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
1044700000041

第41章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1)

第22章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1)

论一首脉二十一条方十八首

1问曰: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

讲解:痰饮为一概称,细分可分四类:痰饮、悬饮、溢饮、支饮。

2问曰:四饮何以为异?师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痛重,谓之溢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

讲解:此条以水之处所、形状言四饮不同。病人以前丰腴,今反瘦弱,因其津液不化,无以布散,则形体瘦弱,所饮之水,不待变化为津便由胃至肠,沥沥有声,此为痰饮,黏稠者为痰,稀薄者为饮,概言之则是痰饮;饮后水未至肠间,流于胁下如悬,咳唾之时,牵引胁下疼痛,甚至胸胁皆痛,此为悬饮;饮水流行至四肢体表,水在体表应从汗解,当汗出而不得汗出,身体疼重,此为溢饮,溢者,溢于外也;水饮由下及上,波及于肺,则咳嗽上逆、短气,倚坐喘息,不得平卧,卧则水饮压迫膈肌,喘咳更剧,倚坐时水饮就下,则稍觉平稳,其身亦肿,此为支饮,支者,由下支于上也。

3水在心,心下坚筑,短气,恶水不欲饮。水在肺,吐涎沫,欲饮水。水在脾,少气身重。水在肝,胁下支满,嚏而痛。水在肾,心下悸。

讲解:本条以五脏言饮之不同,水在心,非心脏中有水,而是在水饮病影响下出现心脏症状之意,不可死于句下。筑者,跳动也,水在心,则心下胃部坚硬跳动,胃中有水则短气,恶水而不欲饮,后人言因心属火,最畏恶水,故有此种症状,亦可。水在肺,咳吐涎沫,涎沫多则津伤,而欲饮水,即言支饮。里有水碍及中气则少气,水流四肢则身重,脾主四肢,故言水在脾。胁下为肝之部位,故悬饮胁下支满,嚏而痛,名之水在肝。水在肾,当发为脐下悸动,“心下悸”当为误。

4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手大。留饮者,胁下痛引缺盆,咳嗽则辄已(一作转甚)。胸中有留饮,其人短气而渴。四肢历节痛,脉沉者,有留饮。

讲解:心下即胃有水饮留而不去,水性寒,背当胃之后,自觉寒冷如手掌大小。饮留于胁下,则胁下痛牵引至心胸缺盆穴,咳嗽则引痛更甚,亦是言悬饮症状。水气波及于胸中,则短气而渴,此亦言支饮。脉沉者当责有水,水流四肢则四肢历节疼痛而重,此亦言溢饮。

5膈上病痰,满喘咳吐,发则寒热,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瞤剧,必有伏饮。

讲解:膈上有痰,平日不显,遇外界诱因则发胀满、喘咳、吐逆,皆为内有伏饮所现,发热恶寒、腰背疼痛、涕泪自出,此为外有表证所现。振振身瞤剧,有两解:一是喘咳所致,一是水饮所致,结合临床所见,当以前者为是。平素潜伏不显,遇诱因而发作,故名为伏饮,留饮与伏饮区别即在于平素显与不显。

6夫病人饮水多,必暴喘满。凡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脉双弦者寒也,皆大下后善虚,脉偏弦者饮也。肺饮不弦,但苦喘短气。支饮亦喘而不能卧,加短气,其脉平也。

讲解:此病指大病,大病之后胃多虚弱,虽欲饮水,但须少少与饮之,不可以水灌之,饮多胃不消水,蓄积于心下则满,水饮压迫膈肌则喘,发为痰饮病。食少者,胃气弱,饮水多则留于心下,甚则影响心脏而悸,轻则阻碍呼吸而短气,仲景书中常常引用这一理论,前文业已提及。饮脉多弦,水属气分,水饮病脉之异常多见于右手,若水饮不应下而误下,则里虚生寒,寒脉亦弦,而见诸双手,此句语序倒装,可变为“脉偏弦者饮也,脉双弦者寒也,皆大下后喜虚。”惟肺饮多挟外邪而病,故其脉浮而不弦,苦喘短气乃为外邪所诱发。支饮类似肺饮,其脉不弦。

7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讲解:痰饮病,皆由于胃虚,胃虚而后停饮,饮性寒,其胃虚,故当以温药和其胃,祛其寒,不可妄自攻下。

8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苓桂术甘汤】

茯苓四两,桂枝三两,白术三两,甘草二两。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小便则利。

讲解:胃虚,寒饮趁虚上犯,则胸胁部感到自下而上之逆满,水饮上冲,则头晕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方中以桂枝甘草汤治其气上冲,再加茯苓、白术使水由小便出。

