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八领脉 (2)
涩脉的形象为迟细而短,往来涩滞,极不流畅,迟缓艰难,应指似散非散,似止非止。叔和以“短且散,一止复来”作比喻,在临床上往往不是如此。一止复来,是结脉。涩脉只不过是血虚精伤,不能濡润经脉而已,是不会出现歇止的情况的,只是细迟而不流利,涩滞而艰难,怎么能与结脉附会呢?大家对李时珍所说的“如雨沾砂容易散”不要错误地理解为如雨沾砂则漫无根蒂,就认定为脉气散漫不聚的无根之脉。李中梓在《诊家正眼》中说:“涩脉往来迟难,有类乎止而实非止,浮多沉少,有类乎散而实非散”。其目的在于怕后学者把李时珍的话曲解,可谓是用心良苦。因为涩脉有似止非止、似散非散的特征,就要和极细而软、似有若无的微脉,浮而且细且软的濡脉,沉而且细且软的弱脉详加区分,都有指下模糊的感觉,与涩脉相类,但是详加分辨,其实是有分别的。
涩脉主病,还有外邪相袭,使气分不利而成滞涩;卫气散失,使阳衰不守而成虚涩;有肠胃燥竭,津液亦亡,使血分欲尽而成枯涩等,在诊断过程中,医者必须灵通变化。
涩脉还可见于失血过多,或刀斧砍伤,金疮失血之病,因《金匮要略讲义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篇》有“问曰:寸口脉浮微而涩,法当亡血,若汗出,设不寒者云何?答曰:若身有疮,被刀斧所伤,亡血故也”的明文。
涩脉,也可导致真脏气泄,必须与症状紧密衔接,如高龄之人,出现大出血或瘀血内停,又临秋季,而见涩脉,应当高度警惕,尽早抢救,否则就有垂危弥留之兆。
三、虚脉为阴
(体状诗)极软无力虚脉名,浮大迟软合四形;隐隐濡动豁然空,重按空虚方是真。
(释义)王叔和说:“虚脉,迟大而软,按之无力,隐指豁豁然空”。李延昰说:“虚合四形,浮大迟软;乃乎寻按,几不可见”。可见虚脉,为中空不足之象,专以软而无力而得名,其来浮大迟软,稍重按,便全然无力,在手指下有一种隐隐蠕动,豁然空虚的感觉,这便是虚脉。
(相类诗)举之迟大按之松,脉状无涯类谷空;莫把芤虚为一例,芤来浮大似慈葱。
(释义)虚脉,用手指轻按则大而迟缓,重按就显得松软无力,甚至有一种极度空虚的形象,在这里切忌与芤脉相混淆,虽芤脉与虚脉都有浮大之象,其实并不相类。虚脉,愈加重按则愈显得软弱;芤脉,虽于浮大之中,却似慈葱(又名分葱)的形态,两边实而中间空。
(主病诗)脉虚身热伤暑疴,自汗怔忡惊悸多;发热阴虚须早治,养营益气莫蹉跎。
(释义)王叔和说:“血虚脉虚”。为什么不说气虚呢?因为气为阳主浮分,血为阴主沉分,今浮分大而沉分空,所以只说血虚,而气不虚也。虚脉多为正气亏损的脉象,而在主病诗中又说主伤暑之病,这到底是怎么回事?《素问刺志论》说:“脉虚身热,得之伤暑”。《甲乙经》说:“热伤气,不伤形,所以脉虚也”。《中医学基础》中讲了暑邪的特性;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气势犹如烁石流金,易伤津耗气,干于脾则吐利,干于心则烦心,并于上则头重,并于下则便秘,其脉不见洪数而反虚者,这是因为暑性炎热,使人表气易泄,所以才会见于虚脉。
若卫气不固则自汗,心虚血少则怔忡,心神虚怯则惊悸,无一不是正气先亏造成的。外伤暑邪而身热,是元气先伤见虚脉,应该益气清暑;阴虚于内之身热,因阴不足则须养阴,只宜养阴退热。总之,血虚养营,气虚益气,才不会有闪失。仲景说:“太阳中热者,暍是也。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暑热熏蒸则汗出,汗多腠理空疏,则恶寒,暑必发热,热则伤津,故身热而渴,还有余症,虽然没有完全说明,但是可以以治测证,如心烦,尿赤,口舌干燥,倦怠少气,脉虚等,所以用白虎加人参汤清热祛暑,生津益气。徐大椿说:“凡汗出多之病,无不恶寒者,以其恶寒汗出而误认为寒,妄用热剂,则立危矣”。中暍(又叫中暑)之病,脉还可以弦、细、芤、迟、微、弱等。非止一病,百病皆然。
