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画说千古中医
1044800000023

第23章 杏林传奇 (9)

第六章 杏林传奇 (9)

江瓘是明代医家,他与其子编著的《名医类案》是我国第一部医案专著,既是明以前著名医家临床经验的总结,也是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密切结合的典范,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和临床价值。《名医类案》记载了这样一则有趣的医案:有一个人在亲戚家做客,不料大醉,被送至花轩夜宿。半夜时醒来,口渴难耐,又求不得水,遂就用手捧花园中石槽里水饮之。天亮时才发现,这槽中水里有许多红色小虫。他陡然一惊,非同小可,此后一直郁郁不散,竟酿成大病,遍医不愈。一天,病人家人找到名医吴球为其诊治。吴球问明病情根由,知病人之病生于疑。故暗自用红线剪成小虫状,入巴豆二粒,捣和成丸药,令病人于暗处服用。不一会,巴豆导泻迅速,病人即于盆解下大便。吴球让他看大便中物,确见许多小“红虫”已泻下,即刻病愈大半,经调理半月余,诸恙得瘥。

吴球认为,若病人对认定的病因笃信不疑,百般劝说无效,这时不妨先依从病人,再设法打消病人的顾虑,治疗起来才有效果。

名医类案

医案著作。十二卷。明·江瓘编辑,其子应宿增补。成书于1552年。后经清乾隆年间魏之琇等重校,即今流通本。全书集录明嘉靖以前历代名医治案,按病证分类编纂。分205门,包括外感伤寒温病及其他内科杂病、外、妇、儿科等多种病证,病案记录较详,辨证、方药亦较妥当,并附编者按语及其治案。《四库全书总目》谓其“可为法式者固之八九。”是我国第一部以疾病种类编纂的大型医案专著,不仅对历代临床医家有较大的指导作用,而且对医案学的发展亦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编者的话

这则医案论述了心理因素致病的开始和发展过程,又以所见事实真相,释其所疑的心理治疗方法治愈其病。可见,乐广称得上是一位良医,他懂得怎样去除病人的心病,比一般滥施药物的庸医高明一筹。中医管这种方法叫“祝由”。王冰将祝由解释为“祝说病由”,意为向病人解释病因,让病人打消顾虑,不必用药而病自愈。

名家评说

医者知病之根由,故拟此法,虽属假药,却能达到真治之功。患者由于亲见“事实”,所患既除,郁结遂开,故而能愈。此案说明心理因素在致病与治疗中均起着巨大作用,因此,熟谙心理治疗理论和善于设计治疗方法,是中医临床工作者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

——聂世茂,《黄帝内经心理学概要》

傅山的药引子──煮不软的石头

相传,清朝时有一位叫李小牛男子入赘到粉莲家,小俩口日子过得不错,堪称恩爱夫妻。一天李小牛因入赘受外人奚落,气冲斗牛,一股无名火冲着自家媳妇发泄起来。粉莲越想越伤心,抽泣了一夜后就病倒床上,有气无力,饮食不进,竟一病不起。这下可急坏了丈夫,经人指点,李小牛起早赶路,向当时的名医傅青主求治。傅青主问清病情后笑道:“这个病,不见病人也能治,只是眼下药不齐,不过你可先把药引子准备好。你回家的路上,有条石沟,你走到石沟中间,然后往右走七步,那里有一个鸡蛋大的黑石头,你把石蛋拣回去,先武火后文火煎熬,随时添加水,不能停火,也不能离人,直到石头煮软了,就来我这里取药。”

李小牛按照傅先生的嘱咐,果然找到了黑石蛋,心里真是欢喜若狂:“人说傅先生通神,果然名不虚传。”他回家便日夜煮个不停,眼睛熬得通红,却也毫无倦意。粉莲见此情景,十分感激,不禁转恨为爱。她心疼丈夫,主动下床代小牛煮石蛋,并让小牛去问问傅先生“多久才能将石头煮软”。小牛见粉莲的精神确实比前两天好,再不敢拖延,就把煮石头的事交给粉莲,自己一口气跑到傅山家。

小牛一进门,傅山就问他:“药引子熬好了没有?”小牛把煮石头的情况,三言两语向傅山先生讲了。傅山听后,便问:“我告诉过你:人不能离火,你怎么跑出来了?谁给你看火呢?”小牛说:“粉莲看着火呢,就是她催我来问问您的。”傅山闻言,出了口长气,他微笑着说:“没事了,你回家吧,她的病已经好了。”说完哈哈大笑起来。这一笑,把小牛笑得莫名其妙,他大惑不解地问:“您还没给配药呢,病怎么就好了?”

