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杏林传奇 (8)
此案病人所得狂症,与现代医学之歇斯底里颇为类似。此症“叫呼怒骂”,为发在肝。怒气冲逆,拢神明则狂,克脾土过甚则不食。张子和故作丑态、着女人装,逗以戏嬉,使妇大笑。大笑,喜之极也。喜则气缓,耗消心气。上逆之气,得下消之喜气,又诱以美食,故怒平食增,不药而愈。
中医常识
心之志为喜,肺金之志为悲,火克金、喜胜悲。喜为良性情绪变化,因而可以治疗因郁怒、思虑、悲哀等不良情绪活动所致病变,以及与喜乐相对立的表现为阴性情绪状态所致疾病。这个医案来源于清代名医魏之秀所著《续名医类案》,我们从中可以了解到:金元医家张子和善用攻法治病,被后世称为“攻下派”。其实,他还是心理疗法的一代大师。
张子和以惊治惊恐
据传,古时有一民间女子,因打哈欠,两手上举再也不能下来,吃药治疗皆无效果。当时的一位名医利用女子害羞的心理,假装要解开这位女子的腰带,扬言要为她作针灸治疗,女子被这突如其来的手势动作惊吓不已,不自觉地急忙用双手掩护下身,惊则生变,双手顺势自然下垂复原。这是中医采取“围魏救赵”地计谋权诈的心理疗法,用“惊”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金元名医张子和(名从正,号戴人。金元四大家之一)就有以惊治惊的验案:
有个叫卫德新的人,其妻一次外出在旅店住宿,当晚碰上一群强盗抢劫,吓得她从床上跌到地上。此后,凡听到些许声响,她便会昏倒在地,不省人事。诸医用药治疗,病逾一年而不见好转。
张子和经过细心观察、分析后,认为属胆气伤败,应采取心理疗法。
张子和让两名侍妇抓住病妇的两只手,将她按坐在高椅上,然后在她的面前放一张小茶几,张子和指着茶几说道:“请娘子看这里!”话音未落,“砰”地一声,他用木棍使劲打在茶几上。病妇见状大惊,张子和说:“我用棍子打茶几,你怕什么呢?”待她心神稍定,张子和又敲打小茶几,这回她果然不那么惊怕。张子和重复以上动作,并用手杖敲门,暗中让人划病妇背后的窗户纸。
病妇渐渐稳定,笑问道:“你这算什么治法呀?”张子和回答说:“《内经》说:‘惊者平之’。平,即平常的意思,见惯不怪,自然不惊。对受惊者,治疗时要设法让他对受惊的诱因感到习惯,觉得跟平常一样。”这一番解释,说得病家点头称是。当晚,张子和又派人敲打病人的门窗,通宵达旦地折腾她。以后,病人即使听见雷响也不再惧怕了。
张子和的情治法
张子和精于中医的心理治疗,他在发挥《黄帝内经》中情态相胜的理论时说:“悲可治怒,以怆恻苦楚之言感之,恐可以治喜,以恐惧死亡之言怖之;怒可以治思,以污辱欺罔之言触之;思可以治恐,以虑彼志此之言夺之。凡此五者,必诡诈谲怪,无所不至,然后可以动人耳目,易人听视。”在《儒门事亲》中,记载了张氏运用感、娱、怖、触、夺等方法无药而愈病的验案,可窥古代中医心理疗法的一斑。
编者的话
现代医家何时希所载医案说的是病人因所惊而眼珠子上翻不能向下,中医认为,目为肝窍,惊气入肝,此属因惊肝经阴血受损,而致目系失养所致。医者惊因惊治,令患者坐高座,下匿人突然敲锣,病人受惊,惊而下视,瞳仁遂下。“惊者平之”,上者下之,升者降之,故疾愈。
惊恐疗法,即以惊恐手段制止病人的病态情绪的一种疗法。肾水之志为恐,心火之志为喜,水能克火,恐可制喜。惊又可气乱、气散,从而解除因忧思而导致的气机郁结、闭塞,故利用使人惊惶之类的刺激方法,可以治疗某些类似癔症的病人。
中医常识
张子和认为,“惊者,为自不知故也;恐者,自知也。平者常也,常见之必无惊”。以惊恐之法,来治疗由惊恐所导致的惊悸症,是中医情志相胜理论的独具匠心的发挥。从临床心理学的角度看,本症属于神经症中的“恐怖症”。在特定的心身状态下,本来无害或无关的体验,即盗贼的行径使卫妇产生恐惧感,这种应激的负强化和泛化,使其惧怕任何声响。张氏用木棍敲击竹几,让病人长时间处在最恐惧的逼迫情境中,达到“移精变气”,改变内在旧情境的目的。