(分部诗)血虚失养寸口虚,腹胀食滞关脉居;骨蒸痿痹伤精血,直在神门两部取。
(释义)肺本与乾天合德,不浮不沉,肺脉见虚,又主气怯,是气分欲竭的征兆。阳气虚则不能卫外而自汗,阴气虚而喘促,就好比机与针不相接续一样。脉虚血也虚,血少就不足以上济心主高拱之权,而动见张皇,心亏惊悸。心肺独居膈上,应乎寸。心为君火,主血藏神,肺为相传,主气藏魄,气滞则血瘀,血虚则气少,二者相互为用,所以时珍以为“血不营心寸口虚”。后学者不可片面理解,血不营心,则心亏惊悸,血虚气少则自汗喘促,由此可见,寸口脉虚,是血虚失养造成的,后学者不能只停留在“血不营心”这一方面,还要考虑到多气少血的肺,这才齐全。
肝为血海而主筋,血虚则筋脉失养,脾胃者,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虚寒则食滞,乾不健而坤不顺,所以腹胀食滞。肝脾为中焦,关脉见虚,就是血不荣筋,食滞不化的迹象。腰为肾之府。膝为筋之府,骨节屈伸开阖之处,虚则不为我用,所以腰膝痿痹,真火一衰则诸症毕集,若没有阳合之令,是无法克济的,所以寒证烽起。两肾为下焦,若精血亏败,就会骨蒸劳热,腰膝痿痹,精漏精寒等。神门,为尺脉的别称,但须与掌后兑骨之端的“神门穴”区分,切莫混淆。
(勘评)虚脉的形态,叔和以“迟大而软,按之无力,隐指豁豁然空”为喻,最为贴切;崔紫虚说:“形大力薄,其虚可知”,但差一迟字。伪诀说:“寻之不足,举之有余”,是浮脉而并非虚脉,浮以有力得名,虚以无力取象,有余二字不能形容虚脉。杨仁斋说:“状如柳絮,散漫而迟”;滑伯仁说:“散大而软”;两家之说,都是指的散脉,而并非虚脉。虚脉按之虽软,但是还能感觉到它的搏动,而散脉则按之绝无,不可见也。虚脉不同于濡脉,虚脉迟大无力,濡脉细小无力;虚脉不同于芤脉,虚脉愈按愈软,芤脉重按仍可见,就是中间空。
所谓虚,不外乎阴阳气血几个方面,阴虚脉虚而数;阳虚脉虚而迟;气虚脉浮而虚,血虚脉沉而虚。经曰:“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是说虚脉的变化性和灵活性是较大的。比如说,虚脉,浮取之且大且数,重按之而豁然如无,此内真寒而外假热,古以理中汤、八味丸或附子理中汤冷服治之;有力而沉,为内真热而外假寒,古以解毒汤、六味丸或黄连解毒汤热服治之。
对于伤暑出现虚脉,是机体病理变化的必然结果。按“脉虚伤暑”的理论来讲,虚脉见于伤暑颇为难以接受,其实不然。中医自古就有“血汗同源”“汗为心液”的说法,暑性炎热,鬼门(汗孔)大开,汗乃大出,失汗如失血,必然体虚,如见虚脉是脉症相符,不足为怪。
四、实脉为阳中之阳
(体状诗)浮沉皆得大而长,应指坚实有力强;热蕴三焦成壮火,通肠发汗始安康。
(释义)王叔和说:“浮沉皆得,脉大而长,应指愊愊然”。李延昰说:“实脉有力,长大而坚;应指愊愊,三候皆然”。实脉,为邪盛有余之象,脉体大而阔,脉搏有力,上下不涩滞,往来不空虚,至止而不息。
邪气犯人,阳气未虚,则奋起抗邪,重阳交争,谁与争锋?王叔和说:“血实脉实,气来实强,是谓太过”。可见,脉实必有大邪、大热、大积、大聚,但多因热邪太盛所致。所以李时珍说:“热蕴三焦成壮火”。覃修阳说:“人迎脉实,热邪在表,可用辛凉发汗以解热;气口脉实,热邪在里,可用苦寒泻下以清热”。这与李时珍的“通肠发汗始安康”是吻合的。