傅山先生缓缓地说:“粉莲的病,是从一个‘气’字上得的,‘气’又是由你引起的。这个病,很难药到病根,因此,有的医生才把它叫‘奇症’。但是只要她消了气,病也就好了;要消气,还得从你身上消。我就给了你一块石头让你煮,你想:石头哪能煮软?我为的是让你没日没夜地煮,她见你不分昼夜地为她熬‘药引子’治病,气自然就消了。她能下炕接着你煮石头,说明她病已好了。现在她该饿了,你赶快回去,给她做饭吃吧!”说完又大笑起来。

小牛怀着喜悦的心情往家赶,到家一看,粉莲的病果然大好了,见小牛回来,就告诉他:“老公,我饿了。”小牛说:“老婆,你快上炕歇息,我给你煮饭。”从此,粉莲的病就很快痊愈了。

傅青主

傅青主,生于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卒于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山西阳曲(今太原)人,初名鼎臣,后改名山,字青竹,后改字青主,字号颇多,已知的已有石道人、朱衣道人等50多个名号。傅青主是明末清初时著名医家。所著医书遗稿,被后人整理编为《傅青主女科》、《傅青主男科》、《傅氏幼科》等,特别是《傅青主女科》是中医学名著,至今仍惠及医界。

傅青主博学多才,当时人就称赞他的教学问像大海一样广博(“学海”),可以说他是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在经学、先秦子学、佛经道藏、医学、书法、绘画、诗词、音韵、训诂之学甚至武学等各方面都有较深造诣,其涉猎之广、成就之大,在世界上也是不多见的。

编者的话

石头哪能煮得软,医生只是借病者丈夫的真情感动使之气消。气消,则肝木苏,郁结散;肝木得以疏泄,则脾胃自然运谷,故郁病愈而饮食复常。有诗赞其妙处:

看以荒唐不荒唐,其中自有秘密藏。

石头虽然煮不软,以情胜情得安康。

名家评说

中医的心理治疗方法,有情志相胜疗法、移念疗法、语言疏导疗法、顺势利导疗法、内观静养疗法等。其中,情志相胜疗法是基于情志与脏腑功能的关系,利用各种不同情志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来调节情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人体疾病产生治疗作用。情志相胜疗法包括:喜胜悲、悲胜怒、怒胜思、思胜恐、恐胜喜等。在具体治疗中,情志治疗方法又是灵活运用的,并不一定要拘泥于上述的情志相胜。

——吴中云,《中医心理养生谈》

悲哀疗法制狂喜

清代一位学验俱丰的医家魏之琇在《续名医类案》中记载了一则悲哀疗法治疗狂喜的故事——

明朝有个农家子弟叫李大谏,自幼勤奋好学,头一年考上了秀才,第二年乡试中了举人,第三年会试又进士及第。喜讯连年不断传来,务农的父亲高兴得连嘴都挂到耳朵上了,逢人便夸,每夸必笑,每笑便大笑不止,久而久之,不能自主,成了狂笑病,请了许多医生诊治,都没有效果。李大谏不得已便请某御医治疗。御医思考良久,才对李说:“病可以治,不过有失敬之处,还请多加原谅。”李说:“谨遵医命,不敢有违。”御医随即派人到李大谏的家乡报丧,给他父亲说:“你的儿子因患急病,不幸去世了。”李大谏的父亲听到噩耗后,顿时哭得死去活来,由于悲痛过度,狂笑的症状也就止住了。不久,御医又派人告诉李的父亲说:“你儿死后,幸遇太医妙手回春,起死回生被救活了。”李的父亲听了又止住了悲痛。就这样,历时十年之久的狂笑病竟然好了。

喜伤心。中医认为心神是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中枢。喜为心之志,就是说心的生理活动与情志的“喜”有关。适度的“喜”能缓和精神紧张,使人气和志达,心情舒畅,有益于身心健康。若大喜过度则使心气涣散,神不守舍,不能主血。伤神耗血可引起心神不安、神志恍惚、夜卧不宁、心悸怔忡、神志狂乱等症。正如《灵枢·本神》所说:“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

