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六脉玄机
1045000000029

第29章 其他常见脉象 (4)

第三节 其他常见脉象 (4)

沈氏说:“似沉似伏,牢之位也。实大弦长,牢之体也,牢脉不可混于沉脉,伏脉,须细辨耳。沉脉如绵裹砂,内刚外柔,然,不必兼大弦也,伏脉非推筋至骨,不见其形。在于牢脉,既实大,才重按之便满指,有力,以此为别耳”,把牢脉形容的惟妙惟肖。王叔和说:“似沉似伏,犹不能作画一之论也”。说脉象的深奥与玄妙,似沉似伏,不能用图描述出来,这要考医者的想象能力和领悟能力;吴草庐说:“寻之则无,按之则有”,似乎有点道理,但依稀仿佛,真切错杂,没有说明实大弦长的形象,那便是沉脉而不是牢脉;伪诀又说:“脉入尺中辨息难”,把牢脉说成死脉,那就不对了。

七、濡(软)脉为阴中之阴

(体状诗)濡形浮细按须轻,水上浮沤力不禁;病后产中犹有药,平人若见是无根。

(释义)王叔和说:“极软而浮细,如绵在水中,轻手相得,按之无有”,是说濡脉在浮部出现,极其细软无力,似棉絮那样漂浮在水面上一样,只能用手轻轻地接触它,稍稍重按,便摸不着了。李时珍说:“如水上浮沤”则更为形象,把濡脉比作漂浮在水上的水泡一般,是那样轻巧,细软,重按则破了。李延昰说:“濡脉细软,见于浮分,举之乃见,按之即空”,是说濡脉只能在浮候可见细软之象,中、沉候都不可见。总之濡脉的体象是浮细无力,极其软弱,必须轻手细审,才能摸到它,真好像漂浮在水面上的棉絮或水泡,稍微重一点的力量就无法承受,所以说“力不禁”。

若是大病之后,妇人产后,见到濡脉是气血损伤,还未复元的表现,根据其症虚脉虚,脉症尚且相合从这一观念出发,虚能受补,还是能够治愈的。倘若是平常人(无病的人)见到濡脉,尽管没有什么大病,也应该注意到这是脾肾两虚的征象,是无根之脉,必须及时防治,才无后患,否则就会重蹈蔡桓公的覆辙。

(相类诗)浮而柔细是濡象,沉细而柔作弱看;微则浮微如欲绝,细来沉细蛛丝然。

(释义)濡脉,简明扼要地说,具有浮而柔细的特点。与此同时,必须与弱、微、细脉区分开来。濡脉与弱脉,都有细软之象,但濡脉只见于浮部,而弱脉只见于沉部;濡脉与微脉,都有浮细之象,但濡脉重按则无,微脉重按也有不绝如缕之象;濡脉与细脉,都有极细之象,但濡脉不见于沉,而细脉多见于沉。

(主病诗)濡为亡血精虚极,髓海丹田暗亏虚;汗雨夜来蒸入骨,血山崩倒湿侵脾。

(释义)濡脉的出现,多是营血亏损,阴精虚极的病证,脑为髓海,髓海一旦空虚,定必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不能视,全身困乏,西医中所说的神经衰弱及心理学上的记忆力减退等,都属于髓海空虚的范畴。丹田在脐下三寸,男子的精室,女子的胞宫中的精气都与丹田相通,丹田一旦不足,则男子精血亏损,女子宫冷不孕。营血亏损,其阴则虚,阴虚则盗汗(入睡汗出,醒则汗止),所以说汗雨夜来,就是指的盗汗;阴精虚极,则骨无所养,则骨蒸烦热。血气亏损不能约束经血,则妇人发为血崩。《素问至真要大论》说:“湿胜则濡泄”。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脾化失常,则脾湿犹盛,湿为阴邪最伤人阳气,阳气微弱无以引导血行,则脉来必然会出现极软无力,重按则无的濡脉。

