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六腑 (1)
五脏是人体内最为重要的“五官”。而这些官员的手下,常常还需要一些副手来协助工作。譬如宰相虽然主管国内政务,但也需要交通部门的配合,才能把地方的声音一步步传递到中央,把中央的部署规划一步步传达给地方;将军虽然勇猛过人,但有时难免少谋寡虑,所以就需要军师来出谋划策;农业部长虽知“民以食为天”的道理,但也需要大量从事一线农业耕作和指导耕作的专业技术人员的配合;水利部长虽然大权在握,但总需要各地分管江河湖泊的官员携手共进,才能将水治好。那么,这些助手的角色,又是由谁来担任的呢?
1.胃、小肠、大肠人体要进行正常的学习工作,五脏功能要得到正常的开展,有一个前提,就是需要不断地从外界吸收营养,向外界排出对人体无用的废弃物。这一过程,在现代医学中被认为是由消化系统来完成的。在古代中医学中,这个过程又是如何实现的呢?
胃、小肠、大肠,是前后相续、关联密切的三个腑,共同形成了人体内消化传输饮食物的“谷道”。在古人的眼里,人体的消化过程,大体是这样的。
首先我们吃下去的饮食物,会由胃来接收。并由胃中之火来腐化食物,为进一步的消化吸收打好基础。胃的这个作用,被称作“胃主受纳腐熟水谷”。如果胃里的火不够了,就没有能力把食物很好的“腐熟”。就像锅下的火很小,每次蒸出来的米饭都是夹生的。面对这样的饭,恐怕很难有食欲可以吃得下去。如果反过来,下面的火太旺了,锅里面炖好的肉都化成糊糊,怎么吃都感觉吃不饱;这就是胃火太盛了,中医所谓的“邪热能杀谷”。
接下来,经过腐熟的食物被传送到小肠,小肠所从事的工作有点类似于一只筛子,把这些食物“过滤”一下,对人体有益的部分被留下来,进一步消化成精微的营养物,被人体吸收。而糟粕的部分,则继续向下传递给大肠。小肠的这一功能,中医称为“泌别清浊”。如果小肠泌别的功能出现问题,人体就无法区分出哪些食物有用,哪些无用,最后这些精华和糟粕混杂在一起排出体外,就出现了腹泻。(引起腹泻的原因有几种,由于小肠的问题导致的腹泻,是其中之一)
最后经过小肠滤出的食物糟粕部分,继续向下传递给大肠。大肠在中医称为“传导之官”,主要的职责,就是传导这些食物糟粕,排出人体。千万别以为这个传导的芝麻小官就不重要,今天不知有多少朋友,都是由于大肠的问题,而出现长期的便秘或腹泻,给身体带来很多的不适。便秘都是上火吗?腹泻都是肠胃虚弱吗?与具体病证相关的内容,我们在诊断、辨证的章节里还会详细讲到,请继续关注。
实际上,我们上面讲到的三个腑:胃、小肠和大肠,如果要实现正常的功能,也离不开一个重要的概念,叫做“气化”。这里所谓的气化,主要是指脾气的推动。脾气的虚弱,在胃,则表现为不思饮食;在小肠则表现为腹胀、腹泻;在大肠则表现为便秘。这里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症状,顺便说一下,叫做大便“初头硬,后必溏”。是说排大便时,开始的部分比较硬,到后面反而是稀的了。你认为,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的问题呢?
2.膀胱古代的交通运输,有水路和陆路两种,于是古人也把这样的知识应用到人体上,形象地将胃肠组成的消化道称作谷道,而以膀胱为主要贮藏和排出小便的通路则被称作“水道”。与胃肠消化传导的功能实现,需要脾的气化作用来支持一样,膀胱主水道的功能,也需要一个脏的气化作用来主持,就是肾。
中医学对人体水液代谢的过程,是这样认识的:
首先水液进入胃,通过脾气的运化,将水向上布散到肺,再通过肺脏来通调水道,把水液向下传递到膀胱。通过这样一上一下的传递,水液得以遍布周身,滋养各个脏腑。当然水液在体内的运动,都离不开肾脏的主持。
以上就是经典中医学理论中,对水液代谢过程的大体描述。不知大家看后,是何感想?
