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六脉玄机
1045000000028

第28章 其他常见脉象 (3)

第三节 其他常见脉象 (3)

综上所述,芤脉只能见于失血之后,如果没有失血而出现芤脉,很可能是有失血的征兆,或者是血虚(西医称之为贫血)。寸部出现芤脉,有这样两种情况:一是心气不足,心悸怔忡,吐血,衄血;二是饮酒过度,湿热蕴郁,积于胃而蒸于肺,肺失清肃,出现咳嗽,进而灼伤血络,导致吐血咯血。关部出现芤脉,也有两种情况:一是脾胃虚寒,气虚不为血帅,血则不为气所摄,于是吐血,便血;二是肝不能藏血,则血下行,就会便血,女子还会出现崩漏。尺部出现芤脉,多是肝、脾、肾三脏俱虚。阳气亢逆,血随气涌则衄血;肾虚不能制水,肝虚不能藏血,脾虚不能摄血,统摄无权,决渎无制,则血如山之崩,如器之漏,就会发生赤淋,便血,女子还会出现崩漏。

仰观芤脉的主病与分部,不可执一而论,不一定上部见芤就吐血、衄血,下部见芤就便血、下血;这是因为血与五脏都密不可分,缺一不可,这充分体现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

(勘评)芤脉有“浮大而软,绝类慈葱,指下成窟,浮沉俱有”十六字真言,伪诀说:“两头有,中间无。”用“头”字换叔和的“边”字,那就成了上下之脉划然中断,而成阴阳离绝的脉象了。而芤脉并不是这样。伪诀又说:“寸芤积血在胸中,关里逢芤肠里痈”。

他把芤脉说成是蓄血积聚的实脉了,并不是失血虚家的芤脉,这是不相符的;伪诀还说:“芤主淋沥,气入小肠”,这与主失血的芤脉有何干相涉,后世医家,刘肖斋,周菊潭,虞德恒等也对伪诀深信不疑,例如虞德恒治一病人,潮热微似疟,小腹右边一块,大如鸡卵作痛,右脚不能伸缩,诊其脉,左寸芤而带涩,右寸芤而洪实,两关两尺都洪数,他说:“此为大小肠之间欲作痈耳”。我们一看这则医案,不仅漏洞百出,而且是信口雌黄,芤脉为中空之象,说带涩还说的过去,说带洪实,那就令人不可思议了。芤而不实,实而不芤,两者从根本上没有任何瓜葛,而虞氏偏要牵强附会。这倒还不说,上述医案中的症状,明显是瘀血内停或者是疟母,这与失血有什么关系呢?于是我想起了祖师吴嘉枚的学医秘诀:“攻卷难,难经息,描扁鹊,不练技;何日书中贵术,其理否?古论水浸石难浸牢,克刻章藏妙处,运践可记海书,四字好名之威,非耗多少?一朝一暮。”也就是医者必须博学,无所不通,否则是练不成精益求精的精湛技术的。

芤脉的主病与分部要灵活化裁,不要局限于寸、关、尺所规定的部位,因为芤脉是个例外,还有另外一种现象,没失血而见芤脉,那么可能是将要失血的预兆,或者是血虚(西医指的贫血)的表现。

五、革脉为阳中之阴

(体状诗)革脉形如按鼓皮,芤弦相合脉寒虚;浮取滑数大弦急,重按豁然无根蒂。

(释义)张仲景:“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虚寒相搏,此名为革”。这是革脉形成的原因。朱丹溪说:“如按鼓皮”。把革脉的中空外急的形象,用按鼓皮来形容,最为贴切。李延昰说:“革大弦急,浮取即得;按之乃空,浑如鼓革”。恰如其分的勾画了革脉的形象,如鼓皮外而绷急,内而空虚。《甲乙经》说:“浑浑革革,至如涌泉,病进而色弊;绰绰其去如弦绝者死”。是说脉来浑浊革变,急如涌泉,出而不返的意思,仔细考察“涌泉”一词,则浮取之不止于弦大,而且数、且滑、且搏;再看“弦绝”,则重按之不止于豁然,而且绝无根蒂,若无病之人见到革脉,是无根之脉。

革脉的相类诗见芤、牢脉。

(主病诗)革主表寒不足里,精血亏损在此记;妇人半产并崩漏,男子营虚或梦遗。

(释义)脉如皮革,是表邪有余,内部不足的脉象。表寒一现,脉象必现弦急之象;中亏气血,脉象必显空虚之象;虚寒相搏,就出现了浮取滑数而大且弦急之象,重按则无的革脉。

妇人见到革脉,多是气虚不能约束经血,则血如山之崩,如器之漏,病生崩漏。孕妇见到革脉,多是血虚不能养胎,就有枝枯果落,藤萎花坠的危险,所以说半产而胎堕,倘若由于跌仆挫犯,误服毒药引起的半产,则不见革脉。

