烘汤泡,必致死损形,轻则溃烂,重则骨脱筋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