清代名医徐灵胎所著《徊溪医书》中还载有一则医案:某书生状元及第后,喜不自胜,得了个嘻笑不休的毛病。在回家的途中,求某名医。这位医生问了病情根由,对状元说:“阁下得的是不治之症,七日必死。请赶快起程回家,否则就将是异乡之魂了。”这状元神情沮丧,星夜兼程,提心吊胆,一路哭哭啼啼赶回了家。可到了医生说的第七天后,状元竟如常人。他正要讥讽医生几句,此时,书童递上医生一封信,书云:“公自及第后,大喜伤心,非药力所能愈,故以‘死’恐之,所以治病也,今无妨矣。”状元佩服不已。

徐灵胎

徐灵胎(1693~1771年),原名大椿,曾名大业,灵胎乃其字,晚号洄溪老人,江苏吴江人,清代著名医学家。他出身名门望族,从小业儒通经,博学多才,兼通天文、地理、数学、水利、文词、音乐、武艺,靠刻苦自学而精通医学,尤以医学著称于世。他博极医源,精于临床,勤于著述,有《难经经释》、《神农本草经百种录》、《医贯砭》、《医学源流论》、《伤寒类方》、《兰台轨范》、《慎疾刍言》、《洄溪医案》等医学名著传世。徐氏精通养生之学,摄生有术,德高艺精,享年79岁。

编者的话

此殿选状元新及第,喜乐至极,正气耗散,难以药治。名医以死相诈,惧死恋生,人之常情,新状元悲忧气结,上焦气闭不行,下焦回还不散,耗者得益,散者得敛,故能不药而愈。这正是“恐胜喜”的一个例子。值得注意的是,医生在这个案例中还为患者留下了书信,具体地讲明了治疗此病的道理,以消除患者的恐惧,这又是利用了“思胜恐”的方法。

本医案又提醒为医者:要做一个高明的医生,必须深知人情、脉理及通晓心理治疗之术。

中医常识

悲哀属于阴性消极情绪,但在一定条件下,悲哀可平息激动、控制喜悦、忘却思虑,从而转化为积极的治疗作用。肺金之志为悲,肝木之志为怒,悲则气消,怒则气上,金能克木,悲可胜怒。喜与怒同属阳性亢奋情绪,与忧悲相对立,故悲哀疗法亦可治疗狂喜。

中医认为,喜性心志为火,过喜则伤心。心主神明,一旦有病,就会出现意识障碍,喜怒无常。李父过喜伤心,以致笑病发而不止。突获其子死讯,悲恐万分,恐伤肾,肾主水,以恐制喜,即水克火。故病可愈。

援物比类 名医悟良药

(赏月悟方)

明朝周慎斋,安徽名医,著有《慎斋遗书》等著作。中年得了中满之证,遍访名医乏效,广搜药方又不敢贸然试用。某晚,慎斋强打精神坐在院中赏月。突然,乌云遮月,他立感心胸憋闷。少顷,清风徐来,云散月朗,胸部随之亦舒。慎斋恍然有悟:云属明,风属阳,阳气通畅,则阴云消散,吾病亦如是乎?于是自拟和中丸,温中通阳,方取肉桂、炮姜、川椒、白术、薏苡仁、砂仁、车前子、陈皮等组成,服之一月而愈。

[按]此由观风察云加上切身体会而悟出阴阳之理,可谓善于格物致知矣。

(观花识药)

清代名医范文甫(1870—1936年。浙江鄞县人,执医40余年,蜚声杏林)曾治黄某,“苦不寐,百药不能治。”范氏处以百合30克,苏叶9克,3剂而安。有问曰:“此治不寐而效,本何书?”范答曰:“我尝种百合花,见其朝开暮合;又种紫苏,见其叶朝仰暮垂,取其意而用之。”

[按]百合、苏叶未见有安眠之功,范氏从其朝夕变化而悟出助寐之效,临床疗效亦验证了这一点。此亦援物比类,由物候而悟出医道一例。

(白菜萝卜愈久病)

浙江余姚某富商儿子患“小伤寒”(中医病名。一名冒寒,亦称四时感冒。外感风寒的轻证),久治未愈。病家请来医生会诊,有谓虚证宜补,有谓实证宜清,有谓虚热当用甘温,有谓虚寒当予温运,各执一辞,病家无所适从。后邀名医范文甫赴诊。范视过病情,将前医之方一一掷于一旁,笑曰:病将愈矣,何用服药。遂嘱家仆至田边拔来白菜、萝卜,嘱其煎汤服之。主人将信将疑,孰知服汤数日,病者寒热悉除。

[按]病已将去,虚热未除,胃气未升耳,故当升其胃气,此《内经》“食养尽之”之意也。

(螺骨梗喉鸭涎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