“以怒胜思”的情志疗法
明末著名医家张景岳的《类经》也记载了一个“以怒胜思”的医案:有一老妪,早年丧夫,与女儿相依为命。女儿成年后远嫁他乡,老妪孤独积郁成疾不治而亡。女儿甚是悲切,因伤心过度,久而成疾,渐至沉疴,诸医无功。其夫请名医韩世良诊治,韩世良详察病源后对其夫说:“此病得之于思,药不易愈,当以术治之”。又对病人说:“汝病是鬼魅缠身,去请巫婆驱邪吧。”
其夫遵韩世良所嘱,买通了一个请神驱鬼的巫婆。一日,丈夫对妻子说:“你念母如此情真意切,不知母亲在地下是否如此念你,我为你请来了巫婆,她或许会知道”。经妻子应允,巫婆在病人榻前焚香拜神,假说召来的鬼魅是她母亲的“亡灵”,该女上前痛哭,而假托亡灵“附身”的巫婆却厉声斥之曰:“你不要哭!你生来命中克我,致使我早离人世,我在九泉之下决不饶你。今在阴司,欲报汝仇,你的病就是我弄出来的。我生与你为母女,死则与你为仇人,你知道吗?”女儿听了“亡母”的话,恼怒交加,心想:我因母病,母反害我,何缘之有?因断然绝去思念,病遂渐愈。
最早记载中国古代情志疗法的是《吕氏春秋·至忠篇》,其中有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战国时代的齐闵王患了忧郁症,请宋国名医文挚来诊治。文挚详细诊断后对太子说:“齐王的病只有用激怒的方法来理疗才能治好,如果我激怒了齐王,他肯定要把我杀死的。”太子听了恳求道:“只要能治好父王的病,我和母后一定保证你的生命安全。”文挚推辞不过,只得应允。当即与齐王约好看病的时间,结果第一次文挚没有来,又约第二次,二次没来又约第三次。第三次同样失约,齐王见文挚恭请不到,连续三次失约,非常恼怒,痛骂不止。过了几天文挚突然来了,连礼也不行,鞋也不脱,就上到齐王的床铺上问疾看病,并且粗话野话激怒齐王,齐王实在忍耐不住了,便起身大骂文挚,一怒一骂,郁闷一泻,齐王的忧郁症也好了。
齐闵王病好后,不能谅解文挚对自己的无礼,也不听太子和王后的百般解释,最终还是把文挚投入鼎中活活煮死。
气郁论治古文赏析
(原文)如气郁者,必胸腹满痛,其脉沉涩。……然郁在气血者,当以有形之药,分气血以疗之。若郁在情志者,即当以情志解散,此无形之药,病者所自具也。
——《鳐溪医论选》
(语译)像气郁一类的病人,一定有胸闷不舒、腹部胀满疼痛的症状,脉象沉涩。……郁证因气血流行不畅而引起的病人,应当用有形的药物,分别用行气解郁或行气和血的药物治疗。如果郁证由情志内伤引起,就应该用“以情胜情”的情志疗法加以疏导,这虽然是无形之药,但只要医生加以指点,病人就可以通过自身调节得到康复。
编者的话
文挚的惨死,成为古代医学史上第一个以身殉职的悲壮事件。但文挚根据中医情志治病的“怒胜思”的原则,采用激怒病人的治疗手段治愈疾病的案例,给中国医案史上留下了一个心理疗法的典型范例。
文挚所采取的治疗方法,属于中医情志相胜的疗法,齐闵王忧郁过度而伤脾土,针对这一病因,文挚采用“以下犯上”的办法激怒齐闵王,怒属肝木,肝木能胜脾土。这种做法,金元名医张子和称之为“以污辱欺罔之言触之”的激怒疗法。
中医常识
愤怒有忘思眠、解忧愁、消郁结、抑惊喜之效,在治疗中有广泛的应用。中医认为,肝木之志为怒,脾土之志为思,木克土、怒胜思。愤怒虽然是一种不良的情绪,但它属于阳性的情绪变动,因此对忧愁不解而意志消沉、惊恐太过而胆虚气怯等属于阴性情绪变化所致疾病,均可用激怒疗法治之。
“移神”疗法治眼疾
清代名医叶天士(名桂,号香岩。所著《温热论》是温病学必读本)治病常出奇招而获效。
一次,他遇上一位两眼通红的病人,病人眼眵堆满眼角,眼泪直往下淌,不断地用手去揩,显露出十分忧虑的神情。叶天士见状,详细地询问病情,然后郑重地告诉病人说:“依我看,你的眼病并不要紧,只需吃上几帖药便会痊愈。严重的是你的两只脚底七天后会长出恶疮,那倒是一个麻烦事儿,弄不好有生命危险!”病人一听,大惊失色,赶忙说:“好医生,既然红眼病不关紧要,我也没心思去治它了。求你快教我治脚病的办法!”