男子见到革脉,多是精血亏损,精关不固,真元不足,不是亡血就是梦遗(有梦而遗精叫遗,无梦而遗精叫滑),就应该潜阳摄阴,益气生血。

曹颖甫在《金匮发微》中说:“脉弦为阳气衰,脉大而芤为阴气夺,阳衰则中寒,阴夺则里虚,两脉并见,其名曰革,浮阳不降,则阳不摄阴,阴不抱阳,则精血寒陷,此条见妇人杂病篇,治妇人半产漏下有旋覆花汤,而男子亡血失精,独无方治,而补阳摄阴之法,要以天雄散为最胜,天雄以温下寒,龙骨以镇浮阳,白术、桂枝以扶中气,而坎离交济矣”。

(分部诗)寸革心虚肺气壅,关革疝瘕脾虚痛;尺中精空血亏损,半产漏下女子逢。

(释义)《脉诀汇辨》说:“左寸革者,心血虚痛;革在左关,疝瘕为祟;左尺得革,精空可必;右寸革者,金衰气壅;革在右关,土虚而疼;右尺得革,殒命为忧;女人得之,半产漏下”。精血内虚,又感寒邪,这是革脉的主病,心主血,气虚不能养心,所以心胸虚痛,用手按住痛处则痛减,时有怔忡;肺主气,气虚又遭寒困,所以金衰气壅,气机不利,时发喘逆。肝为血海,精血亏损,寒邪侵入,而成疝瘕;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精血内虚,则脾胃亏损,所以土虚而疼,肾为先天之本,真阴真阳所寄之处;命门为性命之根,元气三焦之舍,营气虚损则精关不固,所以失精,两尺皆革,是亡血的征兆,若又遇到脾脉也革,那么后天之本无东山再起之望,所以有殒命之忧,女子脉以太冲(此指肝脉)为要,血海不藏,胎儿无养,势必半产,若无妊娠,则血崩,漏经等。

(勘评)革脉的特点与牢脉恰恰相反,李时珍说:“革为芤弦二脉相合,故为亡精失血之候,诸家脉书皆以为即牢脉也,故或有革无牢,有牢无革,混淆莫辨,不知革浮牢沉,革虚牢实,形与证皆异也”。明确了革脉是浮大中空的芤脉与如张弓弦的弦脉相合而成的,正与张仲景的“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寒虚相搏,其名曰革”的意思相同。

革脉以浮取弦急,且滑且数,重按中空,毫无根蒂为标准。所以说丹溪以“如按鼓皮”喻之,最为贴切。王叔和说:“三部脉革,长病(此指久病)得之死,新病得之生”。若久病年迈的人,三部脉革,是不祥之兆。因为久病年迈的人,精血势必将近衰微,犹如花草艳阳风雨之后,势必有凋零之象,若又见革脉,乃精血衰竭,神气灭亡的征兆,治疗起来是相当困难的,若新病之人得革脉,是精血亏损,阴阳不媾所造成的,若以补阳摄阴,益气生血调和营卫,则可以沉疴顿愈。

王贶在《指迷方》中把《甲乙经》所述革脉错误地说成溢脉,这是王贶看到“涌泉”、“弦绝”二词所产生的误解,溢脉自寸而上贯于鱼际,直冲而上,如水之沸而盈溢的脉象,是真脏脉,与革脉是没有任何瓜葛的;还有滑伯仁把革脉理解为变革之脉,这也是错误的,原因就在于革脉在古代一直是鲁鱼亥豕,朱紫混淆,所以难免有人把它指鹿为马,张冠李戴了,还是李时珍敢于站出来说句公道话,把历代革与牢二脉混为一谈的谜团得以解开,从而用哲学的一分为二的思想来把革、牢二脉分开,各归各的位,以使脉学更加完备。

六、牢脉为阴中之阳

(体状相类诗)弦长实大脉牢坚,牢位常居沉伏间;革脉浮起合芤弦,革虚牢实须当辨。

(释义)王叔和说:“似沉似伏,实大而长,微弦”。意思是说牢脉在极沉的部位出现,颇近于伏,有实大而长,而且弦急的样子,体状深在而且坚实,牢不可破,所以叫做牢脉。李延昰说:“牢在沉分,大而弦实;浮中二候,了不可得”。是说牢脉有深居在内的体象,就好比树木以根深为牢,因深入于下方显蒂固根深;监狱似禁囚为牢,因深藏于内才能牢不可破;张仲景说:“寒则牢固”,说明牢脉又有坚固的含义。

牢脉与革脉,在古代不仅争论不休,而且鲁鱼亥豕,其实二脉有明显的区别,革脉是在浮部出现不见于沉,又兼大而弦芤之象,如按鼓皮,若指诸皮革,所以叫革;牢脉是在沉部出现,不见于浮,又兼实大而长,微弦之象,牢不可破,所以叫牢,这是从体象上的区分。

革脉多见于大虚证,牢脉多见于大实证,这是从主病上的区分,可见,浮沉之间,虚实之中,不但有联系而且有区别,只要仔细分辨,牢革二脉则如指诸掌,成竹在胸,诊断也自然而然的不会出错。