(分部诗)寸濡阳微自汗多,关中其奈气虚何?尺伤精血虚寒盛,温补真阴起沉疴。

(释义)肺主气,布一身之阴阳,气属阳,卫外而为固;若阳气微弱,则表气不固,卫阳不固则腠理开泄,所以汗自出而不止;心主血,传一身之神气,血属阳,藏精而起亟,精血一亏,则神气不充,神气不足则心虚,心虚则健忘惊悸等;肝为血海,主一身之筋,营血亏损则血不荣筋,则血崩、瘛疭(四肢抽搐)等;脾为生源,主诸阳之本,脾胃虚弱则中气不足,中气不足则濡泄、纳差(饮食减少,厌食)等下焦虚寒证,精血两伤,纵非峻补真阴,难可回春,宜用甘温大剂之类,宜六味地黄,十全大补等。

(勘评)濡脉的形象是浮而细软,重按则无,它的体象就好像漂浮在水面上的棉絮和水泡,只浮而不沉。为什么会出现濡脉呢?浮主气分,浮取之而可得,气犹未败;沉主血分,按之而如无,精血衰败,可出现濡脉,多是精血亏损,脾虚不能制湿。

濡脉与浮、芤、革、散、虚脉都是浮而不沉,但是其中的不同之处是显而易见的:濡脉与浮脉,都只见于浮,但濡脉不见于沉部,而浮脉是见沉则无力;濡脉与芤脉,都有浮软之象,但濡脉没有中空外实之感,而芤脉有中空外实的手感;濡脉与革脉都有只浮不沉的特性,但濡为浮而细软,革为浮而弦急;濡脉与散脉,都有浮软而无根之象,但濡脉至数没有限制,而散脉至数明显散乱不齐;濡脉与虚脉都有浮软之象,但濡脉不见于沉,虚脉则是三候皆虚软无力。

濡脉与微、弱、细脉都有软弱无力而细的体象,但是毕竟还是有区别的,濡脉与微脉,都有细软无力的体象,但濡脉重按则无,而微脉重按是不绝如缕;濡脉与弱脉都有极细软而无力的体象,但濡脉只浮不沉,而弱脉只沉不浮;濡脉与细脉都有细软无力的体象,但濡脉不见于沉而细脉多见于沉。

濡脉为无根之脉,若是久病或年老的人,为脉症相符,虽困无害;但若见于无病或少壮或暴病之人,就必须温补真阴,否则就会踏上奈河桥。

八、弱脉为阴

(体状诗)弱来无力按之柔,柔细而沉不见浮;阳陷入阴精血弱,白头犹可少年愁。

(释义)王叔和说:“极软而沉细,按之乃得,举之无有”。意思是说,弱脉沉细而极其软弱,须用力重按才能接触到,若在浮部轻取,是摸不着它的。李延昰说:“弱脉细小,见于沉分,举之则无,按之乃得”。这恰好与濡弱相反,沉而且细、且小、体不充、势不鼓,便是真正的弱脉。脉搏为什么会如此柔弱呢?是因为阳气衰弱,不能振奋,精血虚弱,气血两虚的结果。

张仲景说:“阳陷入阴,当恶寒发热,久病及衰年见之,犹可维援,新病及少壮得之,不死安待”?老年人(白头)本是精血渐衰,见弱脉倒还可以理解;若少壮之人,血气方刚,而见精血虚弱的弱脉,就应该提高警惕,查明原因再作判断。