叶天士思索良久,正色说道:“办法倒有一个,就怕你不能坚持。”病人拍着胸脯保证。于是叶天士向他介绍了一个奇特的治疗方案:每天用左手擦右脚心三百六十次,再用右手擦左脚心三百六十次,一次不少。如此坚持方能度过难关。
病人半信半疑,但想到这是名医的治法,便坚持不懈地每日擦足心,七天后果然脚底没长出毒疮。更令他惊异的是:红眼病竟不知不觉地痊愈了。他高兴地向叶天士道谢,叶天士哈哈大笑,向他和盘托底,说道:“实话告诉你吧,脚底长毒疮是诳语,我见你忧心忡忡,老是惦记着眼病,而你的眼疾恰恰与精神因素的关系很大,以致心肝之火上攻,于是我想出这个办法,将你的注意力分散,转移到别处。擦足泻心肝郁热,眼疾自然痊愈。”病人听完,惊奇不已,连声赞叹叶天士医术高明。
《仪真县志》亦有类似载述:明代医家李瞻,擅长眼科。有一位性情暴躁的病人,患了目瞳火眼(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急性眼结膜炎)。李瞻对病人说:“目病易愈,但客火将流毒于股,过十日必然暴发。”病人很推崇李瞻的医术,对他的话也深信不疑,便终日忧虑自己的“股”部。过了三天之后,李瞻只用一剂药就治愈了病人的眼疾。李瞻在解释自己的治法时说:“性暴人患疾,每愈急则火上攻于目越盛,转移其意以忧下部即易治。”这是采用中医“移神治”(转移患者注意力的心理疗法)所产生的治疗效果。
涌泉穴与保健
(擦涌泉法)我国清代第一部外治专著《急救广生集》说:“擦足,每晚上床时,用珠算握趾,一手擦足心,如多至千数,少至百数,觉足心热,将足趾微微转动,二足更番摩擦。盖涌泉穴在两足心内,摩热睡下,最能固精融血,康健延寿,益人之功甚多。”
(意守涌泉法) 意守时,可采取站立位,也可采取卧位,将全身放松,去除杂念,双目微闭,舌抵上腭,将意念放于足心涌泉穴处,时间可由短到长,每次可意守15~30分钟左右,每天1~3次。意守足心法一般不会出偏差,对体弱多病或上热下寒者最为适宜。本法多与按摩足心法配合应用,有强身健体,延年益寿之功。
编者的话
人体涌泉穴位于足底部,在足前部凹陷处,第二三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处。涌泉穴是人体保健穴之一,讲究养生之道的人,大都重视摩擦足心。因为摩擦涌泉穴可达到开窍安神、泻火明目的功效,实为治眼疾之妙法。医者在治疗目疾中重视患者的气质和性格特征;重视移神,即移其意以忧下的重要作用,这都是重要的医疗经验。
名家评说
“移神”,即转移注意力。或病者自觉转移,或医者采取一定方式使之转移。移神他人、他事、他物,一则可使人的不良情绪得到缓解,减弱对原有事物或人的情绪执着,或则可对他事他物他人产生新的积极情绪,起到积极的治疗作用。如《内经》曰:“哕(呃逆之古称),……大惊之,亦可。”惊以移神,兼以变气。此一方法至今仍为我国民间采用。
——聂世茂,《黄帝内经心理学概要》
心病还须心药医
杯弓蛇影的故事众所周知。《晋书·乐广传》记载:一天,河南府尹乐广宴请宾客,大厅中觥筹交错,异常热闹.大家猜拳行令,饮酒作乐。有一位叫何解的客人正举杯痛饮,无意中瞥见杯中似有一游动的小蛇,但碍于众多客人的情面,他硬着头皮把酒喝下。从此以后,他忧心忡忡,老是觉得有蛇在腹中蠢蠢欲动,整天疑虑重重,恶心欲吐,最后竟卧床不起。
乐广得知他的病情后,思前想后,终于记起他家墙上挂有一张弯弓,他猜测何解所说的蛇一定是倒映在酒杯中的弓影,于是,他再次把客人请到家中,邀朋友举杯,何解刚举起杯子,墙上弯弓的映子又映入杯中,宛如一条游动的小蛇,他惊得目瞪口呆,乐广这才把事情的原委告诉了他,病人疑窦顿开,压在心上的石头被搬掉,病也随之而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