无疾在这里,简单地谈下自己地看法。古人没有对解剖学发生强烈的兴趣,因为对于“真理”的追求,从来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方向。我们的古人更加在乎的是如何将已有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来。在实践中发现一些不合理的地方,就对理论进行修改,最终形成了今天的中医理论。水液代谢的问题也是这样。古人最终将理论确定成上面的形式,最重要的原因,还是源于医学实践。中医学治疗水液代谢方面出现的问题,比如水肿,比如小便失禁,比如小便不通,都会讲到三个重要的脏器:肺、脾、肾。而针对此三个脏器给予的治疗,往往又是对上述病证非常有效的方法。正是基于这些实践的基础,古人尝试思考三者与水液代谢的关系,最终在头脑中构建了这样一个水液入胃,经脾,达肺,到膀胱的理论模型。对于这样的理论,如果我们完全抛开历史,不考虑古人的环境,硬是用今天科学的解剖学知识来否定古人,那么你会在满足了自己作为胜利者的虚荣心的同时,也就失去了与古人交流,吸取古人宝贵经验智慧的机会。
3.胆胆作为一个腑,实际上与上面的四腑不太相同。食物的传导不会经过胆,水液也是一样。所以古人还有一种见解,认为胆属于所谓“奇恒之腑”之一。奇恒之腑这个概念比较偏一些,实际运用的机会也比较少,我们这里暂时不讲了。我们只从两个侧面,来认识一下胆腑的功能。
一个人临危不惧,泰然自若,我们会讲他胆识过人。这里的胆,就体现了中医理论中,胆的一个很重要的功能,所谓“胆为中正之官,决断出焉”。无论所处的局势多么混乱,无论面临的困境多么险恶,都有勇气面对一切的挑战;这样的人,胆气充盈,刚毅果敢,心中有正气,言语显决断,称为勇士。反之,遇事畏缩不前,环境稍变,其心大乱,惶恐不安;这样的人,胆气不足,懦弱胆小,犹豫不决,称为怯士。
另外一个词,这些天反复有朋友提到,叫做“肝胆相照”。讲五行时我们提到,胆的位置依附于肝内,紧密相连,二者的关系非常密切。而肝脏脾气暴躁,刚烈勇猛,是一位能征善战的将军。而胆腑则性情中正,威严果断,是一位稳坐中军帐的军师。譬如廉颇与蔺相如,张飞与诸葛亮。只有肝胆齐心协力,并肩作战,才有可能取得战争最后的胜利。
4.三焦三焦,顾名思义,包括上焦、中焦、下焦三部分。历来是中医脏腑理论中争议最大的一个腑。我们这里也不想在三焦上花费太多的笔墨。只是简单地让大家对三焦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了解一下三焦对于中医诊治疾病有怎样的作用。
书本上讲的三焦似乎很简单,就像个大口袋,把所有其他的五脏五腑都装在里面。但是,三焦到底长什么样子呢?胃、肠、膀胱、胆我们都可以看到摸到,三焦怎么看不到呢?对这个问题,无疾以为,从整体观念的角度来认识,或许会更好理解。中医学认为人体的脏腑并不是割裂开的,彼此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三焦正是把整个胸腔腹腔看作一个整体,气与水谷在其中上下通行,上闭则下塞,下堵则上壅。因此,我们可以把三焦看作是一个理论的模型,而不是一个实体的脏器。
那么,三焦这个概念,是不是就毫无价值呢?
既然三焦是人体内最大的一个腑,其余的脏腑都在其中,那么我们就可以把三焦理解为一条通道,贯通人体躯干的上下。在这条通道中,有气的运行,也有水的运行。如果三焦通道的功能出现异常,就很容易发生气的郁结,水的不行。方剂学有一个经典的方子,叫做三仁汤,就是分别用杏仁、白蔻仁和薏苡仁来清利上中下三焦的湿热,从而通畅三焦的气机。清代医家吴鞠通,更是依照三焦的理论,确立了一套针对外感发热性疾病的辨证体系,称为“三焦辨证”,就是从上、中、下三焦的部位,来表示外邪进入人体后从上到下的传变规律。可见,古人对三焦的认识,并不是纯粹的摆设、配件,而是可以在治疗思路上,给人以启迪,教人以大略的有价值的概念。
二、气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