(主病诗)寒则牢坚里有余,腹心寒痛肝乘脾;疝癥瘕不须愁,失血阴虚却须忌。

(释义)牢居沉位主寒,实大而长,主实。如此可见牢脉的病变是沉寒里实,邪气有余的病态。譬如心腹寒痛,肝气郁积,脾呆不运等一系列的寒实相搏的病变往往见到牢脉,一般的说,凡是疝、、癥、瘕一类的积聚病,出现牢脉,是症实,脉实,为脉症相符;如果失血阴虚一类的大虚证见牢脉,是脉症不符,是正气衰微,邪气犹盛的征象,在临床上应引起注意,防其骤变,这与积聚的大实,证见革脉是有所相类的。

(分部诗)寸牢伏梁与息贲,关牢肥气痞癖形;左尺得牢是奔豚,疝瘕痛甚看命门。

(释义)牢脉所主之病,大多是阴寒里实的坚积。其中分为积与聚,疝癥瘕,这样几类。这里着重强调积聚,积者,脏病也,终不移,脏病难治;聚者,腑病也,发作有时,辗转痛移腑病易治。关于积聚《难经五十六难》论述的相当详细,我们本着“学以博而渐通”的思想,就把原文引录如下:“五十六难曰,五藏之积,各有名乎?以何月何日得之?然肝之积,名曰肥气,在左胁下,如覆杯,有头足,久不愈,令人发咳逆,瘖疟连岁不已,以季夏戊己日得之。何以言之?肺病传肝,肝当传脾,季夏适王,王者不受邪,肝复欲还肺,肺不肯受,故当留结为积,故知肥气以季夏戊己日得之”。也就是肝脏之积叫做肥气,在左胁下,有头足如覆杯般大小,且久不愈,令人咳逆,瘖疟(隔一日发一次为瘖,连日而发为疟)。“心之积,名曰伏梁,起脐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久不愈,令人病烦心,以秋庚辛日得之。何以言之?肾传心,心当传肺,肺秋适王(“王”,通“旺”,下同)。王者不受邪,心复欲还肾,肾不肯受,故留结为积,故知伏梁以秋庚辛日得之”。心脏之积叫伏梁,起于脐下,上至心下,如胳膊那么粗大,经久不愈,令人烦心。

“脾之积,名曰痞气,在胃脘,覆大如盘,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发黄疸,饮食不能为肌肤,以冬壬癸日得之。何以言之?肝病传脾,脾当传肾,肾以冬适王,王者不受邪,脾复欲还肝,肝不肯受,故留结为积,故知痞气以冬壬癸日得之”。脾脏之积叫做痞气,在胃脘,覆大如盘,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发黄疸,皮肤无光泽。“肺之积,名曰息贲,在右胁下,覆大如杯,久不已,令人洒淅寒热,喘咳发肺痈。以春甲乙日得之。何以言之?心病传肺,肺当传肝,肝以春适王,王者不受邪,肺复欲还心,心不肯受,故留结为积,故知息贲以春甲乙日得之”。肺脏之积叫做息贲,在右胁下,覆大如杯,久不已,令人洒淅寒热(冷水洒身,不禁其寒,怕冷则热),喘咳发肺痈(咳唾脓血)。“肾之积,名曰奔豚,发于少腹,上至心下,若豚状或上或下,无时,久不已,令人喘逆,骨痿少气,以夏丙丁日得之,何以言之,脾病传肾,肾当传心,心以夏适王,王者不受邪。肾欲复还脾,脾不肯受,故留结为积,故知奔豚以夏丙丁日得之”。肾脏之积叫做奔豚,发于少腹,上至心下,如豚状,或上或下无时,久不愈,令人喘逆,骨痿少气。这里所说的肾积奔豚应当与奔豚气病相区别,二者完全不一样,只是名字相似而已。

积聚,就是体内有肿块。由阴凝所结,痛有定处,按之不移,属血分,为积,在脏;气滞所聚,痛无定处,发作有时,时聚时散,属气分,为聚,在腑。积聚按之应手叫做癥,假物成形叫做瘕,见于肌肉间叫痃,结于隐僻的地方叫癖。

张仲景说:“寸口,积在胸中,微出寸口,积在喉中,关上,积在脐旁,上关上,积在心下,微下关,积在少腹,尺中积在气街,脉出左,积在左,脉出右,积在右,脉两出,积在中央”。总括了积聚在脉位上的变化,仲景又说:“诸积大法,脉来细而附骨”,可见积聚不一定只见于牢脉。

疝瘕也不一定只见牢脉,革脉也可见,是由于血不荣筋,寒滞肝经而生的疝瘕,多见于革脉,可见医生把脉不能闭门造车,灵活化裁是少不了的。

(勘评)牢脉以“极沉”、“弦实”为主要特点。经曰:“积三始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积”。见阴寒凝积,邪气有余的里实寒积多见于牢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