9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方见上);肾气丸亦主之(方见脚气中)。

讲解:水停心下,微者短气,故云“短气有微饮”,当利其小便,祛其微饮,苓桂术甘汤与肾气丸皆可利小便、祛微饮,但其临床运用却有不同:苓桂术甘汤证偏于邪实,肾气丸偏于正虚,且前者病在中焦,后者病偏于下。

10病者脉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此为留饮欲去故也,甘遂半夏汤主之。

【甘遂半夏汤】

甘遂(大者)三枚,半夏十二枚(以水一升,煮取半升,去滓),芍药五枚,甘草(炙)如指大一枚(一本作无)。

右四味,以水二升,煮取半升,去滓,以蜜半升和药汁,煎取八合,顿服之。

讲解:沉为有水,伏为沉之甚者,其水更重,病人希望下利,水可排出,使人心中畅快而不以下利为苦。虽然机体良能欲借下利祛水,但体内水饮太盛,非机能所及,留饮欲去而不得去,心下继续坚满,当以甘遂半夏汤下水。

甘遂,下水力强,半夏下气利水,二药合用以治心下坚满,心腹肌肉拘挛,故以芍药甘草汤治其拘急。方中甘遂甘草相反,因用蜜煎,服之无害,临床见心下坚满,二便不利,腹挛急按之抵抗或疼痛可用本方。曾以本方治疗一肝癌腹水病例,下水极效,延长了病人的生命。但甘遂有毒,药性猛峻,既伤胃气,又损肝气,故用之当慎,或与扶正药配合应用,方保周全。

11脉浮而细滑,伤饮。

讲解:伤于饮,为水饮病之轻浅阶段,故脉未沉反浮,内有水饮则脉中血少故脉细,有水则滑。

12脉弦数者,有寒饮,冬夏难治。

讲解:脉弦数,虽脉弦可以主寒,但为寒实,若与数相配,为有热之象,后言其“有寒饮,冬夏难治”难以说通,且以脉定证,某季难治等文辞,显非仲景手笔。

13脉沉而弦者,悬饮内痛。病悬饮者,十枣汤主之。

【十枣汤】

芫花(熬)、甘遂、大戟各等分。

右三味,捣筛,以水一升五合,先煮肥大枣十枚,取九合,去滓,内药末,强人服一钱匕,羸人服半钱,平旦温服之;不下者,明日更加半钱。得快下后,糜粥自养。

讲解:脉沉为有水,弦者主痛,为悬饮引痛,十枣汤主之。

方中甘遂、大戟、芫花均为下水峻药,且皆有毒,必须以大枣煎汤和胃制毒,且视身体强弱适量服用,不可一日再服,以防过量伤人,服后畅快下利,而水去之后,当以糜粥养胃。

临床可用三药各二至三钱,将大枣增至一斤,煮至烂熟去皮、核,后放三药,煎煮片刻,去滓服汤,可治疗肝硬化腹水,对于胸水尤其有效。

14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大青龙汤】

麻黄(去节)六两,桂枝(去皮)二两,甘草(炙)二两,杏仁(去皮尖)四十个,生姜(切)三两,大枣十二枚,石膏(碎)如鸡子大。

右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多者,温粉粉之。

【小青龙汤】

麻黄(去节)三两,芍药三两,五味子半升,干姜三两,甘草(炙)三两,细辛三两,桂枝(去皮)三两,半夏(洗)半升。

右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讲解:水饮流于四肢,应汗出而不汗出,名为溢饮,当发其汗,大青龙汤,小青龙汤皆可发汗,利水气,但前者见不汗出而烦躁,或口舌干,恶寒重,脉浮紧;后者口舌不干,不渴,而咳嗽、喘息症状偏重。临床以前者多见,故将其置于前,云其主之,后者亦主之。

15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汤主之。虚者即愈,实者三日复发,复与不愈者,宜木防己汤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主之。

【木防己汤】

木防己三两,石膏(鸡子大)十二枚,桂枝二两,人参四两。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再服。

【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

木防己二两,桂枝二两,人参四两,芒硝三合,茯苓四两。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再微煎,分温再服,微利则愈。

讲解:胃中停水,向上冲逆于膈,故曰“膈间支饮”,水向上压迫膈肌则满,涉及于肺则喘,胃虚水停则心下痞结坚硬,内有水饮现于面色常见黑褐,脉沉为有水,紧主水饮结实,得病数十天,吐下皆不愈,木防己汤主之。服药后,病偏虚者即愈,偏实者虽当时见效,但三日后当复发,再服木防己汤则无效,应服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加强祛水祛实作用。