弱脉的体状诗见濡脉。

(主病诗)弱主阴虚阳衰微,恶寒发热骨筋痿;多惊多汗精神减,益气调营宗《金匮》。

(释义)弱脉的出现,总是由于阴精虚损,阳气衰微的缘故,为什么呢?因为浮为阳候,阳主气分,浮取则无,所以说阳气衰微是确然可据。阳气具有卫外而为固的功能,也能运行三焦腐熟水谷,阳气一衰,则水谷精微无以运行三焦,则精血来源受到阻碍,怎能不虚损呢?卫外不固,外邪易于侵入,阳陷入阴,就会恶寒(怕冷)发热。恶寒发热理应脉浮,今反脉弱,可见阳气衰微到什么程度了。阳气阴血,久久得不到恢复,就会变生多种疾病。例如,精气不足,不能滋养骨髓,便病骨痿(足痿软不能起立行动,骨痿软不能起于床);精血不能濡养筋膜,则病筋痿(筋急挛缩);营血不足,不能养心安神,则病主惊悸;卫气不足,不能充腠固表,则病自汗;脾胃虚损,中气不振,则病精神困乏,四肢无力,凡此种种都有出现弱脉的可能。若用补益阳气,调养营血的方法来加以治疗,恢复起来还是有可能的。《金匮要略》中关于补益阳气,调养营血的方剂颇多,需根据实情,酌情的应用。

(分部诗)寸弱惊悸与健忘,右寸短气且自汗;关弱挛急水谷疴,阳陷阴虚神门看。

(释义)营血不足,不能养心,心失血养则神不安,心主宰一身的气血,又为五脏之君,君昏则民不安。所以张仲景说:“血气少者属于心,心气虚者,其人则畏,合目欲眠,梦远行而精神离散,魂魄妄行”。心为藏神之处,心虚则神怯,所以畏惧恐怖,担惊受怕;神气不足则合目欲眠;神不守舍,则梦远行,心神不敛,精气涣散则魂魄失统而妄行。惊悸与健忘,是心血虚少的轻症,魂魄妄行是血气虚少的重症。肺主气,气机不利则短气,卫阳不固则自汗;肝为血海,血不荣筋,则筋缩挛急;脾胃虚衰,中气不振,则精神萎靡。下焦阳气下陷而不振,阴精亏乏至极。肾藏精,真阴真阳所寄之处,命门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为相火之原,天地之始,主三焦之气,若阳陷精亏,则骨痿不能行、骨蒸烦热(肾气衰微,水不胜火)、女子宫寒不孕等。

(勘评)弱脉出现于沉部,极细而软弱无力,主要反映阴精阳气虚损的病变,尤其是阳气衰微更易见到。

弱脉当与沉脉、牢脉、伏脉区别:弱脉与沉脉似乎相同,都有深深在下的体象,但弱脉只见于沉而不见于浮,而沉脉是浮候无力,外柔内刚;弱脉与牢脉,都只见于沉部,而不见于浮部,但弱脉为沉而极软而细,而牢脉为沉而弦实,弱脉与伏脉,都在沉候,但弱脉为沉部细软,不必推筋着骨,而伏脉必须推筋着骨,才能感觉到它的搏动。

弱脉与细脉,微脉濡脉都有细软的共同点,其不同点在濡脉中已经论述了,在此就不再重复了。

柳氏说:“气虚则脉弱,寸弱阳虚,尺弱阴虚,关弱胃虚。弱脉呈形,而阴霾已极,自非见,而阳何以复耶”?也就是阳虚补阳,阴虚补阴;阳气虚极,阴气必盛,必须泻阴补阳,阴气虚极,阳气必盛,必须泻阳补阴,所以王冰说:“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是非常有实用价值的。

《素问玉机真脏论》说:“脉弱以滑是有胃气,脉弱以涩是为久病”。弱脉虽为沉细而软,但有和缓之象,就是有胃气的表现,倘若沉细而软兼有往来艰难涩滞的感觉,则是气血都虚的表现,也是久病之人的表现之一。