(相类诗)实脉浮沉有力强,紧如弹索转无常;须知牢脉帮筋骨,实大微弦更带长。
(释义)实脉的搏动,无论浮沉,总是强劲有力。实脉与紧脉相类,但紧脉紧急,似绞转绳索,左右弹动,而实只是大而且长,颇有坚实之象;实脉与牢脉相类,但牢脉大微弦而长,只见于沉部,而实脉则浮中沉三候都是微弦而长。
(主病诗)实脉为阳火郁成,发狂谵语呕吐频;或如阳毒或伤食,大便不通或气疼。
(释义)实脉为阳热邪盛,郁积不散之变,在临床上可见发狂,谵语,呕吐,阳毒,伤食,便秘,气疼等。《素问大奇论》说:“肝满,肺满,皆实,即为肿”。如肝壅则两胁(腋下腰上部位)满,卧则惊,不得小便;肾壅则胠下至少腹满,胫有大小,髀(大腿或大腿骨)胻(足胫)大跛,易偏枯;肺壅,则喘而两胠满等,都可能见到实脉。实主邪气有余,易于体象,所以叔和有“尺实则小便难”的论点。
(分部诗)寸实应知面热风,咽疼舌强气填胸;当关脾热中宫满,尺实腰肠痛不通。
(释义)《脉诀汇辨》说:“血实脉实,火热壅结。左寸实者,舌强气壅,口疮咽痛。实在左关,肝火胁痛。左尺得实,便秘腹疼。右寸实者,呕逆咽痛,喘嗽气壅。实在右关,伏阳蒸内,中满气滞。右尺得实,脐痛便难,相火亢逆”。风热盛于上焦,而见头面发热,或咽喉疼痛,或舌根强直,或胸膈气满等,在寸部会见实脉。中焦热甚,脾运失司,肝火横逆,必致消化不良,中宫燥满。下焦热甚,则腰痛,便秘等,尺部多见实脉。
(勘评)实脉的形象,为三候俱足,应指坚实有力而无柔和感。大多是邪热,积聚,但热太盛则较为平常。伪诀错误的认为“尺实小便不禁”,又舛讹的认为实脉的脉象为“如绳应指来”,这是紧脉而不是实脉;紧脉和实脉是有相类之处,但不可混为一谈,紧脉弦急如切绳而左右弹人手,实脉则且大且长,三候皆有力;两者对举,惟有力为相类之处,其他的各不相同;我们再来讨论一下两脉的脉象机制,紧脉为热邪寒束,才会导致绷急而不宽舒;实脉为热邪火迫,才会导致坚满而不柔和。后学者若能以证合之,以理察之,自会成竹在胸。
张洁古曾惑于伪诀实主虚寒之说,而以姜(干姜)、附(附子)施治,这岂不会暗枪杀人!?在临床施治时,犹须三思而行,似实脉大热之证,投以姜附大温之剂,不仅没有疗效,反而会使病情加重,所以说“读经典做临床”非常重要。
五、洪(钩、大)脉为阳
(体状诗)来盛去衰洪脉义,满指滔滔应夏季;若是春秋冬月里,升阳散火莫狐疑。
(释义)王叔和说:“指下极大”;《素问》说:“来盛去衰”;通真子说:“来大去长”;李延昰说:“洪脉极大,状如洪水;来盛去衰,滔滔满指”。洪脉,又叫钩、大脉,脉体阔大,如洪水之奔,有盛满之象,来时势极充盛,去时缓缓减弱,要较长的时间内才能消退,洪脉的形象,犹如万物的生长,繁茂萋萋,在季节与夏天相应。
如果在春温春生,秋凉秋收,冬寒冬藏的时令见到洪脉,这便是阳热亢盛的征兆。特别是寒邪遏抑阳气,火热内郁的时候,就应该升阳散火,这是毋庸置疑的。《汤头歌诀》说:“升阳散火葛升柴,羌独防风参芍侪;生炙二草加姜枣,阳经火郁发之佳”。也就是说,用柴胡发散少阳之火,升麻、葛根发散阳明之火,羌活、防风发散太阳之火,独活发散少阴之火,人参、甘草益气健脾,白芍敛阴清热,姜枣调和脾胃,发中有收,散中有补,三焦舒畅,阳气升腾,扶正除邪,阳经火郁,常有四肢发热,肌肤发热,骨髓中热,热如火燎,扪之烙手,其他火热,可酌用黄连解毒汤(黄连,黄芩,黄柏,栀子),或者用茵栀黄口服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