弱脉见于久病或老年人,是脉症相合,倒还情有可原;倘若见于少壮之人或新病之人,为脉症不符,那就要慎重考虑了,否则就有不可预料的危险了。

九、散脉为阴

(体状诗)散脉轻飘无根蒂,去来无定至难齐;产为生兆胎为堕,久病逢之急速医。

(释义)王叔和说:“大而散,有表无里”;崔氏说:“涣散不收”;柳氏说:“无统计,无拘束,至数不齐,或来多去少,或去多来少,涣散不收,如杨花散涣之象”;李延昰说:“散脉浮乱,有表无里,中候渐空,按则绝矣”;叔和的话倒是字字斟酌,崔氏所说表明散脉为浮大而无根,只得大义,但未能讲得透彻;柳氏用“杨花散漫”形容散脉轻飘而无根,用“至数不齐”形容多少不一,散乱而不能整齐严肃,补充了叔和未发明的旨意,深得散脉之神。总而言之,散脉的形象不外乎两大特点:一是脉的搏动极不整齐,毫无规则,不是来多和(或)快去少和(或)慢就是去多和(或)快来少和(或)慢,也就是脉搏至数不齐,一来一去,不十分清楚;二是浮而虚大,好似杨花的飘散无根,渐轻渐有,渐重渐无,毫无根蒂,散漫到了极点。其所以见散脉,总是元气虚损的缘故,孕妇见到散脉若出现在临产之时,这是快要分娩的征象,如果离产期还远得很,则有堕胎的可能。久病见到散脉,说明脾肾阳气损伤严重,必须急于救治,否则就会出现意外。

平人见到散脉,非大补元气而不可回春,就因元气大虚脉才见散的缘故。

(相类诗)散脉无拘散漫然,濡形浮细不可按;浮大迟软为虚脉,有边无中芤脉象。

(释义)散、濡、虚、芤四脉,乍一看,有所雷同,只要你仔细分辨,奥妙就出来了;散脉与濡脉,都为无根之脉,但散脉为浮而虚大,搏动毫无规律。而濡脉是浮而细软,搏动有规律;散脉与虚脉都有浮而虚大的体象,但散脉不见于沉,且至数不齐而虚脉则是按之无力,兼有迟象;散脉都有浮虚之象,但散脉无中空之象,而芤脉有中空之象,虽然几种脉象都在浮部出现,且都兼有虚象,但是程度轻重上还是各有特色的。

(主病分部诗)左寸怔忡右寸汗,溢饮左关应软散;右关软散胻胕肿,散居两尺元气乱。

(释义)心阳不足则怔忡,卫气不固则自汗,心肺独居膈上,所以在寸部;阳不化阴,则生溢饮(暴渴多饮,无汗,水饮流于四肢,身体疼重)。肝胆属木,自北而东,在肝为厥阴而阴尽,在胆为少阳而阳微。水饮流于四肢肌肉之间,近于肌表,本可随汗而排泄,若阳微阴尽,不得汗解;必致身体疼痛而沉重,所以说“溢饮左关应软散”。脾阳不足,水湿下注而足胫(胻)足背(胕)肿胀,脾在右关,所以说“右关软散胻胕肿”。肾脉本沉,若肾部见到按之不可得见的散脉,说明先天资始的根本已衰,先天之本一衰,元气自然涣散,这时候,应该特别注意,怕出不测;若代散二脉并见,恐为司命之所属。

《脉诀刊误》说:“心脉浮大而散,肺脉短涩而散,皆平脉也。心脉软散为怔忡,肺脉软散为汗出,肝脉软散为溢饮,脾脉软散为胻肿,皆病脉也。肾脉软散,诸病脉代散皆死脉也”。

《脉诀汇辨》说:“散为本伤,见则危殆,左寸散者,怔忡不卧。散在左关,当有溢饮。左尺得散,北方水渴。右寸散者,自汗淋漓。散在右关,胀满蛊坏(蛊坏;虫症的重症)。右尺得散,阳消命绝”。

以上二家之说,可供参考。

(勘评)散脉是自有渐无,散乱不齐的脉象,轻手候之,俨然大而成其为脉;中部候之,顿觉无力而减其十之七八分的力量;重手候之,杳然无踪迹而不可得见。这就是散脉,散脉具有两大特点:一是散漫飞舞,轻飘而毫无根蒂;二是毫无规则,来去至数不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